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战功谁第一》读后感摘抄
《毕竟战功谁第一》是一本由谭伯牛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竟战功谁第一》读后感(一):史海拾趣--《毕竟战功谁第一》
史海拾趣--《毕竟战功谁第一》
晚清史在史学研究上有很特殊的地位,概原因有三:一来晚晴接续近代史,是研究中国近代转折的重要节点;二来晚晴基于主动或被动原因,真正的开始从实质上与世界接轨,对于中西比较史很有意义;三来由于晚清历史是古代与近代、中国与西方史流的交汇点,因此这段历史变得异常的有趣和精彩,研究的视角也更多元。
一直以来都有史学大家及大量史学爱好者专门专题的研究晚清史,谭伯牛先生即是其一。而近读的《毕竟战功谁第一》(下文简做《毕竟》)亦是谭先生集册之书。所谓集册也就是集合挑选长长短短的文章集成一册书。
《毕竟》是集合了很多文章而成,基本围绕曾国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相关的人和事而著,各文章大多篇幅很小,因而整书内容涉猎极广,内容很杂。总体说来这是一本趣味很强的好书,但其中的趣味须有正确的方法才能领教。我且略说一二以方便后来读者取舍。
这本书不是普及读物,更不是历史故事小品,而是作者在研究历史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有趣的,特别的地方,把它呈现陈述出来,以飨大家进一步研究或提醒大家一个新的视角,因此这书适合对那段历史有一定基础了解的人去读,你了解的越多,读起本书来就越会感受到趣味;亦或你就是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希望由《毕竟》中的各个点做延伸研究,以求以点成片也是很好的途径。
此书更在意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其中的很多文章都不是通过立意而后证题的逻辑而写,而是通过罗列,引用相关书籍事迹,点到即止,如何判断全在读者自己。但这才是历史的趣味所在,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情感和视角来理解当年的种种,得出的感悟自然也约略不同。
作者对于中国晚清的历史研究多年,巨细书籍文章查考有很深的积累和贯通,每篇文章初读起来会感觉些许晦涩和枯燥。因此对于文学性有多期待的读者可以另做考虑,且大概因是集册的书,通书的文风也不大统一,书中极少部分段落表意有不够流畅通透之嫌,有些地方文风突然由半文言转为当代俏皮的纯白话,让我觉得有点突兀。
总体的感受就是,读此书像是与一个学识广杂又不乏专精的学者谈天,天南海北,东扯西扯,不讲纲提,不求立言,更无系统庞杂的展开,完全是随着性子信马由缰,说一个事寥寥几笔点到即转,扒古人八卦(当然是比较严谨的扒)。然则一通下来,你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变得更立体,更充满色彩,更接上地气,褒贬成败虽未言而已了然也。
《毕竟战功谁第一》读后感(二):生而为人,明月当空
最近在看的这本书很有意思,国庆节前出行的时候一直在想带什么书一起才是青年人的旅行,看了下手边的书,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本。带着他去了杭州,铜陵,前两天又带着去了泰兴,一直没看完,这两天抽空看完了,所以爬上来写一篇小小书评,希望能帮到喜欢的人。
为什么会选择带这本书出门?
第一,题材超喜欢。
因为自己是清朝迷嘛,中国上下五千年最后一个朝代的历史,去过北京以后更是沉迷。想到君王两侧的臣子,要做什么才居于江湖之高,又要规避什么才能处于庙堂之选。确实也蛮有意思。
所以书里写的就是那些身外事,闲情逸趣却甚是动人,感觉历史浩荡,人物的性格却跃然纸上。特别附加了很多翻案的事情,感觉也不是正史那么冠冕堂皇的严肃,作者的妙笔生花下人物的性格很有意思,毕竟客观上讲,人如明月,总有月亮转到背面的时刻。
奇闻趣事固然好,可谁又能永远活在奇闻趣事里呢。谁会不喜欢真实在身边的人呢?
不管是李鸿章,还是左宗棠,对于所谓“大佬们”也就是富甲一方占地为王的人,描绘的层面更接近第三方视角,也描述了很多客观上旁人看到的事实,很公允,让我们知道大佬更接地气的常态生活方式,其实我们都知道,普天之下都是凡人,这些我们看来高高在上的人,最终也没逃过平凡人的影子。
第二,内容好阅读。
读书最怕啥?文风太连贯,看了一段停不下来发现,合不上书本的同时,一口气读完时间不够?
所以我现在很喜欢这种单篇的故事,可以自由拆分出维度,可以随时把内容开始,也可以随时结束的散文轶事风,一个篇章段落就是一个小小故事,不会冗长,不会无趣,不会无聊,看着看着,你会发现,根本停不下来!却又可以随时停下来。
很多人反映觉得好读,有意思的故事很适合睡前读物。讲到阅读这件事,现在看书的人本来就不多,读不到好书更是不快乐,手不释卷的感觉,如果能体验下,想必也是很好。
第三,版本很经典。
熟悉作者的书迷盆友们一定知道,作者谭伯牛本身就是清朝史学研究者,所以文本也多用清朝的一些文言古文,可能看惯穿越和言情的书迷盆友又要表示不太适应了。
之前大家也可能都是在逻辑思维认识作者,我觉得这种书的阅读并不是要了解什么道理,而是在行文中掌握一些作者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画面,最终获得人生的开解。
这本修订本修订了几处,可以说很好的去粗取精,很好的完成了历史的拓展。不管是故事的表达方式,还是整体行文的熟练度都可圈可点,算是清朝故事迷的饕餮盛宴,新版本的设计也很好看,收藏价值一级棒。
读历史而知兴替,人生不容易,月有阴晴圆缺,珍惜就好。
《毕竟战功谁第一》读后感(三):清末大佬也这般有趣
文| 蓝云多多
第一次接触历史类的研究文稿是傅斯年的《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初读这类半文言半白话文章感觉挺吃力,然而细嚼品读几遍后就被傅斯年的博学及睿智折服的五体投地。
《毕竟战功谁第一》的作者谭伯牛,致力于研究清史,太平天国战争及湘、淮军史实。撰湘军史及重要人物传记,风格别样,独树一帜。著有《湘军崛起:近世湖南人的奋斗史》《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天下残局:断章取义晚清史》等。
谭伯牛积累了丰厚的清末史料知识,形成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谭伯牛最早在天涯社区撰写《战天京》书稿,网友们更有“千军万马来追(谭伯)牛”之说。
我读的这本《毕竟战功谁第一》是2019年8月旧作新刊的,最早这本书是2016年出版,此次重刊内容上也有做略微删减。比如辑四增了“想去天堂看一看”,辑五减去了“喜与牙科步后尘”等。
全书共分为五辑,辑一主要讲述赫德、巴夏礼等外国人的事迹片段;辑二主要讲述了曾国藩的读书处事,以及左宗棠、李鸿章等的奇闻趣事;辑三主要讲述了清末民初的一些将军等名士的轶事;辑四、辑五讲了一些太平天国的的制度,遗迹等。最后还有一篇分析电影《投名状》野正史的长篇短文,有史有影,相互交融。
谭伯牛对清末历史及人文札记的详实掌握,在《毕竟战功谁第一》的每个篇幅中都灵活取用,显得论证充分有据,让人信服。
《毕竟战功谁第一》全书共55则短篇。除去分析电影《投名状》史事与电影出入的一篇,其余都有清末大佬传记的影子,展现了清末大佬们在大是大非历史抉择背后更加人性的一面。即选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大佬们的明争暗斗,以及错综关系的较量下,更多地展示了在大历史背景下的轶事,不显单调反而很有趣。
爱读书,会处事的的曾国藩是我们熟知的,但是谭伯牛却给我们展现了曾国藩的另一面诚以待人,还有李鸿章的痞子腔,左宗棠的话痨等等。所有这一切非大是大非的历史细节,但正因为微小,才更使得人物形象丰满,充实。
当然了,《毕竟战功谁第一》书中太多资料的取用,不免有掉书袋之嫌。书中短篇仅仅是对篇幅总观点的旁通论证,但少有让人眼睛发亮的惊人之语及震撼观点。毕竟,谭伯牛是谭伯牛,傅斯年的才学没几个人能超越的。
《毕竟战功谁第一》书名及成书思路是以湘军占领南京,首功是李臣典还是朱洪章的讨论分析开始酌定的(虽然此篇文章未排列在全书的首篇)。电影《投名状》也正是以占领南京历史事件为背景拍摄的,故谭伯牛用了很长的篇幅分析讨论。
最后,书中大量的史记札记资料引用来源,如果有心的读者能仔细研究一下出处及内容,应该有趣也有用,相信会学到很多。
《毕竟战功谁第一》读后感(四):看看别人眼中的曾国藩
从家书到湘军,正史野史中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有各种头衔。他也留下许多故事。近代历史学者谭伯牛的《毕竟战功谁第一》主要是围绕他的小品集,还包括一些晚清的事件分析。虽说是旧作新刊,但对于初次读他的人来说,里面的故事还是很有趣的。
全书分五部分,辑一讲广州的几个外国人赫德,额尔金,巴夏礼等,悲剧的碰上几个不靠谱的晚清官员和奸商柏贵,叶明琛,伍崇耀,蔡振武,华廷杰,黄宗汉,李福泰,耆英,恒祺等。这一堆各图其利的人,加上沟通和理解的失误,直接导致火烧圆明园的故事。历史是已经发生的过去,谁对谁错,都只等后人评说,不同立场的人看法也不同。何为汉奸?谁是敌?谁是友?看谭伯牛四两拨千斤一般把小历史事件串起来分析,有种当局者迷的感觉,完全是文化冲突的闹剧一样。
辑二就开始讲曾国藩了,大篇幅来梳理曾国藩的书单,引用了余英时和钱穆先生对他的读书治学的评价,并且分析了他不能成为大学者的原因,还有曾国藩吐槽曾国荃,左宗棠,怼李鸿章的片段,再加上一些对他是否想当皇帝,为啥推崇苏轼的诗等的推测。摆事实讲道理的告诉你曾国藩也是个凡人,他优秀,同时他也有不足,他也会小心眼儿,一样爱听奉承,我们不能把他当圣人看,过度吹捧没意义。辑二中还讲了些其他人的故事,但都有曾国藩的影子在,他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辑三的故事都是间接与曾国藩有关的故事了。其中有书名《毕竟战功谁第一》的同名文章,主要分析湘军占领南京时谁是首功之臣。是李臣典还是朱洪章。实话说,这俩人都没听过。后人可能只记住一件历史事件,就是湘军占领过南京。至于谁是第一个打进去的,你会关心吗?这重要吗?现在看似乎只是史学家矫情,要还原历史真实。但放在那时那地,毕竟这个第一的战功是有区别的。后人多方举证分析希望弄出个结论来。而作者谭伯牛也只是摆出双方辩手的立论依据,并没有给清楚结论。文章也不长,却用来做全集的书名,背后的深意,恐怕是说:历史越辩越明,观人看事至少两个角度看,还有历史真相只有一个,终归会被后人发现的。
辑四辑五都是以太平天国战争为主的故事。攻灭太平天国是曾国藩湘军的主要功绩,与太平天国的战争最能体现出曾国藩的军事领导和战略才能。谭伯牛还是通过其他湘军将领来讲曾国藩,又多了一个认识曾国藩的维度。
全书的故事,设计很巧妙。曾国藩本人出镜篇幅有限,大部分是他身边的朋友,亲戚,政敌的故事。通过他们来解读曾国藩,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他。别人眼中的你和你眼中的你是不同的。研究曾国藩不能仅看他写的家书还要再看看别人眼里的他。
谭伯牛的文章虽然内容组织很新颖,但也有硬伤,就是引用文献多,有一些半文不白,读起来略生涩,不够连贯。但瑕不掩瑜,喜欢研究曾国藩的朋友还是可以读读这本的。然后细想这战功第一背后的含义。
《毕竟战功谁第一》读后感(五):曾国藩的读书课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是我最近在一本书里读到的。
这本书就是谭伯牛的《毕竟战功谁第一》。
说到曾国藩,我还记得他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每天晚上,他都会背书到深夜。正好有一次家里来了贼,小偷想等他睡着了再下手。无奈,他一直背不出来,所以迟迟不睡觉。后来,小偷终于忍不住了:我都背熟了,你还没有背出来?
然而,曾国藩很勤奋。他最终还是考上功名当官了。
那么,他考上之后是不是就不再读书了呢?
非也。虽然经过了严格而艰难的考试,但是和京城的其他精英相比,他还是略逊一筹。
还好,他有这样的自知之名,否则就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了。
《毕竟战功谁第一》里有一篇文章提到了曾国藩的读书课。
读书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猛火煮”。第二阶段,可以称之为“慢火温”。
钱穆先生在《近百年来之读书运动》中,特别选取了5个人作为代表。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给自己定了一条读书的规则,一言以蔽之,曰“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刚柔,何谓也?其实就是单日与双日之分。
那么,“经”和“史”具体有哪些书呢?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书单。
必读书当然是四书五经,这也算当时的教科书了吧!考试就是从里面出的题。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需要认真读反复读的书呢?
曾国藩认为《史记》《汉书》《庄子》和《韩愈全集》最为重要。这样看来,经史子集都齐全了。《史记》《汉书》属于“史”,《庄子》属于“子”,韩愈的书属于“集”部。
韩集被列为必读书目完全是曾国藩自己的兴趣。他对韩文重视到什么程度呢?
只要是写重要的文章,甚至是写给皇帝的奏折,曾国藩一定会拿起韩愈的书,翻来覆去地看,直到有了灵感,才开始写自己的文章。
此外,还有四种必读书,那就是《资治通鉴》《文选》《古文辞类纂》和《十八家诗钞》。《资治通鉴》是编年史,我觉得把它列为必读书目也是有道理的。编者是北宋的宰相司马光,他从过去的历史中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对此书的评价很高,说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才定名为《资治通鉴》。
作为一个和司马光地位相当的大臣,曾国藩把《资治通鉴》读得很熟,相信他从这本书中学到很多治国之道。
后面3本都是属于文学类的。《十八家诗钞》比较特别,因为它是曾国藩自己编选的诗集,属于私家读本。他选了十八位大诗人的6000多首诗。
必读的8种书也只是一部分,还要看很多其他的书。
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在工作这么繁重的时候,依然能抽出这么多时间来读书,让现代人汗颜。
《毕竟战功谁第一》读后感(六):二次拜读《毕竟战功谁第一》
于我而言,在选择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要获得的信息是作者想要表达关于一场战争争锋之下,将军们 的战功较量,谁会是获得当时或是史学家们赞同的第一呢?很遗憾,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篇幅来陈述战争最后的胜利者是谁,书名来源也只是整本书辑三部分的一小节内容。是的,只是整本书五辑之一的十五分之一中的内容,多么抠的一位作者啊!在这五分之十五分之一的内容中,将湘军攻南京战役的首战主人公之朱洪章的生平事迹详细地罗列了出来,回答了为什么没有在战役结束的第一时间将他作为英雄,为什么没有做为首功获得实至名归的待遇的问题。虽然作者引用各种史料分析得很明白,但读完惊于古人对于这等功臣居然这样对待。即使在他晚年正名了,对他也是一种巨大的心寒与无奈,就像在他听闻自己被黑,愤愤不平讨要说法未果后的“笑而罢”。对此,不公平自古有之,海内外也皆有之。正是应了那句“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之感。
为何二次?因为读了一遍略觉生涩,作者大量引用了史书资料中的原话,也和他本人长期致力于研究清史的关系,写作的语言多为古文意味,读完一遍云里雾里不知作者所云。为何拜读?身为理科生的我,只记得学生时代老师们为我们量身定做为考试重点的知识,那么读这本书时,心就像我们不小心窥探到娱乐圈中某位明星的八卦事件一样,对他们纠缠的人事、翻覆的世情充满了好奇、唏嘘、大惊、原来如此之感。
虽是历史书籍类,但又不似那些枯燥无味的史书,读来有些篇幅尽显趣味与八卦之风。《毕竟战功谁第一》整本书分为了五个部分,每一辑又分为了很多小节,每个小节讲述一个故事。但从篇幅上来说,讲述最多的是关于曾国藩的事迹,曾国藩的读书课、曾文正公的吐槽录、相术等等,都是鲜明的曾国藩故事,也多是讲关于湖南的湘军史。因作者是湖南人,研究的也多为晚清时候的太平天国史、湘军史以及曾国藩。
有荒唐故事在于,譬如辑一第五节的“没想到做了人质”。一个关于最后圆明园为何被烧的荒唐故事。
有内涵在于,教你怎么读书,譬如辑二第一节的“曾国藩的读书课”。他说,一个人会不会读书的关键,就是“略知门径”四个字。他对读书门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属于自己的书单。我们都知道《曾国藩的家书》,却不知他自己还编选了《十八家诗抄》。他有属于自己的治学之道——“猛火煮”与“慢火温”。他有属于自己的读书之法——“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有趣在于,譬如辑四第二节的“如何教人去死”,哈哈,这是多么有趣但又不失智慧的一篇啊!出生入死不是每个人最初就想要的,但是有人却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将这上升为道德上的义与利的取舍,让人不得不伏地扣头,誓以死自效,实在是妙之有趣。
······
还有很多,关于每一小节的故事内容都值得每位读者去深入挖掘。
如果你对历史,尤其是对晚清时代,对太平天国,对湘军,对曾国藩感兴趣,谭伯牛的《毕竟战功谁第一》这本书值得你去看一看哦!如果你对历史不太感兴趣,不妨拿来当作每天睡前故事读个三四个故事也是非常怡情的。
《毕竟战功谁第一》读后感(七):晚清你不曾注意到的那些故事
第一次听说谭伯牛,还是在2014年的“罗辑思维”,通过罗辑思维我了解到了谭伯牛的《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习录》。该书自2004年初次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好评,它围绕“战天京”这一清朝与太平天国之间的决战,描画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慈禧太后等晚清名人在大时局中的选择与行动,还原了历史事件中的“情与理”,也呈现出历史人物的处事智慧与人生进阶之道。
谭伯牛是湖南人,致力于晚清史、太平天国史、湘军史的研究,先后出版《战天京》、《天下残局》、《湘军崛起》、《盛世偏多文字狱》、《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毕竟战功谁第一》等作品。
看惯了历史书,我们眼中的历史人物都是严肃的、一本正经的,生活中他们是什么样的呢?以我们最熟悉的曾国藩大人来说吧,我们都知道他是政治、学问、言行都堪称表率的晚清名臣,但是他私底下又是什么样的呢?不止是他,生活在同时代的其他人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需要《毕竟战功谁第一》这样的作品换个角度梳理晚清时期官员、读书人以及和太平天国战争有关的人和事。
曾国藩的读书课
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早期他的日记就是个流水账,后来他改善了自己的日记方式,合二页为一日,每页四栏,各有标题,这个很像我们现在的效率笔记,打卡记录,可见曾国藩对自我的要求之高。
曾国藩的必读书有8种,从《史记》、《汉书》、《庄子》、《韩愈全集》、到《资治通鉴》、《文选》、《古文辞藻类纂》、还有曾国藩自己编选的《十八家诗钞》,因为他对读书门径的独到见解,钱穆将他列为近代读书的代表人物。
曾国藩被代言
近几年,网上经常能看到“莫言说”、“白岩松说”、“余秋雨说”等打着名人旗号的言论或是心灵鸡汤,这些文章很快就成为了阅读量10W+爆文,人们看的多了,也就无从分辨到底是不是他们说的了,也很少有人去追问这些话出自何处。
对名人的消费就从未停止过。
这几年的曾国藩热也带火了《冰鉴》这本书,然而这本早已被人鉴定为并非曾国藩所著的书,却依旧打着曾国藩的旗号教人如何看相。究其原因,一是世人妄图通过相面来分辨对方的人品和心性,二是曾国藩知人善任,手下英才云集,人们更相信他。
以曾国藩为一个引子,我们还能在书里看到其他人和事。这本《毕竟战功谁第一》可以说是他前面作品的延伸。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的文言略显晦涩,以下是谭伯牛在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很好解释了他这样写作的目的。
现在经常用今天的流行语去解释古代的事情,表面上是让今天的人便于理解,但在“翻译”的时候,就会流失很多东西,所以一定要谨慎。我在《战天京》里面有一点后悔,就是用了很多当时的网络语言,不过好一点的是那时的网络语言比较少,生命力也还比较强。但我在增订版里也没有修改,因为觉得也是时代的印记。但是一定要慎重,因为今天的话本来就是速朽的,过一段时间人们连你这句话也看不懂,如何能通过这句话去理解当时的意思?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把古代和当代的不同表现出来,才不会流失很多东西。《毕竟战功谁第一》读后感(八):生动活泼的近代历史大讲堂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也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毛主席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曾国藩家书和他的读书之道,至今依然被人视为经典。
《毕竟战功谁第一》这本书就是围绕曾国藩而写的。全书内容共分为五辑,你可以认为它是一堂曾国藩的读书课,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曾国藩的传记。作者亦庄亦谐,以历史的角度记录了很多曾国藩史实,也剖析了曾国藩的“吐槽”;这本书相当有趣,因为他用我们现代人的口味,说出了古代人的故事,既有史实基础,也有现代人的语言,读来生动有趣。
这本书的作者谭伯牛是知名的近代史学者作家,致力于研究清史,擅长于太平天国史、湘军史及曾国藩研究。他先后出版了《战天京》、《湘军崛起》、《毕竟战功谁第一》、《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等作品。他还在荔枝FM开设了音频讲史栏目,讲述近世史话,累计收听超过3000万人次。
曾国藩的读书法
作为读书爱书的人,恐怕最想了解的就是曾国藩的读书秘诀。余英时曾在《朱子语类》说做学问就像熬一锅汤,“今语学问,已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曾国藩治学,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猛火煮。当时曾国藩是翰林,他因学之浅陋,被人笑话,他就下定决心,“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曾国藩要求自己每日需写字若干、抄书若干、读书若干。“虽极忙亦需了本日功课。”第二阶段就是慢火温。“生书快读,以求广博,旧书熟读,以求约取。”读书的范围以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科为限。
曾国藩曾说:“吾生平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曾国藩治学并不是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学者,而是完成了自己的“士大夫之学”。他的这一条治学之路,主要是通过他的日记来反映的。曾国藩的日记,写的比较特别,合两页为一日,每页四栏,各有标题,依次为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与回信,有事则记,无则从缺。但是他几乎每日都记载了读书、办公、课子与对客四件事,可见曾国藩的自律性有多强。
曾国藩爱读书,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的浅陋和对读书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是为官对知识的需求。因此,他对书的选择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多读经济支出,如治河、漕运、礼智、减法之类极有针对性的书籍;另一个就是根据自己儿子的教学进度,来温习自己的功课。曾国藩教儿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要教的书,拿不准的地方,他自己一定预先温习,绝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近代历史故事大讲堂
这本书主角虽然是曾国藩,但是作者也讲到了近代的几位大家,比如左宗棠、李鸿章等这些著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轶事。作者谭伯年是史学家,他对历史史实研究透彻,然而他的讲述深入浅出,将枯燥的历史故事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说出来,趣味无穷。
很多人好奇曾国藩到底有没有想要做皇帝的想法?历史上流传了一个故事:闿运进谒曾国藩,劝他自立。曾国藩手蘸茶水,在茶几上写了很多个荒唐。可见曾国藩不当皇帝是他安守本分。人们总觉得能力所及,便可以做些破格的事情,但其实曾国藩恪守儒家的“忠君”思想,只做自己本分的事。但真正想与不想,大约除了当事人,谁也不能知道了。
我们知道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四大名士之一。但曾国藩和左宗棠是一对冤家。左宗棠喜欢骂曾国藩,“每接见部下诸将,必骂曾文正”。而他的老部将大多是出生于老湘营,他们老领导就是曾国藩。左宗棠爱骂曾国藩,逮着机会就骂上几句。谭伯牛说,他是军机处的大话痨。
呈现在荧屏的影视作品,终归是文艺的,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也不能代表真实的历史,比如前几年很火的《投名状》,就是以近代历史故事为蓝本的一部电影,作者站在历史史实的角度为《投名状》进行了佐证。他从投名状的主角名字和故事情节都一一进行了拨乱反正,让我们对真实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毕竟战功谁第一》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如果你喜欢读历史,那么你一定能从这本书里找到阅读历史的趣味;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那么你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借鉴的方式,像曾国藩这样一位在官职地位上和学问成就上都有如此高度的人都是以近乎苛刻的自律来要求自己的,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呢?要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不能不用自律来换取自由!
《毕竟战功谁第一》读后感(九):晚清大佬杂谈···
《毕竟战功谁第一》是这几日的枕边书,时常睡前拾起阅读一二。本书是再版,并非是牛的新作,从自序里可以了解到,于书封的设计,作者有所偏向。个人觉得再版的设计确实讨喜的多,对于读者来说赏心悦目,本人更是捧着书观看封面良久。用何绍基的《金陵杂述》手迹作为封面图案,格调一下子提升了不少,我第一印象便是本书可能有不错的内容。书籍更重内容无疑,但是出版书刊的发行却是一场营销之战,对于初读者来说第一印象尤为重要。
《毕竟战功谁第一》本书内容非是大开大合的史料,更偏向于围绕着曾国藩、左忠堂、李鸿章等人描写的一些杂记。作者以其渊博的情史的积累,根据相关记载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分析晚晴几位重臣身边发生的那些边角料,可谓剑走偏锋,让读者从新的角度思考他们的人格魅力。但是这种关于历史人物周遭琐事的研究,对于不了解人物及清史的读者来说多有不适合。想要顺利消化此书,恐要在旁配上《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左忠堂传》等等,甚至还可以先阅读一下本书作者的另一部《战天京》。本书还有一大特点,作者多引用文字记载来佐证,比起是介绍,更像是自言自语的吐槽,所以很多文言并未特意解释,可能是本就有所导向,书中也未在编录时加上相应注解,不擅文言者恐甚难理解。本人虽能读文言,但对其中很多记录都需查找资料辅助理解,如此“引经据典”未免过多,如此倒不如读原文来的理解透彻了。在《毕竟战功谁第一》中作者通过文献记载,还原了一些可能的猜想,轻描淡写间,一个个站在神坛的历史伟人如常人般出现在眼前,有些事情的记载看似是八卦新闻,但其实内在历史意义非常,像《痞子腔》中关于曾国藩和李鸿章对待洋人态度的差别,看似仅是简单的传授交代,但是其实两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体现无疑,也侧面体现东西文化差异,包括政治上的多元素性,使以“诚”待人的曾国藩在西方的评价反倒不如李鸿章。
曾国藩本书字数不多,因为文言所占篇幅足够多,但章节倒是不少,共五辑56章,每辑主题侧重的角度不同。辑一便以“外国佬”的角度展开描写,站在“敌人”的角度分析历史,确实给了我不少惊喜!最让我震撼的便是“火烧圆明园”,在我们多数人的眼中这无非是土匪之为,难与文明挂钩,但是在“中国通”巴夏礼严重这是惩戒封建皇帝的行为。他的想法在某种角度下确实有些道理,圆明园确实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但即使如此他们的罪恶终是大于善意。巴夏礼认为清朝政府的残暴腐朽,是因为被俘的三十多个外国人,大多数死于牢中,而这未免双标!近现代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战争,为中国带来的伤害是世代不能忘却的疼。
圆明园第一次鸦片战争:3000多人死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10万人死亡;
甲午战争:12万人死亡;
日俄战争:10万中国平民死于战火;
太平天国起义:4600万人死于战火 ;
抗日战争:死亡1860万;
《毕竟战功谁第一》很适合闲读,不是研究,就是在悠闲时读上些许,颇具趣味。读后本人便认为曾公很“萌”,爱读书,甚爱韩愈,但又“不信书,信运气“,关于这点个人很是赞同。当年朱重八何许人也,但若不是天命所归,运气极佳,恐怕也不会有明朝百年盛世呀。还有曾公被骗,多少有些心疼,真是人善被人欺的典范。左忠堂的话痨病,如此丰功伟绩下,竟也是常人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