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河经典读后感有感
《走河》是一本由谢旺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河》读后感(一):读完的感觉是失望
这本书是去书店的时候未加挑选地混着一大摞书抱回来的,先前也没有读过那本声名大噪的《转山》。花了大概四天时间看完,合上最后一页的那一刻感觉终于解脱了。作者把自己的印度之行不加整合,零零散散的摊在了这本书里,总给我一种前些年突然的“西藏朝圣热”之感,莽撞且浮躁。
通篇看下来,也不知道作者究竟是在寻求什么,要说是去找升华的,我认为更像是对自己现实生活的逃避。既是已在印度,又以一种虚伪的悲悯姿态来表演平等。
《走河》读后感(二):《走河》开卷
这本书刚买来,正好看到“婴儿浮尸”,“草从女尸”那一章,最开始的序介里都有提到这两个场景,让我期待后面作者会怎么深入描述这令人惊骇情景。结果很快看到这一章,却发现作者根本就一笔带过,真真这也只是路过所见而已,继续彼时自身状态的书写。我猜想是否这种现象在印度根本就是少见多怪之事。
有人说看这本书的时候很难与作者共情,诚然,很少会有人有类似的动机并且真正脱离正常的生活去做这样一次旅行。但是看到目前为止,我其实是把它当做一本从侧面了解印度的书。我没出国旅行过,对印度这个国家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大可以借作者之眼一窥这个以其最大的国土面积及文明古国之姿傲立于南亚次大陆,但实际上又传统问题颇多,发展受阻的国家之一貌。
所以阅读书籍应该是一件可以更加开放自如的事,不是非得跟着作者的情感主题走,它也可以是打开另一扇认识之门的钥匙。
《走河》读后感(三):向死而生不是说说的轻松
/闰闰
作者孤身一人在十年前走完青藏高原,而今沿着恒河从出海口继续孤身一人走到了恒河的源头。
第一个感想,大大地服气两个繁体字浮现眼前。第二个是体会,这本书的味道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是纸质本身的味道,第二个层面是来自内容散发出来的味道,很重。如同前一次独行进藏到拉萨,作者这次也是由下而上的旅途,从入海口出发,沿途“采风”(画面瞬间很美了吧),不可能。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母亲河,有一点点了解就知道恒河除了供水给日常使用之外,还有更为圣洁和圣神的起源,所以恒河从物理现象而言的脏是由来已久,沿河生活的不论村落还是城市,环境都是很困难的,而印度种姓的情况存在更加深了阶级差异。于我而言,别说一人徒步,连去旅游的勇气都没有。沿途有风景,有历史,但还有太多太多的危险,作者好几次都差点葬身其中,勇气与实力皆可被证明。书中,有作者内心的沉淀与坚持,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念支撑着他,半途而废已经是很高的赞赏了。另外,一路上,也叩开了好多关于印度的传说、历史、人物等,也开启了我对印度文明和历史的兴趣。合上书后,不禁感慨,故有玄奘一路西行取经,后来人看来也应该有很多,而真正达到巅峰的还能流传至今的,想来也是没有几个吧。更应该是作者自我灵魂洗涤和净化的一次《走河》。
《走河》读后感(四):大胆的往前走
《走河》,感觉挺有内容的书。推荐里写到,一本印度旅游局绝不希望出版的书,一方面,该书用大篇幅写出了印度脏乱差的现象,另一方面,大概也有写的很详细,读者看了之后了解印度不用再去的意思吧。 书中,作者从加格迪布出发南下,抵达恒河出海口,然后开始了恒河逆旅,从下游逆河而上,途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是一本真正的游记,书中大量描写印度的风土人情,虽然我没去过印度,但感觉作者写的很真实。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印度贫富的巨大差距,种姓制度,以及似乎随处可见的粪便、尸体、随地大小便。旅行途中,作者多次被坏人勒索、敲诈,但也有温情所在,萨格尔岛的朋友,火车站看守厕所的小男孩,绿地HOTEL的三人组以及老板的妈妈,这些是真正的朋友,好人。不过看起来印度那边似乎敲诈游客的挺多的,乞丐也多。与我们国家“远来都是客”的观念不同,印度人眼里,外国游客都是待宰肥羊,从景区门票价格也可一窥端倪。泰姬陵,外国游客750卢比,本地游客20卢比,其他景区名字忘记了,大抵是外国游客一般在500卢比,250卢比左右,本地游客基本都是20卢比,5卢比。而且在景区门口明码标注。上网查了一下,1卢比=0.09元人民币。 作者一路步行,搭车,坐印度特色的火车,沿河参观各个圣地的寺庙,也偶尔参加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还要时刻算计着自己的支出(算是穷游),历尽千辛万苦总算到达恒河尽头勾穆克,途中曾经陷入沼泽,万幸被一路过的船只搭救却又险被船主勒索,还曾坐上差点坠落悬崖的巴士,最后关头险些迷失在接近源头的山区。这一切在看到恒河源头的那一刻,化为无形的沉淀,淡化在心头。 看书的过程中,一直在想,为什么要走河,为了写书?为了朝圣?追寻在路上的那种追求感?作者在书的后记里也写道,这个问题,绝非几次去印度,行走上千百公里的路,所能轻易答复。 最后,在看书的时候,一个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心头,与作者重叠,记得有段时间看了一个《来历不明》的电影,主角一直自费在观测天文,还发现了外星人
《走河》读后感(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旅行,或可形容为一种行为艺术————“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 对于印度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用张爱玲的金句形容似乎更能体现出那种苍凉之美。而此番“走河”或许可以形容为“时间蜿蜒的河流里”, 路线是沿着恒河的下游、中游、上游上溯,直到源头。
比起十年前的《转山》只为逃离失恋的流浪冲动,如今的作者,行文简洁而生动,愈见返璞归真的洒脱。殊不知,相对于《转山》的信手拈来,《走河》难产了将近八年。作者改了又改,有太多的话想要说,一度也曾陷入矛盾中。只是再大的迷宫,有的人总能走出来,一旦走出来,这样的经历必然难忘,而且为自身增添无穷力量。
在作者笔下,这个国度充满了强烈的对比——“生与死,圣洁与秽浊,富丽与贫穷,耽溺感官和禁欲苦修,开放包容却也封闭保守……看似种种矛盾杂陈,竟也谐和相生”。书中一些重口味的描写,诸如“青紫凸肿布满蠕动虫蛆的女尸”,或“巴掌大的长脚黑蜘蛛(爬上手背)”,哪怕只是“各种人畜气味交互混杂”,都令有些读者感到“无法共情”。而这正好说明,作者视角的客观性,所写即所见,没戴有色眼镜——真实的白描更有力度。
试想,我们面对的是司空见惯的繁华都市中的水泥森林和红男绿女,那又何必长途跋涉去看那遥远异邦的风景?尤其,作者屡陷险境,眼前那些令人看来“无法共情”的字句,很有可能就是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才记录下来的啊!影视剧中常见的鲜艳衣着和欢乐歌舞,那并不是作者的视角所在。流浪的苦行僧、残疾的乞丐、淳朴的乡村人家以及同样到印度旅游的台湾“老乡”旅游团,途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才是作者笔下格外出彩的亮点。
想起徐志摩《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故而作者也说“……理当学会习惯跟别人告别,我尽量不在一地做过长的停留,避免自己升起怠惰,或眷恋的心。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的路,必须独自去走。”虽然告别总是有些不舍,但这何尝不是对人一辈子生老病死的感悟?——想不到就这样浓缩到了“走河”的过程之中。
《走河》读后感(六):行走与对话
一直听的关于古建筑的广播访谈节目里前段时间刚好做了关于佛教建筑的主题,有一期的采访嘉宾是在印度读书的佛教博士,上下班的公交车上听他和主持人聊一些佛教徒的苛刻条件,以及印度佛教建筑传入国内后的种种发展变化。节目听完不久这位流浪作家就出了这本《走河》,心里难免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巧合。
这本书开篇和所有旅行类散文没有太大差异,河海广阔,风也猎猎。陌生的人群都传递着友好的信号,奇怪又天真的小女孩轻易让人心生怜悯。大海里的渡轮推远的海浪和海鸥,以及上岸后的田野与景色,一切都是亮的,连读者都要随着作者的心情惬意起来,随之期待一场或许新奇或许惊喜的旅程。但是很快的,这种期望就被作者打破了。
这本书是作者谢旺霖在旅行结束之后的十年时间里不断修改写作而成,关于旅行的记忆没有在他的脑海里不经意地加以美化,你可以很快地看出作者在尽力还原在印度的真实所见所感。
这实在不能称之为愉快的旅程,湿暖季风气候下粘腻的环境,嘈杂脏乱的城市,贫穷落魄的当地居民,他们理直气壮的行骗恐吓,甚至官方也对旅行者加以勒索,各处景点对当地居民和外国游客的收费堂而皇之的相去甚远。像序言里所说的那样,这绝不是印度当局希望看到的游记,读完之后,因为广播节目而对印度佛教建筑略有向往,但这本书迅速浇灭了我的这个念头,对这个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我还是保持敬而远之的心态为妙。
当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让人羡慕的经历,在异国偶遇以往的读者,短暂的结伴旅行,还有遇到的同样是异国的欧洲的美丽游客。作者谢旺霖偶遇的读者曾对他说这种旅行是他的梦想,但作者本人却写道,“可这并不是我的梦想啊”。
从那一节起,我便对作者为何坚持沿着恒河行走这一点困惑不解。如果旅行不是梦想,那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再之后的阅读中,隐约察觉到作者的目的,他越多地记录自己的心境,而非景色和景点。这是一种和自我对话的记录,更多的是想达成自省。在作者的后记中读到,原来他本人也无从探知自己对于印度的执着究竟源于何处,也许只是追求流浪和思考的本能。那是未曾去过的地方,那里是亮的,要朝着那里走去。
《走河》读后感(七):走河也是在走自己的心
选择读此书的初心很简单:我觉得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我想跟随作者的视角去看一看。
我对了印度的了解,是从影视资料里得来的,通过几部影片,如《三大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我的个神啊!》。观影时就会觉得这里有各种美好:鲜艳的莎丽,浑身的首饰,林林总总的宗教,虔诚的教徒,说唱就唱说跳就跳的热情.......当然,这里也有种种黑暗和脏乱:随地大小便,抢劫,拥挤的人群,磨磨蹭蹭的警察,对妇女的歧视......
读完《走河》,我在回顾作者途中遇到的种种经历时,总是忍不住想告诉他:“你要是早看几部印度电影,可能就能多有点心理准备了。”可是,每每这样想的时候,我也在反驳我自己:“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是依赖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印度,那么走河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所以,我更觉得“走河”是在“走自己的心”。
你去看看作者独自每天徒步几十公里的疲累吧,你去看看他见到信徒们虔诚地念经时的入境吧,你去看看他面对阉人“妓女”和真正妓女调戏时的无措吧,你去看看他在恒河边徒步时遇到被泡的发胀的尸体时的惊慌吧,你去看看他在腹泻时遇到蟑螂的愤怒和蚂蚁直接蟑螂后的敬佩和胆怯吧......
作者在走河时也遇到过朋友,得到过朋友的帮助,甚至是陌生的麻风病小女孩的信任,所以我读此书时总会觉得,作者的旅行(可能称之为流浪更好一些)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放逐,一种心灵的放逐。这种放逐让他见识遇到的种种,听天由命似的遇见,合眼缘似的相信陌生人,总之就是凭心。
在流浪的过程中,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周围人,陌生的文化环境,给作者各种心灵的洗礼。当然,这些洗礼有好有坏,但终究都是印度的,都是这个玄奘取经的圣地的,都是这里甚至世界其他各地很多人都认可的神圣国度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作者来说,走河的过程是苦的——身体劳累、种种不顺。可是他潜意识里坚持的原因,可能也就是孤独自处的意义吧——一种挑战自己忍耐的意识,一种“增益其所不能”的心意吧。
看完《走河》,我想再去看看《转山》。
《走河》读后感(八):大河大容
佛原是个凡人,也有过凡人的彷徨与挣扎。无中生有,悟生于迷,在纷乱喧嚣、杂乱无章的印度社会巡视四周,逆河北上;在佛法信仰的至高圣地,谢旺霖虔心记录周遭。出走本是不确定的事,在推翻过往自己,迎面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即使那崭新如破败),无论自己的命运如何轮转或移轨,踏出界限新生的萌芽总会是意外与意料之中的得到如新。在读到这本书,让我有深深的认同感。
印度之于我的异质性和神秘感是强烈的。在世纪之初的今天依然摸不清思维模式迥异的他们是什么路数,见闻总是意外之举,剩下的只有《午夜之子》。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形态运转无碍,画面落到滞后、贫穷、疾病、欺骗、肮脏、混乱一系列污垢之词。作者一行体悟到“不垢不净”万法唯心的心境。说来奇怪,各种主义总在碰撞,互相揭短。却在宗教里得以升华,每个不同主义的人都能在信仰里圆融自己,包容他人,且不论你在走出其中之后又做了些什么,思考了什么,创造与践踏了什么。眼前看的真相,心里也在此时有另一个真相。
沿河而上,是一次莫名的朝圣。印度的人情是庙宇与破败的缩影,善美与丑恶并存互溶的场景在这本游记中多次出场,它是一面镜子,映照人的内心。一时面对乞者多次回避逃跑,鉴心。“那些状似卑微如尘的乞者,会不会其实是某个神祗或天使的化身”。用极端的行为勾起人心底的善意。很多人都说过,苦难是最好的洗礼,塑造耐久品性。在这个国度人的耐性是宗教力量的实源之本,无可替代。我们中庸的本质无法完全感同身受。
《走河》捕捉了真实的画面,一个臆想之中的画面。它是印度赖以生存的社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类形色的人循序着固有的生存本领与伎俩。可以是神的旨意,虔诚与亵渎总在一线之间,无处不在也无处可寻。印度是最后的圣土,在瓦拉纳西恒河边的火葬场,人如尘般把罪业洗净,古老地延续着轮回之命,活着的人也在恒河水中洗涤身躯,净化沐浴。读到的一切仿佛在另一个时空维度,脱离了自己的环境,没错,我们与之的距离是那么远。
这场景无疑是和谐向善的,也异常简单自然。之于绝对的真相,身在其中的人有话语,旁人都是旅者。
被神化的恒河孕育的生命也充满敬畏,也更加包容罪身之人。说到底那层神秘的面纱是来自西方的信仰,玄奘求取真经,也不过是普度了少数人的信仰,却无意成就了一部巨著。对于东方人来说,脱离信仰更理性的经营才是生活的本质。一些所谓的信仰被物化,少了敬畏之心了。往往更容易产生多变复杂的人性,大路很宽,心路很窄。
这样的旅程是过于艰辛的,《走河》更像是作者为自己布置的任务,无目的性却有目的地。如果在印度的表象之外,在走河的字里行间之中参悟启迪了些,以此翻阅了些,在佛法里自得片刻,就算稍少感悟到印度人的生活之道。那起源的黑洞之说,把古老的信仰与宇宙天际相连;泰姬陵的圣洁,也依然照亮人心;还有无数困苦的人,把持着初心,不生不灭。
《走河》读后感(九):浪漫主义者理想的流浪之地
印度、印度仿佛这两个字只在舌尖走过,就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在此之前想过无数次想过去印度流浪或者穷游一趟,行走的路线不必规划,不想精确,随性而至即可。纵然明白这想法不现实,浪漫主义色彩过于浓烈,可真正的流浪仿佛正如此样。
印度的生活——充满诗意和灵性的国度:
阅读《走河》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沿着恒河一路走来,我在试图通过这些文字看到真实的印度:随地冲凉的大人与小孩、恒河边的洗衣服与苦行僧、临终的老人、拥挤的区间车叫卖的小贩、患了麻风病的小女孩、旅游区的人力车夫、搭乘巴士拒不付款的无赖,除此之外,还有印度巷子里的小门面、杂食店、流浪狗、街道上自由的牛与山羊、恒河水面的水鸟、还有瓦拉纳西复古的建筑与色彩。这是印度的生活,热闹而色彩鲜明,平凡生动而真实。
尽管这些文字的背后还有另一种评价,关于印度的拥挤、嘈杂、贫穷、脏乱,生与死,圣洁与秽浊,富贵与贫穷,耽溺感官与禁欲苦修,开放包容与封闭保守......看似矛盾,却也和谐共生。
印度的历史-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度: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被雅利安人入侵,确立了种姓制度;后孔雀王朝统一,开始推行佛教;孔雀帝国灭亡后随着外族的入侵,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兴起。印度也曾一度沦为英国殖民地,期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而治之。种姓制度以及多种宗教文化就此在印度发展至今。
印度立宪之父安贝卡尔博士曾为反抗种姓制度而带领信徒皈依佛门,只因佛教讲求的士众生皆苦且众生平等,促进了佛教的复兴与发展。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帝国扩张印度的文化见证,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与印度教发生了一系列冲突,正如作者所发问的那样:“为何在报纸上时常看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
老人回答:“那些冲突,经常是政客故意挑起”。除此之外,关于宗教、关于信仰、关于冲突,我想这也是印度曾经的历史——被入侵与被统治的历史。信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仰,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统治者的管理工具而存在。
流浪者的困惑
或许流浪就是总会让人感到迷茫与困惑。这并不是只有某一个人会独有的感受。
我们会佩服流浪者的勇气,他们义无反顾的上路,尽管知道可能会面临各种未知困难。他们性格里充满了叛逆与不安,活的自在而精彩。尽管旅途的疲惫总会让人陷入自我怀疑:“分不清自己是谁,又在哪里做着什么无意义的事情。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走向哪里,只是在疲惫的向前走。然而每当从荒野回到人群,又会更加茫然与孤独。”
这是不是与现代社会存在着的妥协,其实却又深藏一种不适应的表现?作者在问出这句话时,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勇气的背后,也会胆小怯懦一旦选择安于现实就会让自己陷入随波逐流的状态。
看完《走河》时,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很巧合的是两本书同样都是流浪者的旅途之作,凯鲁亚克在路上时也会迷失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我远离家乡,被旅行折磨的筋疲力尽,住在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如此破旧简陋的小旅店里。听着火车的嘶嘶,有十五秒钟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我不害怕,我好像变成另一个陌生人,我全部的生活混乱的如同闹鬼一般,一种鬼魂的生活”。这种玄妙的状态,通常流浪者都会经历,正如谢旺霖,走河走成了透明,两个看似仿佛两个毫不想干的人,因为流浪者的身份而有了某种特殊的联系。
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
《走河》读后感(十):《走河》走过的是生命之河: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两句话。一句话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另一句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度还曾经有些迷惑,既然已知天下事,又何必行万里路呢?直到随着年龄增长,从书中知道的天下事催生了一颗驿动的心,踏出了故乡在多个城市游转,看遍风俗人情,体验时光变幻,用生命浸润人生旅程,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因为世俗牵绊、经济困扰、人生格局等综合影响,我的流浪之梦只能是一个梦。所以,我非常羡慕那些能徒步冒险的人,晨起而作,日落而息,用脚步丈量风景,记录所见所闻,朝着目标坚定前行,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初看谢旺霖的《走河 恒河逆旅人》(以下简称:《走河》),觉得就是这样一本游记,然而翻开才知,浪漫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真实的境况其实是在生死之间游走的一步步旅途。
《走河》描述的是谢旺霖从河下游一路走到了河上游,看着是一场旅途的记录,其中却透漏着人生的哲理。一路行来的彷徨、找路、苦涩、甜蜜,正如人生旅途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走河》是矛盾和统一的,正如人生。
在印度,有繁华的都市,也有霓虹灯背后的贫民窟。谢旺霖在加尔各答看到了那些倒卧在人来人往市场上、车水马龙街道上,分不清楚是病、是死或睡的乞丐,他们拖着残缺的身体,或长出恶臭的浓疮,举着半截腐烂的手臂,伤口上正圈养着一窝肥白活泼蠕动的小蛆,总让人不愿正视他们,却又无法完全撇开自己的眼睛。
就在这些乞丐的附近,就是明亮洁净、总是客满的印度料理餐馆。四名穿白衬衫、留八字胡的外场男侍,杜能说上流利的英腔英语。他们快活地穿梭餐桌间,递送白瓷餐盘、钢亮刀叉、冰凉冒烟的可乐、矿泉水,随时留意四周的动态。尤其面对欧美客,他们总表现得特别亲切热烈,一找到机会攀谈,就好像要把浑身的幽默和赞美全数奉上,也许是为了小费的缘故。
当再走出餐馆时,户外的湿热变得更加难耐。
在外人看来,印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有繁华与贫困的矛盾,有高种姓与低种姓的矛盾,有男与女的矛盾,有纵欲与苦行的矛盾,这些矛盾混杂在空气中,形成了独特的气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诸多矛盾的混杂,却又奇异地统一在一个狭小的心灵中,提起来偶有阵痛,放下去依然要负重前行,在外人看来是如此不可思议,自己却只能咧嘴一笑。
《走河》是苦涩和甜蜜的,正如人生。
在走河的旅途中,谢旺霖面对过乞丐,也面对过貌似热情实则为了讹钱的骗子导游,还面对过青紫凸肿布满蠕动虫蛆的女尸和披散长发的骷髅,让人想起来就心生苦涩:“人类为何这么苦”
同样在走河的旅途中,谢旺霖还面对过热心的旅店老板,让他搭载顺风车的好心列车长,可爱的看管厕所的男孩,热心指路的女孩,让人想起来就心生甜蜜:“这世界,值得。”
人生苦涩,人生也甜蜜。没有苦涩,我们不知甜蜜;没有甜蜜,我们不知这世界的美好。
《走河》是迷茫和清醒的,正如人生。
在走河的旅途中,谢旺霖不止一次的感叹:“我总搞不清楚自己在哪,又该去哪,每次才刚认识一处陌生的地方,接着又要到下一处更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这样的流浪,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停止。”
但是在迷茫之后,谢旺霖又总是会清醒地继续下一步旅途。
摔痛就咒骂***几句,笑一笑,再爬起来,摸一摸擦伤的瘦腿;等稳稳再走上一小段路,意识稍稍清醒后,又觉得有点想哭。遇到平摊直伸不见尽头的路,我也不敢松懈。毕竟不晓得到底还有多远,反而得趁势加紧速度,小跑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就在前方。
人生总难免遇到低潮、迷茫,但只要知道目标的方向,就总能向前奔跑。
《走河》这本书,你当做游记来看,可以了解一个你未去过的神秘国度。但我更建议你用心去读,把生命体验浸入其中,去体会人与命运之间的安排与抗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正如序言中所说:青年一代,如何可以带着这本书,带着惴惴不安的胆怯,如出生之犊,勇敢出走,《走河》就有了更大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