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杜甫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杜甫读后感100字

2021-02-07 03:12: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杜甫读后感100字

  《杜甫》是一本由洪业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读后感(一):对于杜甫

  “诗圣”杜甫何以荣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称号?洪业身处日寇囹圄,欲以杜甫诗晨祷夕诵;自述平生以杜诗慰其大悲大喜

  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当所有道德和文学的标准被抛进质疑和混淆之中,杜甫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他的魅力和他所收到的尊崇却依然如故,未曾经受挑战。一方面,那些主张绝对权力以维持现状的人士以杜甫为号召,因为他始终不渝的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毫不犹豫地反对叛乱。另一方面,那些支持流血革命的极端左翼人士也援引杜甫为例证,因为他描绘出了最为催人泪下的苦难场景,大声呼喊出对不公平现实的最为愤慨的谴责。一方面,研习文学的老派学生崇拜杜甫繁复典雅诗文中反映出来的渊博学识,那些词汇、典故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学典籍,恰如其分地被用于他所要描写的主题和情境。她们如痴如醉于杜甫既能严格遵循不同诗歌体裁的格律,又能灵活变通地加以拗救处理。而另一方面,提倡打破旧习的学生,又为杜甫从形式和语言上大胆地涉及新内容而感到欢欣鼓舞。

  《杜甫》读后感(二):杜子美,唐诗界的道德标杆

  直接用杜甫的诗认识杜甫。这本书是通过整理杜甫的编年史来研究杜甫的,在诗人的每个人生时期写了哪些诗,从中去体味诗人的心情和志愿。

  很奇怪的是,全球并没有用作者的观点来解释为什么杜甫是“伟大”的,这个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和体会。

  我的理解是,在那个以诗取仕的年代,在那个当官是读书唯一出路的年代,作为文人杜甫的一生并不可谓成功,当官不过末流的官职,一生颠沛流离,和家人几度别离,也经常要过靠朋友接济的日子。在他在世时,名声和影响力也远没有现在的水平。但是在这样的处境中,才能明白诗圣的“圣”字何解。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而忧其君,居庙堂而忧其民。在风起云涌的中唐时期看到了统治阶层的骄奢淫逸,看到了百姓因为连年战乱的凄苦。即使仕途屡遭挫折依然对上直言劝谏,即使自己生活已经非常困苦依然怜悯天下寒士。而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又是对“老妻”和孩子充满深情,为人亲善正直(没有绯闻)。总得来说,杜甫就是在文学界里道德标高一样的存在,担得起“伟大”的评价。

  《杜甫》读后感(三):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洪先生引用杜甫给李白的诗,用来说明杜甫的一生。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时,我有点小小的疑问,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诗人何止成百上千,杜甫是最伟大的诗人,是不是有点过誉?

很惭愧,我了解的杜甫只在于以前读过的零零散散的诗: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读过这几首诗,感觉那未必是李太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豪迈可比的。而杜甫那幅有名的愁容满面的画像更加增加了我对杜甫是个loser的印象。

我在看洪先生的这本书之前,查阅过新唐书文艺传内的杜甫传记:什么少贫不自振,困,流落等等词不断,可见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短短的几百字的传记,却显得杜甫毫无建树,除了忠君和诗歌为人称道。

看过洪先生的这本书,我却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杜甫,洪先生以时间为横轴,杜甫的足迹为纵轴,以杜诗为Z轴,给我呈现了一个立体化的杜甫,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画里愁容满面,营养不良的诗人,而是一个忧国忧民,内心充满对普罗大众的怜爱之心的圣人,诗人只是这个圣人的一个外在的形式。

杜甫的诗,不像李白的诗,给人浪漫的想象,而是对社会的反映极尽写实,举个例子:早在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杜甫并不是去歌颂盛唐的辉煌,他已经看到,唐朝的对外战争造成的悲剧,比如兵车行这首诗: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人不是看到朝廷开疆拓土的胜利,而是关注着民生的艰难。又比如,在贫病交加的时刻,他由自己的困苦而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不是仁者爱人的嘛。

诚然,在中国的编纂史书的人眼中,唯一值得记载的是明君和贤相,这也就意味着新唐书里那些肤浅的记载不足以表明诗人的伟大。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个人越属于他的后世,亦即属于整个人类大众,那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的贡献对象不仅是他的时代,他为之奉献的是整个人类。

杜甫:千秋万岁名 身后不寂寞。

  《杜甫》读后感(四):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阅读打卡#《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洪业 计划阅读420min ,实际阅读252min,完成率100% 摘录: 予年方十三,家父即授以杨伦《杜诗镜铨》,语予云,杜子美志意宏远,心性桀倔,且多谐趣;嘱予曰:“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既长,因予所学,遂以《圣经》为绝世之书。而仅次于圣《诗》者,即为杜诗,每能慰予之大悲大喜。四十年来,涵泳其间,其亲近感激之心,沛然而与日增焉。 感悟: 选择这本书的原意是想读读诗,一首一首地把中国古代优秀诗词的背景、意义了解清楚、透彻,结果找了许多也不见有质量较好的相关的书,偶然翻到这本有点标题党的书,随意地翻了翻竟然被吸引住了。 作者洪业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史学家,而且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史学家,这个身份实在独特。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找不到《圣经》来读,只好研究起少时父亲让他读的杜甫。 不得不说洪业的研究是非常仔细认真的,有梁启超《新学伪经考》的风范。他可以通过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甚至现实场景等方面同时结合杜甫诗的内容、意义,逻辑性地来推测其创作的年代。比如: 这两首诗被黄鹤和其他注家编入764年成都期间。但是在成都,一个人很难看清山上的红色花朵,因为距离很远。根据此诗内容,倒是可以琢磨其他几个地方的春天景象。 只有到了研究、考据的程度,人们才会去这样看诗,这样思考问题。对于研究者,想去了解杜甫的读者来讲,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普通读者可能会觉得很多问题没有了解的必要性。 因为洪业先生的这份认真,我还是把这本不太通俗的书读了下去,一些意外的收获是,发现“安史之乱”确实对当年唐朝的影响巨大:连皇帝都跑了,国家岂不随时破灭?我们的诗人更是感到巨大的屈辱,这也使得他去用诗去记录历史,去抒怀国恨,去感慨现实。杜甫和李白的友谊也是不得不提的一段,他们实际的见面只有两回,然后便是杜甫不停的在写诗来思念李白,而李白只有几首诗写了杜甫,也可能只留下了几首。这个比杜甫大十一岁的当年就伟大无比的诗仙,似乎把我们的杜甫紧紧地吸引住了,好像梵高那么喜欢高更,要为他盛开一整个房间的向日葵。杜甫活的时间并不长,主流结论是712-770年,也就60岁不到,留下的诗篇却有1500多首!而且735年之前,也就是23岁之前的作品留下来的几乎没有,其创作力是惊人的。这位少陵野老有一个很好听的字:子美。(杜子美,突然意识到好像谐音肚子没?哈哈哈) 这本书介绍了杜甫一部分的生平,讲了唐代一部分的历史,融入了洪业一部分的思考,基本上把杜甫创作的背景写出来了。读的时候如果再结合一些具体讲解杜甫诗的书,比如《叶嘉莹说杜甫诗》,体验会更好罢。

  《杜甫》读后感(五):杜甫的房子

  

说不清多少次,杜甫从这样的噩梦中惊醒:京都繁华的车水马龙、纸醉金迷的奢华之所中矗立着一座富丽堂皇的院落 。门口有面目狰狞、威风凛凛的石狮把守;前院至中堂的布置雅致却不失高贵,曲折又不失简约,重重府阙宣示着官家威严,后院的夫人小姐笑语盈盈,甜腻的脂粉香气和那一串银铃似的笑声像她们手中攥着的风筝,久久不散……

杜甫在潮湿发霉的房间里找来一截即将燃尽的蜡烛,颤颤巍巍地点上后便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外衣兀自坐在桌边。目光顺着幽暗的烛影,摩挲着卧榻上的娇儿,直到屋外一声惊雷和绵绵如麻的雨脚将他从昔日的温柔梦乡中震醒:几十年前,身为晋代大学士、名将杜预之后的杜家也曾炙手可热、煊赫一时,雕梁画栋的宅第便是过去的一个最好证明。白云苍狗,斗转星移,呷了一口残杯中的浊酒,杜甫微眯着眼睛,无聊地思索着当初他迫于生计将房子卖掉时,买主的姓名。

九重宫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宠冠后宫、酒醉羞花的杨妃终于成了安史之乱的一个借口。无论后来的史书如何评价这场叛乱,但能让文豪杜甫被折磨得形销骨立、狼狈无措,也算安、史二人难得的“好本事”。公元779年,杜甫入川。在友人的资助下,荒芜败落的蜀中浣花溪畔有了一座小小的草堂。在那里,他度过了一段此生最为平静的时光。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在蓬头垢面、熙熙攘攘的逃难人流中,杜甫终究不再需要夜夜担心屠刀悬颈,顷刻身首异处。偏居于一隅,享浮生一梦。

然而历史并没有显示出它的悲悯和同情,却开始亮出毛茸茸的腥爪和锋利的獠牙。也是一个滂沱的雨夜,茅屋年久失修,轰然倒塌。杜甫忍痛将它付之一炬时,我猜,当火光冲天,火舌几乎要舔舐着他苍白如纸的脸时,他是否已然痛哭失声?孩提时无忧的屋顶漂浮在国破的山河中,几度进京出京,早已将他的壮志凌云啃噬在城春的草木里。盛唐错过了他的繁华,甚至连一位身居陋室都在慨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的茅屋都没有留下。山河破碎,他可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身世浮沉,他如一片雨打风吹的浮萍兜兜转转,无以为家。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曾有这样一幕场景:残阳如血,风吹草低,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的大雕划出阵阵凄厉的哀鸣,王帐之前是披甲持戈、杀人如麻的蒙古骑兵。憨厚老实的郭靖第一次敢于挑战他的救命恩人,被后人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至高无上的权威:“大汗天威所至,的确前无古人。可是,你杀了那么多人,占了那么多地方,最终死后就能得到这么一丈长的地方吗?”那是他代天下苍生在发问。的确,攻城掠地,麾下骑兵的铁蹄已踏碎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死后也不过拥有一丈土地,想必杜甫从来没有在乎过那些所谓的房子、所谓的虚幻的安身之所吧。

到了晚年,他累了,笔锋严谨悲怆、泣尽凋敝世事的他也便放纵一回,睡在了横亘在江面上的一条乌篷船里。我真心祈愿,在千年的历史滚滚车轮之前,杜甫长眠的那日,是个晴天。哪怕下些小雨也无妨,只要无风,护他不再被动荡的战乱打搅安稳,佑他安然还乡,青春作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杜甫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