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病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再造“病人”》是一本由杨念群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12-15图书,本书定价:109.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造“病人”》读后感(一):瑕不掩瑜
总体来看这是一部较为完整严密的医疗社会史作品,有三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作者没有注意到的:第一,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故事串联起近代中西医冲突的图景,但是我们能在其中观察到作者,大量的运用福柯、桑塔格、身体规训等概念,但是作者并没有将其中任何一个概念作为全书的核心意涵,这就导致在阅读起来不免有疏离和空虚之感,缺乏了一种基干的力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对于通识性的了解,这一时段的医疗发展状况是有帮助的。
第二,虽然全书都在强调空间,但实际上这个概念在书中更多与“西方”“现代”成为同义语,而缺乏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第三,作者最后强调自己的作品意图以医疗反映现代政治,但这一问题是我读到最后才感受到的,而前文更多体现的是故事的叙述和中西方的冲突,对于通过身体表现现代政治进程,我认为作者写的过于隐晦了。
《再造“病人”》读后感(二):读 再造病人 有感——现代性
近代以来医疗领域发生的所有变化,与其说是中西医冲突和融合的历史结果,毋宁被看作现代中国完成基本构造和建设任务的一个重要步骤。 虽是历史学研究著作,但背后却有许多的人类学、民族学;虽是从医疗史角度结构政治,但其中却不乏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这种跨学科跨视角的新史学研究方法,也是历史学的新趋势。 中西医的冲突隐射东西方整个文化的冲突,西医所代表的现代性进入中国,直到被中国人改造的过程。本书的研究逻辑是:殖民品格、地方性、国家动员。 后殖民主义:是对于西方于东方的所构建的文本进行批判,东方人无法表达自己,需要被西方人表达。中国处于弱势状态下,想要获得世界的认可,而西方作为一个评价的依据,中国需去迎合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后殖民主义所研究的就是东方人如何在西方构建中表达自己。所以旧殖民主义,是经济掠夺,三角贸易。从西方人掌握现代型之后便开始了。而新殖民主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不进行主要的土地、经济掠夺,而是进行文化殖民主义。而也正如马克思所言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破坏与建设。中国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没有产出科学思想,只有技术,不知道事物背后的原理,只有经验。所以现代性在进入中国时,一步步的发生碰撞和融合。PHD(古代的哲学是指一种科学再生产的工作),西方很多东西都是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修道院中出来的,所以他们认为,享受到了医学目的是为了信仰宗教。这是在中国人观念中没有的,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实用主义,是一种补充。而病人,不管是小的个体病人,还是国家,其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再造国家。 地方化:西方的现代性在传入中国时,也被改造、融合、磨合。现代性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与冲突。 国家动员:比如爱国卫生运动,这是再造国家的途径。民族主义时是增加凝聚力的有力武器,但必须转为常规性的制度,才能使政权正真获得政治上的稳定,也就是说,政治的合法性不仅需要由汇聚对外力量的抗击打能力加以证明,更需要通过政治仪式固定这样的情绪。(抗疫的战争隐喻等等)
《再造“病人”》读后感(三):读 再造病人 有感——现代性在中国的传播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 近代以来医疗领域发生的所有变化,与其说是中西医冲突和融合的历史结果,毋宁被看作现代中国完成基本构造和建设任务的一个重要步骤。 虽是历史学研究著作,但背后却有许多的人类学、民族学;虽是从医疗史角度结构政治,但其中却不乏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这种跨学科跨视角的新史学研究方法,也是历史学的新趋势。 中西医的冲突隐射东西方整个文化的冲突,西医所代表的现代性进入中国,直到被中国人改造的过程。本书的研究逻辑是:殖民品格、地方性、国家动员。 后殖民主义:是对于西方于东方的所构建的文本进行批判,东方人无法表达自己,需要被西方人表达。中国处于弱势状态下,想要获得世界的认可,而西方作为一个评价的依据,中国需去迎合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后殖民主义所研究的就是东方人如何在西方构建中表达自己。所以旧殖民主义,是经济掠夺,三角贸易。从西方人掌握现代型之后便开始了。而新殖民主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不进行主要的土地、经济掠夺,而是进行文化殖民主义。而也正如马克思所言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破坏与建设。中国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没有产出科学思想,只有技术,不知道事物背后的原理,只有经验。所以现代性在进入中国时,一步步的发生碰撞和融合。PHD(古代的哲学是指一种科学再生产的工作),西方很多东西都是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修道院中出来的,所以他们认为,享受到了医学目的是为了信仰宗教。这是在中国人观念中没有的,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实用主义,是一种补充。而病人,不管是小的个体病人,还是国家,其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再造国家。 地方化:西方的现代性在传入中国时,也被改造、融合、磨合。现代性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与冲突。 国家动员:比如爱国卫生运动,这是再造国家的途径。民族主义时是增加凝聚力的有力武器,但必须转为常规性的制度,才能使政权正真获得政治上的稳定,也就是说,政治的合法性不仅需要由汇聚对外力量的抗击打能力加以证明,更需要通过政治仪式固定这样的情绪。(抗疫的战争隐喻等等)
《再造“病人”》读后感(四):史料用心,观点值得思考,概念用得太泛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 本书从现代医学对社会空间和人身体的塑造出发,来理解“现代性”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观念,以及中国本土的“地方性知识”或“地方感”如何与“现代性”进行博弈,产生新的现代传统。
现代医学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其强大的治愈能力,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伴随其而来的,不光是现代医学的种种技术,更是一种“现代性”的话语体系。
“现代性”包括“科学”、“精准”,所以一切具有模糊性的东西都要被重新塑造。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传统社会中负责“生”“死”的产婆和阴阳生两种职业,他们的身份具有模糊性,除了医疗职能外,他们还暗暗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维护的职能。但在“科学”的话语下,这种模糊的身份被取缔,代之以在医学上更加精准的助产士和生命报告员。
“现代性”包括社会分工制度,于是病人必须遵从专业医生的权威,被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救治。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医疗的主要发生场所,除了医生,全家人都是医疗的参与者,这塑造了传统中国人对医疗的看法。这既导致了中国人对医院这一陌生空间的仇视,并引发了众多群体性事件,也让西医不得不对中国的传统做出一定的妥协。
“现代性”还包括更加强大的国家动员力量,这要求国家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有更精准的控制。在这种控制的实现过程中,医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借助现代医学的科学话语,国家在建设地方医疗事业的同时,也将政治权力的触角伸向了最基层。
本书的一大问题是,太想用西方的时髦概念(比如福柯、身体、空间、地方……)来解释中国近现代历史。结果是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与陌生而繁复的史料放在一起,乱上加乱,以至于作者只能经常说一些车轱辘话。
实际上,凭借着作者收集到的史料以及对史料的整理,把书中其他部分中套用的概念都拿掉,只在前言或者结尾集中解释一下,反而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本书有点标题党,虽然题为“中西医冲突”,但其实作者并没有写二者在医学理论上的冲突,书中所说的传统医学,也不全是“中医”。如上所述,作者着重写的是医学的社会学作用,而非医学自身。所以想通过本书来为西医或者中医打call的可以回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