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恋失调经典读后感有感
《私恋失调》是一本由倪闻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私恋失调》读后感(一):评《私恋失调》
我一直以为爱是纯粹的,就像夏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泻在地面上泛着的悸动。然而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开始迷茫,也可能是成熟吧,看过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好像寻得了解药。倒不是书有疗伤的效果。只是他直面了爱里最真实残酷与不堪的一面,直接的鲜血淋漓。即使脱离了现实经济的烦扰,我们的爱依旧复杂难解,故事里的主人公们代替被现实压垮的我们肆无忌惮的宣泄爱与欲,看完书长吁一口气,呵,原来我们那压抑的失调的爱并不孤单。
《私恋失调》读后感(二):私恋失调
通俗的说,这是一本言情小说,但书中透过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像我们诉说的远不止如此,更多的是初入社会的青年对人生对爱情对事业的思考与探索。故事环环相扣,细节之处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文笔老到精准。读完合上书,让人不免回忆和反思自己走过哭过笑过放肆过挥霍过的青春岁月。
书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反映了年轻人对婚姻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观念改变,当前社会中恐婚、不婚、丁克、同性恋爱的人越来越多,在一线城市体现更加明显,社会生活中代际冲突和价值观博弈也引发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私恋失调》读后感(三):男生为什么永远也不愿意主动说分手
《私恋失调》再现了也回答了困扰我和我很多女性朋友的一个未解之谜:男生为什么永远也不愿意主动说分手?答案既合情合理又让人觉得好笑。
正如这本书的题目,这是一个失调的爱情故事,也是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爱情。就算你自以为用尽全力,也不一定可以求得圆满。彻底摧毁一段感情的方法又岂止一两种。
两人认识初期那些用来拉近关系、展示坦诚的自我调侃,在关系出现问题时又会变成最锋利的凶器。而这偏偏是你亲手交到对方手里的。(和朋友的关系中也适用)
让我想起之前看到过赖声川的一句台词:“现在世界上每一个人讲的爱,其实是被爱。所有人都懂什么是被爱,却不懂什么是爱。当一个人说爱你的时候,其实是想被你爱。”所以总是把恋爱搞得一团糟,是不是也就可以理解了。
很真诚的男性视角,对男女感情没有美化也不加滤镜,喜欢是真喜欢,厌烦也是真厌烦,还有大量关于矛盾和冲突的描述。没有了纯爱光环的加持,爱情的面貌着实有些平庸和丑陋。可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苦苦追求的爱情,世俗又普通,没什么例外。So,恋爱诚可贵,单身价更高。
(短评放不下了,放在长评,书是好书,单身我对爱情怎么又幻灭了呢)
《私恋失调》读后感(四):私恋不是恋
爱,是把双刃剑,能释放温暖人,亦能毁灭人。
人都会经历爱与被爱、单向爱恋、彼此相爱,
但真正会爱的又能有几人,
大多人都在用自己认为的方式爱人。
不顾对方需要,
那爱是拥抱还是枷锁,
真的不好说。
我很认同,
初恋会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模式,
很幸运,不,并不是幸运,
我的初恋是个敦厚、开朗的男生,
他喜欢我、爱我、待我极好,
可我对他仅停留在好感和依赖,
这种依赖来自原生家庭,
这个暂且不表。
按说,在这段情感中,
我是幸福的,
但恰恰相反,我很压抑,
很愧疚,不爱,是我在这段感情中的原罪,
分手是必然结局,
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后来我就很排斥主动向我示好的男孩,
我很担心,那种窒息感卷土重来,
我怕自己配不上还不上别人待我的好。
再后来,情感经历怎么样,
也让作者说着了,
天道好轮回,
曾经无意伤害别人的我,
变成了被别人伤害,
我心里难过,
但我明白,
不爱真的是不爱啊,
是真的无能为力。
我们都曾被爱,
也曾爱过,
失去与得到交替出现。
多年过去了,
我仍然相信爱,
但却不再遗憾没有轰轰烈烈的过程。
或许是终于明白,平淡最长久。
感谢作者,
让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
@倪闻天
《私恋失调》读后感(五):爱:陌生的名字
开始看正文前,首先注意到的是目录页的设计,“第一章”清晰可见,到后面逐渐模糊,结尾的“第十一章”,字迹已经几乎淹没在漆黑的底色里。好像一段感情,开始时大张旗鼓班班可考,到后来敛声息语暧昧不明。
恋人们之间那点儿事儿,完全经不起近距离观察,不外乎远了近了爱了烦了累了散了。《私恋失调》正是一本显微镜一样的书,把隐藏在人类细胞深处的男女关系放大百倍后,解剖给读者看。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恋爱中的人们在圣徒和魔鬼的两端来来回回,谁也不比谁高明。
班琪是个可爱的角色,虽然也一样有瑕疵,但她代表了某种接近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与安沉午的感情是脖子以上的爱,是偶尔但丁附体的荷尔蒙永动机安沉午的贝雅特丽齐。现实中,却很少有女人能像她一样安静理智,甘心做心上人的知己,卑微地求他不要冷落了自己。爱上一个人往往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在一起,一种是“去死吧”。远远地祝你幸福?休想。
程夏冬的可爱和可憎正是我们所体验过的多数感情,一开始的金风玉露干柴烈火是真的,结束时伤痕累累相看两厌也是真的。那些忍不住的怀疑、不安、好奇和占有欲,到最后都化作刺耳的言语和歇斯底里的纠缠,让人不禁质疑起爱情本身。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人们很难理解对一个人的爱憎,竟能像“猫的眼睛一样,一晚上变化好几次”。
而对男主角安沉午来说,经历了几段感情,积累了诸多对付女人的经验后,他会成为爱情中的圣徒吗?假如能重来一遍,他还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吗?
卡佛早已在诗中回答。“Would I live myself over again?make the same unforgivable mistakes? yes, given half a chance, yes...”
因为人类都是自以为是的蠢货,我们爱上的每一个人,说到底,都是同一个人。
《私恋失调》读后感(六):陶陶的书评
我有时会想,为什么在婚礼上,庄严的宣誓总不会缺席,伴着新人眼中的温情热泪和父母心里的五味杂陈,将整场仪式推向高潮,似乎最重要的,就是对方口中的那一句“我愿意”。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着复杂感情,但同时人也保留着作为生物最原始的冲动和欲望,饿了想吃,困了想睡,激素水平决定着对异性的需求。当两个人相互吸引,接近,当爱发生,一切应是自然自发的,爱上一个人,似乎是每个人的本能。可为什么爱要宣誓,要有铮铮誓言,也许是当你决定了选择站在你对面的人成为人生伴侣时,一生只爱对方一个人时,你必须要去对抗“爱一个人”的本能,坚定且自愿。 徐若瑄说,爱情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人一辈子会有很多次所谓爱情,就像书中主人公那几段恋情,轰轰烈烈却也戛然而止。当爱发生时,一切美好浪漫,肆意增长,对方的一颦一笑也让你如沐春风。当你决定要坚持走下去,当你以人生伴侣的标准重新审视对方,当你告诉自己要尽量包容对方的一切,当你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时,一切都变得不再简单纯粹,对方会够不到标准,完不成要求,达不到目标,会有让你抓狂嫌弃的习惯,会有让你失望透顶的瞬间。是不爱了吗?不,是还要不要,能不能,再坚持下去。毕竟当顺其自然的相互取悦欣赏要加上包容承受,当你必须为了对方把握自己,当所有的轰轰烈烈都慢慢归于平静,当双方的感情中不单单只有开心快乐而是为了走下去而增添了更多的味道和色彩,当为了爱的永恒你需要去对抗自己的冲动和本能。你还愿意再爱吗。 就像是书中封面写:你以为的一生只爱一个人,其实是一遍遍地爱上一个人。一生中遇到的人很有限,遇到合适的人很难,爱且合适更是难上加难,抱着对爱最美好的期待去接受它带来的不完美,在爱的冲动中再更多一些理智,同时在冷静的审视中也为了爱多一些义无反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庆幸地跟对方说一句:远处海港传来阵阵船笛,我一直飘零到被你捡起。 爱,单纯且美好。爱下去呢?
爱下去吧!
《私恋失调》读后感(七):是我们残缺的部分决定了爱的走向
眼下的生活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生活,而更像是某种后果。 ——《私恋失调》倪闻天(中) 买这本书最初的动机,是推荐文里那句话:“这是95后00后的爱情,被加速着前进,却迟迟走不到终点,在一种看似轻佻的关系里,我们窥见了爱情的全貌……” 本着不能落伍的心情看完这本书后,却泛出了同情之心。这一代年轻人,和任何一代年轻人无疑,对爱情满怀憧憬,甚至更绚烂些。却不再像更早一代的年轻人,同时对爱情拥有信心。套用罗曼罗兰那句话,即是认清爱情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爱情的真相即是它不可能让不完美的生活和不完美的人变得完美,而为什么还要去热爱它,因为它依然是希望,让人有动力去追寻、去创造。 然而这一代人中,爱情已经失去了这一链接功能一般,一方面它依然保有它纯粹的样貌,而另一方面它却只能起到短暂地联系两个人的作用。虽然物质生活上这一代享受着“丰富”,在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上却遭遇着“贫瘠”。因为人们不再把心、脑、情看作一体,而是认为它们都可以是分开的。 或许,它们的确从实施来说可以,一如我们的手、脚、眼睛是分开的一样,但只剩一双手、一双脚和一对眼是无法成为“人”,更别提发挥作为“人”的功效。情感也是这样,我们可以单方面去完成心的部分,身的部分,脑的部分,但它无法作为整体的情感发挥我们在追寻这些零件时心中真正渴望实现的慰藉和满足感。 理性的部分就不能是爱,爱一定是感性的、冲动的?都不对,感性和冲动是让爱里存着张力,而理性是懂得挑选其中起推进作用的杜绝消极作用的。两个人不可能仅凭爱情就能消解个性缺陷,但可以因为爱情去克服它们。 爱情不会因为我们轻贱它,它就变得浅薄可被随意控制;它也不会因为我们高抬它,它就变得高尚能去净化人心。如果我们在恋情中可以下压或提升什么,只能是我们自己。爱情是不需要人们相信或不相信的,如题词里说的,是我们身上那些病态的失调的部分,决定了爱情的走向。或好或坏,取决于我们自己对那些部分的态度。
《私恋失调》读后感(八):评《私恋失调》
「“波兰斯基有部电影,里面一句台词我一直记着,说:每一段恋情,不管看上去如何和谐,都容纳了悲剧或者闹剧的种子。”」
近日闲来无聊打发时间在豆瓣看见了一本书《私恋失调》,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看完,我向来是容易把自己代入其中的读者,可是这次却没有也无法带入,恋失调》,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看完,我向来是容易把自己带入其中的读者,可是这次却没有也无法带入,看着男主的故事,想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烟一根接着一根的抽,感情和爱到底是什么?不知从何时起,对着些有了冲动,有了念想,身边总是会有几位朋友陷入这个苦恼中生活抑郁,人为什么要感性,为什么会记住那些不愿意面对的人或者事情,从何时起我们开始陷入这种循环,失去了就要去怀念,失去了就要去忘记亦或者是去寻找下一段感情。感情不在真正的真实,伴有虚荣和性,为了满足自己,而不断地去要求别人,最终失去那些幻想将会拥有的一切,说白了人还是动物拥有七情六欲,说白了就像兔子一样不挺的寻找伴侣,繁衍后代,只不过人类聪明了许多只在意过程而不会有后顾之忧。
爱和感情说到底,不过是大脑的分泌物和神经间的微弱电流罢了,全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每个人心里的‘爱’,既不在同一个范畴里也不是同一回事,所以恋爱这事,终归是鸡同鸭讲。曾以为每段感情都不一样,结果看来我们那压抑而令人悲伤的感情不孤单,因为我们都一样。
关于爱和恋情,我深知已经无法理解,这些对于我来说已经太难,可谓旁观者密,当局者亦密。
寫于貳零貳零年肆月貳拾肆日夜
——一叶之秋南城
《私恋失调》读后感(九):情深不寿
很惊喜,超级惊喜,在看到公众号该书的简介时就觉得这书很吸引,没想到翻开更加惊喜。这比《爱无能》更加沉浸。说情节没什么好说的,就一男作家的跟几任女友之间的爱恨情仇,灵欲纠缠。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大段大段的情感描述,没感受过那种想不顾一切,焚烧殆尽的人估计会觉得这书里写的安沉午和程夏冬就是俩疯子--应该快点分开--就跟伍凯佑对安沉午的忠告一样。疯是真疯,颠是真颠,狂是真狂,但喜也同样是真喜,而且是狂喜。如果没有试过那种癫狂之感,的确很难理解为什么安沉午不选择同声同气,志同道合,给予安沉午巨大自由的班琦,而是选择了“傻极了,愚蠢透顶,她们自私无知反智难搞,她们不看书不学习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做不好,她们一事无成飞蛾扑火无理取闹没完没了”的程夏冬,这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把这段感情推向高峰的恰恰是这种无脑的炽热,在这种炽热疯狂的情感面前,所谓的知性只能沦为不起眼的云烟,如同没病没痛的时候,人们只想吃高热量垃圾食品,纵然明知道清粥小菜更有利于身体健康~~~一个用知识,爱好,宽容,大度所获得的安沉午的喜爱度远远不及另一个不断“作”的人所获得的的喜爱是为什么呢?--嗯,在不能理解这种狂热的人来看,程夏冬就是一个极度"作"的人,正常人譬如小张根本不能成为其合格的观众,也燃不起她的表演欲,但是在能理解这种狂热,喜爱这种狂热的人(安沉午)看来,恋爱简直就是百老汇的舞台,每一分钟都令人窒息并且沉醉。所以即便战况激烈到“进入了一场不限时的拳击比赛,打了这么久没休息,早已鼻青脸肿疲乏至极,双方消极防守,混乱进攻,只知道毫无章法的挥拳伤害对方”,安沉午和程夏冬还是没有散,毕竟能懂这场表演的观众和演员真不那么容易找~~~~
但“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这么烈火焚身的相处注定不能长久,令人沉迷,但不能长久,毕竟,让人始终保持肾上腺素激增的结果只能是加速死亡。《心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种狂热爱恋的背后就是心经里这句话的反证。爱得越烈,越会生出希望和恐惧,犹如手中之沙,抓的越紧,流的越快……安沉午在这种状态下撑了一年,也是牛人了~
很喜欢,安沉午程夏冬最后不断争吵的狗血很写实,写出了那种累极却欲罢不能的感觉,这里过度逼真扣一星(笑~)四星。
《私恋失调》读后感(十):爱情:象征交换与死亡
在5月这样燥热的一天中一气呵成读完了此书,在很久没有读过文学小说之后。人性是很复杂的,在场与他者,处于时刻变动的亲密关系更不能被“渣”“痴”等符号化的定语消解掉主体中千般回肠,万种荡气式的不可言说。在我的理解里,爱情始终是某种复杂和深刻的东西,对它的认知和所采取的行动,都是抽象的和不可预知的。不是简单粗暴的道德审判亦或自我逃避的情感茧房可以量化和和解的。更不必说道德是相对的,是自我规训的过程。
爱情虽然经常发生于两个主体之间,但在个体感知时可以是主体的自我象征,投射于客体(对方)之上,交换某种存在意味上的虚无。双方在每一次象征和交换的时候传递彼此的温度,这时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在向前,会走向同质的死亡或者各自抽离的结束。安沉午、程夏冬、班琪、隋凉就好像一个不连续的自我,一会儿我是他,她是我,是我们。在将他们带入我的个体经验之前,请允许我给爱情幻化一个拉康式的图式。
首先,人类是具有自主思考的个体,美德和劣根性并存,进而找寻感情,建立关系,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一起来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其次,从建构主义的方向看,爱情是一种个人欲望的客体化,是找寻他者的过程,在另一半身上的想象和投射。最精要之处恰恰是自我的肯定与建构,他者与自我至少隔了三层。她在或不在,时近或时远,引入第三者打破动态平衡或断舍离退出你的场域都无足轻重。最后,时间意义上她的在场的结束,标志着她的离开, 这数字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100年,可你始终是零岁,在自我的场域里以理性人的身份架构意识,选取着下一个她或非她。或者以感性人的身份,轻微的晃动自己的身躯,进入一个她,或者拥抱另一个她。
沉午和我前男友似乎分毫重叠,文字功法了得、为前任倾其所有,满身生理欲望,列表多人在线。在一起时似隋凉,分手后我做回了班琪。与班琪不同的是,我始终处于沉默状态,冷静后觉得自己做了一回莎乐美。这样的男生心中有一个不断变化的黑洞,需要随时消耗也需要不断更新。以一种维度建立起来的爱情就需要这种维度的标尺来回伸缩,明白自己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现实,永恒是最可笑的遮羞布。爱情是象征与交换的死亡,从沐浴爱火时各自运用表征相互燃烧,到燃尽时互相磋磨不肯戳破能指的幻梦。
此书值得细细碾磨,抛开女权主义、政治正确与道德规训的视角,丢掉扁平化的符号批判-“渣男”“痴女”,慢慢体会其中的“荒郊的太阳”与“天空的稀疏与稠密”。最后我的结论是“无感”,无感就像五月的热风一样,披星戴月地把我包裹,一阵一阵敲打遗忘,总还免不了啼鸦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