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病房》读后感精选
《奇迹病房》是一本由[法] 朱利安·桑德勒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0-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迹病房》读后感(一):一场关于三个家庭的救赎
我真的太喜欢这个治愈的故事了!
开篇女主受了工作的委屈时,我以为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病魔的抗争会贯穿起整个故事,没想到作者用最简单的方式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而且给了我一个非常让人满意的处理结果。当我以为整个故事只剩下后者之后,作者又给我了新的惊喜——这不仅仅是对儿子的救赎,更是单身母亲自身的救赎,更是另外一个家庭的救赎。整个故事没那么简单,却又简单至极,清晰的脉络让我享受其中,像是看了一部温暖的欧洲电影,这种感觉真的特别棒!
作者给了我关于处理亲子关系的思考,也给了我对生活目标的思考,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宁静的思考氛围——不同于其他外国作品,本书的文字表达非常准确,不啰嗦,也没有复杂奇怪的人物名称,随着阅读的深入,心灵也会趋于宁静——感谢本书的翻译。
人的一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答案呼之欲出。
《奇迹病房》读后感(二):一成不变是不会出现奇迹的
如果有一本书在读完之后让人觉得不费力又很舒心的话,我想这也是对一本书很好的评价。对于这本书,我最直观的评价便是如此。 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车祸—住院—康复,可能会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难过—无助—欣喜(难过),也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感情变化。 有些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我们更多的是感叹伤怀,顺便在心里默念,这种事情永远也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除此之外,再无更多的感情,转回头便投入之前的生活,一成不变。 很多人在默念生活无聊工作无聊的时候却也总期待着能发生一点令人惊喜的变化,但仅限于令人惊喜的,一旦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人们就会大喊着不公平,一转之前的口径,为什么要打破自己平淡的生活。人总是很贪心的。期待什么也不做,就会变得不一样,切,怎么可能。 每天被同一个铃声叫醒,久了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听那个铃声了,可是当人变成植物人的时候,哪怕只剩听觉,又那么一丝丝的声音,都会觉得自己还活着。人总是很善变。
奇迹病房,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最后皆大欢喜,男孩活了,妈妈找到了爱情事业,生活变得比以前不知道要好多少。对于一本治愈性的书来说,这也就够了。
同等类型的书也读了好多,都说你读过的书会慢慢融进你的血液里,显示在你的言谈举止中,不知道我以后会变得怎么样。
不过,我不想想要感同身受了,这大概是一种惩罚。
《奇迹病房》读后感(三):生而为人,总要有活下去的信念
温暖的奇迹病房,女主的儿子路易在一场车祸意外中陷入昏迷,作为单亲妈妈,职场女强人,女主进入了完全崩溃状态,辞职酗酒,昏迷的儿子被医生宣判只有一个月的活命时间了,女主决定按照儿子为他自己写的奇迹日记完成上面那些稀奇古怪的疯狂想法,代替儿子实现梦想。(甚至包括摸女人的胸哈哈哈哈哈哈哈)
当清单上的梦想一个个的实现,她实现了自我救赎,这真的不是儿子自己的奇迹日记,这就是为她重获新生准备的梦想清单。
最终自然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作为温情感人的小说,以这种题材的方式表现很是常见,但是作者把母亲的活动和昏迷状态的儿子的心理活动都以第一人称呈现出来,有一种絮絮叨叨的真实感。母亲与儿子和解,和自己的母亲和解,和人渣和解,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解,找到真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题材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值得思量的,可能正是因为我们都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吧。
《奇迹病房》读后感(四):奇迹病房:总得有人陪你走过那条黑暗隧道
“我从来没想过他会死。妈妈们应该做好这种准备。”
《奇迹病房》这本书,从书名到简介,我基本都能大致知道事情的脉络和走向,“遗愿清单式”的桥段和看似圆满实则俗套的结局,也并不能使之成为杰作。
但是这本书我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看了下来。书中的职业母亲塞尔玛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路易被卡车撞倒,入院陷入了深度昏迷,几近植物人的状态。塞尔玛的内心开始走入了一条黑暗的隧道,她犹疑:“如果自己不接那个电话……如果早几分钟或晚几分钟……他就不会……” 也会询问:“为什么会发生在他身上……” 进而自我否定,责备自己作为母亲的渎职,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在聚会上也不能容许自己有任何愉快的心情,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快乐的资格。
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遭受过意外的母亲,都会像塞尔玛一样,走入那条黑暗的隧道,在这条隧道上,她会不断地回放因自己的过失导致孩子发生不幸的场景,会不断地责备自己、自我折磨,时时刻刻被自己的内疚感压垮,直至崩溃,再也找不到隧道的出口。
每一段都看得心痛,很少有人能够或者愿意去关注到丧亲者的精神状态,尤其是丧子的母亲,那就像是不能近身的黑洞深渊,仅仅只是想象孩子走失或被拐卖的情况,都足以成为每一个母亲的噩梦,更别提,死亡的可能性。
年前的加班夜,我和几个一起苦干的同事聊起了恐怖片,从欧美的屠宰客栈/连环杀手/死神来了系列谈到了泰国的下降头,最后觉得还是《午夜凶铃》最恐怖,恐怖的点在于,女主角为了救自己孩子的命,不得不进入那口井内……另外一个家里孩子刚刚满两个月的男同事表示赞同,我问他:“你会去的吧?”他点了点头:“必须去。才最恐怖。”
只要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丝生还的希望,每一个母亲都会去做任何事;塞尔玛通过完成自己儿子的清单,和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母亲以及自己不堪的过往达成和解,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得到了一份新的爱情,也许是因为太过顺利,反而显得这本书让人难以信服;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塞尔玛的自我反思却异常的真实,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与感受,因为自私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孩子的喜好,连自己孩子交的朋友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如果不是这场意外,她都不知道自己其实只有爱的初心,却没有陪伴的行动。
比起书中俗套的剧情以及显而预见的圆满结局,塞尔玛在这段黑暗隧道的历程,更值得为人父母去反思,千万别等到生离死别的时候才懊悔自己做得不够做得不好,才来千方百计去重塑一段可能无法修复的亲子关系。
因为,现实和书不一样,现实中这条隧道,可能没有出口。
《奇迹病房》读后感(五):《奇迹病房》告诉我们,相信奇迹也许会有一线生机。
人生除了生死,其它的都是擦伤。太多的痛苦,在生死面前都是小事。
在武汉的一家定点医院里有一位60多岁的阿姨,全家都感染了,分散在不同的医院。她不清楚亲人的近况,也没有家人给她定时送营养餐,自己又不愿意喝营养液。
护士把自己的牛奶拿来,留给阿姨,让她能够补充营养。即便是这样,阿姨在ICU中,依然会很焦虑。
有一天,阿姨哭着说,近乎哀求,“不想活了,不要救了,就让我这么死了吧。”
护士听后沉默了片刻,对她说:“我们这么老远来帮你们,我们也想家的。如果你不好起来,我们一个都回不了家。”老阿姨听了后,乖乖吃药,接受治疗。
这是发生在病房一件小事,其实在病房里每天都会发生这样温馨的事情。这不经意的举动,能拯救一个生命。
法国畅销书作家,朱利安桑.德勒尔。第一部作品《奇迹病房》在法国出版后立即大获欢迎,并热销20多个国家。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单亲妈妈塞尔玛。她带12岁儿子路易去看外祖母的路上,儿子发生车祸,陷入深度昏迷中。
躺在ICU正房里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绝望的塞尔马这时才发现由于平时她都专注于工作,对儿子的成长并没有细心的照顾。
她并不了解儿子的内心,在儿子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非常希望和儿子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可是儿子已经成为一个植物人。
失望伤心的塞尔马回家以后整理路易的房间,在床底发现一个笔记本。在笔记上本上,儿子路易写下了自己想要实现的每一个梦想。
塞尔玛突然有一个疯狂的想法,抛弃工作。去亲自体验儿子笔记本上记录着梦想。把实现梦想的每一种经历,都拍成视频放给儿子看。
与儿子一起分享梦想实现的快乐,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快乐自信,甚至收获了爱情。这种美好的心情感染到了病床上的儿子。
奇迹出现,儿子终于苏醒了。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在伤心绝望的时候,只要想起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即使一件平凡的事情,只要让心灵感到愉悦,就会有奇迹发生。
有些东西你要相信它才会存在,你要相信自己,要相信奇迹,不必感伤不必害怕,因为你就是那个奇迹。只有相信奇迹的人,奇迹才会选择你。
《奇迹病房》读后感(六):家属版的《遗愿清单》
《奇迹病房》就是一本家属版的《遗愿清单》!因赛尔玛的疏忽,她的儿子路易被大卡车撞翻,陷入深度昏迷,几乎被医院判了死刑。而给赛尔玛和路易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一个月后再无起色,路易将彻底陷入沉睡。
赛尔玛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母亲,她总是不停地接着电话,总是扮演着职场女强人的角色,出事的那一刻,她还在和上司通电话。这给赛尔玛带来的是无限的愧疚与悔恨。赛尔玛选择逃避,继续像往常一样做好一个职场女性,直到她看到了儿子的“奇迹笔记本”。
“我最心爱、最珍贵的奇迹笔记本,我要告诉你在我死之前所有我想尝试的经历,它们都是我的奇迹,这有点像梦想清单,但又不完全像,因为我只会写下可能实现的事情。”
和《遗愿清单》不一样,《奇迹病房》的清单不是献给患者的,而是患者给家人,给绝望的母亲的献礼与救赎。
△儿子的清单疯狂且有趣:当赛尔玛依照清单前往日本,住在47楼的酒店,她看到城市的灯光在脚下闪烁,感受的是前所未有的宁静;当她在陌生的城市跑过彩色马拉松的终点,一种新奇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还有类似于摸女性的胸和在老师的课上脱光衣服的疯狂且荒诞的愿望,尽管处处散发着未成年人的猎奇,赛尔玛也替儿子实现了。
在这个过程中,亲情、友情、惺惺相惜的朋友,都把赛尔玛从死亡和愧疚的深渊中拉了出来,成为了一个乐观的母亲。而这一切,无疑是奇迹的摇篮,没错,在期限的最后一天,路易在病床上醒来了。
是不是觉得故事的走向基本可以猜到?没错,看过几本欧美治愈系的读者基本都能预感到情节。但能凭借这样简单又没什么反套路的故事,畅销20国,这部作品自然有振奋人心的力量。
我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女性的力量,不仅仅是母亲的力量。近几年女性主义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而故事中的赛尔玛,可真的是一个酷毙了的阿姨!
在面对长久的职场性骚扰时,赛尔玛平时会通过录音留下罪证,所以当被公然侮辱时,她可以挺起腰杆保障自己的权益。真的是面对职场性骚扰和性别歧视的教科书式行为。
另外还有蛮多细节,都可以看出赛尔玛是一位独立、有思想的年轻母亲,自带有创造奇迹的力量。
《奇迹病房》读后感(七):奇迹病房——有希望才有奇迹
这本书是法国作家朱利安·桑德勒尔的第一本小说,在法国出版后大获成功,并在英国、日本、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畅销。 本书讲的是一位母亲,目睹了儿子的车祸,陷入深度昏迷,并且有可能再也醒不过来,作为母亲的塞尔玛不断的自责自己为什么要因为一个电话和孩子吵架,从而导致路易的车祸。就在她陷入痛苦的时候,她找到了路易的笔记,里面记录着路易想要做的事情。这也让塞尔玛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去完成路易的心愿,做成录像放给路易,以加强路易对生的希望。 这本书中,我更喜欢的是夏洛特、埃德加和伊莎三个人的小组合。夏洛特是路易所在医院的护士,也是一直陪在塞尔玛身边,不断鼓励她的人。是一个“眼珠中有着阳光的气息——一种敏锐的、会感染人的、近乎激烈的生活乐趣。”的人,也是一个沉着、冷静、善良的人。 埃德加是夏洛特的哥哥,也是独自抚养女儿的爸爸。在夏洛特的生日庆祝会上,塞尔玛第一次见到了这个英俊、有魅力的绅士,并在之后的“心愿之旅”中多次受到埃德加的帮助,也随着了解的加深,对这个热情的男人有了好感。 伊莎是路易的朋友,也是埃德加的女儿。在塞尔玛完成“足球”任务的啥时候认识了伊莎,伊莎很是懂事,过早经历死亡的她比同龄人更加的成熟,知道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安慰这个强忍悲伤的母亲,也知道如何让这位母亲暂时忘记悲伤。塞尔玛对她的评价是“活力四射,阳光而充满魔力”。 这三个人合租在一间小屋中,相互陪伴,相互治愈。现在表现的如此阳光开朗的三个人也都经历过黑暗的时候,她们的故事震撼人心,她们都是幸存者。合租是她们自己的选择,夏洛特“包扎着他们内心的伤口,作为回报,他们也治疗着她的伤痛,从此之后,他们将比三个人更加强大.....” 他们的相处是我在这本书中感触最深的地方。一个人总是孤独的,在受到伤害,感到伤心的时候,总是需要找人倾诉与陪伴的。身处于黑暗之中,如果身边能有人并肩而行,那种无助感与绝望感就会消减,而黑暗的尽头便是光明。埃德加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消化父母的离世与妻子的病逝,在妹妹与女儿的陪伴下,绝望变为希望,压力转变为动力,最后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作为朱利安·桑德勒尔的第一本书,在写作的手法上还是有一些不足,可能不会让人有更多的代入感,但这个故事的构思是充满着希望的,是对未来有着向往的,希望下一本书也有着这样的美好故事。
本文章以发于微信公众号奇迹病房公众号
《奇迹病房》读后感(八):生活不是小说,死亡没有奇迹
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很治愈的小说。
情节其实很简单,单亲妈妈带着有点小脾气的儿子出门,自顾自地在打电话谈工作,儿子滑滑板没刹住,被疾驰而来的汽车撞了。受伤的儿子被送到医院抢救,情况特别不明朗,好不容易熬过了危险期,可是医生告诉妈妈——我们还有一个月的观察期,如果他没能醒过来,我们就要撤走呼吸机了。
撤走呼吸机就意味着,宣布孩子的死亡。妈妈接受不了,外婆也接受不了,可是他们没有立马把悲伤的情绪表现出来,而是在这未来的一个月里,用心地去完成了孩子的愿望清单。
小说的最后,孩子醒了,可是孩子从前的记忆却被抹去了。那又如何,能够活过来不就是奇迹了吗?
可是,这个世上真的有那么多奇迹吗?又真的有那么多受伤之后,作为母亲的坦然面对吗?《奇迹病房》想告诉我们的,绝对不是让我们去相信死亡的奇迹,而是让我们懂得要学会放过自己。
01
在读《奇迹病房》之前,我看了一本《人间告白》,同样也是死亡的命题。而在此之前,我还写了关于《最好的告别》相关的书评发布在头条号上,现如今仍有人评论,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不得不说,几乎每个人都要直面死亡,也只有在面临死亡的这一刻,人们才真正思考过“我的活着到底是怎样的活着。”
就像《奇迹病房》中的母亲,如果不是儿子的车祸,她根本没有想过要不要停下来,根本没有勇气甩自己老板一巴掌。
长期以来,她一直以一位坚强的母亲,有能力的办公室工作者活着,在她的人生信条里,只有不断地旋转,生活才会越变越好。她忘记了去听听儿子的声音,忘记了其实陪伴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而这一次,她停下来了,可是儿子病危了。
其实于我而言,《奇迹病房》中的“奇迹”,不是指儿子最后的苏醒,而是妈妈在这个过程中,终于明白怎么去原谅自己了。
我们生来就不是完美的人,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家庭,不能决定自己的能力,也许我们这辈子都注定是碌碌无为的一生。但再成功的人,都难逃离开的结局。
曾经作为“拼命三郎”的妈妈,作为不愿意和外婆和解的妈妈,却因为孩子快死了,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母亲远赴东京,去看看儿子一直以来想看的风景。
她似乎明白,导致这一切的发生,也许真的不是自己,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最终我们都会找到问题的答案,是自己最想要的答案。
02
为什么会说这是一部治愈的小说,为什么又说现实中并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在小说的最后,妈妈终于和外婆释怀了,终于拯救了自己作为单亲妈妈一直以来的压抑和苦闷,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妈妈的成功就是这本《奇迹病房》的成功。
但又因为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存在,所以《奇迹病房》的出现才显得更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谈及到死亡,谈及到病痛,都是痛苦的。
朋友小A就是这样的,她不是单亲妈妈,却因为丈夫的病逝,成为了一个单亲妈妈。犹记得丈夫确诊那会她的哭天抢地,犹记得她的无法释怀,犹记得丈夫死后她甚至连孩子都不管不顾的生活状况。
她不是不能接受丈夫的死,她是没有信心自己一个人也能过的好。而《奇迹病房》则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生来不是一个人,有爱过的人,有爱着的人,也正是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你的恒久幸福才显得尤其重要。
在《奇迹病房》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假若孩子最终走了,妈妈也能和外婆过得很好。我们生来就是独立的个体,怀缅离开的人,是用心永远记住他,而不是葬送自己的快乐去怀念他。
《奇迹病房》读后感(九):爱会创造奇迹
经历了疫情的悲伤,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进入的都是奇迹病房。
《奇迹病房》,这个病房的名称打动了我。“病房”,那可能是经历生死的地方,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或家人朋友住在病房里。但是假如命运真的如此多舛,那会有机会遇到“奇迹病房”,有了转机吗?
来看看这《奇迹病房》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奇迹。
小说以故事里的妈妈的口吻来叙述,她是故事的主角,是那个躺在病房里的男孩的妈妈塞尔玛。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一气呵成,仿佛拉近了我们与故事的距离,也更真切地去体会这位妈妈的心情,和她一起去体验躺在病床上的儿子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每一个梦想经历。
妈妈是个很难的“职业”
这个世界对塞尔玛、对她的儿子路易是不公的,她的生活被搅得天翻地覆。当人们看到那本不该有的人为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是报复。书中这位妈妈——塞尔玛,当不幸降临到她儿子身上时,她的本能反应也是希望正义得到伸张,她悲伤,不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她希望那个肇事司机被判终身监禁,即使这样,也无法平息她内心的愤怒。换位思考,任何一个母亲在遇到这样的人为灾难时,都会竭力为孩子打抱不平、伸张正义,这不是一句道歉、一些赔偿所能原谅的。这是母性本能的爱的表现。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塞尔玛想要的公平,并非现实给予的公平。在职场上理智的她,此时,依然要打起精神,把悲伤放在心底,因为现实是现实的,她不能放弃工作,“我的事业会成为我的救生圈。”这句话,是献给所有的女性。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女性的独立与自强,“如果我失去职业生涯,那我就更加一无是处了。”虽然有些绝对,但是现实就是这样,身边有些女性朋友放弃了工作回归家庭,她们中不乏高学历者,虽然那是不得已或者是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教育,但是当她们放弃了事业以后,往往陷入了不必要的被误解,而这份误解不是来自外人,恰恰是身边的家人,得不到理解,财务的自由和主动权几乎也丧失了。又谈何云淡风清呢,除非真的遇到淑人良夫。
所以说,《奇迹病房》里的这位妈妈是理智的,事故发生后,她重新规划短期生活目标,一边照顾等候着儿子醒来,一边继续职业生涯。即使天蹋下来,生活还是要继续。疫情最艰难的时期过去,我们的生活也要继续,有序地复工复学,防控同时稳中求发展。
而对于书中这位单亲妈妈塞尔玛来说,她要面对的问题和要处理的事情不比一般人少,她唯有选择坚强。读了小说的开头,可能有不少读者在埋怨这位妈妈的“失职”,觉得是她只顾着工作,而疏忽了孩子,导致事故的发生。而肇事司机偏偏也是女的,也是一位妈妈,是不是她也因为太累或是驾驶技术不过关,所以酿也了悲剧。有的人谴责女性,还瞧不起女性,又觉得女性不应该抛头露面、出来工作之类。
真的,仿佛故事把矛盾直指了女性。但是由此也可见,女性是多么地不容易,尤其是“妈妈”这个职业是多么地不容易。
爱创造奇迹
虽然“妈妈”这个身份、这份“职业”很难,但是大多数妈妈都做得很好。即使妈妈也有脾气、个性,有自己的小天地,但是面对孩子,妈妈们是能无私奉献的。再辛苦、再累,也会拼下去。
如果没有来自妈妈的这份爱,这个小说里的儿子路易也很难醒来。伤心欲绝的塞尔玛回家整理儿子房间的时候发现了他的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我的奇迹笔记本”,里面记录的是路易的“奇迹梦想”,比如:在池袋的精灵宝可梦中心浩劫极度稀有卡片、在明治神宫参加一场传统婚礼、……等等,不论是容易做到还是不容易实现的,这位妈妈都一一亲身去体验儿子在这奇迹笔记本中梦想的每一种经历,并且拍摄下来带到儿子住的那间“奇迹病房”给讲给他听、放给他看。虽然他并不能听见看见,但是书中穿插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把那处于昏迷状态的儿子的心声以小字体呈现,就好像即使他处于昏迷沉睡状态,但是意识是清晰的,能听到和看见妈妈为他所做的一切。
类似“微意识促醒治疗”,当然,这和护士夏洛特对路易的精心照料以及尊重是密不可分的,路易住的405号病房也是夏洛特给起的“奇迹病房”这个名。
“没有哪个妈妈生来就是妈妈”, 塞尔玛是这样,对于妈妈这个身份她也曾经不称职,甚至是她自己的妈妈——路易的外祖母也是,但是每一个妈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在努力成长,学着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塞尔玛如此,她的母亲也如此,在路易发生事故之后,塞尔玛和自己的妈妈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化解。爱能创造奇迹,是爱让彼此的心越来越靠近。
《奇迹病房》让我们明白,“奇迹”不仅是医护人员的医德医术,更多是爱,是爱制造了奇迹。
《奇迹病房》读后感(十):奇迹病房:母亲伴随着事故成长,唤醒孩子的旅程
母亲生孩子的时候,在医院。住在病床上,忍受巨大的疼痛,还要流很多的血。痛有多痛呢?血有多少呢?好像都能量化,但是却不能转移。只能是怀胎十月的母亲,才会有的经历。
那如果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生命的消逝,会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朱利安·桑德勒尔的《奇迹病房》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母亲带着孩子去看外祖母的路上,母亲在接公司电话,孩子骑着滑板撞上了大货车。嘭的一声,戛然而止地是母亲的全世界。孩子昏迷不醒,母亲找到他的梦想清单笔记本,一项一项的完成,最终唤醒孩子的故事。
前4章写了母亲失去孩子的状态,无心工作,她暴躁,她疯狂,这个在母亲生命里最重要的小家伙消失不见,她怎么能静得下来?这几章的内容,乏味可陈,并无实际进展,基本是以母亲的心理为主要叙述点。
一个人的日常,作者描绘出画面感。我仿佛看见一个母亲失魂落魄、肝肠寸断的样子,无能为力,垂头丧气,都不足以描述母亲的感情。能在文字里看到母亲的模样,作者无一不是用了真情,细腻地把感情投入其中。
这是促使我看下去的动力,也是吸引我的小说特点。当然这本小说还有很多其他的特色和引人发省的观点,以下是个人见解。
一、孩子为什么出车祸?
母亲带着孩子去看外祖母,路上,母亲接电话,孩子滑滑板,溜得太快,导致被大货车撞到。责任在于母亲。
孩子已经12岁,母亲可能觉得他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所以在路上任他滑滑板。母亲是个工作狂,经常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休息时间,她也是尽量在调整工作。
她带着孩子,接听公司的电话。孩子在前面跑,会不会带有几分赌气的意味呢?
孩子出事,她本能地扔掉手机,只想护孩子周全,可惜,有点晚。
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要的不多,他想要的是不是丰富的物质,而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如果在一起,他都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在乎,他内心里的煎熬或许也只能他自己能懂了。
父母的世界里不仅有孩子,还有工作。工作是保证生活的正常秩序,没有工作便不能养活家人。平衡工作和家庭,就成为大人们的一项重要能力。
孩子是需要父母的看管的,在他还不能完全保证自身的安全时。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养大,还有保护他们生命安全的责任。重中之重,不然,所有一切的付出都将归零。
如果不想悲剧重演,那么请看管好你的孩子,尽到自己作为父母的义务。
二、母亲的坚强,是勇敢,也是懦弱。
小说里的母亲,是单身家庭养大的孩子。她渴望被爱,渴望有一个家庭,或许因为有点恋父情结,所以她遇上了大她很多的男友。当她以为一切都是正常的恋爱顺序时,当她怀上孩子时,才发现跟她在一起的男人是个有妇之夫。
这种时刻的选择很难说是对是错。
她选择生下孩子,却从来不告诉孩子的父亲。
她勇敢吗?对,勇敢。却又是另类的逃避。在她肚子里的生命,生下来就是两个人的结晶。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她有所顾忌,有所隐藏,所以她选择独自抚养孩子。
如果不是孩子出事,她可能这辈子也不会让孩子的父亲知道孩子的存在。
可见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的影响深刻。如果不走出来,那么就会一直深陷其中,沦为可怕的噩梦。
但是爱会化解这一切的问题。后来在孩子梦想清单里出现的教练,与母亲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慢慢地溶解她的固执。当孩子醒了之后,在母亲的同意下,他认回了父亲。
不管以前是什么样子,我们总会因为爱而变得柔软。
三、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的付出。
在孩子昏迷的时候,母亲在家里找到了他写的日记,也可以算是梦想清单,一条一条的写着他想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12岁孩子写的清单,可想而知,孩子的要求肯定会有点无厘头,或者不被理解的奇葩事件。不成熟,只顾着玩的年纪,又是纯真的,欢快的童年。
母亲在看完一条一条的事项时,她竟然决定为孩子实现梦想。
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孩子,她能为他做的也只能是这些他曾经的梦想。
去日本旅行,在老师的课程上脱光衣服,参加足球教练的集训等等,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做这些事显得有点荒唐和无聊。但是她现在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她只顾着一件一件去完成孩子的梦想。
她还一一录制成视频,放给孩子听。
孩子最终在母亲的召唤下,醒来,成为一个奇迹。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无法计算的。有些时候,我们聊天,会比较母亲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时候会觉得不理解母亲的做法,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母亲啰嗦,管得太宽,可是每一个母亲唯一不变的是对孩子的爱。
这种爱是不能量化,不能比较的。之所以说母爱是伟大的,是因为这是一种血肉相连的亲情,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代替的血浓于水的深情。
《奇迹病房》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母亲为救孩子的故事,还包含着一个母亲的成长故事。从她生孩子初始到孩子出事故后,她的精神状态,还有她对于生活和工作的重新定义。
其实故事很简单,很多情节也很普通,但却隐藏着更大更多的生活本质。一个人的爱的体现,无非就是对待事情的态度与行为动作。在故事里,母亲的积极作用和对孩子的爱,才是唤醒孩子的武器,也是故事里的重点。
奇迹是什么?就是前人普遍的道路轨迹,加上人为的情感因素发生的变化。变,常人之道,个别,特例,存在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