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西郊故事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北京西郊故事集》读后感精选

2021-02-11 03:47: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西郊故事集》读后感精选

  《北京西郊故事集》是一本由徐则臣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西郊故事集》读后感(一):北京西郊故事集

  北京,年轻人向往的地方。 北京,也是梦想破碎的开始。 很多人来了,很多人离开。 但是仍然挡不住很多人继续来,继续走。 很多人不信邪, 老子为什么不能是特别的那一个, 如果最后只能留下一个, 为什么不能是我? 现实不是巴掌,会啪啪啪打你的脸。 它更想空气, 平时你根本不会注意到, 一旦缺少立马死掉。 它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它每时每刻都在提醒你: 你就是一个平凡的人。 所以想通了,妥协了,也就离开了。 最后以本书的第一句话结尾吧: “看,这就是北京。”

  《北京西郊故事集》读后感(二):西郊的屋顶就像个梦想的牢笼,是向上对着天空补丁还是向下对着街亭小巷找寻大胸妹,我们都是一群有梦想的小人物。

  这本书我找到了余华的影子。

  四个贴广告的人,他们想取个28岁的姑娘,每天在床上呆着,想赚大钱,上厕所都是开车去,想开个像“花川广场”一样的酒吧,酒吧墙上写满每个人的梦想。

  还有四个人在贴广告“最辉煌”的时期遇见的各种怀揣梦想的小人物。有的人为了一声“爸爸”而死,也有为了见大雪封门,与偷鸽子的人博弈,有为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心甘情愿去帮她拾起残缺的记忆。

  小说的人物和事都很生动,故事情节轻松又愚蠢,他们像一群蚂蚁一样,又像一头笨拙的大象,卑微,胆小,冲动,正义,爱做梦。

  每个小故事的结局都让人感慨万千,心酸又可笑。突然觉得这种心酸可笑好像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生过,又好像一直在发生着…

  《北京西郊故事集》读后感(三):这里的故事,因北京而起落,又与北京无关

  # 北京西郊故事集 读后感 「当生活急转直下的时候,真的一点都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啊。」 徐则臣的这本短篇小说集由9篇小说构成,讲述的都是发生在北京西郊的人、事、物。书名基本可以预告写作内容:在北京这座全国中心的城市中,”西郊“这样一个听起来就知道很边缘的区域上,发生过的故事。听起来这一番解读好像是废话,但其实品品还有种无可奈何:北京的繁华与西郊人们无关,西郊的故事却因为北京的变化而变化。大时代小人物的故事,不过如此。 北京这个城市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座金光闪闪、数不清的机会能让一个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成“成功人士”的奇幻天堂,同时也这是一座烟雾缭绕、让前仆后继的奋斗青年撞墙撞得头破血流都不后悔的诡异幻境。而徐则臣所描绘的“北京”,则另辟蹊径,从一个丝毫没有北京气息的“西郊”入手,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冷冽的北京。 叙述者“我”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因为神经衰弱念不下去书,来到北京找到办假证的姑父讨生活。”我“和其他三个人一起在北京西郊合租,昼伏夜出,满北京地去给办假证的贴小广告。日子虽然晃里晃荡,但也能在这种昏暗生活里找到一丝丝惬意的甜。 “我”在西郊接触过很多人,从老家来的旧相识、在北京新认识的同样讨生活的人,他们在故事中出现的时候,有着颜色各异的脸,但命运却有种近乎妖魔化的相似性。在花街被公认为最有前途的学霸天岫却在三十八岁那年在北京西郊的建筑工地上被人一板砖拍得一命呜呼;在北京电子城里兢兢业业却总在西郊夜里梦到自己变成猴子的冯年迫于家庭压力终于辞职,错过了分店店长的升职机会,一个他曾经梦寐以求的在北京扎下根来的机会;总想着组成乐队但却在地铁口卖唱的“摩洛哥王子”,在好心救下被拐卖的女孩并将她送回家之后,却被诬为拐卖罪犯扭送进局子下落不明,而女孩却被亲生父亲带到北京再度乞讨…… 诸如此类的人、事、物太多太多了,叙述者“我”站在北京西郊的某个廉价出租房的屋顶上,看远处的北京建筑,看近处的鸡零狗碎,忍受着久久困扰自己的神经衰弱。同伴们“我要在北京混出个样子”的声音悄然响起,而真实等待他们去征服的,只是满大街将要贴上的广告和小心躲避的城管与环卫。大家都在北京西郊这摊死水里奋力游上岸。 最后一篇故事的结尾处讲到北京西郊的拆迁。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即将召开大会,不再允许西郊这类违规群租房聚集地的存在,所以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外来人口不得不另寻出路。可他们能有什么样的出路呢?只能是带着还未实现的梦想回到老家,开始自己暗淡无光的后半生。 北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三里屯、王府井、天安门、故宫博物院,花样百出的标签争先恐后地贴上去,可我们总是能忽略掉那些被光芒盖过的暗淡之处,北京西郊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对于这些生活在北京西郊的外来人口来说,西郊是他们“梦想”的起点,也可以不说梦想,这是一个令人羞于齿口的词语,这是他们“混出个样子”的起点。 但生活哪里是那么容易“混出个样子”的呢?他们在茫然追逐着更光明的自己,但当生活化作如来佛的巨掌的时候,没人能逃得过。这一种难以言表的宿命感。

  《北京西郊故事集》读后感(四):《北京西郊故事集》:解构故事的微光

  

作者:黄国辉

拿到徐则臣新出的《北京西郊故事集》是在他的办公室里,那是一个被堆积的书本几乎完全封闭住的幽暗的小空间,不禁让我想起了他的名篇《如果大雪封门》。在这个狭小逼仄的地方啃嚼和编辑文字,似乎更需要他内心自生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果然,《北京西郊故事集》就像是他用故事反哺这个城市的一束微光。

12万的文字量,相对如今动辄几十万字蔚然大观的作品来说,实在是不够“厚”与“重”。标准的32开本印刷,将将能被手掌覆盖,素色线条的封面,小版心、大行距,让人舒服的观感。徐则臣说,这是他这几年花了很大心思构建的一部小说集。于是也算先入为主,我翻开书页的时候,多少已经带着庄重的敬意。

毕飞宇曾在他的《小说课》里说,短篇小说是要放在短篇小说集里头去阅读的。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小说集作为多篇目的集合,更能考验一个作家创作视野的开阔度和能力的综合性。而现下有些小说集的编印,往往不讲究。简单地堆砌以往的一些创作成果,结集推出,奉于观者,经常是出于一种个人回顾的始然和量之所积的必然。但“故事集”一类,又会有些不同,特别是以某时某地为界,收录的小说与小说之间往往总会在暗处联姻,或人物的续写,或故事的延宕。但这并不是说“故事集”便要归入小说集中调性单一的一类了。相反,在已有的约定中去寻找不同的创作方向,才更形成对一个短篇作家能否厚积薄发的最真实的考验。

《北京西郊故事集》便是如此。小说集有9个故事,全部都围绕我、行健和米箩三个人在北京西郊的小广告生涯规划和展开,里面集聚了各式各样在北京谋生活的人,同时也集聚着各式各样五味杂陈的人生。三个人生活的平房和它的屋顶,好像成了一个流动的戏台,所有的人来了,然后又消失了,或远或近地与“我们”发生着关系,里面涵盖着北京城市郊区打工人群生活的所有快乐悲哀、阴晴圆缺。换一个角度说,小说集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理解为一部采用分散式创作的长篇小说。一般性质的长篇小说更像一个有脊椎动物,始终有一根贯穿的神经,连动着小说中所有的经脉和肌肉,头尾各有所属,而这一部“长篇”更像一朵五色花,由“我们”三人搭建起的平台只是一枚隐藏在事物之后的花骨朵,是花的底衬,每一片开出来的花叶和吐露花芳的花蕊,都各美其美。

但又不尽然。从9个短篇的创作时间看,整部小说集的创作时长跨度达8年之久,其中较为集中的是2011年底至2012年初的4篇。时间属性并不能完全代表创作思考和水平,但可以看出,徐则臣围绕北京西郊这个地理属性确实做足了功课,也长期坚持进行着积累和积淀。从脉络上看,“我”和行健、米箩都是这个城市里贴小广告的“夜游神”,但是围绕我们产生的故事却各自出彩。由宝来的命运开始,整个小说集都酝酿着沉重而阴郁的总基调。无论是执著于自己拥有一辆汽车的咸明亮,还是在城市里夜夜做梦睡不安枕的冯年,或是把自己作为成人礼物送给行健的小叶,一直到在北京坚持着只为了看一场雪的慧聪,都最终是从这个城市里败退的人,他们极力想在这个城市里寻找新的生活,迎合着这里的一切,却每每又总被城市生活所伤。一直到小说集最后那个在城市里寻找另一个自己的戴山川,他看起来神神叨叨不可理喻,但却道破了小说集对城市边缘人群的最精准的定位:我们需要另外一个自己。哪一个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不是正在寻找另一面的自己呢?尽管那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自己,也或许不是。

当然,但凡小说中涉及的每一个人物,北京西郊这个地域概念赋予他们的,更多都是精神层面的变换与冲击,因此命运归途也是迥异的。但他们由小人物命运中透射出来的闪光点却组合成了点缀这片地域的一片星河。小说集里的人物都是这个城市的边缘人,似乎它们并不构成城市的主体,但是想一想,我们每天上班下班在街上步履匆匆、擦肩而过的人中,会不会就有“行健”和“米箩”们。换一个角度,每一个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或许他们住的有别于那一间小小的平房,楼房也好别墅也罢,他们也许另有一片空间而不是在那个能仰望天空的一小片房顶,但每个人的生活里,是不是都会有一些隐秘之处。比起这些在城市里来寻找另一个“我”的人,城市里的人沐浴着通明的灯火,把另一个“我”藏在更幽黑的深处。

所以,徐则臣把2011年创作的《如果大雪封门》置于小说集的倒数第二篇,而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有所考虑。当然,《如果大雪封门》已然是声名在外,它被收入集子,应该只是由于它在题材上的同一性。但从小说的立意来说,它的意义又不止于此。在这本集子里,它与最后一篇,也是最晚完成的《兄弟》似乎更有精神上的联袂。慧聪在北京放的不是一群鸽子,而是他对于雪的梦想,以至于他对于鸽子数量减少的关心其实更多是为了让他有时间等来一场冬雪。而戴山川在北京寻找“另一个我”看起来那么神经质,是现实世界中的异类,但看过整部小说后,谁又能说在北京确实不存在“另一个我”呢?与宝来简单的爱情,咸明亮的汽车梦,或是张大川一家被一条狗改变命运的故事的偶然性相比,《如果大雪封门》和《兄弟》所阐述的故事,在精神层面无疑更深入,也更高级。一场雪代表的不只是一场雪,而是一个白色覆盖的世界,一个从童真里就带着的对未知的追逐。“另一个我”也不是真实的物质化的“我”,而是一个活在梦里,与孤独和单调不断抗争着的对自我的重塑。

于是通观整部小说集,发现其实所有交织于北京西郊的人物命运是独立的,又都是隐隐相关的,有偶然性,也存在生发的必然。诚然,每一个故事里都会有叹息声,但是作为作者,着眼于人物故事和命运的复杂性,把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付于笔端,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价值。

  《北京西郊故事集》读后感(五):【2020/10/22】『人生费劲,活着实属不易』

  

【2020/10/22】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徐则臣 北京西郊故事集

『人生费劲,活着实属不易』

2020年阅读之343

关乎底层年轻人在北京西郊生活的短篇故事集合,很丧。

看这一类故事的时候我往往会感到震撼,也会被故事里的那种生命力所触动感到即使生活不易,但是还有那么多人在努力活着。底层生活的那些不太富裕的甚至可以算是边缘地带的人们,在挣扎着活着。看上去那样辛苦,可因为他们有所挣扎,所以反而在绝望中透露出了生机出来。

可是这一本没有。

我一直都知道“北漂”二字,也知道北漂的不容易。影视剧里多多少少看到的关于北漂一族的生活,的确是很不容易。可是这一部小说中的人们,是又真实又有点迎合小说矛盾的残酷了。在这里我当然不是说这样的故事是编造的,我相信那些巧合的被打残疾甚至在工地里和人争执于是没了性命这样的情节存在,只是在一本书里看多了就觉得稍显刻意了一点。而故事中的人,与其说是在北京漂着奋斗着,倒不是说是因为在故事的最后选择了结束这样的日子回老家过安稳的日子,反而少了那种拼搏的劲头在,于是整体看下来,积极向上的能量密度就显得很微弱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