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荣耀》读后感1000字
《大汉荣耀》是一本由上医治国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汉荣耀》读后感(一):这是一本天涯煮酒点击第一的神作
这本书原名叫《巍巍大汉:英雄的时代》,出版改名《大汉荣耀》,其实我觉得原名更好,更切题。不过内容写的真好,比当下那些历史书籍都强,至少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水平,文笔和内容把握尤其赞,能看到这样一部历史作品,实在是三生有幸,希望作者能继续保持这个水准,完成后面东汉的内容,没看过的朋友值得一看。
《大汉荣耀》读后感(二):可读性强,脉络建立起来了。
对于秦后期,楚汉争霸,以及汉武帝前期的历史,可读懂弄得不错,让我把这段时间的脉络建立起来了。
关于人物:虽然各有侧重,可能存在部分人物描写不全面,不到位的情况,但主线人物还是写到位了。
我甚至从这个楚汉争霸的情况下,想到了1937的国G的情况,还想着写篇文章呢,这也算作者触发的一种思考和延伸吧。
《大汉荣耀》读后感(三):继当年明月,曹三之后的又一史学奇才
很少给书打满分,除非是那种真的从头到尾让我读的爱不释手的那种,这本书从去年开始就在天涯里追了,自从当年明月和曹三之后很少有写的这么好的史实为基础的小说了,你会发现其实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事件加上作者合理的虚构而已,如果有想看历史,但又不想像看教科书那样,只是习得刻板的知识的话,那么这本书真心不能错过,另外,如果和那时汉朝相比的话,不管是文笔,叙事手法还是真实性方面,这本书都要远远的甩它好几条街。当然了,这本书当中可能也有个别的作者的笔误,但是瑕不掩瑜,力荐!!!!!纯手打,不是什么豆瓣水军!!在天涯追的本书之后的感想而已!
《大汉荣耀》读后感(四):自嗨
作者根本既没有一套价值史观,也没有通俗的叙事逻辑,只是根据简单历史事件的堆砌。更像是碎片化的几篇有时间逻辑的短文而已。
在事件中,例如汉武帝的文治,从黄老之学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选择,而实际用法家思维统治的前因后果一笔带过,毫无自家观点也算了,连传统的意见也未提供。史记作为他的前辈成因?竟然是因为父辈的嘱托?写文治就是为了向上规劝君王,向下教化百姓。什么都没有!
武功更别说了,汉武开边,从马邑之谋到卫青,霍去病,再到李陵,李广,李广利,都没有,简单几个字而已。对于事件的叙述角度,似乎也单一,李陵投降只是为了引出司马迁,为什么不能从苏武牧羊与李陵投降写出价值冲突与判断?
总之一句话,文爱一般,无逻辑,更无历史史观
《大汉荣耀》读后感(五):大汉朝
对于一本新看的书,我都有一个习惯。我去看看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查不奇怪,一查吓一跳。作者竟然是一个内科手术医生。每周将近70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作者抽出时间花了六七年才完成这本书。可以说花费的作者很大的精力了。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简单单,但是内涵都有。就喜欢这种朴素的美感。让人舒服。
对一般人来说,历史书可能感觉都会很死板。但这本书并不会这样。我是一个理科生,但是也可以看懂这本书。睿智中带着风趣,让你开心的接受历史知识。我想如果作者是我们历史老师的话,我可能会选文科吧。
汉朝的很多事情通过作者的文笔缓缓倒出。作者的逻辑感真的很不错,不会让人有空空的感觉。文笔流畅,语言通俗,俏皮活泼,让人不会有距离感。很开心的来看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我对汉朝的历史真的有了很大的兴趣,查了很多资料。买了很多书来研究汉朝。但是看了那么多书,还是感觉这本书写的真的好。有关汉朝的很多知识在这本书中都有。
汉朝有那么多的皇帝,每一个皇帝的身份,每一个皇帝的功绩,如果你八卦与皇帝的后宫。那么在这本书中都会有解答。一定可以满足于你的八卦。全方位满足你的需求。
如果你想要来好好的了解汉朝,那么就来读这本书吧。我想,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大汉荣耀》读后感(六):霸王别姬
项羽、刘邦、韩信、萧何,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不认真看看他们的故事怎么可以。
摘录:
劳动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很多时候是被动地参与到历史的创造中来的。虽然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不可逆转,但像在中阳里这种小地方,只要战争不危及个人生命,对普通农民来讲就不如今年自家地里的收成重要。反正对一个平民百姓而言,只有纳税和死亡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至于天下是姓秦还是姓楚,并不重要。于是,在即将翻天覆地的动荡时局中,刘邦波澜不惊地度过了童年时光。
嬴政三岁开始在赵国都城邯郸随母亲东躲西藏、逃避追杀的时候,刘邦出生在沛县;嬴政十三岁登上秦国王位的时候,刘邦在沛县混饭吃;嬴政二十二岁开始亲政,并且干掉嫪毐、吕不韦,总揽大权的时候,刘邦在沛县混饭吃;嬴政三十九岁吞并六国君临天下的时候,刘邦还在沛县混饭吃。对即将年过四十,已经不再血气方刚,好不容易谋份差事的刘邦来说,人生最迫切的愿望或许是找个漂亮贤惠的妻子,然后生几个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再通过自己的关系给他们也谋份差事混饭吃,仅此而已。
秦汉之际的反秦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的模板和缩影:初时大家为了生存尚能并力同行,一旦局势暂时缓和便恨不得马上称王割据一方,各反秦武装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最后他们都被王朝的统治者所消灭或被王朝的创造者所取代。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所有最终失败的农民起义的“四同”宿命:同仇敌忾、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不管在哪个年代,民心所向都是一个政权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本人不如项羽勇武,刘邦的军队不如楚军善战,但刘邦拥有民心这一最强有力的武器,才是他最后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大汉荣耀》读后感(七):西汉那些事儿1
《大汉荣耀: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一书讲述了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到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的历史,正如书名所归纳的,这段时期是西汉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的时期,历时195年。这本书语言文字严谨有据又不失轻快幽默,叙述风格颇有点像古代茶馆里的说书先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作者在研读了大量史书的基础上,历时10年,创作本书,内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可以当做历史科普读物,又可以当成有趣的故事书。在这本书中,既有精彩刺激的大战场面,又有尔虞我诈的权谋之争,一定可以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历史已经远去,永远无法重来,可是,我们却可以从历史推演未来,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作用也正在于此,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导当下的行为。
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打江山不容易,守江山更不容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水,国家是舟,想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最重要的是维持和平稳定的环境,减轻徭役,让人民可以休养生息。汉初实行了轻徭薄赋的国策,社会经济秩序得以恢复,农业、商业得以发展,才有了文景之治。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打败秦军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腔孤勇,还充分调动了人最原始的生理本能——对食物的需求,另外,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和号召力也是他取胜一个重要原因。
秦朝丞相李斯的死进一步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人都有弱点,无可避免,区别只在于有些人的弱点无关痛痒,而有些人的弱点是致命的。比如李斯,他贪恋权力,放弃了自己应有的立场和人格,最终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将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帝国推向覆灭。又比如项羽,他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劝诫,最终导致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相比项羽,刘邦的情商则要高得多,能够虚心纳谏,知人善用,所以他身边能够聚集一批谋臣义士为他出谋划策,最终帮助他建立了汉帝国。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西汉留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很多,从宏观上看,怎么建立国家,怎么巩固政权,怎么使国家长治久安,怎样国富民强;从微观上看,农民出生的亭长刘邦如何成为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天下无敌的项羽为何败给刘邦,韩信和彭越兔死狗烹的结局能否避免?相信看完本书之后,读者都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大汉荣耀》读后感(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常态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也让我们铭记了很多的历史时刻。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也在历史的更替中诞生了很多的英雄人物,至今很多的人物及其事迹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上至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代代相传,下至朝代更替国家治理也被后人学习领悟。《大汉荣耀: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也就是这样产生的,《大汉荣耀》的作者上医治国据说是一位内科医生,凭借着多年对中国历史的热爱和执着,将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一点一滴地边高强度地工作边完成这部作品。其实,《大汉荣耀》。目前作者抒写了两部,分别都是讲述西汉发生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中,汉朝的发展历史变化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想要去挖掘的历史段落,纵观汉朝的兴起于衰败,乃至后来的灭亡,这个时间段发生了很多事情,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抒写了很多的历史事件,最被历史爱好者研究的就是这段“楚汉之争”的故事,刘邦与项羽两位大咖的智慧与实力的较量,几番轮回的作战可谓是精彩至极。抛开这部作品,说真的,如果不是喜欢历史故事,真的很难完成这样工作,原本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非常辛苦的,另则,说历史写历史故事也是一样,很多知识数据都要考究,都要去翻阅古籍,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而且医生与历史我认为还是有点相似的,都是比较枯燥,比较考验人心与韧性。
《大汉荣耀: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从我们的大王刘邦开启,讲述他的前半生和起义并获得政权,当然一个国家的苛责造成百姓生存的困难必然会造成一个王朝的更替,这也是我们历史中的规律,国立之初国力羸弱,所以采取了很多休养生息的办法,这有些偏“文”的色彩,而《大汉荣耀: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则主要讲述“武”树立的天下,管理的政权。怎么说呢,战争的年代,这个时代只获得了短暂的和平,风起云涌地。有着对内的的“楚汉之争”,著名的几个回合的较量:彭城之战(刘邦与项羽的第一回合)、荥阳之战(刘邦与项羽的第二回合)成皋争夺战(刘邦与项羽的第三回合)、背水列阵(韩信破釜沉舟)、鸿沟议和(刘邦与项羽的第四回合)、兵围垓下(刘邦与项羽的第五回合),对外还有匈奴侵扰,也就有了“昭君出塞”和亲政策著名典故,这些也都是“合家”统一国土安定边疆的一些做法,而主要的败点往往都是“内讧”,女主天下的双面太后,懦弱至死的孝惠帝刘盈使得女主称制也就有了著名的“吕太后”,虽后又刘恒其人巩固帝位出现汉文帝的“文”短暂幸福时光,没多久的七国之乱、太子之争有使得这个王朝开始“乱”了,怎么说呢,在那个时候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常态吧。
《大汉荣耀》读后感(九):大浪淘沙,谁笑到最后
《大汉荣耀》与《明朝那些事儿》是同一个类型、级别的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不时冒出调侃的语句,为我们解读了汉代的历史,既有接近真实历史的正史,也有部分有趣的野史故事。如果你想了解汉代历史,又不想看复杂难懂的文言文,或是刻板的教科书式的白话文,那么就向你推荐这本略带严谨的好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书里涵盖了历史、政治、军事、帝王术、野史、宫斗剧等等内容。第一部从汉高帝刘邦出生开始讲起,之后是吕雉太后掌权,一直写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前半部分篇幅用来写了秦帝国的灭亡与楚汉争霸。后半部分写了汉朝统一之后王权巩固。 作为史书,首先不能扭曲历史,应该对历史有客观、公正地评价,比如文中说到秦朝的工程很靠谱。秦朝明令规定,每项工程修缮完毕之后,如果一年内出现问题,工程的主要负责人甚至主管工程的朝廷要员都要被追责。为了更容易进行事故责任的调查,秦朝要求制作的工匠在每块城砖上刻自己的名字,一旦出现事故,调查员只要到现场捡起一块砖头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事故责任人。现在看来,这个制度还是有迹可寻的。
同时,女性在封建社会里的影响力很大,如汉高帝刘邦的皇后吕雉,在刘邦驾崩后,因继位者汉惠帝刘盈年少,实际上是吕雉掌握了朝廷大权,刘盈死后,吕雉废立了前少帝刘恭,又立后少帝刘弘,把吕姓亲戚封侯,一直到她死去,吕氏的影响力才消退。后来,汉景帝刘启废了当时的太子刘荣,又出现了经典的宫斗剧,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就是讲述了几位母亲为自己儿子的太子地位之间争斗。
另外,封诸侯立蕃地的弊端一直没有解决好。不管是异姓王,还是刘姓王都会反。汉高帝刘邦统一全国后,就开始打击异姓王,七个里干掉了六个,而吕雉当权期间,开始打压刘姓王。汉文帝刘恒上位后,虽然恢复了被吕雉打压的刘姓王,依然有刘兴居和刘长两个诸侯叛乱,到了汉景帝刘启时期,又发生了七国叛乱。
我们在读历史中,总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比如封建社会平民百姓关心的是纳税和死亡。还有这个“师出有名”,就是把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刘邦借为“义帝”熊心报仇之名,号称要倾全国之力,联合天下有良心的人士一起讨伐项羽。
作者深入分析了历史资料,指出了史书上对成功人物过度褒扬,夸大其功绩的典型事例。如在楚汉争霸时期,张良写信给项羽替刘邦开罪,后来项羽真的没有先打刘邦。 作者总结得很有创意。第一个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所有最终失败的农民起义“四同宿命”:同仇敌忾、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第二个是刘邦作为一个优秀的逃跑者,作者分析了逃跑的几个注意事项:有意识、有准备、有技能、有后招,加上一点运气。逃跑并不丢人,活着才是王道。运气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候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一个人要成功,除了要有能力、有实力、有水平、有胆识、有机遇之外,好运气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不管是正史、野史,作者都希望通过文字来给我们启发。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失败的例子却是大同小异。俗话说,以史为镜,以史为鉴。这本书都值得我们去品读,让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只有意志坚定、能力出众的人,才能战胜挫折,不被历史淘汰。挫折就犹如大浪,在大浪淘沙的历史中淘出金子,留下自己的名字。
《大汉荣耀》读后感(十):伟大的帝国——大汉王朝
中国历史有很多厉害的朝代,但是汉朝排第一,无人反驳!一直对汉朝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故而这本《大汉荣耀》是非常吸引我的一本书。此书虽然不是什么名作家所写,但是网络1000多万的点击量足以说明问题。
古代朝代更替在古时时有发生。朝代更替,顾名思义,是一个朝代到另一个朝代的过程。若是读过历史,会发现其实朝代变更是有一个规律的:每个开国皇帝好像都是豪杰,而且是个好皇帝、明君,每个末代皇帝都是昏君,是暴君,是懦弱的,等等。此书就是从秦朝转衰时陈胜吴广起义开始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句话就像是给刘邦量身定做的,刘邦一介草寇就在这乱世之中崛起,而刘邦他崛起的最大原因就是他的个人人格魅力。他的身旁总是围绕着一群有才能的人。这是他唯一胜过项羽的地方。刘邦就靠他的高情商战胜了项羽。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书中比较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人专权,而这个女人就是刘邦的皇后吕稚。这些后宫的女人们在皇帝在位时,还能压一压她们的气焰;但是皇帝不在了,太子或皇子年幼,刚好又摊上一个野心大的后妃,娘家人就掌权了。吕后在刘邦死后,她将自己的亲戚封为异姓王,每个都比刘姓王高级。她又把权力掌在自己手中,连立两任少年天子,自元年起即干政,掌权十五年。这就现出了后宫女子的手段和威胁。吕后虽是有心计、有权,但她没有安于享乐,反而重用人才,这才没导致西汉就此结束。
汉文帝的“文景之治”是非常有名的,但但是看完此书我却发现, 其实汉文帝是非常腹黑的人。汉文帝十分欣赏贾谊,但只是任他为梁王太傅,而不是任他为太子家令,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还是为了保护贾谊。因为如果把贾谊任为太子家令,那等于告诉天下,贾谊将成为下一届皇帝的首辅。那些被贾谊得罪的人,自然会担心将来一旦贾谊掌权,就会继续对他们下手。所以,汉文帝不但现在不能用贾谊,就是将来要用贾谊,也必须打着掩护。按汉文帝的想法,要真正起用贾谊的时候还没有到。要真正大用贾谊,必须等到军功集团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可惜,贾谊已经等不到那天。出任梁王太傅的四年后,贾谊随梁王入朝,结果路上出了意外,梁王坠马而死,贾谊深深自责,认为这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为此经常哭泣,一年多后竟然死掉了。死时不过三十三岁。 很多人感叹贾谊的命运,认为以他的才华,原本应该成就一番大业,可惜却英年早逝。但这一切只是命运的捉弄吗?但是,他的这些方法却不能着急。比如说让汉文帝启用新的制度,这其实是向军功集团挑战。这是一个不可能在汉文帝时期就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汉文帝能够当皇帝,是周勃亲手拿着皇帝的印玺给他,是灌婴控制着数十万的兵马,按住了刘襄。这些老臣是一手将汉文帝扶上来的人,而且他们又没有大错,汉文帝怎么可能跟他们翻脸,然后另起一套呢?幸亏汉文帝有着跟年龄不相称的沉稳,没有急于将权利尽数握在手中,也没有急于改变。不然,他的结果可以参见海昏侯,不但皇帝没得做,后人谈起汉文帝,就不是孝顺、仁慈了,而可能是完成相反的一个评价。
中国的历史,真是太精彩了。尤其精彩的是其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是他们书写了中国历史的精彩华章,让人回味无穷。如果你喜欢历史,这本大汉荣耀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