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生花的读后感大全
《抑郁生花》是一本由蔓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抑郁生花》读后感(一):抑郁生花
最近自己也被一些事情烦扰,恰好看到关于这本书的推送,很喜欢它的名字。读完之后发现和书中好几个部分都有共鸣。我曾经有朋友患抑郁症,当时年纪轻,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总是困倦,为什么会流那么多眼泪,为什么会那么斤斤计较。抑郁症的困苦一定压倒过很多人,也正压在很多人的肩头,希望人们对这个病症多一些理解,对抑郁症患者多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关怀和温柔。佩服作者的勇气,这一本书在写就的过程中一定是痛苦的,将它展现给读者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抑郁生花》读后感(二):无题
蔓玫的书刚上市时就买了,那时觉得看完一定可以写出长长感想。时至今日也没有写出那些感慨,只是觉得各人经历不同,感想自然不一样。与其说想在书中找影子,证明自己也是一样的人,不如说这本书与我而言就是心情失落抑郁时的陪伴,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从头到尾,一开始一章章看过去,可是之后便没有读完,每次特别崩溃时随便抽取一章,总能在文字间看到一点点安慰,让我觉得自己的确不是异类,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生活不同,表述的心情文字倒差不离,真正能说出写出的大多是事后,而当时只有悲伤(至少我是这么觉得),可痛完又不想再刻意回味那种会自行脑补添油加醋的情节。所以,谢谢你的书,看见水中的自己,模糊也真切。
《抑郁生花》读后感(三):旧疾当愈,万物更新
在高三时听说了这本书,当时过的很不好,从进入高中一直到进入大学都在不断的挣扎着。 前几天状态尚且说的过去的时候买了心心念念的这本书看,大概是已有过非常痛苦的记忆,有了一定的承受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所以在看到蔓玫姐姐的自述时能忍住不嚎啕大哭。原来生在这人世想好好生活真的很不容易啊,想勇敢地和不好的怪兽共存也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谢谢蔓玫姐姐写了这本书,让我能汲取些许温暖,也想要和姐姐一样温柔又勇敢地一直继续下去。 “人心本就是很遥远的东西。人生本就是千疮百孔的”,看清这一点,觉得孤独无趣,觉得真是太残酷了。 可是还是不想那么快就和世界告别,所以就算很多时间会厌恶一切会想找个角落缩起来,也要在可以接受的时候朝着有光的地方努力移动僵硬寒冷的身体。 我接受和别人不一样、喜欢黑暗的自己,我淡然接受你们的喜欢与厌恶,可我还是比较想坚持做自己,做那个憎恶和喜欢都不遗余力的自己。
希望大家都被自己温柔以待,好好吃饭,好好休息。
《抑郁生花》读后感(四):生如夏花
看完开篇决心读完要写书评,但在全部看完以后却又无从说起,这是为什么?深究。
最初看前三章时,思如泉涌,有很多赞叹,思绪仿佛是被沸腾的锅,倾泻而出。也第一次感受到编织文字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长在生命力的东西,那么浑然天成,那么融为一体,又那么真实得无懈可击。但在看后三章时,这种感觉突然停滞了,感觉不到链接,尤其是花园和迷藏似乎写得太过用力,似乎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反而少了前两章的勇气和灵动。我想这大概也是笔者经历的完整呈现。当首次病程过后笔者努力恢复到一个看上去正常的与常人无二的状态时,那种用力的感觉是那么不自然,只是世人不知,觉得那才是正常的,而对于笔者来说那是太过用力的一段经历,所以即使书写出来的也是穿透纸张的用力。但作为读者没有办法与这两章的内容链接起来,因为笔者当时的境遇是自我的内外断层,所以文字透彻如笔者自我,在文字的呈现中也是断的,我感觉不到和这两个章节的链接。而到最后,余烬和共生,才又稍微恢复,因为笔者也逐渐找到那个别扭的自我,梳理再梳理,而付出的是再次复发的代价。正如文中香樟君所说,身体封存了你的所有赋能一定是有她的本意,只是这样的过程太过残忍和痛苦,而只有来自生命深处的渴望才能让人遵循,坚持下去。也正如笔者自己所说,从深根蜿蜒上努力开出的花和滋养向阳花朵的根茎,这本身不是一个选择题,是自然赋能的天生两面,你可以选择的只是见或者不见,而笔者最令人动容的是就这么坦荡荡的全盘端了出来,如稚子眼眸般的清澈纯粹,黑白灰抑或各色人间镜像完整呈现。
如果从抑郁症这样一个真实的生命态来讲,笔者将这种特殊的生命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犹如描写植物,各种特征,症状,变故,感受等等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都铺陈开来,这会是对抑郁这种生命态一种很科学的呈现,我想这也让当下的我们在认知、了解、理解这种生命态上有极大的帮助。
最后要给笔者一个大大的紧实的拥抱,期待笔者生息滋养,开出灿若星河的生命之花。
老师说,你怎么写是你的事,你写出来,读者怎么看,是另一回事。
《抑郁生花》读后感(五):火过后 片草不生 白茫茫的大地 却开出了花
《抑郁生花》初出版时,并未翻阅。直至一晚,看到玫的动态,封锁评论,把自己藏在狭小空间。当时心情复杂,想必她这本书写得必定极度不易,需要忍着巨大的痛感,一遍一遍去将愈合的伤疤撕开,过程太耗心力,导致她现下状态不太好。 “他们对我说,不要回头看。你不要回过头去看。不要看那个被抽掉了灵魂的人,更不要看她脚下的深浓阴影,万丈深渊。”(摘自抑郁生花) 你自己也知道的啊。那么傻瓜姐姐呀,你已经走过了,为什么又要回头看呢? “抑郁着的湖底海藻,再热的阳光也只是被湖面反射去了外界,缠绕缠绕,坠入腥臭湿黏的死地。”你何至于此呢?如果不是一样的落在抑郁深渊,遇着身边不幸染此疾者,大概都会持有这种想法。鄙夷、卖惨、无病呻吟博同情……不理解的声音成了抑郁的附加痛。抑郁的存在已然是压力,而更大的压力更来自于多数人的误解与排斥。 书中有提到stigma,病耻感。为什么其他病,大家可以大大方方谈起。抑郁却被等同精神疾病或无病呻吟。很多抑郁的人需要小心翼翼把内心那个小怪兽藏起来,在它长牙舞爪时候躲起来,一个人撕裂自己,直到力竭,就连哭泣也是无声的。与众不同是可耻的。可是,真的可耻么?正如玫所说抑郁与一切罪行,或是有失道德水准的作为,并不存在必然的直接关联。 抑郁去污名化尚需要很长时间,当有一天,大家可以真正不避讳谈抑郁,理解抑郁,那些藏起来的人才不至于讳疾忌医,那些处在深渊的人们得救的可能也更大。因此,在我看来,那个站起来,回头看,为抑郁发声的玫是真正的warrior。 抑郁如兽,被命运关在笼子里,随时有被放出来撕裂人生的可能。并不是“并无真正伤筋动骨的原则性问题存在。都是些琐事,都是没事找事。”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感觉抑郁的时候,只是有人消化了,有人却留下了伤口。 死地、告白、夙愿、花园、迷藏、余烬、共生,七章成书。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意味着完成了一场告别式。《抑郁生花》笔触细腻且传神,易让人共情,但我觉得对读者最大的帮助是在教那些抑郁的人学会去告别,告别抑郁伤痛,走出来,开始去新生或是接受共生。 只是一想起一个这样好的人会被这样对待,多次不忍卒读,中间几度放下书,又几度拿起书,最后还是断断续续看完了整本书。 春日还很长,希望你一切都好! 也希望下一个春天到来时,大家都可以热热闹闹好好去看花啊!
感谢你!
《抑郁生花》读后感(六):勇气生花
诗、花、画,或许是很多人结识蔓玫的契机。
知乎的植物板块里远远跑在前端的被关注数,《节气手帖》里温婉的文字、清淡的手绘,却总让我觉得不足以注解这个人。
直到读完这本《抑郁生花》,我才多少了解她为什么总是赞赏风雨里迎难而上的植物,以及文学作品里桀骜的女孩们。看似温和的字里行间,有一股倔强和执拗,那是属于她的。除了天生,也是后天的经历铸就。
《抑郁生花》里,我读出了人生路上对自我的探寻、与自我的艰难和解。我很想向身边的人推荐,告诉他们很久没有一本书能像它一样,让我“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曾经有过抑郁情绪。
但是我很难说出口,就好像我从来不敢真正地把内心剖析给亲友们,我也并不想让他们通过这本书来了解我。
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从这本书里读出的另一样东西——勇气。
该有多大的勇气,才敢把自己隐秘的伤痛、脆弱的不堪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尤其是一个这样倔强的人?
看蔓玫写在书中的经历,我自认比她平凡得多,也和她有过一样的迷茫:我既没有濒临死亡的体验,也没有失去至亲的苦痛,甚而连被劈腿、被欺骗的情感纠葛都不曾有。
这样的我,是不是有资格“抑郁”?是不是太矫情?能不能向他人求助呢?
这世界上多的是人不愿意接纳自己(就像曾经的我),那些为了旁人的眼光而活着的人,强迫自己扮演心中的“完美”角色,还对别人的真实嗤之以鼻,冠之以“可悲”之名。
但是不管有没有资格,痛苦摆在眼前。
即使想要否定,持续的失眠、无端地流泪、莫名地对事物失去兴趣,就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蔓玫的勇气,不只在于将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世人,也在于她真正地、勇敢地接纳了自己。
人们可以说:这是因为没有办法。不接受自己,又能怎么样呢?
但蔓玫的态度,远不是消极地放逐自己。她接纳自己脆弱、无能为力,甚至残忍的一面。但她又明白自己的坚强、倔强、执着。
她背负着自己的黑暗面,同时又不息地战斗着。为她的人生目标,为她的梦想之路。
所以我想,她写这本书,除了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帮助更多人,也是勇敢地向梦想迈进的必经过程。
而她的这个行为,又给了很多人勇气。
孤独是永恒而绝对的,因为没有人能完全了解自己。
但蔓玫的书又让我觉得孤独是相对的,因为一定有人能了解自己的一部分。不然,我怎么能从她的文字里读出来“感同身受”呢?我们一定有一部分心绪是相同的。
我相信她的书能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了解到:你不是一个人。就算你平凡普通、无病无灾,你依然有脆弱的资格,你也有勇敢地接纳和改变的能力。
人哪有完美的呢?
好和坏经常都是相伴而生。
上天赐予了蔓玫超出普通人的才华,就附赠了她极致的敏感和锐利。
这没什么,这就是她。好也是她,坏也是她。她就是这样的,她可以这样的。
但是在她曾经自认为“不堪”的泥淖里,生出了名为“勇气”的花。
我也可以,你也可以,每个人都可以。
《抑郁生花》读后感(七):痛让我们将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
一、两颗心的距离是那么远
看完整本书,我的一个感受其实对于作者来说应该是非常残忍的:我觉得作者承受了的“痛苦”并不足以,或者说并不值得她去伤害自己。或者更直白一点讲,这些痛并不应该导致抑郁症,甚至自杀,是作者内心太脆弱、太矫情,内心不够坚强。不管是父母对自己生病的不理解,甚至觉得女儿患这种“病”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羞耻,是一件需要对外人隐瞒的“家丑”,还是作者母亲因看不到自己前途而把所有梦想、压力都放到她身上,亦或是作者读了一个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的专业。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因此患上抑郁症。“我们都是孤岛。或许终其一生也无法踏上彼此的领域,走不进彼此的丛林与河流,看不到对方的秘境里的繁华与渺小。”是的,如作者在书中提道的,我们走不进对方的心,有时候根本就是懒得哪怕靠近对方的心一点点,只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别人应该怎么样,或者不应该怎么样。
以前我非常认同一句劝慰轻生者的话:“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后来渐渐明白这句话一点安慰力度都没有,因为有时候,活着是比死更可怕的一件事。没有“身受”就没有办法“感同”,那我们还能怎么办?尊重。尊重对方的情绪,尊重对方的表达,尊重对方的做法,尊重对方的疾病……
二、不原谅也可以是结局
可能是因为生活太苦,年龄渐长,现在追剧、看电影都喜欢先被剧透大结局,如果是happy ending就继续看,如果是bad ending就弃剧算了。何苦要给自己找虐?我们通常认为的happy ending无外乎友情长久,爱情美好,亲情温暖。有句话说,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我不能否认这句话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我有一个疑问:不好的童年为什么要时常回忆,伤害过我们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被原谅?为什么不能将这些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打个包,扔下你人生的这辆车?不原谅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一个结局?不原谅不代表还怨恨、想报复,不原谅可以是再不想起,再不提及——彻底无视,没有恨,更没有爱。只有把这些不值得留的东西扔下人生这辆车,你的人生才有可能继续向前,否则只能负重累累,寸步难行。
作者后几次病情反复、比较严重的时候,没有选择告诉自己的父母,可能是因为她知道告诉了也无济于事。故事的最后,受伤的人没有原谅施加伤害的人,尽管他们是曾经最亲近的人。故事的结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圆满,但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我原谅了伤我的人,我如何给我曾经遭遇的痛一个交代?
三、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医生可以治病。但想通问题的那个人,只能是自己。”你的心结他人或许能看到,但能触摸到并将它解开的只能是自己。对于这个结果你可能会感到很失望,但这个世界上能救你的,最后往往只有你自己。去做你想做的事,去爱你想爱的人,去追你想追的梦……幸福快乐其实很简单: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叙述,真实的痛。感受过痛,你会更了解这个世界,你可能会更爱这个世界。愿所有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如果其他人不能温柔待你,那起码自己要温柔待自己。
《抑郁生花》读后感(八):拥抱自我
作者被冠以天才之名,外人看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嘉奖,但作者本人而言似乎世人过誉,无疑一种压力。就算很努力理科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她可以称道的天才之处被父母不屑,自中学以来所愿就与他人期望相抵触。
全书正文七个部分,时间线被略微打乱,过去与现实交错,梦境与现实交错。病情渐明时执笔,意识是不乱的。行文细腻,颇具意识流之风,文笔偶见锋芒,直戳友情亲情的软肋。作者有着绘画的底子,对植物谙熟,全书部分也都弥漫在色彩浓郁生机勃勃的园林中,从春至夏,四季更迭,心态也随之起伏。然而现实中,作者却被病症苦恼,脑海只剩下如红楼梦中所言白茫茫大地的苍白,了无生机。形成强烈对比。
后面还附有病中日记,纸张朴素折叠的痕迹,偶有病躁时胡乱涂画,字迹潦草,却不难见是个规整的女孩。
这个女孩在那干燥日光炽烈的秋高之际,万物凋零,她的叙述从入住精神病院展开。并不缺乏人间烟火的病院可能随时会在下一秒进入伴随病患叫喊的天崩地裂中。但临床三位病友都很友善啊,虽然并未走进彼此生命,却也擦住生命那一丝火花。
我们被作者轻轻牵着手,随着出院走入她的学生时代,大学里与她室友相遇,并无争吵,因为有些不睦难以说出口。与她男友相遇,男友的不理解让作者远离这段关系。我们走入她的童年那里有百花簇拥绿意盎然外公的花园,和满屋书画。她拥有着美好的过去,也富有哲思与今比照,去质疑着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母亲过去、父亲的过去与现在的“我”相交杂,身上附加或多或少免不了来自父母的影子。我想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埃莱娜,终其一身保持优异融入城市,为了就是摆脱家庭尤其母亲对她的桎梏,最后还是接纳母亲帮衬她生活。然而埃莱娜毕竟是文学人物。现实中,为了对抗抑郁,作者选择了与父母背离,文中一开始就是与父母的温驯各种心中纠纷,发生争吵,发展并没有如读者所期望与过去和解,让家庭的关爱充斥身边,作者选择了她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对抗抑郁。
“为什么非要求自己合群,温柔,相亲相爱,客气乖巧?为什么要把一身本来就属于自己的刺摘掉?”她的选择这也自然令旁人争论,介乎伦理道德适用性。然而身体是自己的,病,也是自己得的。
再观书的封面,暖色做底,边缘浅蓝冷色调像小怪兽潜伏伺机寻求突破。黑暗总是如影随形,生活任一琐事总会触发不安的情绪。对自己最重要的是接受自己,与黑暗拥抱,一如本书起初几页手绘中,阴暗作根可长出花朵,与之相拥,接受自己。
“抑郁症应该和感冒一样正常,和恋爱一样普遍,应该被允许发生,更允许被解决。它不应该是各种糟糕情绪和怪异行为的垃圾桶。不应该是标榜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工具”作者呼吁如若不理解抑郁症,请多相信,的确世间人们性格各异,别人觉得开心的事,外人大多无动于衷,但切勿嘲讽。
读到最后,我相信一如书面那种暖色调自带锋芒,它是带刺的,它不止有温软舒展的文字和妙趣横生的知识,它会对抗外人的不理解。将光明引领这片未知领域,引领抑郁沉浮的人们找寻希望。
未读过作者之前的作品,我更愿相信这是她第一部作品,并把它当作一篇自序,而后漫长创作还未完待续,期待作者未来的作品。
《抑郁生花》读后感(九):“她不睡啊 她失眠啊 等着野火来看她 她想逃啊 她的脚在哪 身边全都是天涯”
蔓玫姐姐:
其实我不会写观后感 上一次写观后感还是六一老师组织活动去看电影 老师安排的作业 这一次也是 我翻了你所有的书评 我觉得我会是写的最差的那个 不知道别人读到会不会觉得文笔稚嫩可笑
我是在2016年抑郁症复发住院前认识你的 那时你的答案在“真实的精神病院是什么样的”这条问题下获得高赞,而我从那开始关注你 从知乎到微博 我很好奇 这个姐姐现在怎么样了 还有许多困扰我的问题 他是怎么度过并化解的 我总以为抑郁症也会一个答案 但我从来都害怕去打扰别人 哪怕一句你好或许对别人来说是烦恼 对我来说也是负担 我会担心对方回不回复我 2020年 也就是前几天 我鼓起勇气在微博上私信了你一个很困扰我的问题 当时我已经私信过几个人了 他们只是简单的告诉我 休息 然后用爱好滋养自己 可我还是困惑 不知道大把的时间除了荒废还可以怎样度过 然后我就想到了你 隔了一天你回复了我很多很多 告诉我这属于认知的问题要慢慢来 告诉我如果可行的去尝试 我很感激 留言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甚至想发到朋友圈炫耀 可又怕大家会觉得不明所以 于是作罢
《抑郁生花》刚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 可我正值最痛苦的阶段 一直觉得抑郁不会生花 只会生脓疮 生百草枯 生鹤顶红 生毒蛇 生世界上最千疮百孔的东西 所以当时我没有买 听你提到这本书我才想着去看一看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我能感觉到每一个字都是真诚的 我不太会夸一本书好 可我会推荐他给身边的每个人看 我们走过的路极其相似却又大相径庭 其实我会偷偷羡慕你 你成了我最向往的职业 作家 这是我梦寐以求的 可我常常提笔便大脑空白 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敲开看看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 可能我就是个普通人 没有那个天赋 连我妈都会说:“那就承认自己不是当作家的命” 我顿时想反问她:“那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想了想算了 说了她又要难受 又要自责很久
在抑郁这条路上 15岁到24岁 九年 就算是义务教育也该结束了 我每天还在大把大把的吃药 复查 我知道很多人肯定比我更久更严重 生而为人 真的很痛苦 下辈子要不就做一棵树吧 向阳而生 为人们庇荫 遮风挡雨 也蛮好的
还好我身边也有一个“香樟君”从病情复发到现在他一直陪在我身边 书里那一页多说你和“香樟君”为了琐事而争论 他一直刨根问底 你一直沉默 这和我们太像啦 我还把那一页专门窝起来让我男朋友看了 他说写的蛮好的 但有时候我觉得他也走不进我的心底 在我跟他发疯咆哮着说:“你不理解我 你根本就不理解我”的时候 他会问我哪里不理解 可我什么都说不出来 只剩无声的流眼泪
我还是自己一个人
在初高中的时候我就想过很多种死法 跳楼 车祸 上吊 割腕 甚至是买一把枪对着自己太阳穴 然后砰 但是怎么死才能不麻烦别人呢 才能在我死了之后我的家里人不会被戳脊梁骨呢 我至今没有想到一个万全的办法 所以才苟活于世 后来慢慢换了几次药 我对生活偶尔会充满一种“感恩”,甚至在独处的时候莫名的高兴起来,我知道我开始好转了,我开始试着做一些事,去跳舞,去书店看书,去买好吃的零食,去接触动植物(我好喜欢小动物),但是我仍经不起一点心理波动,不然我就会陷入抑郁,然后躲进厕所不出来。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能和它平静相处了,我只知道如果不能死,那就要想办法活下去,并且试着活的轻松一点,毕竟啊,它可能要陪我一生。
谢谢你带我来你的世界,
作为回馈我也给你拙劣的描绘了下我的世界。
祝好~
《抑郁生花》读后感(十):化茧成蝶:从生命的绝境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抑郁,一种病,每个人都可能会得的一种疾病,就像是感冒,任何年龄段、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 蔓玫的这本书,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应该从她化茧成蝶的艰难心路历程中学习那种力量,在求生欲的引领下从生命的绝境中开出美丽花朵的那种力量。并且学会不知者不妄言。
一直认为,“感同身受”这个词语有史以来似乎就是个伪命题,对于当事人来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内心的苦痛和绝望,也许你说出这个词语的那一刻,你的感受只能企及我所经历和感受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
抑郁,一种病,每个人都可能会得的一种疾病,就像是感冒,任何年龄段、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但抑郁是精神和情绪的“感冒”,起初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可能是持续情绪的低落,悲伤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内疚绝望,对以往非常擅长做的事情和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并可能伴有行动上的不便和自残自杀的念头。
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发布过报告称,十年间,全球受抑郁症影响的人数增加了18%,大概超过3亿人。
而在我们中国,这个数字在一亿上下,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
书中的插画唯美,均为作者自己所画蔓玫的新书《抑郁生花》记录的是自己作为“天才少女”在大学就读到大三时抑郁严重发病入院,接受治疗后渐渐康复的一个回顾。读书的过程我一面感伤:这小姑娘写这本书回顾那些发病的时刻,记录那些令人感到耻辱、羞愧、厌恶、悲伤、惶恐、无助、悔恨的时刻,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胆量啊?另一面则是欣慰,看流畅的文笔行云流水呈现给世界关于这样一个群体可能会遭遇的困境和绝望,充分表明了这个人称“天才少女”的姑娘,画画和写文同样出色的、可爱的姑娘真的痊愈了,还能替罹患抑郁疾病这个人群发声,让我们明白陷在抑郁这个困境中的无奈与不堪。
“生,非我所愿。死,亦非我所愿。”
“我们何时对自己的生命真正拥有过选择权呢?”
“世间常见是名和利,难得是良辰美景。”
……很多章节看得人不知不觉满眼泪花。
文中有个阿姨后知后觉说越乖的孩子越容易生这个病,谁说不是呢?为了别人眼中评价的乖巧懂事,所谓的好孩子要学会承担更多本不该承受的责任、义务、使命、牺牲和妥协。隐忍的委屈在暗地里汇集成河流,某一天,可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炸裂般呈现出来。
因为在极力体会作者文字下涌动的情感,我又是一个很敏感的读者,很多细节不能很顺畅地阅读下去,我需要不时放下装帧精美、插画漂亮的书本,站在窗前吹一吹凉风,闭上眼睛,想象着那个画面,天才少女的乖巧童年和相伴着母亲引导阅读和教画画过程中像小刀子一样的刻薄话语,父母和不理解抑郁这种病的其他人想当然地对作者随便说话,别人为什么不这样,你就这样了呢,还不是你矫情、敏感,让家庭和学校蒙羞……
多么熟悉的场景。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已经是父亲或者母亲,面对着手无寸铁的、自己的孩子,语言极尽刻薄之能事。犀利刻薄的语言也是可以杀人于无形的知道吗?
我们这一生,究竟要怎样才能学会去做一个不知者不妄言的人呢?面对着已经陷在泥泞困境中只是依靠自己力量不能从病症中脱身的人,我们要伸出的更应该是温暖的手,友爱的目光,坚定的力量,而不是对伤者的伤口撒盐。
从这个意义上说,蔓玫的这本书,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应该从她化茧成蝶的艰难心路历程中学习那种力量,在求生欲的引领下从生命的绝境中开出美丽花朵的那种力量。
谢谢你,小姑娘,愿你未来繁花似锦,而我们就是你身后一起成长的一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