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渎心者》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渎心者》读后感1000字

2022-04-13 03:0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渎心者》读后感1000字

  《渎心者》是一本由苏晓著作,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渎心者》读后感(一):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每天晚上吃完饭洗完澡吹干头发,舒舒服服的窝在在床上看书,是一件多么舒服的事。没有车来车往的吵杂声,也没有小孩子的吵闹声,这一刻,多么让人放松。这平凡而舒适的日子,多么让人沉迷。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本以为是一本心灵鸡汤,看到书本的简介之后,才知道是一本破案心理学,对于心理学我从高中开始就特别喜欢,当时有个小梦想就是学心理学啦,然后到大学才发现,学校没有这门专业,当时觉得好可惜,后来每次去图书馆我都会去看看有什么心理书可以看,我记得当时看过一本叫我不是教你诈,也很好看!同样都是心理学之书,一直以来都很佩服心理学家,真心觉得他们真的好厉害,一个举动,就可以看穿一个人的性格,甚至可以知道喜好以及习性,在我眼里,心理专家,可以说是所有人身体里的半只蛔虫了。

  这本书讲了杀人案件,通过了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推断出犯罪人的种种行为习性,复杂的犯罪过程,加上很多引诱警察的错觉,让这些案件的破案难度加上了不少层次,即使难度再大,警察敏锐观察度,加上受过专业的训练,没有一个案件可以轻易逃过当今的法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个残酷的变态杀手,一段冷漠压抑的童年回忆,还有一位睿智善良的刑警,加上一桩不仅拯救受害者也拯救犯罪者的离奇案件。这本书特别社会那些喜欢思维挑战者的读者。

  《渎心者》读后感(二):从心理画像破案

  看到书名就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渎心者》,光看名字有什么意义呢?所谓“渎心“以我对于字面的理解,“渎“有亵渎,轻慢的意思,那“渎心“则是亵渎心灵的意思。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关于心理犯罪的悬疑小说。 故事是从一名孕妇被遇害开始的,刑警队长周昊宇带着他的团队们,抽丝剥茧,寻找真相。但是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步步很大的阻碍,在案件之中另有案件,几个嫌疑犯都被证实并不是真正的犯人,有一些是通过案件模仿犯案。这些都给原本想要寻找真相的刑警们,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而最终可以找到犯人的原因是根据嫌犯的作案方式以及地点,画出了嫌犯的心理画像,最终通过心理画像锁定了几个人物,在跟踪之后找到了犯罪的证据,将他绳之以法。 近几年来读了许多的中外悬疑小说,心理画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的到其中。通过犯罪的动机,画出他的心里画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之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心理罪》,也是一本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原作雷米,而雷米本身就是刑警学院刑法学的教师,擅长刑侦和犯罪心理学。所以说通过心理画像找罪犯并不是不能做到的事情,而是可以应用到真实案件里的技术。而《渎心者》这本书,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刑侦技术,破解了连环杀人案。 而现在看来,造成凶手犯罪的原因,除了一些固定的动机之外,连环凶手的不指定对象遇害者,则是由于小时候所经历的遭遇。事实上很多的真实案例里,也有很多罪犯是因为小时候遭受的对待,或者是心理创伤,导致了成年之后的心理扭曲,从而对某些特定的人或事物产生反感,最终导致犯罪。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童年对个人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成年之后的个性,也和童年时的经历密切相关。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开朗,抑郁还是充满活力,可他的家庭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一个母亲我一直觉得,小时候对于孩子的陪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工作之余,我也尽力陪伴孩子,和她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其实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读完之后内心还是有点无奈的。对于几名孕妇惨遭迫害,不仅仅心疼,孕妇也心疼他们还未出生的孩子,但是造成罪犯犯罪又是情有可原,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或许很多的犯罪也是从心理扭曲开始的。就像小说的名字一样,我们不应该忽略每一个人的心理,尊重每个人的所思所想。

  《渎心者》读后感(三):一幅扭曲心理的画像

  一直以来,国产推理小说里涉及到公安的部分显得十分业余。漫画式的轻小说写法对警察有夸张写法可以理解,但是现实主义题材里的现实主义写法再将调侃警察与公安系统,就显得不伦不类。

  但是许多作者都闭门造车,明明并不了解公检法系统,却偏要去写,似乎想要显得自己专业,却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本小说里对公安的描写倒是让我惊喜。

  没翻多少便看见了“疑罪从无”,内心感到一阵欣慰,作者对法律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这本小说应当不是只讲“逻辑”不讲证据悬疑小说了。

  先不讲剧情,看到后面又发现了“检察院由于证据不足,退回案件”,又看见“把案件报至检察院”,可见作者在写作前对公检法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说她本来或者先前就是系统里的人?

  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大多心理都有问题,但罗马不是一天之内建成的,变态的心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总有痛苦在慢慢吞噬健康的身心,然后赢来一个爆发点,健康的人格便被杀死了。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然而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

  我想起一部日剧里的台词,大概是这么说的:假如在座的和那些杀人犯换一个环境,同样遭受杀人犯所经历的那些,我相信大家也都不会杀人。

  悲惨的过去固然可怜,可是如果不是自己内心的放纵,心理又怎么会扭曲呢?

  这个世界上那么多可怜的人,难道他们都要杀人吗?更何况死者与他们无冤无仇,面对一个无辜的人都能下得了杀手,谁还会觉得他们可怜呢?难道受害人不是更可怜吗?

  小说的主旨还是对的。

  与其让心理不健康的人在彻底扭曲之后危害社会,不如一点一点摸索他们的心理,在萌芽上就扼杀杀人的念头。

  情杀、仇杀、财杀尚还可防,被心理扭曲的人盯上那完全就是防不胜防,甚至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所杀。

  这本小说让人重新认识了心理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成年人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候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自己都不知晓。精神上的病症往往不被人重视,前一阵子发生的韩星自杀事件就是出自她们的抑郁症。有些人得了抑郁症向别人求救,别人以为他在无病呻吟,最终酿成大错;有的人生活稍有不顺,便说自己得了抑郁症,想要身边的人凡事都让着自己。

  可以说心理问题亟待重视。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现实题材的小说就该如此,不仅要剖析社会现在的弊病,而且也要探讨如何解决,否则就如同医生问诊时只告诉你你得了什么病,而不告诉你怎么治一样。

  希望心理学与心理医生也能因这部小说得到重视吧。

  《渎心者》读后感(四):杀人诛心,罪不可恕

  刑侦小说,这一本的结构布局、案情设置、人物铺垫算中等偏上,看得出来,作者想把主角人物旁边的助手们,写的俏皮点、欢愉点,却又不想破坏整体的压抑、紧张、悲恸气氛,所以略显尴尬,就连几个男主明显的“对头”,都写的不够深刻,让人容易过目就忘。至于故事本身,从开始的一个案件贯穿始终,中间穿插的各个小案件有些地方还很勉强,而且故事的圆滑程度没有那么的饱和。比如中间有个军嫂被杀,部队的高层领导都来了,指着男主和他们领导的面摔着手指头批评,立下军令状,那一刻,我没有感到多么的紧迫、多么的压力山大、多么的精彩,而之后就这样不了了之,也许会在后续故事中将这一点圆妥回来。

  但是这些都不会是这部小说成为优秀小说的绊脚石。

  大多数的人们心里,还有一颗善心。本书很狠毒的选择了孕妇被杀,一系列的孕妇被杀,一尸两命在任何时空中将会是痛心疾首一般的让人咬牙切齿。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样可怕的杀手,这样软弱的杀手,这样卑劣的杀手,这样让人唾弃的杀手。这一切还是因为人心的自私、贪婪、欲望,凶手的父亲已有家室,但是随着自身官场亨通,嫌弃其了发妻,移爱给了身患重病照顾自己的年轻护士。“上下其手”的利用自身职权,欺瞒哄骗的将护士骗与身下,等有了凶手,食言了,不给凶手母亲之前说好的一切。但是凶手已然降生,处理方法更是让人咋舌。凶手父亲的女儿,结婚多年,夫妻两人没有生理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小孩。凶手父亲来个偷天换日,将凶手当成弃婴,放在女儿家门口,之后上演一段移花接木,让亲生儿子认亲身女儿为母,认自己我外公,这是什么样的狗肺才能做出来的丧心病狂的恶心事情。多年以后,女儿有了自己孩子,因为一场意外,凶手被“母亲”痛打,然后不小心摔倒,差点流产。凶手目睹了这一幕,对幼小的心灵产生严重的侵害,“父亲”痛打凶手,致其失忆,“外公”也不讲故事的前后说给凶手听。等到凶手一天天的长大,心里的扭曲一点点的壮大,悲剧开始了。从拿钢针刺穿小金鱼,到教训一下打骂小孩子的母亲,最后失手杀死孕妇。当第一个孕妇被失手杀死之后,心里的恶魔完美蜕化,变成了一个十分强壮的人间杀手。早有预谋的、无头乱撞的,等等一切的他认为不值得的孕妇都该杀。一个个家庭破裂,一段段血肉模糊,一场场唉声叹息。

  故事中间,另外几场凶手案件的衍生物,更加体现了人内心的欲望、自私是多么的可怕。父亲为了让儿子洗脱罪名不惜以身犯险,上司为了掩盖自己与黑市的肮脏交易,为了自己的前途,亲手杀死下属。

  人在做,天在看,男主的心思缜密,不留一点点遗憾,最后抱得美人归。

  殊不知,贪婪的恶魔正一步步潜伏在周围,一步步吞噬着“男主们”,我们拭目以待接下去的精彩。

  《渎心者》读后感(五):硬桥硬马的渎心者!

  顾名思义,硬桥硬马是说只有基本功扎实了,动作才有章法。而作为本书《渎心者》的阅读第一体验,就让我立刻想到了“硬桥硬马”这个词语。

  抛开剧情不说,本书的理论功底相当扎实,尤其作为一名女作家实属难得。文中理论阐述贯穿前后,犹如深夜明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指引方向一步步前进。作者的心理学功底扎实,法医学理论雄厚,文字描述卓越。显而易见,在讲好一个故事之前,理论必须先要搭建完善,然后层层铺开,逐步引导,及此,一个故事已经成功了一半。

  说到重头戏,剧情。本书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没有废话。开篇即进入正题,由一个案件开启,紧接着侦探上场,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比较遗憾的因素,侦探身份设定为警察,好也不好。警察的身份毕竟有着诸多的约束,很多台词和行动并不适合铺开。但是侦探的身份作为国内来讲,现在还不像欧美、日本那样比较普遍。不过综合来说,警察身份的设定还是适合的,只不过略带了一些侦探的属性在其中。案情逐步发展,接下来的走向可谓出乎我的预料,本来以为这是一种“一对一”模式的推理犯罪,但阅读过程中,可谓几度震惊,书中出现了案中案、顺风车杀人案等无缝接入,本以为剧情到此,可紧接着笔锋一转,开阔出了新的案情,出现了新的人物,不得不又要重新开始推导…

  当然,本书在“硬件”(理论)上可谓马力十足,但在“软件”(剧情)上也有一些瑕疵。比如说说教意味有些浓厚,展开很密,理论很足,但铺开的略有点多。剧情上有些桥段比较突兀,在人物的出场安排上也略有不妥,毕竟,犯人是需要前面的各种因素逐步推导出来的,个人觉得在谜底揭开以前不应该展现犯人的心理活动,谜底揭开以后再去追溯比较好。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部值得欣喜的纯国产推理小说。总体看来,各方面所涉及的因素相当全面。有理论、有案情、有推导过程、有法医鉴定、有心理描写、有人物测写,也有丝丝爱情…在国产现代犯罪推理小说中,这是我看过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略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尤其小说最后那标志性“黑影人物”的出现,让我们怎能不期待作者的下一部作品呢?

  《渎心者》读后感(六):读心者——犯罪者的心理速写

  一直以来,出现在小说和影视剧中的刑事侦破都非常强调物证,有了线索可以推断案情,有了证据才能锁定凶手。传统的推理小说中也较多地强调作案手法即诡计,或是推断犯人的逻辑链和证据链,相对而言动机容易被忽视。往往出现一部小说,为了推理而推理,到了结尾强行随便给犯人按一个动机就万事大吉。但事实上,犯人作案的原因是非常有趣的东西,反映地不仅是犯人阶段性的心理活动,更能溯源到犯人的过去经历,甚至构建完整的人格转化路径。本作就是一本从犯罪心理分析出发,对于犯人进行心理速写的特殊悬疑犯罪小说。

  但凡是人做的事情,多少会留下他个人的烙印,倒映出他的个人心理。很多时候如果真的非常了解人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犯罪者的行为,反而可以踏上捷径,更快地抵达终点。本书中的周队长深谙心理学对于侦破的天然优势,几次都从现场构建出犯人的心理特征,以这些特征出发缉拿犯人,再反过来寻找匹配的物证。部分分析非常有趣,建议大家通过原文阅读。

  本作的结构非常紧俏,以一个贯穿全书的案件作为线索,串联了几个小案件。小案件扎根于主案件,却提供了更有趣的反转,更精致的剧情和更有特点的心理分析。看得出在整体结构上,作者很有自己的想法。人设上,稍显脸谱化,可能区分度没有那么大。但几个主要角色周队长以及心理专家杜若可能有作者本人带入其中,感觉所思所言相对要更立体一些。

  本书作者拥有专业的心理学资质,本作的心理分析部分也确实很见功力。不论从刑警队长之口还是从心理分析师之口说出的犯罪者心理特征以及分析都有理有据,缜密细致。在进行犯罪心理线索抓取以及犯罪者心理速写之外,作者还引入了催眠,犯罪现场模拟等与心理学相关而读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和文章的节奏与整体推进产生了不错的化学反应。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充分融合了心理类书籍和悬疑犯罪类小说的优点的交相辉映之作。

  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身体有疾病的人不治疗只是自己不幸福,而心理有疾病的人若不及时治疗,那还会损害他人的幸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其实心理问题绝不像我们想象的一般一段时间不管就会自己调整好。一方面压力不宣泄会逐渐积累,达到阈值就会自然而然地爆发;另一方面,心理是会反作用于生理的,心理出问题久而久之连体内的代谢都会受到影响,精神说到底也是大脑内物质作用的结果。我之前身边也出现过精神有问题的朋友,在采取了治疗之后确实大有好转,而其治疗之前的状态确实令人非常担忧。希望大家如果感觉精神不振,有一些微小的征兆就该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甚至严重的应该去精神科采取治疗。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只是和感冒发烧一样治病而已。

  《渎心者》读后感(七):听苏晓讲故事

  第一次见到苏晓这个名字,是几个月前在本地一个论坛上,有帖子说她出了一本叫做《渎心者》的书,内容是关于将心理学应用在刑侦上的破案故事。因为自己有几个网友也在写刑侦或法医方面的网络小说,他们为了迎合速读的需求,情节设置上大多过于离奇,甚至为了更新的速度,在语言以及结构上也不甚讲究。所以当时仅大体有个印象,从流行的网络小说角度来想当然,认为这类题材未免老套和流俗,虽然苏晓是本地作家,但并没有刻意留意。

  去年年底应邀参加《夜读日照》,苏晓在现场赠送了一本《渎心者》与我。柔柔弱弱,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过了元旦,我才翻看了作者简介和“楔子”一节,读后引起了我的兴趣。一部好的小说必须有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开头,这是吸引人读下去的动力,“楔子”写得简短有力,气氛渲染比较好,所以尽管没有完全展读,我还是给苏晓留了一条微信:我会给写个书评。今天上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算是将自己布置的作业完成。

  读书之前也看过豆瓣上的一些评论,了解一下梗概,算是在心里打个底。看短评,基本没有打三星以下的,豆瓣打分能够保持在三星半以上,说明这个作品的可读性就比较强了。要知道豆瓣读者是很挑剔的,这种“众筹”方式的评论,恰恰能反映对一本书的辩证的真实的评价。评论者中不乏推理小说的拥趸,从流行的推理小说来衡量和议论的读者亦有不少,毕竟《名侦探柯南》都演了几千集,搞得儿童们现在都成了断案专家,所以,在这类题材中要想获得好评,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且,在开头几章的语言使用上,可以见到旧小说叙述方式的痕迹,这一度使我怀疑自己起初的判断,以为会读到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特色的读本。不过随着情节的环环相扣,这种感觉渐渐释然。读完前十五章,我想:苏晓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整体结构上把握很稳,虽然是顺叙的方式,波澜不惊之处却往往潜藏着下一波涡流;一桩桩案中案的发生看似是小说家言,但推究起来也符合常理,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噱头;将心理学因素糅合到故事里,明显是这部小说的看点,也比较自然和顺理成章。作为日照人,小说虽然对地名做了处理,但我还是不自禁有所对照,由此将思维穿行在“海曲城”破旧的城中村和喧闹的市井当中。不过有所遗憾的是,书中将地名处理的并不太通俗,这可能是在现实中地名命名上的一个硬伤。

  第十六章横生意外。一个腐败分子掺和进来了,还放了烟幕弹,搞了个“案中案”,结果戏剧性落网。作者对体制的把握并不生疏,不过在这一章把体制内的暗斗转向明处,故事的痕迹就比较明显了,类似于传奇小说的笔法。虽则生活比小说更丰富,但这个过渡还是与体制内的实际较量有着违和之处。好在作者能够“自圆其说”,将接下来的情节进行了合理化处理,令人觉得好像故事已经讲到了尽头,未料还有峰回路转。我在读这一章时,看到一本书才读了一半,就寻思“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于是果不其然,一段插曲最终还是汇入了整个乐谱。

  书的后半部分,仍旧保留着稳妥的叙述方式,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把人性的恶一点点解剖到世人面前——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变态之人育于变态的环境——用镜像逐渐还原了变态杀人狂的童年阴影以及畸形的成长史。小说结构上也做了插叙、倒叙等处理,不过这些部分尚可以精简些笔墨,为展开铺垫再精炼些个——也正由于作者的叙述方式,在整个故事应该有一个更为惊心动魄的高潮时节,反而显得力道弱了,显得过于冷静,由叙述者转换成了旁白者——虽然这是为了突出推理和心理学的问题和概念,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读者的互动,让读者的“在场感”显得有所欠缺。

  再啰嗦几句。人物,有几个人物有笔墨未到之处,比如展文睿,在下半部分“曝光率”不足;书名,《渎心者》似乎不如《读心者》易诵易记,这当然可能是出版商刻意求之。总觉得书的名字怪怪的,与书的精神实质不太符合。只是,金无足赤,一部小说如果面面俱到、相对“完美”,反而就显得狡猾和“套路”了。我说了这些,也并没有完全剧透,但这不妨碍这部作品的优秀。作者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出手不凡,无论是宏观的把控、细节的生动,还是扎实的文风、语言的运用,都让人感受到了苏晓在写作上的成熟。

  《渎心者》究竟如何,当然有待于读者您自己的探索,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也是当下一本非常难得女性推理小说。你会想象到,一个柔柔弱弱的娟秀女子,在你不远不近处端庄坐着,徐徐启齿,缓缓讲着一个虽不惊悚但是吓人的故事,此情此景,真可比得上《聊斋》旧事。

  古人云,抬头三尺有神明。《渎心者》却是将光引到心灵深处,字里行间,都在关照着我们内心的神明。

  2020.01.0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