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锦集
《海错图笔记·叁》是一本由张辰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一):用放大镜聚焦世界——《海错图笔记3》
初衷:为了支持科普作者➕现场签售购买的书。
全书按照海错图的内容,将各类水生动物分成了几章节,适合成年人看,有涉及一些古文,历法,动物常识等,所以谈不上构建体系,仅作浅显了解。发现世界那么大,想到处去看看。
阅读感受:1.古人的话不可尽信。尤其是描绘那些奇怪的动物,很有可能是以讹传讹,比如鹿鱼,鹿可以游泳但是不会变成鱼。
2.物种的消失离不开人类活动的破坏。著名的长江三鲜因为不断的拦截水坝,破坏了鱼的溯游路线,无法回来繁衍的鱼群越来越少,更不要说那些在干净水体才能生存的蜉蝣……
还有看起来美美的荧光海,白天是可怕的赤潮……
3.实践出真知。用鱼骨头摆出一只鹤的形状,用螃蟹钳子做一只蝴蝶。古人对水生动物的热爱总是离不开能不能吃的尝试。毕竟以前食物缺乏,渔人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吃,就是这种拼了命的实践,才会有现在各种各样的吃法,甚至在食物上大做文章。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二):看饿了
舌鳎切头、扒皮,嫩滑多肉又没刺
淡水里的三线舌鳎特别好吃
胡沙性善而肉美
双髻鲨肉细骨脆而味美
章鱼卵“如豆芽状,食者取此为美”
江刀堪称美味。
子鮆“炙干,其味甚美”
姑苏有虾子鰳鲞,更美。至江北则香而不腥,味尤胜。
鲙“鲻鱼为上”
乌鱼子“以其子成片,用薄盐薨之,味丰”
大闸蟹“白似玉而黄似金”
闽人于冬月多以椒醋生啖,至三月则全身赤膏。煮食肥美优佳。
朱蚶…肉赤如血,味最佳。
飞蟹…其肉甚美。
海蜈蚣“其法以油炙于 用酽醋投,爆绽出膏液,青黄杂错,和以鸡蛋,而以油炙,食之味腴。”
“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
天虾…海人捕其未变者,炙食之,甚美。
土人夜以火烛取,制为鲊,名天虾鲊。
早乃棹舟搏取,缕肥肉,合以为鲊,味颇美。
魟鱼…周身细脆骨绕之,如鲨翅而无筋,亦鲜肉也。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三):养眼养心又有趣的另类科普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很好看,前两本已翻阅过,如今第三本也出版了,同样很赞。《海错图》是清康熙年间,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和《山海经》类似,《海错图》也是让人目瞪口呆,这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可能是曾经有过,可能是有些已灭绝,如今来看,同样让人好奇不已,本人就爱这些神神叨叨,又有传统历史来龙去脉的东东。人类的好奇心啊,永远奔着那些没有见过的人事物而去。
张辰亮是昆虫学硕士,博物达人,自从爱上《海错图》,他开始考证这本书里的奇物。《海错图》原本一套四本,前三本北京故宫已出版,最后一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张辰亮在《海错图笔记》一书中分享了他的考证历程,有照片、有手绘图、有资料、有笔记,错落有致,有详有略,非常用心。也让我们普通读者看到考证这件事非常不容易,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耐心,细致,不辞辛劳的反复确认。也许考证的乐趣就在其中,于是也有这么多相关的资料与我们分享,也让我们看到这些美妙的过程。
在这本《海错图笔记·叁》中,作者分享了63幅《海错图》原图,数量比前两本多许多,考证之物也比前两本难度加大,同样文字记载也更为详细。更难得的是即便是考证笔记,编辑方也排版编排得古色古香,结合许多冷门小知识,真是又养眼又养心,既涨知识,又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
想想从张辰亮的考证先行者来看,其实,古典类图谱还有许多不解之谜,还有许多值得观赏品鉴之处,如果让这些古人的智慧趣味重见天日,重新诠释,重新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想必也是幸事一件。
精选的《海错图》很好看,很有趣,当年聂璜画的时候,很随性,很个性飞扬,于是在书成被送至宫廷后,也没料想到连雍正、乾隆皇帝都非常喜欢。《海错图笔记》也很好看,因为较真,因为萌物,因为平易近人的书写风格,因为接地气的有趣科普。说实话,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不就是这些千奇百怪又似真的好奇新鲜事吗?希望看到越来越多这类有趣的另类科普。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四):《海错图笔记 叁》中国的博物学
《海错图笔记》出版第三册了,这套书获了很多奖,影响也很大,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多数人还是不太清楚这本书,也不知道这不是写什么的。《海错图》在中国算是一个另类,中国自古就没有博物学的传统,可是如果你看到《海错图》你就会惊叹,中国历史悠久真是什么人才都有啊!这《海错图》不就是中国的海洋生物图鉴吗?而且还配上了相对科学的说明。不过这书名还要多说一句,《海错图》的错,并不是错误的错,是多的意思。
这《海错图》是清朝康熙年间,画家聂璜绘制的一组海洋动物图谱,并配上了生动文字记录了他对这种动物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海错图》一共四卷,雍正年间进入宫中,雍正以后历代皇帝都很喜欢这套书。一直到清末民国,日寇入侵,故宫文物南迁,最终《海错图》三册回到故宫,一册去了台北。
聂璜一直对海洋生物感兴趣,可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关于海洋生物的图谱,他决定自己一本,他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去考察沿海的生物,去问当地的渔民,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来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在书中记述了三百多种海洋生物,他不仅画了出来,还配上了大量的考证文字。
《海错图》和传统国画不同,不仅画得漂亮更重要的是写实,其实中国也不乏写实的传统,比如《本草纲目》中的各种中草药《天工开物》中的各种器具,都是写实的。
《海错图》流传到今天这些文字我们看起来已经很费劲了。当时的名称和现代科学的名称也区别很大,当时因为时代的原因,书中也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有一些是聂璜听得到,并不准确。于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张辰亮开始撰写《海错图笔记》,根据《海错图》一点一点的考证辨别真伪,并且和聂璜一样张辰亮也走遍中国沿海,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甚至日本、泰国去实地考察收集资料。
看过《海错图笔记壹》,后来又有了《海错图笔记贰》,没想到还有《海错图笔记叁》,用作者的话讲这叁中的文章越写越长,是因为前面两本好写的都写完了,剩下的多数都是难啃的骨头,下的功夫多,自然可写的东西就多。所以这《海错图笔记》越写越慢,却也越写越厚,越写越精彩。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海错图笔记肆》呢?心里还是很期待的。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五):补遗之作
终于把这套书读完了,首先这个9.1分是不是有刷分啊,比前两册高多了。虽然作者在序言里介绍了写作本书时艰难的考据过程,这种严谨精神很是钦佩,但是就内容来说没有前两册好,好多选题看着别扭,比如“龙”一节考据出了树蜥、皇带鱼、长须鲸到星象,都远离“海错”了,同理还有“海市蜃楼”(完全是物理范畴)和“麋鱼化鹿”等。考证这些太离奇的东西真是费劲,可能对作者来说,没有啃下这些硬骨头是件很遗憾的事吧。
不过依然喜欢小亮的文风,吐槽聂璜太好玩了。还有很认真地写出网友的网名这点真的很接地气,少了学术味,多了些互动感。有好些地方挺动人的,或是有用的知识点,随手抄录如下:
超市里那些裏着一层冰的便宜“龙脷鱼”,都是几种淡水鲇鱼假充的。(没买过超市的,不过吃过龙利鱼意面和酸汤龙利鱼,应该也是这种,还可以接受,肉不腥少刺) 介象一听,画了个符,塞在竹竿里,让一位仆人骑上去,再一睁眼,仆人发现自己被成功发射到了成都的菜市场,买了蜀姜要再飞回来时,厨子正好把鲻鱼切完。(当时看到很戳中笑点) 所以我跟爱人说:“想吃就吃,只要不吃脏蟹、死蟹、没熟透的蟹,又对蟹不过敏,就没问题。我买的这蟹是品质最好的,个个活,又多蒸了一会儿,保证熟。您不来一大口吗?”说着把蟹盖一掀,握腿一掰,顿时“白似玉而黄似金”。爱人哪儿受得了这个?打这儿起,哪顿吃蟹也没少了她,最后顺利诞下一名可爱的小姑娘。(爱意满满) 潮汕美食家张新民研发出新招:生脆+冷冻。冷冻也能杀菌,所以盐酒可以少放,味道不会太重。 而且冻过的蟹肉蟹黄,带着沙沙的冰粒,还略有甜味,此菜有个好名字:海鲜冰激凌!(张新民这道菜看来出名了) 上网查了下WWF的官方解释。原来,虾站平时会在海底挖一个U形洞穴藏在里面,只露出眼睛和触角。一般的渔网捞不到它,只能用底拖网。船拉着这种网在海底拖行,有时网前端还有靶子,把海底犁一遍,就可以把沙里的各种动物惊扰出来。不管是不是渔民想要的目标物种,都被一网打尽。底拖网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捕捞方式,在中国拖出了大片海底荒漠。市面上绝大多数虾姑都是被这样捕捞的,所以 WWF希望大家不吃虾站,而去吃对环境危害较小的渔业产品。这个《海鲜选择指引》有个手机应用程序,叫“Seafood Guide”,你可以下载看看哪些海鲜是挂荐食用的(你会发现没几种,而且有一半都吃不起)。(看到这里不想吃虾姑了,虽然我从小到大就吃过一两次吧,保护海洋,从我做起) 这是理想状态。若有人类掺和,就不一样了。渔民在禾虫狂欢的夜晚,兴奋度不亚于禾虫。提前看日历、观天象、备齐网具,入夜后,在禾虫刚开始乱游、未释放精卵之时就将其捞起,小心清洗后迅速发往市场。无数老饕正嗷嗷待哺呢!(看过《老广的味道》再看这段就会觉得太形象了。) 白蚁巢里会定时产生一批长翅的个体,被称为繁殖蚊。夏天的雨后,它们就大量飞出来交配。人们称它们“大飞蚁”或“大水蚁”。交配后,它们会让翅脱落,钻进地下或木头中,成为蚁王和蚁后,建立新王国。(大水蚁真的恶心,我才知道它们就是白蚁的繁殖蚁。)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六):文字版的海洋世界
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去海洋馆玩,缤纷多彩的海洋生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小在平原地带长大的我,海洋生物除了超市常卖的几种吃的,几乎就没见过几种。上个月爸妈去浙江,顺便去海鲜市场逛了一圈,还在感叹应该把我也带着的,一直闹腾着想要看海洋生物,正好借这个机会多看看,想想都觉得可惜了!在豆瓣逛新书的时候,无意间逛到了这本《海错图笔记》叁,一看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果断想看看这本书了。
读书前,去百度了本书的作者张辰亮,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我记得过年的时候刷微博,一直有人在@博物杂志解答相关问题,原来就是张辰亮。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又涨了不少。现在功利社会,大部分可能会读一些有用的,偏实际的书籍,这种书看起来是无用的。就像毕业前,和同学聊到了也是中信出版社的《人类简史》,真是颠覆了我的三观,又重新认识了解了很多知识,可是朋友当时很诧异的说了句: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呢,你又用不着它。现在持这种观念的不少吧。其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一些“无用”的书籍,会为生活添更多色彩!
我一直都很佩服写考据类书籍的作者,考证物种,不仅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四处翻阅书籍,还要有实地考证的决心,更要抵挡考证过程的种种艰难枯燥过程。在这本《海错图笔记》叁中,作者比壹,贰要多考证一些物种,难度也更大,在此也向作者表示敬意。
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种好奇心理,一直有深海恐惧症的我却偏偏对海洋生物着迷,也是很无奈了。在这本《海错图·叁》中,我认识了很多我从未听过的生物,彩色绘图与文字交织,幽默的语言,帮助我们阅读。《海错图》成书于康熙年间,浙江人所著的海洋生物图谱,错,表种类繁多之意。在这本《海错图笔记》叁之中,我对照着文字和插图,对海洋生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鲛这个字,现在指鲨鱼,但最初指的是魟鱼;原来章鱼也会冬眠;海水为什么会发光?
于闲暇之时,读一些“无用”之书,这本《海错图笔记》叁,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充分满足你的好奇心,带你阅尽大千海洋世界斑驳色彩!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七):解密“皇家图谱”
——读《海错图笔记·叁》
文/蓦烟如雪
《海错图笔记》已经第三本了,它受欢迎的程度不言而喻,而作者的考证之路也越来越广。
作为昆虫学硕士、专注科学传播的“博物达人”,新浪微博粉丝心中的“什么都知道”的张辰亮依旧不改严谨的考证态度,还能用幽默风趣的文字调侃物种。
这本书是古代的一部著作,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是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书中记载了许多海洋生物,与乏味生物书籍相比,《海错图》这本“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流传至今,它妙趣横生,能在书中看到不少我们身边常见以及不常见的生物。作为古代记录生物的书籍,这本书是难能可贵的。
但此书有可取的一面,也有不认同的地方,比如有些生物的长相,学名,食用……已经更迭许多,作者没有把这本书变成学术书,靠大量文献和分析去解读《海错图》,而是查找古籍资料,对比中外历史记载,梳理从古至今的信息。
因《海错图》前三册藏于北京故宫,第四册因历史缘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往返两地,去考证原图的物种,这本《海错图笔记·叁》共分为鳞部、介部、虫部和异象四个部分,作者在序中,也提及写前两本《海错图笔记》时,他都考证了一些相对容易的物种,到了第三册他选择啃一些难啃的“骨头”。
而这些难啃的骨头有那些呢?
比如聂璜在原书上说的“鳓鱼的头骨能拼成一只鹤”,作者就花了半年的时间去研究鹤的拼法,甚至寻找手艺精湛的鱼骨标本制作者,去复原拼鹤的全过程;在讲龙的考证和存在的证据这篇,张辰亮就梳理了27份从古至今的关于“龙”记载,如《山海经·海外西经》《史记·夏本纪》《国语》《拾遗记》《龙:一种未明的动物》等等,近二十页的篇幅,无不是作者的用心集结。
作者第一本书考证了36幅《海错图》,第二本考证了40幅《海错图》,第三本,考证了63幅,最能感受的就是每篇的内容比以往多了很多。
第三本延续了探究的本色,啃难度较大的物种,甚至还包含了手作之趣味,科研之探索,书中图文并茂,不仅保留了《海错图》原书的特色,还有插画师再绘制的多幅插图作品,这无疑是扩容了《海错图》的内容。
再者作者不改吐槽的脾气,比如写“拐个大弯夸螃蟹”中,提及拔棹原文写了一堆,最后才点出拔棹,说上天赋予它宽阔的后足和灵活的腿部……作者接着说,“想说拔棹就直接说不好吗,拐这么大弯……但如果站在生物学笔记的标准来看,前面一半的文字实在多余。我一边看,一边犯了科普编辑的职业病,真想把前半段的字全给删了。”
看了这一段,我特别理解那种废话连篇,很赘述的痛苦,所以看到这段感同身受,还有看到他为了验证“大闸蟹不能和柿子同吃”这个谬误,他不仅自己敢于当小白鼠,还邀请了一帮朋友来同吃螃蟹和柿子,结果他们都没有不适的情况,更搞笑的是作者还发现“柿子的味道和大闸蟹特别搭。”作者在一些篇幅上,讲了许多美食,看此书真的会好奇是这个味道吗?也会想尝试一番。
当然,此书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提及“被怀疑的蜃楼论”,说常见的海市蜃楼有两种:上现蜃景和下现蜃景。作者更细致的摆出了原理示意图和一堆因素,完全像一种物理科普,可这书又是生物学笔记,这种交错的感觉,特别有意思,能让读者开阔眼界,也感受了大自然的奥秘。
我觉得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籍,很值得一阅。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八):海底生物的传奇
一开始对这本书我是嫌弃的,这个封面有一种很旧的感觉,但是后来听别人说,外封不好看,里面好看时,我就有了蠢蠢欲动的想法,尤其是最近刚刚看完了《百绘山海经》,我开始对绘本类的图书,有一种很大的欲望。
收到这本书之后,发现这本书果然如同大家所说,外封不好看,内容很好看,十分的吸引我。
看了一眼简介,发现这本书绘的基本都是海洋生物,与书名中的海字不谋而合,这本书成立于康熙年间,是浙江人创作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作者将他历年来在中国沿海所见,亲耳所闻的海洋生物,用一种神奇的功力绘于此处。
由此,我开始了对这本书的探索,翻开第一页时,我就已经被吸引住了,书中的目录可以看出,这本书中的生物分为几类,麟部,介部,虫部,异象,从目录虽然没有很了解到这本书的深奥,但在我随后的阅读中,我逐步领略了这里的传奇。
在序中,我就已经看出来创作这本书的不易,海错图目前出到 ,虽然没有阅读过1和2,但从3 的内容中,我已经看出创作这本书的不易,由此更加浮现出对作者的敬佩。
里面的配图很奇特,很逼真,让我有一种踏入了海洋博物馆的感觉,但最吸引我的不是精美的图片,而是作者在图片旁边的注释,十分详细的解释了这种生物的名字,生活习性等等诸多相关知识。
一直很好奇大海里的秘密,只知道海还有深海和浅水,而两种海域里的生物又大不一样,在这本还错头里,奇奇怪怪的生物,奇奇怪怪的种类,都是从未见过的生物,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海错图,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知识。
不知该如何用贫瘠的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情,但我只知道,在这本海错图里,看到的不止是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更多的是作者在编这三本海错图时耗费的心力,这本书让我知道很多,就算是平时随处可见的螃蟹,都可以分为那么多种类型,原来最常吃的刀鱼,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的故事和寓意,所以说,很多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有他们存在的理由,世间万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谁一定是顶端的生物。
食物链的存在,也正是大自然的神奇所在。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九):海洋那些事儿
对于人类的未知,我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天空与海洋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一套成书于康熙年间的海洋生物图谱,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当时,这些图谱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视觉的冲击,而不是生存的需要。
真伪并不是《海错图》的辩别标准,那回想几百年前,能让这套书风靡华夏,自然少不了宫廷那些达官贵人的推崇,尤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对此图中的生物信以为真、奉若神明,自然令当时最好的画工也得摧眉折腰。如今,他居然对《海错图》的真伪进行考证,用了现代的观点与先进的技术,我们作为读者无不欢呼称颂。
如果说张辰亮在第一册中先挑了一些简单的,第二册又增加了点难度,那么第三册、甚至第四册只能舍易求难了,正如他所说的有些问题不是多看两本书就可以解决的,既然决定要“还原真相”,那只有一意孤行了,亲手去做,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也许为了读者的视觉享受和理性思考,张辰亮的确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只是读者仍然由于在这方面见识的短少,只能按照他设定的逻辑去认知,姑妄言之,姑妄信之。 引经据典说不上是一种严谨的作风,但至少是务实的作风,《海错图》的精彩就是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觉得活这一辈子,如果没有让你牵肠挂肚、神魂颠倒的,那真是遗憾之极。如此看来,我们在张辰亮的指引下,通过阅读、考试证和实地调查,终于灵魂脱离了陆地的控制,无形中落入了深不见底的海洋。 带给我们惊喜的是这册书延续了此前两部书的光荣传统,有一大批、甚至说是密密麻麻,我们不认识的字,虽然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之为海洋生物,但是联想到陆地生物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尽管生存环境不同,他们也是可以分门别类的,张辰亮的分类在没有同类专家著作可以佐证的情况下,我们似乎发现了“新大陆”。 当然,在前两部普遍受到读者认可与欢迎的情况下,第三册的横空出世自然不愁读者的偏好。张辰亮笑谈自己做下去的决心与勇气来自于前两部书,我却以为他更多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与对科学的坚守,如果说海洋生物的形状还有一些凭空想象的空间,那他的考证则是铁板钉钉,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了研究,他做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当然有付出就有收获,他给我们读者的回报就是让大家知道了“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十):《海错图笔记叁》——“辨伪存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海……鲜
随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念的变化,既想勇敢活出自我又颇有艺能的人,纷纷开始探索人生道路的其他可能。《海错图笔记》系列的作者张辰亮即如是,他研究的《海错图》的原作者聂璜也如是:作者是在运营微博博物账号与读者互动之余,想要开始把自己研究《海错图》的心得写出来;而聂璜的岳父大人虽然身处封建时代,难得地也不非要用世俗眼光要求女婿一定要升官发财,而是对聂璜喜欢对事物寻根究底的态度大加赞赏,还为聂璜编绘的另一本《蟹谱》写过序,用实际行动表示支持。 所以,不妨这么说,编写或阅读《海错图》这种立意就是要辨伪存真的书,当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我们面对自己的人生时,也应当采取这种态度,即在现在的人生轨迹面前,探寻自己的爱好能衍生出的其他可能,甚至在确立了更清晰、更合乎自己才能和生活状态的人生目标后,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改写。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别人对自己的“误读”,自己也未必能坚持得住立场,那就只能更加努力地寻求证据,进行比对,好努力得出更贴近真实的结论。比如书中提到的:象征爱情忠贞、据说一定要两条一起行动的比目鱼到底是一条还是两条?比目鱼的眼睛到底是怎样长成“比目”状的?比目鱼真的是传说中的“鳎目”吗? 而对于传说中的龙,如果它不是真的,它在《海错图》中展现的形象,究竟是根据什么被描绘出来的?天上的苍龙七宿,人间《易经》对于“龙”这个意向的解读,究竟是怎样的呢?中国人出于对农事的关心,自然希望获得与龙的形象有关的星辰的“庇佑”,那么究竟是人们因为对龙的期望才把星辰对应附会成龙的形状呢,还是因为看到了天上的“龙形”才让人间的龙开始朝着那个方向“整容”、“进化”了呢?
但是同大家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最想让人了解的,还是书中提到的各类海产之间的区别,以及什么海产应该怎样挑选,什么海产应该怎样料理,各类海产什么季节会更好吃,什么海洋生物已经大量减少需要多加保护,乃至“柿子和螃蟹一起吃究竟会不会引发食物相克的反应”这种民间说法的“证伪”……而这个过程的去伪存真,也是本书中的一大特色——至少,不会在给心仪的海鲜大餐拍照发朋友圈的时候,引出各类“翻车现场”,好好的打卡心情大受影响不算,还会被人怀疑人品。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用更严谨的态度和心情,更好地平衡自己对生活和······海鲜的热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