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身体真相》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身体真相》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6 00:46: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身体真相》的读后感大全

  《身体真相》是一本由[美] 哈里特·布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体真相》读后感(一):值得推荐给执着于减肥的人

  算是一本有价值的书,颠覆认知虽然谈不上,但至少是那种能够增加你的智慧认知的书。而且,译者翻译的很棒,也很用心,从最后的译者序当中就可以看出来。楼上有的建议先看译者序,然后挑选章节看,真是有点道理的。我就没有顺着看,一样感觉挺好的。

  书里讲到了谷物大脑,这个推荐直接去看《谷物大脑》这本书,那里讲述的更加完整。

  《身体真相》读后感(二):你要知道瘦并不是万能的问题解决办法

  在给青少年做咨询的时候,我听到那位愿意带我去图书馆偷耳塞的咨询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能像XXX一样(瘦)就好了。”

  我也会说“你是不是在用瘦下来当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挡箭牌?”

  瘦下来可以收获爱情、瘦下来可以收获友谊,瘦下来人生就不会再艰难。很可惜,我就是瘦不下来,所以我才会坐在这里,坐在你的对面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把我从痛苦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其实很多人都在拿体重来掩盖自己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仿佛瘦是一位仙女教母,只要她来了所有痛苦就会奇迹般的烟消云散。

  我对她说“你要爱自己的身体”,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我这样冠冕堂皇的话听起来更有科学依据的冠冕堂皇。不过最终这本书给了我自己许多启发,比如

  停止加入针对身体自我羞辱的谈话

  不再用胖瘦评价对方的体型,比如将“你很瘦”改为“你的身体很匀称”

  自由饮食,绝不鼓励以减肥为目的的运动。

  MI指数的骗局

  最后再来一万点暴击,

  许多人之所以想要瘦下来,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和他人的喜爱。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无法被群体认可的问题很可能是出在社交技巧上。不够高明的社交能力即使瘦下来了,也只是世界上添了一个不受欢迎的瘦子而已。

  《身体真相》读后感(三):【读书卡202003040130】给所有偏执于体重而过的不开心的宝贝们安利这本书呀

  节食的时候我的感觉很好,就算体重没有变化我也感觉自己瘦了我感觉很快乐,可当我没控制住自己而多吃了一口食物我就会开始焦虑,当我看到体重秤上增加的数字我开始变得痛苦,一整天我会变得不开心不耐烦没有精神。当我意识到节食没有给我带来我想要的身材,但是导致了痛苦、困扰和绝望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说实话,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过“你太胖了你该减肥了”这样的话,我对社交媒体上“完美的身材”趋之若鹜,我体重正常可我总是对自己的身体很不满意,我总觉得自己是overweight的,甚至有段时期总有人对我说你的腿太细了你太瘦了非常羡慕我的身材这样的话。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打破了我对苗条的痴迷,某软件意外给我推送了一些我以前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这样的,于是我先拍了一张然后问了我的朋友们哪一张腰更好看。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都觉得右边的更好看,而右边的我体重比左边大22磅。

  青春有你2开播了给朋友安利我喜欢的女孩子没想到会进行了这么一番对话。

  说实话对我的冲击很大,我在想我节食减肥挨饿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之前就爱满宽松的衣服那些不能显示我身材的衣服因为我不想因为我“胖胖”的体型而被评判,有趣的是这些衣服现在开始变得合身了。回想起节食时候的我,真的是一点都不可爱啊,很敏感且易怒缺乏自信且自我贬低。我很享受我现在的状态,我变得更包容更温柔脾气更好攻击性更少,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年岁增长了,总之与我现在不节食有相关性不是因果性。

  我们总是在接受“变瘦总是好的”这样的文化输出,可是这其实也是一种消费陷阱不是吗?已知吸烟带来的危害比不吸烟的大9-10倍,而肥胖带来的危害只比不肥胖的大1.1-1.2倍,可是我们会歧视超重的人却不会歧视吸烟的人,更何况二手烟会危害你的健康而肥胖的人不会影响你的生活。可我们就是活在胖就是原罪的焦虑中,所以减肥越是被定义为需要专业才能插手的“肥胖治疗”,医生、健身教练、营养师等才能越从中获益,我对他们赚钱并没有什么意见这理所当然。

  这本书不是在为肥胖背书,不是说超重就是健康的,而是倡导一种心理健康,在妖魔化的肥胖文化中,我们不要局限于苗条=健康的价值观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尽可能地支持人们最大限度地生活。我们生活在美丽文化中,对美的追求没有任何错,可是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体重歧视不应该是政治正确的。我们对美的标准太狭隘了,所以我们不仅有暴食症的超重人群,也有厌食症的超瘦人群。

  微博上关注了一个营养师“范志红-原创营养信息”很喜欢这个老师的价值观,我们更应该观众自己的围度而不是体重,我们应该更重视自己的心情而不是他人的评价,而且这个老师一直在提倡的是一种健康饮食而非单纯的体重降低。我的饮食习惯正在慢慢的改变,尽管有些时候我会控制不住对高热高糖高脂食品的欲望,但我会选择去想办法纾解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欲望,我会问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最近压力过大而不是机械的往嘴里塞进食品。我也在试着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我也曾是偏执于体重数字的受害者。

  加油吧,我们一起努力~

  《身体真相》读后感(四):为什么一定要变瘦?

  让我们来假设一个胖子的人生:

  七个月大的时候,因为你吃东西时表现得太快乐了,妈妈就担心你会因吃得太多而变得肥胖。七岁的时候,冰箱里塞满了甜点,但家长锁上了冰箱并收起了钥匙,随意又认真地批评你吃了多少东西、你有多重,见到的每一个亲戚都就会对你说“你比我上次见的时候胖了”。十六岁,学校正在举行反肥胖运动,你吃午餐时因为选食物的问题而受到霸凌,即使你吃的食物就是那些瘦孩子们也正在吃的东西。大学时你更加厌恶自己的身体,每重一斤,你的脑海就会多飙一些脏话:“你真没用、又懒又蠢。你失控了。你是这个房间、这个世界上最丑陋的人。”同时,整个社会、所有能见到的营销广告都在宣扬瘦的好处,无数关于“胖”的笑话与评论让你对你的方方面面都感到焦虑。朋友、爱情、工作、成就,如果有幸——在很多人心里,胖是糟糕的,一切都是体重的错,不变瘦就会孤独地了此残生——得到了,还要担心下一代和宠物的体重,从而强迫孩子节食,开始了焦虑与恐惧的传承。

  在这其中,你尝试过无数次、无数种减肥方法:节食、锻炼、吃药、做手术,又一次次地反弹回来。但体重的反弹不是最可怕的事,你患上了饮食失调症,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堪忧,筋疲力尽。

  嗯,这根本不是“假设”,而是许多人都在面对的困境啊!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夏天的夜晚,哈里特·布朗坐在治疗师办公室的椅子上哭泣。因为她觉得自己的身体太肥了,太容易饿了,太难以控制了,而这在十年前她二十几岁时非常容易。对体重的痴迷已经是家庭传统,祖母瞧不起那些不能掌握自己身材的人,从15岁她就开始节食减肥直到她有了女儿。女儿也承受着家庭与学校课程的双重压力:

  “六年级开始的‘身心健康’课程启动了她对饮食的焦虑和健康的兴趣。尽管她的体重正常,她也开始担心变胖。她戒掉了甜点,告诉我们她被告知糖是不健康的。在接下来六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她这种节制性的生活将她完全淹没,最终演变成全面爆发的厌食症,差点要了她的命。”

  女儿濒临死亡的经历给了哈里特·布朗当头一棒,她开始记录并倡导更好的饮食失调治疗方法。2010年,在她的帮助下,Maudsley Parents,一个为有厌食症困扰的家庭提供治疗建议和资源的网站建立了。同时,作为S.I.纽豪斯公共传播学院的教授,布朗继续撰写、研究和教导有关饮食失调和身体形象的知识。2011年,她获得了爱荷华大学新闻学院授予的约翰·默里公益战略传播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她采访了数百名女性,无论胖瘦,每个人都坦承自己曾经程度不同地深陷仇恨身形的斗争,或者仍然在抗争。男性也是如此,他们越来越多地陷入对自己身材变形的焦虑中。对自己的否定让我们感到屈辱、悲哀、痛苦,受到无穷无尽的折磨,付出了巨大代价。

  布朗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她花了数年时间沉浸在研究中,与许多研究肥胖和饮食失调的科学家交谈。在这一过程中,她永远地改变了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改变了对体重、健康和食物的看法,于是有了这本书——

  《身体真相:科学、历史和文化如何推动我们痴迷体重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们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只要随意观察一下周围就知道了:

“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如此沉重而痛苦的负担。要是我吃不出食物的味道就好了,任何食物对我来说都一样随便吃吃就行。” 体重指数(BMI)成为了重要衡量标准,超过25,你就是超重的;体重指数超过30,你就是肥胖的。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节日过后,全国人民都在进行自我审查与自虐,媒体也会播放大量的减肥故事、宣扬各种减重方式。那些成堆的图像和信息在精神上、社交中和身体上警告着我们必须达到那个所谓的社会标准化的、其实根本无法实现的理想身材。

  “肥胖”本身被当作一种流行疾病,在全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同时,许多人都相信温莎公爵夫人的那句名言:“我们永远都不够瘦——而且如果我们不瘦,我们就永远不会成功、令人满意、讨喜或成为有价值的人。”从而开始对自己身体无休止的仇恨。

  这并不是一个个人化的问题,对体重的痴迷超越了我们所有人。“它已经成为传染病、地方病和大瘟疫。它来自我们周边,却已深深扎进我们的皮肤,并在那里溃烂。这种疼痛包含了此世最深刻的质疑:我们到底是谁。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皮肤、神经元和神经来体验这个世界。其他人总是只看到我们的肉体、骨骼和血液。当你感受自我时却对构成身体的各个部分充满憎恨,你怎么能感到舒心呢?”

  布朗想要谈论的,不是超重或肥胖症,而是我们对体重的强迫症、对瘦弱无止境的追求、对我们身材的无情焦虑。毕竟,接受并尊重自己的身体,是学会散发魅力的第一步呀!

  顺便分享我的座右铭(之一)

  《身体真相》读后感(五):“我不是嫌你胖,是胖了不健康“ | 我们谈减肥时在谈些什么?

  在减肥的一定是胖女孩吗?

  国内某家体重管理APP2019年公布的数据中显示:60%的减重用户BMI都小于24。

来自薄荷健康

  MI即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上衡量人体是否肥胖和健康的一项标准,具体算法是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当一个人的BMI超过24时,才会被判定为超重。

  也就是,从健康的角度讲,这些女孩大部分并不需要减肥。女孩们热衷减肥也不是为了健康,而是因为审美。

  早在前几年,“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这些自证苗条的活动就备受追捧,频频登上媒体热搜榜。马甲线,大长腿,胖了瘦了,明星们身材有一丁点的变化,就能引起人们一波又一波的讨论。

  整个社会环境都在促使人们追求瘦。《身体真相:科学历史文化如何推动我们痴迷体重》这本书则对“瘦文化”“减肥文化”提出了反思。

  “瘦文化“的另一面是对“胖”的不友好。人们为了在这种环境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会觉得自己永远不够瘦,采取各种方法瘦身。这本书的发光之处在于,它反对这种文化绑架,揭示了减肥对人们的心理剥夺,比如无法正常面对食物、无法正常评价自我。如果有饮食失调的经历,对读这本书会很有感触。

  《身体真相》的作者哈里特·布朗自己便是一个深受减肥折磨的女性,在杂志上写过多篇饮食失调相关文章。书的译者是张敬婕,中国传媒大学的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性别传播、跨文化传播。

  作者是女性,译者是女性,在减肥的大多数也是女性。身为女性,是时候停下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身体了。

1、我们为什么要减肥?

  当我们问:为什么要减肥?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因为胖”,或者“想要更瘦一点”。

  如果再追问下去:胖不好吗?或者,瘦好在哪里?

  第一个常见答案是审美上的:胖了不好看。

  然而,审美是主观的,且很社会化的认知判断。每个人的审美不尽相同,有人偏爱骨感美,有人偏爱珠圆玉润,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历史上对胖瘦的审美倾向几经更替。不谈人尽皆知的唐朝,《诗经·卫风·硕人》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庄姜时,开篇就是“硕人其颀”,庄姜就是一个高高大大的美人。翻看国外历史也是如此,拿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画作来看,美人多丰腴,甚至还有当代女孩深恶痛绝的小肚子。

  再往近处看,20世界50年代的美国,女星玛丽莲·梦露身高在165左右,体重在63公斤左右,这是现代审美不能承受之重,但体重并没有妨碍梦露成为公认的性感女郎。

  第二个常见答案是健康上的:胖了不健康。

  健康和体重是否有直接的关系呢?关系可能不如想象中的密切。

  流行病学家凯瑟琳·弗莱加尔做过一项研究,他们绘制了BMI和死亡率之间关系,那是一条U型曲线,BMI在25-28之间的人处于曲线的底部,也就是这部分被视为超重的人,死亡风险却是最低的。

  这项研究显示:超重不会增加一个人早逝的风险,轻度肥胖也只是略微增加了一点。流行病学和营养学的研究成果一直在更新,也许之后健康和体重关系会更加明确。

  抛开这些不谈,我觉得“胖和健康”在人际中交往中展现的微妙之处更值得探寻。想委婉地嫌弃人胖,以健康的名义即可:我不是嫌弃你胖,是担心你的健康啊。对此,作者评论:“以批评健康的方式来指摘肥胖也是在体面场合下最能被接受的一种策略。”

  但普通人所说的“胖”很可能是审美上的,而不是医学上的。想想那些减肥的女孩们,大多都是“健康体重”的范畴!

  第三个常见答案是道德上的:胖是懒惰,不自律的表现。

  很多人大概都听过这句话“身材都掌控不了还谈什么掌控什么人生。”然而事实是,身体也有它的客观限制条件,那是勤奋自律也无法改变的东西。因为“长胖“而指责一个人“懒惰”“不自律”是无知且片面的。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有先天遗传的体质性肥胖,这类人群先天物质代谢较慢,脂肪合成速度超越代谢的速度;有病理性肥胖,胰腺疾病,皮质醇增多引起的肥胖;还有一种是获得性肥胖,也是我们日常最常见的,因为吃多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引发的肥胖。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歧视先天的、生病的胖子,我们只是对那些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人深恶痛绝。但这个观点,依旧是站不住脚的。

  医学科普专家盖里·陶比斯在《我们为什么会发胖》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现象:在贫困地区,那些怀抱营养不良婴儿的母亲,很多却是身体肥胖。这和《身体真相》作者的举证如出一辙:劳动人民更易胖,越贫穷越易胖。因为:贫穷的人缺乏良好的食物和锻炼的机会。

  也许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还算不上贫穷,但一个事实是:健康的食物往往更贵。比如便宜的、添加了植脂末(富含反式脂肪酸)的奶茶和昂贵、使用真材实料的奶茶相比,前者更容易致胖。

  有这样一项实验:研究人员用两种饮食方案喂养了42只猴子,饮食方案的唯一变量就是脂肪的来源,一组猴子吃的脂肪来自于天然植物油,另外一组猴子则摄入人造的不健康的反式脂肪。结果反式脂肪组的猴子,囤积了3倍的内脏脂肪,胰岛素曲线也变得更加糟糕,胰岛素曲线糟糕意味着身体更容易囤积脂肪。

  长胖也是一件很势利眼的的事情。想喝奶茶又不胖,你需要花更多的钱去买更好更贵的奶茶。

2、减肥的连锁效应

  很多时候,人们做出减肥决定是没有经过深思的。社会环境对“胖”的态度会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推力。

  卡路里,节食,不吃高热量,不漂亮、不健康、胖是没有未来的,这些词汇构成了一个减肥党的生活图谱。

  节食是最常见的减肥手段,它因能在短期内起到减重效果而备受推崇。但节食,也是导致暴饮暴食和肥胖症的危险因素。

  有研究表明,节食者的皮质醇水平过高。皮质醇是一种压力激素。节食所面临的最大的压力,就是身边无穷无尽的食物诱惑,尤其在城市里几乎每个地铁口都有奶茶、蛋糕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当节食者面临着食物诱惑却要压制自己,这种“剥夺感”反而会促使节食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食物上。面对想吃的东西,节食者们可能会陷入“吃与不吃”的天人交战,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与处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

  相应的,人们也因此缺乏精力去处理生活中工作中更复杂的决策。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大学是减肥相对容易的时期,因为职场压力下,节食减肥的上班族们会少有余力去对抗饮食诱惑。

  另一方面,一旦这种压力被允许释放,节食者们会吃进去更多东西。食物的剥夺感会长久影响着大脑,促使着我们在面对食物时吃下去更多。

  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老鼠赛跑”,人们陷入挣钱—消费—还款-挣钱的怪圈无法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就意味个人经济的崩盘。节食者陷入的也是“老鼠赛跑”的怪圈,节食减肥-贪吃复胖-节食减肥,直到生活不再能承受减肥之重,变得苦不堪言。

  减肥党面临的第二座大山则是:外界对人们身体形象的无处不在的凝视。

  人类学家安妮·贝克尔有一项针对斐济少女的研究,研究调查了在电视引入的前后的三年中,当地少女们对饮食和身体形象的态度变化。在荧屏形象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女孩走向节食减肥,甚至有11%的女孩有了饮食失调的症状,她们会为了减肥而催吐。

  贝克尔的研究是目前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探索媒体是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行为和身体形象的研究。

  现今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人们生活,社会流行的审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自我的选择。《身体真相》的作者以“媒体圆形监狱”来形容这种社会环境。

  “圆形监狱”是英国哲学家边沁在1785年提出的概念,在圆形监狱里,每个人随时可能被监视。监狱里的人因为无法确定自己何时被监视,只能假定自己一直处于被监视的状态。

  在身体的审美上,我们就处于“圆形监狱”当中,监视者是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英剧《黑镜》中有一个故事,女主角生活在一个“评分决定生活状态”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给其他人打分,获得高分的人会在购物,买房上拥有一定的豁免权,简而言之生活会更好。为了不被打低分,人们也不得不约束自己,克制自己,无论自己的想法需求是否合理。

  从媒体的“A4腰”,“明星产后迅速恢复体重”的新闻到生活中“胖人该坐副驾驶”的body shaming。我们对身材的焦虑,何尝不是因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呢?

3、我们该如何面对减肥?

  《身体真相》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控诉了“减肥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但这并不是在倡导人们不需要减肥了。她恐惧的是那种严苛的卡路里计算带来的生活失控,她倡导人们回归到日常,学着与食物和解。

  在译后记中,译者也审慎地说:“在减肥这件事上,要保障所有人的知情权,才是尊重所有人的自由选择权。”简而言之,这本书试图告诉大众视野之外的“身体真相”。在对此知情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再次做出抉择。

  传播学有一个理论叫做“魔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在这个理论里大众是缺乏思考的,只能消极被动的接受传媒所灌输的思想、知识、甚至动机,媒体可以左右人们的态度观点,支配人们的行为。我想很多人都能看出这个理论的不足之处,它忽略了人的复杂性和能动性。媒体的影响是强大的,但是它们也不能抹杀人类作为个体的所思所想。

  现在的社会环境,仿佛:全世界都在喊我们去减肥。但最终决定权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必须做出决定并承担后果。

  在决定减肥之前,我们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何减肥?

  如果减肥促使我们走向沉迷卡路里计算,暴食催吐等种种进食障碍,停下来,从减肥中抽离出去,重新整理生活就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减肥能够为生活带来更多正向反应,让我们觉得更加自信,生活更加轻盈,又何乐而不为呢?

  胖瘦不能定义一个人的人生,但是当下选择却会影响未来。

  相信自己的力量,作出自己的判断,正面面对生活。

  为生活负责的始终是我们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