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归属感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归属感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7 03:16: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归属感经典读后感有感

  《归属感》是一本由[美] 布琳·布朗(Brené Brow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归属感》精选点评: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进行自我审视,搞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付出一生成为一个完美的、取悦他人的人,然后我们可以强化我们的勇气,以拥有一个更加强大的内心。

  ●她的话把我一下拉回了很远之前,很庆幸在咖啡馆落灰的书架上读到了它。我想在她的队伍里我也是位追随者

  ●看了一半,过于泛泛而谈了,对于目标读者来说更想了解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归属感问题,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太少。

  ●当我们完全属于自己、相信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归属感。

  ● 面对家庭、社会或愤怒的陌生人,始终有勇气在必要的时候保持独立性,勇敢做真实的自己,是这本书教会我们的。

  ●也许我不属于任何集体,团体。但也许我又属于任何集体和团体

  ●真正的归属感不是被动的——它不是加入某个群体让你获得的那种归属感,也不是适应、假装或者兜售自己,仅仅因为这样会令你感觉更安全。真正的归属感要求我们可以是脆弱的、感到不舒适的,还能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用牺牲自我、虚与委蛇。我们需要真正的归属感,但明知困难重重还毅然前行,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写的太粗糙了。不是学术,也不算实操,大而化之的讲了些有的没的,然后,没了??(不打分是个人对所有新上市书的善意,算是实践了书中讲的“冲突转移”了吧……)

  ●“家庭归属感”提得很好,沉默不会带来归属感,关心才会。“勇闯旷野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道路,代价很高,收获巨大。”“我就是旷野。”

  ●真正的归属感大概是你属于你自己吧。

  《归属感》读后感(一):为了避免感知性孤独,就陷入“集体欢腾”是很可怕的

  最近在读布琳·布朗的《归属感》,里面有句话印象很深,人们所觉察到的孤独往往是“感知性孤独”。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很多人又由于害怕孤独害怕直面真实的自我和人性,而迫切地通过隐藏自我或打压对手,基于共同的敌人构建亲密关系,从而融入到某个特定的“圈子”里,陷入“集体欢腾”。

  他们认为世界是二元的,非黑即白,你如果没有支持我,就是支持我的敌对阵营,就是站在我的反对面与我为敌,他们把眼睛和耳朵堵住,即使阅读、思考、利用网络搜寻信息,也不过是固化已有的认知。人们害怕被抛弃,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感受,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再结合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感触更深。很多人追星追到失去自我了,甚至是临近疯狂的状态,他们在网络上厮杀、谩骂、四处树敌、恶意举报、P图等等,不过是为了抓住一些虚幻的感觉。

  人生而孤独,你不属于任何群体,也不必被群体胁迫,你只属于你自己。只有在你向世界展露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时,真正的归属感才会出现。

  附上书摘——

  01-

  “我不属于我的家庭”这种感受(或者说缺乏家庭归属感)即便是与贫穷、暴力、侵犯人权那些苦难相比,仍然是人类最具有危险性的伤害之一。

  02-

  你千万不要低估被看到和被懂得的力量——当有人真正懂你、爱你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坚持与自己作对了。

  03-

  归属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我们渴望成为比自己更强大的群体一分子,这种口渴望是一种本能。我们通常会通过融入环境和争取他人的认可来获得归属感。但融入和认可只是表象,它们不仅不能代替归属感,而且会成为获得归属感的阻碍。只有在我们向世界展露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时,真正的归属感才会出现。自我接纳比归属感更加重要。

  04-

  真正的归属感要求我们可以是脆弱的、感到不舒适的,还能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用牺牲自我、虚与委蛇。真正的归属感是精神层面的高度自信和坚守本心。

  05-

  艺术拥有这种力量,它能将悲痛渲染得很美丽,让孤独成为你我共同的经历,它能化绝望为希望。

  06-

  比尔·毕肖普在《大归类》一书中写道:“结果如今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反馈环中,我们听到的关于对错的看法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只不过是通过我们观看的节目、阅读的书报、浏览的网页发言、听到的步道,以及身边的邻居的说辞,最后又反馈回到我们身上。” 这种划分让我们对身边的人进行臆测,反过来又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疏离。

  07-

  “经过一个短暂的演化之后,我们已经从擅长读懂对方每一个姿势和意图的群居性灵长类动物,演化成了只关心各自手机屏幕的独居物种。” (《村落效应:面对面接触如何令我们更加健康快乐》)

  《归属感》读后感(二):你所谓的归属感可能是假的,用荒野清单来判断一下

  害怕被看见,又渴望被认同。

  很能体会到这种矛盾而又无可奈何的感觉。

  提起归属感,我的第一感觉是属于某一个群体、某一个组织或者某一个家庭。

  当一个人孤单而又无助的时候,的确是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

  但真正的归属感,本书作者布琳.布朗认为,只有当你不属于任何地方时,你才是真正自由的,你属于所有的地方,而不是某个地方。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应该就是进入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旷野之境”的概念。

  所谓旷野,是引自圣经中的概念,指的是那些未经开垦、荒无人烟的广阔天地,象征着孤单、艰辛、匮乏。但在这种旷野里,我们也能经受到磨练,强大自己。

  人是社会中的动物,我们总是希望被周围的人所认可,甚至有时候为了这种认可,我们宁愿放弃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妥协、退让、从众,只是为了让别的人觉得我是和他们一起的,我们是一样的。

  布琳布朗曾经在参加一个商业活动时,被要求穿上正装,实际上她也是这么做的,但在会场中总是觉得不舒适,索性她走向更衣室,换上了衬衫、牛仔裤和木底鞋走了出来。这让她显得很另类,也一度让她觉得自己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没有同伴、无所归属的另类,但她的伴侣提醒她说:不要忘了参加大会的20多位演讲嘉宾中,你是得分最高最受欢迎的那一位。

  当你以真实的面貌出现,真实的谈论自己时,你就属于任何地方。

  既不属于任何地方又无所不属,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但抵达这种旷野之境,需要巨大的勇气,而面对这种挑战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信任。

  布琳布朗在她的研究中,给出了有关信任的7要素,或者说是勇气7要素,首字母拼出来就是BRAVING,这就是她的荒野清单。这个清单中具体都有什么呢?

  边界(Boundaries):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生活中很多纠纷或痛苦的产生,有时候就是因为没有了边界感。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是你,我是我。

  可靠(Reliability):可靠,可预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过度承诺。

  担当(Accountability):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保护(Vault):为他人的信息或者经历保密,不但能守别人的秘密,也能守护自己的秘密。

  正直(Intergrity):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不评判(Nonjudgment):各抒己见,互不评判。评判有时候容易帮别人贴上标签。

  宽容大度(Generosity):以最大的善意解读别人的信息、语言和行为,对自己对别人多一些宽容。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归属为某一个群体或类别,有时候我们为了尽力去维护这个群体或类别的正确性,从而会做出自己并不认可或非发自内心想做的一些事情来。

  记得之前有段时间交了一些酒肉朋友,那时候讨论的话题经常就是谁的酒量大、谁能喝多少之类的,然后在酒桌上为了维护属于这一群人的归属感,经常会把自己灌得七荤八素,几年后大家各奔西东甚至形同陌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智也更加成熟,慢慢才感到那样所谓的归属感,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荒野清单是检查是否找到真正归属感的很好工具,就拿这7各要素来分析一下酒场上的那些故事。

  当你我互相灌酒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边界;酒桌上那些拍着胸脯的承诺大多不可靠;既然不可靠也就不会有人为此担当;喝多了什么都能说,隐私秘密什么的,也谈不上保护;互相劝酒伤人伤己也算不上什么正直;喝酒不就是为了吹牛、发表意见评判别的人或者别的事情么;酒桌上因为一言不合、一杯酒没喝到位而伤感情的事情很多,宽容大度的话大家就不用喝那么多了。

  按照布琳布朗的荒野清单,在酒场上想找到自己的归属感,纯属一种错觉。

  你所谓的归属感是为了迎合别人适应主流,还是你真正想做的?就用书中的一段原话来结束这段不算书评不算读书笔记的小文章吧:

  只有当你领悟到你不属于任何地方的时候,你才是真正自由的---你属于所有的地方,而不是某个地方。它的代价很高,但收获巨大!

  《归属感》读后感(三):害怕被看见,又渴望被认同

  

害怕被看见,又渴望被认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种矛盾而又无可奈何的感觉。

提起归属感,我的第一感觉是属于某一个群体、某一个组织或者某一个家庭。

当一个人孤单而又无助的时候,的确是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拿起手机手机,翻看电话簿或者微信,明明手机里有几百个联系人,在这样孤独无助的时候拿出手机,想打个电话或者是发条微,却不知道要发给谁?

李诞在一期《吐槽大会》上讲到一个故事,在酒桌上一群朋友喝酒,突然的感觉特别无助,朋友问他怎么了,又不好说,说我感觉孤独吧,会被人当神经病......觉得矫情。

总有一种感觉,想走进一些群体,却仍然有不合群的感觉。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段经历,让我至今难忘,因为是纪律委员的缘故,被全班同学孤立,明明没有做过的事情,却要说是我做的,感觉特别孤立无援,也不知道怎么去辩解。而再后来为了融入班级,做了很多讨好大家的事情。长大以后,我让我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总感觉特力独行。

类似的经历,在本书的序言中,简单心理学的创始人简里里讲诉了他的一段成长经历,小时候有阿姨给他送了一辆特别漂亮的红色自行车,在当时她所在的城市,随处可见的是灰色、黑色的小自行车的时候,这辆来自远方红色的自行车特别耀眼。

每次推这辆小车出门都会引来很多关注,这使她感觉到很大的羞耻感。在使用了几次后,就把它锁进阳台。

直到长大以后同心理分析师谈起这段经历,才发现原来试图抗拒的是“我是特别的,我和别人不一样。”

在人群中的与众不同,让她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孤独的位置,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

害怕被看见,又渴望被认同。

这种来自与众不同的恐惧、急迫又无能为力的感觉,被称之为“孤独”。

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成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总有种感受,害怕被落下,于是便有了耗费精力,想办法去融入某个群体。

布林•布朗在书中详细讲诉了自己对于“孤独”和“归属感”的体验,引用了玛雅•安吉罗的话,描述了拥有归属感的感觉:“只有当你领悟到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时,你才是真正自由的——你属于所有地方,而不是某个地方。达到这个境界代价很高,但收获巨大。”

在布琳•布朗博士详细真诚的描述中,讲诉了自己花了很长时间从年少面对姓名带来的种族歧误解,面对父母的争吵和不断搬家的经历中导致她的内心所经历的孤独感。

什么是真正的归属感,本书作者布琳.布朗认为,只有当你不属于任何地方时,你才是真正自由的,你属于所有的地方,而不是某个地方。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应该就是进入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旷野之境”的概念。

在作者的《不完美的礼物中》布琳▪布朗博士是这样定义归属感的:归属感是人类与生居来的需求。我们渴望成为比自己更强大的一分子,这种渴望是一种本能。我们通常会通过融入环境和争取他人的认可来获得归属感。但融入和认可只是表象,它们不仅不能替代归属感,而且会成为获得归属感的阻碍。只有在我们向世界展露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时,真正的归属感才会出现。自我接纳比归属感更加重要。

而什么是真实的归属感呢?

人是社会中的动物,我们总是希望被周围的人所认可,甚至有时候为了这种认可,我们宁愿放弃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妥协、退让、从众,只是为了让别的人觉得我是和他们一起的,我们是一样的。

书中讲到作者曾经在参加一个商业活动时,被要求穿上正装,实际上她也是这么做的,但在会场中总是觉得不舒适,索性她走向更衣室,换上了衬衫、牛仔裤和木底鞋走了出来。这让她显得很另类,也一度让她觉得自己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没有同伴、无所归属的另类,但她的伴侣提醒她说:不要忘了参加大会的20多位演讲嘉宾中,你是得分最高最受欢迎的那一位。

当你以真实的面貌出现,真实的谈论自己时,你就属于任何地方。

既不属于任何地方又无所不属,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但抵达这种旷野之境,需要巨大的勇气,而面对这种挑战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信任。“不在抗拒,互相靠拢”“实话实说,且有礼有节”“相信爱,和陌生人握手”“外柔内刚,不改初心。”

当面对孤独和自己的独特性时,不在抗拒,即使惧怕遭受批判和反对,我们也必须坚守自己的决定和信念。允许我们可以感到脆弱、感到不舒适,在与热相处时不用牺牲自我,这个需要巨大的勇气。

布琳布朗在她的研究中,给出了有关信任的7要素,或者说是勇气7要素,首字母拼出来就是BRAVING,这就是她的荒野清单。这个清单中具体都有什么呢?

边界(Boundaries):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生活中很多纠纷或痛苦的产生,有时候就是因为没有了边界感。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是你,我是我。

可靠(Reliability):可靠,可预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过度承诺。

担当(Accountability):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保护(Vault):为他人的信息或者经历保密,不但能守别人的秘密,也能守护自己的秘密。

正直(Intergrity):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不评判(Nonjudgment):各抒己见,互不评判。评判有时候容易帮别人贴上标签。

宽容大度(Generosity):以最大的善意解读别人的信息、语言和行为,对自己对别人多一些宽容。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归属为某一个群体或类别,有时候我们为了尽力去维护这个群体或类别的正确性,从而会做出自己并不认可或非发自内心想做的一些事情来。

  《归属感》读后感(四):归属感,让你享受孤独而非陷入狂欢的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句话,尤其在工作之后更让人感受深刻。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周围围绕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即便是刚加入的社团,也会因为共同的爱好或者是自己的喜欢的类型,而与众同乐。自己不喜欢的与之相处的人或者社团,即便是要修学分的课程,如果自己不喜欢,就可以果断的拒绝。

  然而,工作之后的我们,选择性越来越少,就连拒绝无意义社交都可能被当作“异类”“不合群”的人,而失去工作机会。

  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我们假装自己是一条“变色龙”,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着自己的颜色,转眼却发现,真正的自己不见了。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摘下社交场面上的“面具”,看着镜子里的那张脸,恍惚间,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是,面对这个社会,我们致力于讨好别人,不敢展现真实的自己,离自己越来越远。换句更专业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没有归属感,所以总是随着环境而改变自己,导致自我的迷失。

  如何找回迷失的自己?布琳·布朗博士,有专作《归属感》为我们指明前路。

  布琳·布朗博士是美国休斯敦大学的研究教授。多年来,她在勇气、脆弱、羞耻和同理心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她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 2010年,布琳·布朗所做的TED演讲《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点击量已超过4000万次。此外,她还是勇敢领导者股份公司(BRAVE LEADERS INC.)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并著有《成长到死》《脆弱的力量》等作品。

  布琳·布朗博士一直致力于研究赋予人生意义的各种特质,脆弱、羞耻、勇气以及归属感。在《归属感》中,布朗博士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重新定义归属感。通过四大法则:1.不再抗拒,相互靠近2.实话实说,有礼有节3.相信爱,和陌生人握手4.外柔内刚,不改初心,帮我们找寻被自己丢失的归属感,再配以“勇敢七大原则”让自己勇敢走进并适应找寻归属感的旷野之境。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迅速找到内在的力量,更加真实、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坚定友善地拥抱生活。做那个享受生活的人儿。

疲惫的心,不堪重负

  记得那年,独自一人来到南京,怀抱着一腔热血,想着要闯出一番自己的小天地。只是进入职场之后,第一次看到电视剧里的种种勾心斗角,明暗较量,让我突然间不知所措。

  我去的第一家公司,待遇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还不错,专业也对口。刚入职的时候,领导爱护有加,办公室氛围和谐友爱,让单纯的我觉得自己事业要开启了。

  可惜好景往往不长久,1个月后,所有的事情都开始变化了。领导开始变得阴晴不定,说话阴阳怪气,办公室环境也变得阴晴不定,让人琢磨不透。还好后来有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帮我解开了层层暗潮涌动的谜团。

  不过,这都不是最难的状况。最让我不舒服的是,即便在下班之后,我们还得随时听着领导的指挥,去做一些一点没有意义的所谓的“团结”团建。

  本想着休息时间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领导一声令下全都得出现在她面前。如果胆敢违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各种找“麻烦”。也不能表现出不开心,这样领导会脑补各种场景,然后弄各种小动作。

  在那个公司,我和我们办公室的小伙伴承受的心理压力要比工作压力重多了。也在那段时间,我一度陷入了轻度抑郁症,成了微笑抑郁症者中的一员。

  白天的我,笑脸示人,晚上的我,泪流满面。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追求着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往哪里去?

  每天说着违心的场面话,张口就来。甚至回家面对邻居,回想自己说的话都觉得可怕。

  为什么自己变得那么的虚伪,为什么自己变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人?

  回想过去的种种经历,我发现,一个巴掌拍不响,其实也不完全是我的那位领导的错。自己的变得虚伪、做做,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自己不愿意被孤立,不想被当成不合群的一员。

  独自在异乡,热血劲儿过去之后,只想着找个可以让自己容身的地方,所以一直迎合着领导的意愿。却不曾想,其实自己本身就是容纳自己的地方。

找寻之旅,打破围墙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迷失在前进的路上时,最需要的就是找回当初的自己。当你开始这一切之前,要先认清,当初的自己是如何走上迎合的岔路上的。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习惯用听自己话和不听自己话的方式来划分自己的朋友圈。只是小时候的我们心思单纯,划分的界限更是随意而不固定。所以最终彼此都是长久的玩伴。

  但是,走进社会,会有很多划分法,“皇亲国戚帮”“关系户”“专业派”……而这种圈子,就像故宫的围墙,厚重又坚固。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高处俯视这一个个的圈子,会发现,其实他们在一个圈子里的人,并没有如他们外围的城墙那般坚固。只是因为同属某个属性,让他们有同样的自豪或者自卑感,感觉找到了同类。而实际上,这些自以为更应具有粘合性的分类,却让这些人更缺乏安全感,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准则一变,自己就会变成被孤立的那一个。而这导致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外表上的和谐,实际上的更疏离。

  在《归属感》中布朗博士说道,我们害怕孤独,不敢面对孤独,其实是有一种对孤独的羞耻感。对不敢面对孤独,一直迎合别人的人似乎承认孤独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消除对孤独的羞耻感

  去年之前,可能我也是羞耻于孤独中的一员。虽然没有事事迎合别人,但是公司团建之类的活动,即便我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从不拒绝。我不愿意一个人去吃饭,并且还会觉得一个人吃的人很可怜。

  直到遇到一位同事,比我大一岁,但是确实一个很有归属感的女生。

  从我们一个办公室开始,我们每天一起从公司走到地铁。虽然她是最后一个进入办公室的人,但从不会委屈自己迎合办公室的人或者公司的一些集体活动,除非活动自己感兴趣。

  在她看来,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只要自己愿意,那就足够了。

  第一次听到她的这些言论时,说实话我是很敬佩她的勇气。因为那时的我,距离她忠于自己的作风,还差很远。

  受她的影响,我开始让自己变得忠于自己的内心。

  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去看电影,发现原来自己看电影是那么爽的一件事,从此爱上了突然兴起的看剧风;第一次挑战一个人吃饭,还是火锅,除了觉得点的菜有点儿多,没有啥其他的感觉。

  当自己一个个的尝试之后,才发现。一直把我围在围墙里的人就是我自己。

  其实世界没有那么复杂,只是自己的思维禁锢住了自己。如果想要尝试,就直接行动,不要被假想困住。

  跳出“非敌即友”的二分化思维

图源自网路,侵删

  世界不是只有黑白两色,还有灰色的存在。人也一样,除了朋友和敌人,还有一种非敌非友的存在。

  在哲学中“非敌即友”是一个错误的二分法,或者说是错误的两难困境。而它出现的目的主要是迫使人们表明立场。

  想想我们身处的职场,你身边的同事是你的朋友吗,如果不是,那他是你的敌人吗;如果是,他是时刻与你站在一边的吗?如果不好回答,再问问自己,他是你的敌人吗?他做了什么让你归类到敌人的阵营?

  仔细想想,好像也并没有什么事情或者行为可以把这个人归类进某一类别里。

  实际上二分化思维,更适合历史里的那些战场厮杀,甚至是改朝换代的战争,成王败寇,只有这两种结果。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的变化,我们就不能再以这种简单的“非友即敌”的二分化思维行事。

  当自己不小心陷入这种思维,多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认为,有什么依据,从哪里见到的这些依据?

  即便不同,也要有礼有节

在一个合群、融入至上的文化氛围里——家庭、工作或者大的社群中,“好奇心”被视作缺点,“提问”相当于有某种敌意,而不是像“勤奋好学”那样被珍视。

  从上大学开始,我就像个“好奇宝宝”,每天对无数的事情产生好奇(可能小时候《十万个为什么》没认真看,还有一点就是我的常识确实很缺乏),当然我也从来不隐藏自己的好奇心,总是第一时间发问。

  只是刚开始工作的那两年,我暂时关闭了自己的好奇功能,也暂停了对世界的探索。

  记得有一次,具体什么问题不记得了,我和往常一样,因为不知道,所以就随口问了一句是什么。当下他们也回答了我的疑问。只是当我再次回办公室的时候,就听到他们在议论我有多么多么无知,怎么啥也不知道……

  那一段时间,我让自己学着少说话,多听,多做事。只是本来就不喜欢说话的我,变得越来越沉默。

  不过我运气一直不错,总是能遇到把我带出泥坑的伙伴。

  那次的经历,虽然让我有一点伤心,但是让我意识到,保持好奇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不再以自己以为的视角判断他人。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看待“不同”。

  在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有过这么一句话,无论有多少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只要有人持有这种人生意义,它就不会是错的。好奇心也同样。

  学会尊重不同,即使某些“不同”过于扯淡,也不要转身离开,宽容对待,也许我们思维的突破口就存在在这些“扯淡”中。

  当然,无论是找寻自我,还是打破围墙,都需要我们拿出无限的勇气,然后一步步的走出去,去面对自己的孤独,撕碎羞耻感,撕裂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

回归初心,做回自己

  在《奇葩说》中,陈铭总因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而被调侃。回想那些让我们快乐的事情,想想我们走出悲伤的经历,最后都会发现爱的踪影。

  爱,让两个不曾相识,不曾有过交集的人走在了一起,促成了姻缘佳话;

  爱,让两个异乡人在全新且陌生的地域有了牵绊的对象;

  爱,让两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为彼此伸出援助之手,产生了旅途中最值得记忆的画面;

  爱,让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凝结在了一起,抵抗破坏分子。

  爱是联结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纽带,更是让我们找寻自己的不二法门。

安放好你的心灵,而不是改变外界,这才是内心的平静之道。

  世界是多变的,我们无力改变很多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可怕的天灾人害、令人厌烦领导的性格、一直喋喋不休传递负能量的同事……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调整自己。当你平静下来,世界也会变得安静。

  要做到让自己心灵平静,就需要我们强大自己的内心。

  强大自己的内心

  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时,我们就不会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强大自己的内心。

  娱乐圈多少次的偶像结婚事件,让很多人脱粉,更有甚者以死相逼;还有各种“金童玉女”式的离婚事件之后,许多人高喊着“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实际上,别人的婚丧嫁娶,又能怎么影响我们的人生呢?

  但却是有些人就是受到了影响,原因就是内心太脆弱。要想改变就需要学会强大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被外界的想法影响。

  别人的婚丧嫁娶,为什么与你有关?你喜欢这为明星或者新人,是因为他们这个人,还是这个人身上附带的属性?你不再相信爱情是因为他们的离婚,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强大内心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许有时候我们内心真正的想法比较黑暗,记住,不要试图掩藏,勇敢的把它展示出来。这种展示不一定是要与别人分享,你可以自己写出来,并且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教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

  现在,再重温一下,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寻真正的自己,强大自己的内心,争取减少或不再受别人的影响。

  找寻自己的路上,最无法缺少的就是勇气。在《归属感》中布朗博士也为我妈们提供了“勇敢七大法则”。

  勇敢七大原则

  设定界限

  当你界限清楚时,你就知道应该让别人与自己相处,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与别人相处。不要总是从别人的口中判断自己,只要自己觉得值得,那就坚持。

  不要害怕让别人失望。别人眼中的你,只是他们自己为你预设的特征,也许他们是在你身上找寻那个不敢涉入未知领域的自己。

  关注他们对你的失望,对我们自己来说除了让自己伤心,并不会改变什么。

  保持可靠

  有自知之明。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

  《论语》中有言,言必行,行必果。当我们能够了真实的了解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就能够把握给别人承诺的度。

  切记,不可过分承诺。

  勇于担当

  学会认错。认错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更不存在认错就代表认输的含义。

  学会认错,是让自己进步的一个门槛。如果一直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改变就将是无稽之谈。

  我们的大脑,在面对错误时,第一反应总是找借口:都是因为XX人,导致我这个错误;都是因为XX事情,我才会……

  错误不代表失败,也不代表任何事情。它只是在告诉我们,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

  学会承认错误,除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没有什么损失。

  尊重隐私

  如果有人跟你分享了一些不曾对外人说过的事,记得学会拉好自己嘴上的拉链。

  只与你分享,一定是他觉得你是能够被信任的人,并且这件事对倾诉的人而言是私密的,不员对外公开的。

  每个人都有深藏在心底的不愿与他人分享的小秘密,不要过度挖掘别人的隐私,也不要随意传播他们的秘密,更不要为了一时的“交际”伤害一个信任你的人。

  正直真诚

  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要像浮萍一样随波飘荡。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要人云亦云。

  勇敢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外面世界的精彩,在走出来之前,你连想象都想象不到。

  不做评判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不要羞于向别人寻求帮助,借助专业且熟练的人,比自己从头开始且半吊子办成的事情要成功得多。

  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哪怕是给路人一张他们需要的小小的纸巾,也算是一种帮助。

  记住无论是帮助他人、还是被他人帮助,我们都只是普通众人中的一员,既没有救世的能力,也没有成为被点将成神的神仙。

  给予他人的帮助,是我们心之所向;接受帮助,也是我们心之所向。仅此而已。

  宽容大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喜欢别人用这种方式待你,首先你就不要用那种方式待人。

  爱自己,也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不同。不要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也不要因为某件事彻底否决这个人。

  以心换心,以诚相待。你所给予的,就是你可得到的。

  寻找归属感的理论已经跃然纸上,接下来就是我们付诸实践的时刻了。“勇敢七大法则”为我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就差我们挥动翅膀了。

“我是谁”,这个真相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布琳·布朗的《归属感》,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归属感。勇敢踏入找寻自己的旷野之境,做那个即便孤独一人,也能获得众乐乐享受的存在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