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半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半落》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半落》读后感10篇

  《半落》是一本由[日] 横山秀夫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落》读后感(一):那羁绊,却也是活下去的动力

  灰暗朦胧的色调

  悬浮在空中“半飘半落”的纸团,

  新版《半落》巧具匠心的封面,从第一视觉上就传达出了一种隐秘的压抑感,对主题“半落”的探险之旅,也得益于引人入胜的疏离感,无论是剧情的铺垫还是情节的进展,都显得水到渠成。

  初读横山秀夫作品,最大的疑惑是:不同于东野大叔浸润人性温情的推理,整本书的“推理”都在政界内部势力和“半落”疑问的挣扎中跌宕前进,对报社内部的派系斗争描绘得更是洞若观火,若非真正具有十二年记者经验和透彻领悟的横山秀夫,怎能抽丝剥茧般布置出如此精密的故事?

  由此看来,在《半落》中,一笔一划展现的,都是“赤裸裸”的社会派推理,横山秀夫更是极力弱化了单纯寻找真凶的套路,对结构的转变拿捏精准,即使是在已经知道梶警官是真凶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厌倦之感,依然会被横山强硬的笔力拽住往下读。

  我看到志木和正决策的英勇,也看到他处事的冲动;为佐濑铦男心思缜密的态度叫好,也因中尾洋平关键的调查陷于停滞而焦灼;紧张到嗓子眼的心读完最后的结局才长舒一口气。

  他们真实化的性格和经历影射到我们身上,感染了我们,我们被打动后又将更多的心神和焦点聚集到文字中,这种实物与虚幻,读者与书籍的互动,是单纯注重手法的本格推理难以带给我的,也是社会派能后来居上、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不同于偏重手法和技术的本格推理,社会派推理的看点之处就在于,它是走心的。

  每一个推理支点所到之处,都像是小说家动笔前眼观八方提前播撒的网点,“捕捉”之后进行360度的还原放大,不放过每一个揭露人性的细微之处,作为同被社会涌流所裹挟的人类,怎能不心有同感?

  松本清张,东野圭吾,横山秀夫。日系社会派的开山和带领人,很大程度上推翻了几百年来推理小说的固定走向和模式。

  因为再精彩绝伦的本格推理手法,都会面临被用滥的窘境。

  欧美“黄金时期”三十年出现的典型本格推理小说家埃勒里•奎因,他的“国民系列”写的的确“神”,但放在现在来读,也不免让我反思其中作案手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京极夏彦的妖怪小说的确离奇新颖,可是过于追求新奇的感官刺激和营造玄幻的冰冷氛围----“技术性”的工具使用得多,的确能置作品内容走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中,增强阅读的痛快感,但是读完之后呢?隔靴搔痒的技术流小说,除了最后的结局,还能记住什么?能记住几个可怜的人物唏嘘几声,能被真相感动一阵子,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让我若干年之后重读的理由。

  而说到社会派在推理上的推陈出新,则是东野和横山的探索较为有力。两人几乎同一时期写下的《恶意》和《半落》更是绝无争议得摧毁了“谁是真凶”模式的推理小说,拯救了日本推理小说的走向。在此之前,几乎不敢想象,在知道了真凶的情况下,洋洋洒洒几百页的小说还能继续下去吗?尽管我和很多外界的意见一致:《半落》的推理弱于《恶意》,真相太单薄无力。

  但是“横山秀夫”一笔入魂的功力并非浪得虚名。

  记者、律师、监狱长…….每一个出现过的角色都被真真切切得剥开、展示、揭发,虽然他们的处境大多最后还是无奈、无能为力,但是对恶势力的斗争,不约而同得对梶警官知法却违法的“包庇”,那点点的人性光辉,还是让人感动。

  “一个人没有绝对自由的,只有相对的约束”。

  这几乎是空白的最后两天中,梶最后的人生写照。

  既然生命已经被罪恶侵犯,时日无多,不如用这最后的力量去拯救更多被病痛折磨的人。我想这种因为责任而产生的“羁绊”,对于即将面对无边牢狱的黑暗的人,简直是支撑人生最后光阴最强大的意志力。

  在书中前部分大段大段深不可测的官场黑暗面前,潜伏在梶身上已久的人性光辉,在最后给了人释怀的理由。

  “”人终其一生想要摆脱的羁绊之物,有时反倒成了牵引其活下去的动力”。

  《半落》读后感(二):推理小说的妙境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

  推理小说的最高境界,不是因为凶手落网而欢呼,而是因为真相而悲凉。

  前几天跟几个朋友去望京喝茶,上好的老茶头,茶过三巡的时候,无意间说到了《嫌疑人X的献身》,说到东野圭吾,必然会说到诡计。正好在座一人以写推理小说为生,也算投其所好,自然就说到推理小说的一个核心核心核心的核。

  核就是诡计。

  推理小说如果没有杀人,还是推理小说么?

  作家朋友用一双令人生厌的三角眼瞪住问话的人,那声冷笑几乎能扒了人的皮。大家在心里将问题轮了一遍,都知道,这个问题成立,有些推理故事,没有杀人也成立。

  有两本不算很有名的书,《罪行》《罪责》,老夫愿意将这两本书看成一堆推理故事的模板,就是早期推理故事。那里,就有。

  有杀人,必然因为杀人而逃罪;因为逃罪,必然有诡计。

  就像猫拉了屎,要扒拉一点沙子去埋住;凶手杀了人,必然扒拉一点“事实”去埋住杀人的血迹。

  在这点上,《嫌疑人X的献身》安排的诡计不可谓不高。但是老夫愿意相信,真正到电影院看这个诡计的,不是主流。

  主流是想看逃罪。

  因为三观,凶手定然无法逃脱,这个没办法,在哪都没办法,即使到了米国,依然没办法。

  所以既然逃不掉,那么看逃不掉什么?

  记得老夫年轻的时候,一位从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志来教老夫文学,讲到悲剧,讲得涕泗横流,像大烟瘾犯了的样子。说:

  悲剧就是讲美好的东西打碎。

  这个定义如果换到推理小说的中呢?如果位移到诡计上呢?会产生什么意想不到的美丽效果?

  正如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凶手最终逃不了,被警察揭穿了捉住了甚至凶手不得不招了。。。然后产生的难过。

  越是高明的凶手,越是离奇的诡计,当他和它被一点一点揭穿打碎,那种由衷的“难过”会越是凶狠。

  诡计终究成不了推理小说最伟大的内核。

  从谁谁谁开始,到谁谁谁,你会发现一条规律,就像人到阿尔法狗面前一样,人的不堪一击是怎么产生的?

  在时间面前,所有诡计,其实都因于技术。

  在时间面前,所有技术,其实都显得幼稚可笑。

  所以,松本清张宫部美雪岛田庄司们,努力将源头从技术往外推,甚至忽略技术的时候,你会发脚,推理小说变得不那么惊险了。

  变得不那么有意思了。

  情节和人,都暗淡了。

  谁是真凶的模式,变得不那么好看了。

  这就的是推理小说的死胡同么?

  前年看《犯罪心理》的时候,老夫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在好莱坞的编剧那里,谁是真凶模式也发生了地位堕落。

  谁是真凶不再那么重要,谁杀人也不再那么吸引人。

  重要的是为什么?

  为什么杀?

  东野的成名作《放学后》,小丫头们犯事的原因,是故事勾人的根本内核,东野的多年以后成为天王的秘密,是“为什么杀人”。

  像后来被一群人称呼“恶典”的《恶意》,更是将杀人动机送到极境界。

  后来,后来的后来,当东野圭吾占去天朝推理大半边天的时候,大家终于明白模式的彻底改变。

  《半落》同《恶意》齐名,因为它关乎“起因”。

  恶意的核心是杀人动机,《半落》则是“半落”,即只撂一半,对杀人动机、杀人手法、杀人本身都完全招认,却对杀人后一两天里发生的事情闭口不然。

  杀人都招认了,后面两天发生的什么事情值得如此尘封?

  这就是故事的核心。

  《半落》的故事,在日本韩国都已流传甚广,因为它超出了此前所有推理小说的常规。

  它出道于东野圭吾登上王座的时间差不多,它在天朝却不如《恶意》那么大名头,不太出名,我想最根本,是因为它的度数。

  《半落》不是一口下去让人爽得要死的高度酒。

  《半落》是一杯清酒。

  你只有用两天时间,慢慢地品味咀嚼,直到从回甘的尽头,体会到一种悲凉,你就会黯然欲泪了。

  因此,老夫将《半落》列为推理小说的五部极品。

  《半落》读后感(三):传送带上的功与名

  一条传送带上,五个堂堂正正的人,因一件扑朔迷离的案情而揪心的五个关键人物,正直不阿的是他们共有的性格,正义和良知是他们共同的底线,而善良是他们的天性。

  quot;儿子在十三岁那年因白血病病逝,妻子罹患老年痴呆症,儿子忌日当天,他亲手掐死了受病痛折磨的妻子。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可对于“案发后空白的两天”始终保持缄默,使得整个案件陷入了不完全招供的‘半落’状态"。

  书里反复出现的案情陈诉,落在读者心中的迷雾越发深重,如抽丝剥茧一般,以时间为线索,一章节一个案情进展有效点,登场人物既是案件参与人员也是也是整个故事的节点人物。

  梶聪一郎 49岁 本部教养科副科长。书法家, 因犯下现任警部杀妻案被放上传送带的货物。温厚严谨, 眼神深邃清澈, 家里写下疑似“人生五十年” 的字样,是死谏?亦或其他?

  志木和正 48岁 W县本部搜查案指导员。刑事部王牌,诱捕能手,因不满诱假供的上级指令执意要梶供述真相被解除审讯官职务。

  左濑铦男 W地方检察厅检察官。 东京地检特搜部出身,强烈不满县警伪造笔录的腐烂饵食和检察官一体原则的陈旧体制,不是出于自尊和脸面,仅仅是为了正义,不停地对梶和着自己发问:你到底是在为谁而活?

  中尾洋平 《东洋新闻》记者。挤上“正规军”的“雇佣兵”,意外抢下独家新闻却陷入真实和谎言抉择的两难境地。

  植村学 49岁 W律师会馆打工律师。每日为仕途狼狈奔波,为“救人”而流汗,却无法直视梶真切的双眼,更无法坦然接受家人真切的关怀。

  藤林圭吾 37岁 合议庭左审法官。特例判事补,面对法庭审理草草了事,执法人员沆瀣一气以及梶闪烁其词的态度愤慨不已。

  古贺诚司 狱警。 辛勤耕耘四十年盼望早日退休的老狱警,面对下属的冷嘲热逢安然度日,一双“老年眼”因谜底层层揭开而倏地清明。

  拔萝卜带出泥,传送带上的黑幕要多少有多少,金钱权利泯灭良心的事情数不胜数,潜规则无处不在,走程序约定俗成,根扎得越深拔得越费劲。可怕的时间划出可怖的伤痕,背负着种种压力,无数人在此沉沦做黑暗体制垫脚石而茫然不自知,或是睁只眼闭只眼为了混口粮继而自甘堕落。

  与继母关系并不融洽的志木,想要为儿子做出表率的左濑,为维持小夫妻日常生活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中尾,因泡沫经济职场失意暴戾颓废的植村学,有着同样身患老年痴呆症父亲的藤林,不想退休后成为儿子累赘的古贺。

  他们不论是身居高位的掌权者还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贩夫走卒。有着多年打拼驯养出来的职业素养和果敢的行事作风。不甘过被遥控器操控的人生,哪怕招致误解和漫骂伤害,一边揭露一边掩护,有抢功之嫌又有包庇之意,承受着上司刁难,同事的责难,一个一个心照不宣的传递着接力棒,靠着直觉默契地守护着这个拥有清澈双眼的男人,他的隐痛和决绝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原始的感知—如婴儿般易碎和珍贵的善良。

  曾几何时是带着惩恶扬善的理想开始这份工作,揭露事实真相是“使命”却也是“过场”。明知故犯罪加一等,警察犯案必是严惩不贷,污言秽语足以将他淹没,一直保持缄默的梶聪一郎到死也说不出口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法与情的天枰上下摆动,这群传送带上的同仁凭着对正义的坚守和同事的信任,勇敢的揭露已知事实又拼命克制好奇心,似被强大的力量攫住一般,一路小心翼翼地护送这份已知的,烛光一般微弱又强大的秘密。

  向他们致以英雄般的敬意!

  深藏功与名,作者干净利落的笔调勾勒出法制过程中隐秘暗黑和心酸无奈,这条荆棘路上数不清的“半路”案件背后隐藏着的无数惊人事实,伤感愤慨或是温情动人,说不清的人生曲折,道不明的起承转合。犯不着害怕,这条黑暗狭长的传送带可能荒凉,也可能是温暖漩涡的中心。

  传送带无情人有情,你为了谁而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送上传送带接受审判,想被当做货品一样随意处之,还是被人当珍宝一样替你遮风挡雨,你的善恋会被同样心存善念的人们感知得到,你为了活下来拼命活着的一天,就会有人为你活着的一天而拼死守护。

  共勉之!

  《半落》读后感(四):一半的告白

  《半落》这个故事,凶手甫一出场,动机、手段就已经交代清楚了,他还自首了。

  唯一不清楚的是:凶案发生到自首有两天的时间差,凶手到哪里去了?

  凶手什么都说,唯独对此保持沉默。

  于是各种身份的人接连出场,试图揭开这个谜团。

  因为凶手警/官的身份,他的所作所为,无论动机如何,都给警/界抹黑了。一个部长赤/裸/裸地说出“他自杀就好了”。随后凶手自首前曾去过歌舞町的事被发现,警/界更是如坐针毡,巴不得马上结案。

  这种情况只有在日本那种文化环境中才会发生。“不给别人添麻烦”、集体意识强烈、忠于任职的部门,这是很典型的日本人的思维。记得曾看过一条新闻,一个日本人跳轨自杀,他的妻子后来登门向当时站在他身边的人致歉,因为他的血迹溅到了那人身上。另一条新闻是日本人在中东被绑架,他的家属受到了国内一边倒的谴责,而不是同情,因为他“给别人添麻烦了”。再加上警/察这个群体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这似乎是全球的共性,参看《寒战2》——一损俱损,有一个警/察做出不好的行为,会造成群体公信力的下降。

  所以上层试图隐瞒部分事实,塑造符合公众期待的凶手形象。

  但是审/讯/官不这么看,他试图揭露真相,最后屈从于压力,但仍在暗中调查。

  检察官也发现了异常,然而上司与警/方做了交易。愤懑的检察官接着醉意暗示记者有问题。

  记者顺着线索去查,阻碍重重。他最终动摇了,接受了另一条新闻线索,做了交易。然而野心勃勃的上司让他发了原本已经撤销的稿件。

  后来律师为了名利接手了案子,在面对媒体时,最后一刻选择按照警/方公布的案情发言。

  探索真相的路又一次中断。

  开庭审理时,有法官提出了疑问,但没有追问下去。

  不过审/讯/官没有放弃,他查到了真相——

  因为独子死于白血病,凶手做了骨髓捐赠志愿者,他的骨髓已经救了一个人。失踪的那两天,他想亲眼看看自己救的人。为了不给对方添麻烦,他选择对自己的行踪保存沉默。

  白银案的凶手曾表示要捐赠器官,不知后事如何。可以相见,移植了他的器官的患者,如果得知真相,会背负很大的压力,有道德上的,也有舆论带来的。

  所以说《半落》中凶手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言归正传,看完整本书再回头品味一些细节,书中其实已经隐晦地给出了线索,只是不到结局,读者不会明白那些是线索,只会觉得那些是推动故事的日常情节。不得不说作者很高明。

  一开始就给出凶手、动机、手法,这样的推理故事本该很枯燥,但横山秀夫却能保持悬念到最后一刻——没有叙诡,没有反转——功力着实了得。东野圭吾在《嫌疑人X的献身》中也做到了这一点。也难怪会有人将这两部作品相提并论。不过二者在手法和侧重点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功力方面倒是不分伯仲。

  此外,故事对职场、中年危机、老年痴呆症、家庭关系等也有非常深刻的刻画。手法巧妙,并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枯燥。

  写故事时充分考虑社会,并对社会进行反思,这是横山秀夫擅长的手法。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大师,前有松本清张。个人觉得横山秀夫可以作为社会派新一代的代表。他的成就值得期待。

  《半落》读后感(五):关于所谓的“改变日本推理小说的走向”

  或许许多人会对“拯救了日本推理小说”这样的字眼,以及将这本书与《恶意》相提并论感到不快。这说法有夸张成分,但也不算生造。横山秀夫在日本国内有许多头衔:“当代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第一人”“平成时代的松本清张”,其中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说他“改变了推理小说走向”。这本书内容如何,见仁见智,只想针对这个说法来说一说。

  首先必须要说,横山秀夫并不算我最爱读的推理作家,但却是我最欣赏的。比起在国内的相对冷清,横山秀夫在日本一直是畅销天王,《半落》出版当年获“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第1名、《周刊文春》推理小说BEST10第1名,在全年的各大畅销榜单上皆位列榜首。他的作品每出一部都会有编剧蜂拥而上,抢着改编成影视作品。《半落》在短短数年内已经被两次改编成电影。

  《恶意》与《半落》诞生于同一时期,但单看情节、谜团设置,《半落》似乎确实不如后者精彩,为何会有此一说?

  推理小说这一类别,大抵以爱•伦坡为鼻祖,繁盛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谓欧美“黄金时期”三十年,出现了埃勒里•奎因、狄克森•卡尔、范达因、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瑟芬•铁伊,其时日本亦有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这时的推理小说都以诡计为核心,是为本格派。

  “影响的焦虑”在推理小说界格外的严重,因为再好的诡计也只能用一次,纯粹靠解谜为核心,那只能越写越窄。何况几十年的发展本格派包含的诡计也未超脱爱伦•坡一早奠定的几种原型。虽然有本特利为了打破所谓推理小说法则,写了《特伦特的最后一案》,但欧美本格派推理毕竟走到了死胡同。

  这时拯救了推理小说的,是日本的社会派,肇始自然是大名鼎鼎的松本清张。他把推理小说从解谜游戏拉回了现实。但他的写作方式过于严肃,作品基调沉重,导致很多年轻读者对他敬而远之。森村诚一、夏树静子一脉相承地走了下去,到了20世纪80年代,年轻读者进一步对社会派沉重压抑的写实风格失去了兴趣,反而转向“过气许久”的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

  岛田庄司引领的“新本格派”应运而生。他一手捧红了绫辻行人、二阶堂黎人,加上后来法月纶太郎、有栖川有栖、京极夏彦等人,把诡计发挥到离奇的地步,只考虑诡谲离奇的效果,而不考虑是否有现实基础。比如为了杀人而特意造一座房子,甚至出现完全虚构的设定:“怀胎十二个月的女人”“炎夏中降大雪”“死人变成僵尸指证凶手”等等。这一度拓宽了推理小说的疆域,但也常被视为损害了推理小说原本的特质。脱离现实、对纯粹游戏性和感官刺激的追求,最终使得这类作品鲜有大的社会影响。

  突破这个怪圈的,是东野圭吾。他的写作前期以本格为特征,但渐渐突破了本格与社会派的界线,超越了传统推理小说的框架。他擅长从现实背景中为人物构建一个特殊的处境,可能离奇,但又可以写得极为合理。东野圭吾是个非常勤奋上进的作家,他不拘泥任何一种表现方式,一直在探索各种可能。到了后期,作品的核心慢慢从关注案件,转向了关注案件中的人。

  正是这个时期,诞生了《恶意》。几乎在同一时期,另一个与《恶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便是横山秀夫的《半落》。两者的落点都不在于“谁是真凶”,《恶意》三分之一处,凶手便已招供,剩下的三分之二都在找杀人动机。《半落》更是上来就将凶手和杀人动机都一起交代了,唯一不清楚的是杀人后、自首前的两天内凶手的行踪。

  所谓半落,即半自白,招供了一半,凶手守着一个秘密,死活不肯招全了,与案件相关的警察、检察官、法官、律师、记者就要拼命找到这个秘密。书中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这个秘密,而是这几个人寻找的过程。

  重要的不是案件,而是人生。前者的故事、反转更精彩,但后者立意更高,也走得更远。我也是我格外喜欢作者本人的原因。不管喜不喜欢这个写法,认不认同作者给出的答案,都无法否认作者的用心,也无法否认,这确实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推理小说。

  《半落》读后感(六):人生五十年

  审讯好比读书,嫌疑人就是书里的主角。他们不会主动从故事里走出来。一个疏忽,他们的秘密就将永远封存。

  半落,是那么吊人胃口,又使人回味无穷。

  从4月26日开始到12月4日,读读停停,也许是因为自以为猜到了正确的结局,感觉那么冗长无味。很多人,很多事,怀揣着人过半百的无奈,失望,沉默,支配欲,还有期冀。为别人的生命活着,这样的人生那么沉默却那么耀眼,无数其他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被它带动着、影响着。

  我想,很多事我已经理解。或许已经走过的岁月已经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宝贵。我不是一个人活着,我也不想只为自己一个人活着。

  我想,很多事也许我还不能理解。或许等我年近五十再拿出来一读,会是另外一番风味。

  织田信长著名的《敦盛》中说:人间五十年,如梦又似幻。

  . 这个版本的翻译真的很糟糕,前后不统一的时间点、漏字、拗口…也许是使这本书很难读的原因之一。

  《半落》读后感(七):这本推理小说,真的很不一样

  归类推理小说,其实整本书只有两个谜团,其一就是已经自首的凶手梶警官在杀妻后的两天行踪成谜,而他对其始终三缄其口;其二就是在自己口中已经没有任何活下去意义的梶警官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最后正是这两个谜团,构建出最完美的解答与催泪弹!

  藤林法官曾腹诽过,如果是自己,还是会选择不杀人,但他以及还有所有人,最后也都读懂了,宁可弄脏自己的手也要实施这起杀人事件的梶,他的善良。直到真相揭露,为了守护另一个人的生活名誉,梶选择见而不认,而为了守护更多有可能需要的生命,“再救一个人”,他选择暂时延长自己毫无留恋的生命。人生五十年,真的就像一道坎,所以中国古语说五十知天命一点不假,经历太多,看透太多,开始进入人生的后半程,真的无奈又艰难,但是依然有很多人选择去绽放自己的生命,不让人生驶入不再泛起一丝涟漪的死海,就像志木说的“我想做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哪怕一件也好”。

  来自故事尾声的一句“爸爸”,救赎了梶,也给了所有在这起案件中付出过努力的人们一个最好的结果,你们的奔走与坚持并不是没有意义,现实的暗黑或许暂时无法消弭,但人性的那一丝人性光辉依旧值得我们去相信,去期望,阅毕,真的要对所有人说一句,辛苦了。这本推理小说,真的很不一样。

  《半落》读后感(八):如书名一样,它勾起了我半落的一颗心

  文/白首静安

  刚看完横山秀夫的《半落》时,内心有股说不出来的味道,就像书名一样,感觉,半落。心里上不去下不来,说不出来的滋味。

  书本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让人想不通的案件。一个警察,杀死了自己的妻子,隔了两天才来自首。他不肯说,自己在这两天里到底做了什么,只是说,还差一年。还在等一个邮件。

  虽然志木很像再要多一点时间把真相揭开,可是因为突然的舆论压力,上级领导压下命令,随便编一个理由,向外界有个交代就行。志木很生气,不愿意,可是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他被调离了这个案件,没有权利再过问。

  案件随后被移交到上级司法机关,佐濑也察觉到了不寻常。可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追究,也不在意。他又成了一个孤独的人,像志木一样。

  这些所有的人物和情节,一下子就让人想到了热播的《人民的名义》,警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在遇到案子的时候,互相之间微妙的关系。

  更让人想到现实当中,多少真相被掩埋,多少表象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个社会,也是很奇怪的,大家一边带着防备心,一边却又不愿意花心思去探究真相,导致一层一层的掩盖,一个不计较,更多也懒得追究了。这种上行下效,为了掩盖和逃离的做法,才让整个社会和机制越来越糟糕。

  在本书中,大部分警察和检察官们,忙着应对记者们爆出的消息,忙着草草定案,无所谓空白的两天里,杀人的警察到底去做了什么。曾经活成巅峰而后又不得知的律师,为了生活和未来重振旗鼓,用自己的方式想一切办法参与到这个案子当中来。

  只有志木,一直从未放弃,联合记者也好,拜托狱警也好,直到最后,终于揭开了谜题。至此,全书完结。

  看到最后的时候,你会突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狭隘的人。从一开始,在那么多的怠政和庸碌之下,本以为,杀妻子的警察,一定藏着一个惊天的大秘密,就像记者们猜测的那样,招妓?或是在掩盖什么?

  作者却偏偏不这样。说起来不复杂的一个故事,他到了最后才揭开谜底,杀了妻子的警察之所以推迟了两天去自首,是为了不想要影响到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不希望那个年轻的,和自己早已死去的儿子一样大的年轻人体内流着一个“犯人”的血。

  只要再有一年,他的志愿记录就可以消除掉了,那时候,他再入狱,便什么都不在意了。同时,在这一年里,他随时准备着,为那些有需要的人,继续捐献。

  这个理由,让人心里柔软到掐出水来。世上即便有再多肮脏和黑暗,依然有那么一波人,始终坚守内心的柔情和善良。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说,任凭外人随意揣测。

  那些人,一如志木,一如这个老警察,一如佐濑。

  本书的精彩之处,与以前看过的那些书截然不同,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刑侦破案故事,而是一个柔软的,让你心里微堵,又不知道该说点什么的,充满人性和冲突的故事。

  《半落》读后感(九):一让我有点纠结的故事导致我起一个有点纠结的标题

  吸引我的是"可与东野圭吾的《恶意》媲美"的评价,这本书是我看的横山秀夫的第一本书。每个人在看推理小说的时候,都会随着情节的推进,谜团的展开去推测真相,这本书却是直接把谜团摊开在你的面前,着重点却在与真相无关却着实又吸引我的地方。是的,无论他在杀完妻子后到自首前的这两天里做了什么,他都杀了人,犯了罪,不会对他的罪行有丝毫影响,但是仍然有让我们去探究这个无关紧要的事实的欲望。

  横山秀夫用警察,检察官,记者,陪审员,监狱长的视角,随着司法流程一点点揭开那个说不出口的秘密,通过这些人或佩服或悲哀的感情,我知道,他们知道了事实,而我还不知道。更加急切地想知道!是什么阻止了他自杀转而自首?自首的决定都做出来了还有什么是说不出口的?真的是不堪的事情?他的本性并没有 他的眼神那么纯良?……

  无数个猜测充斥在脑海里,这就是看推理小说的乐趣~当然,最让推理迷兴奋的就是意料之外而又逻辑强大的神转折结局,就算体会不到这种畅快,哪怕是一个让人抓心挠肺的开放式结局呢,也比不上我在看到这个故事的结局的时候遗憾。

  是的,遗憾。不是说这个故事不精彩,非常精彩!但是那种感觉也不好形容,就是……开头满汉全席浓墨重彩,结局却是清粥小菜寡淡无味。

  横山秀夫将一个接近完美的人性赋予给了他,或许这样的故事是用来给人回味琢磨的,但是我只是一个肤浅的推理小说迷,让我读的从头畅快到脚才会让我愉悦,哪怕故事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完美的。

  看完都近一个月了,直到现在,想起那个故事的结局来……我的心里就不得劲……总觉得结局可以精彩一点,再精彩一点。

  当然,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相当合我的口味的,作者在制造悬念吊人胃口这方面还是很厉害的!

  《半落》读后感(十):每个人心里的善意

  这本书我是用每天下午的两个小时来读的,既定的时间去读推理小说是我一来的习惯。虽然第一次接触横山秀夫的作品,但文笔之流畅,人物设定如此环环相扣,极大程度的吸引着我不断的读下去。惊喜之中,作为一本推理小说非常的有情景感,梶聪一郎的悬念一直埋藏在最后才打开,最有意思的是小说的内容是以六位完全不同视角的人物来开展形成的,这也是我觉得近期读的推理小说里,形式非常特别的一本。关于这本书里的人性,无论是从优秀的检察官佐濑,正直的志木警官,还是多年的狱警古诚,六个形象鲜明的角色都有着心底最初的善良,为了保护梶聪一郎跟他身后的那位,都做出了很大程度的斗争与牺牲。每个人心里的善意,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最敬畏的部分。读到最后事情的真相时,使人心中感慨万分,整个故事的完整性突显至极。推理小说不像别的文学,不需要反复的阅读推敲,要的都是一本下来淋漓尽致的痛快,这本书做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半落》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