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8 03:1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的读后感大全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是一本由英国Little White Lies编辑部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一):养成良好拍摄习惯的工具书。

  首先我强调一点,这本书是在教给你正确的思路和章法,你可以不断的纠正自己的创作习惯,从而达到良好的内容产出。B站有的是手把手教你拍视频的技术视频,你就能拍的和人家一样了么?故事内容都没想好要讲什么?给你最新的iPhone11 pro+大疆设备你就封神了么?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拍摄从来就没有捷径,无脑喷的你不适合拍视频。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二):干货

  买iPhone的很大原因在于很多强大的功能,比如现在市场上一些技术成熟的app完全可以hold住一部电影的拍摄,从早期的《波澜万丈》到后面的《失心疯狂》都展示了这一技术的成熟性。一部好电影的拍摄出了演员和故事情节以外,很重要的点就是拍摄手法和电影构图。这本书深入浅出的以举例的方式介绍了一些简单可行的拍摄小ponit。

  作为外行人,看了这本书也要跃跃欲试啦。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三):如果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时候给斯皮尔伯格一部 iPhone 11 pro

  TW 小标题更适合说明本书噢~

  本书不同于我看过的所有本土"如何用 iPhone 拍一部电影"之类的书,最大的不同在于,作者完全不会告诉你要用哪部手机?要多买哪个辅助镜头。当然!这也是我喜欢本书的最大原因!

  当你看完新 iPhone 在视频拍摄上的进步的广告之后,你是跃跃欲试买一部新手机去拍视频,还是跟别人讨论镜头多丑之类的话题,就可以判断出你多少是想要尝试用低成本拍点好玩的东西的人。本书让所有对拍摄电影和视频的用户从最简单有趣的插图和解说中可以了解到电影是如何拍摄的,导演需要注意什么,有多少你值得参考的电影可供学习等等,39个步骤篇幅也不多,让你高效的可以去理解电影制作的细节。

  当然看完本书,你也不一定会拍电影,就像你买了一部 iPhone Xs 你也不是贾樟柯(他去年给 Apple 拍了一个用 Xs 拍摄的电影广告)最重要的还是实践,你可以从作者精挑细选的片单中挑一些,当然,最好把那些能找到的都看几遍,然后拿起你手边笔和这本书,着手拍摄你的第一个作品吧!

  最后,不好意思,我标题党了!但是真的就是这样!最重要的是你,手机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当然这个工具越来越方便和低成本。所以一部手机真的能让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有更多可能性!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四):专业的、详细的手机拍电影教程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对于我这个导演专业的、有过短片拍摄经验的人来说,依然是有价值的。这是一本老道的、专业的、逻辑清晰的教授怎样用(手机)拍摄一部电影的入门级甚至专业级教材。全书共分为“准备工作”、“拍摄”、“后期”、“资源”四个板块,事无巨细地讲述了怎样用手机拍摄一部电影以及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甚至给出了很多优秀导演、演员、影片的例子,条理清晰、逻辑通畅,你可以在这四大板块下的任意一个小标题里找到你的困惑,并且得到很好的答案。

  以我过往的拍摄经验来看,这本书确实是经验十足的,它考虑到了低成本独立电影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我曾经遇见过的和没有遇见过的,也给出了最佳的解决方式,尽最大可能减少了一部影片拍砸的可能性,如果你是一名狂热的电影爱好者,梦想拥有自己的短片或长片,我相信这本书绝对是绝佳的入门教材。甚至在“资源”这个板块,作者们还给出了用手机拍摄电影必备的一些重要资源网站,还有分镜表和场记单,这对第一次拍摄没有经验的人来说,确实是非常需要的帮助。

  甚至这本书是艺术性很强的,它对于电影镜头的拍摄的教授和描述带有强烈的艺术色彩,可以说是一本包容并济的书,并不局限于教授怎样拍出一部视听语言很老套、传统的电影,而是创新的,可以容许跳脱的、有新鲜感的、具有艺术性的视听语言的书。所以,我认为本书的作者对于电影的挖掘和理解十分深刻并且带有先进的艺术观,这是我喜爱本书的一个很大原因。

  综上,《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值得拍电影的人一读再读的专业的、详细的(用手机)拍电影教程,之所以一直给用手机打括号,是因为这本书,不仅仅用手机拍电影可以读,用摄影机也一样可以。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五):「如何拍电影」的金句大全

  这本叫做《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的小书,基本上一下午就能翻完。虽然书名非常有噱头,但实际上这本书只讲了「如何拍电影」,基本没有涉及到「如何用手机拍电影」这个问题。不过这本书可以作为电影爱好者了解如何拍摄一部电影的入门。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里面充满了「如何拍电影」的金句大全,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正确无比,但你就是做不到……

  我们都知道贾樟柯、陈可辛、朴赞郁都在用手机拍电影!可是基本没人告诉你,其实贾樟柯、陈可辛和朴赞郁他们用手机拍电影的时候,整个摄制组里最便宜的就是那个手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先不要去想「如何拍电影」这件事情,而是要关注到「如何拍」。

  本书的豆瓣页面上写着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不管你想拍一部剧情长片,还是想制作电影短片,本书将协助你快速启动:从预算,到拍摄,再到后期,只需39步!」

  它差不多相当于「如何把大象关进冰箱」这样的问题。第一步,你要有一个冰箱;第二步,你要有一头大象;第三步,你抓住大象塞进冰箱;第四步,关上冰箱,收工!

  这本书里描述的39 步里,如果你是一个严肃的电影制作者,基本上它就像是唐僧西天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每一步你都要在钢丝绳上骑着独轮车手里还要抛接五个着火的球,最后你还会沮丧地发现,即使你熬过了全部的 39 步之后,你大概率地还是没能得到你最初想要的那个东西。

  只有到这个时候,你才会真的去考虑「什么是电影」这个话题。至于它是用手机还是摄影机拍的,其实都已经不太重要了。

  哪怕我们就是用手机拍一个很简单的家庭录像,只要你有剪辑和叙事的需求,都会有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流程。这个流程中的很多细节,你只靠看书是学不到的,只有当你拿起任何一个可以录像的设备后,你才能在实践中遇到这些问题,并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当你用手机拍了几段视频,并用电脑把它们进行了剪辑,还配上了音乐和字幕后,苦尽甘来的你才需要去思考,下一次我该怎么做的更好。然后你不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过程,你才有机会开始真正地思考,「我该如何拍一部电影」。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六):好片子自己就有脚

  拍电影,估摸是只要看过一些电影的人的一个心心念念。想过,很少有人真的尝试过。

  这本小小书,有点神,说的这些道道,倒确实让人有点心动。

  一本小小书,想想应该就是对偶们这些影视菜鸟写的,字少,画多,标题还很大。画几个重点:

  一,故事

  我自然完全可以拿起手机,拍出一段两段十段视频,镜头啊手法也完全按照手册的指导来,但我发脚,你不知道视频在讲述什么。

  活的影像,有灵魂的影像,有腿的影像,核心是要有一种意味,某种让人能够捕捉的情绪,能够共鸣的。。。。。。故事。

  想象一串镜头:一个人走上山,看近处,看远处,天上飞过一只鸟……

  然后呢,无论先远后近,还是先近后远,镜头一定要定下来,所定之处,就是题眼,是故事。上面的片段,如果不能定住,就是一串无效镜头。毫无意义。

  一串镜头,它必须独立成章。不能指望一万个镜头下来,最终讲明白了一个故事。

  故事,是影像的基石。

  (奇了怪了:滕导拍过那么多片子,他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

  二,片段相加,要有逻辑

  小本本讲的特别好,如上文说,片段是基石,片段成立了,整个片子才成立。

  不能指望甚多片段不成立,最终堆积出一个成功的片子。

  延伸一下:段落不成立,最终却能弄成一部经典?想啥呢?可就是有太多太多糊涂新手作家,说我最终累积出了喜马拉雅山脉。唉,说啥好呢。。。

  一小段一小段,段与段之间必须有逻辑联系,谁是因谁是果,谁是铺垫,谁在设伏,这不仅仅是编剧的事情,更是导演的事情。

  赶脚上,《老酒馆》的老高,为什么叫秦海璐出场。。。。就这么当当当出场了?就不能在倒回前面十集的时候撒一点点灰灰意思一下?是脑子的问题,还是见识问题?偶赶脚,是没有看这个小本本。

  三,视频的基础的基础,是图

  拍视频也要讲两个中心一个基本点。

  两个中心,一是要以核心脚色为中心,不要抢戏,不要让配角抢了猪脚的戏,不要让叶子抢了主干的戏。二是要要对中心做减法。

  一个基本,就是故事,情绪,意味,等等。

  图无论方的圆的,图要达到目标,奔向目标。

  图不成立,一切扯淡。

  四,忘掉演员

  小本本纸张太硬,不利于翻阅,估计是出版社编辑脑袋被门夹,为毛要用这么厚的纸呢,翻起来太费劲了。

  直到翻完,始终没见到对演员说两句。

  演员,是故事的主角,是人啊,为毛不说演员呢?

  小本本编纂的人其实知道,只是不想说,懒得说,如此而已。

  视频本来就能讲故事,故事成立了,演员就完事了,看的人记住的是故事,不是演员。

  彻底明了:好的片子,自己就有脚,有脚就能走向远方;好片子自己就有翅膀,有翅膀就能飞越高山大河。。。。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七):《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一书中推荐的影单

  《阿拉伯的劳伦斯》

  《爱在黎明破晓前》

  《爱在日落黄昏时》

  《爱在午夜降临前》

  《八恶人》

  《巴克•罗杰斯》

  《邦妮和克莱德》

  《布达佩斯大饭店》

  《不羁夜》

  《猜火车》

  《赤裸裸》

  《持摄影机的人》

  《初始者》

  《出租车司机》

  《大白鲨》

  《低俗小说》

  《地心引力》

  《谍影重重》系列

  《谍影重重2》

  《2001太空漫游》

  《法外之徒》

  《飞侠哥顿》

  《愤怒的公牛》

  《愤怒的葡萄》

  《弗兰西丝•哈》

  《弗鲁特韦尔车站》

  《公民凯恩》

  《关山飞渡》

  《鬼玩人》

  《好家伙》

  《黑暗骑士》

  《黑暗中的舞者》

  《红辣椒》

  《红色沙漠》

  《花村》

  《化身博士》

  《欢乐满人间》

  《黄金三镖客》

  《婚礼》

  《饥饿》

  《教父》

  《筋疲力尽》

  《惊魂记》

  《橘色》

  《绝命海拔》

  《老男孩》

  《雷恩的女儿》

  《历劫佳人》

  《007》系列

  《流浪汉》

  《M就是凶手》

  《迈阿密风云》

  《曼哈顿》

  《迷魂记》

  《面孔》

  《妙想天开》

  《慕尼黑》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怒火青春》

  《女巫布莱尔》

  《七年之痒》《奇遇》

  《窃听大阴谋》

  《驱魔人》

  《深海狂鲨》

  《十段生命的律动》

  《失恋排行榜》

  《死囚越狱》

  《45周年》

  《死亡幻觉》(导演剪辑版)

  《搜索者》

  《天才一族》

  《天使之翼》

  《天堂之日》

  《我是古巴》

  《无果之路》

  《无忧无虑》

  《现代启示录》(导演重剪版)

  《橡皮头》

  《邪典录音室》

  《写给伊利亚的信》

  《辛德勒的名单》

  《星际穿越》

  《星球大战》系列

  《血迷宫》

  《伊甸园之东》

  《艺术家》

  《银翼杀手》(最终剪辑版)

  《音乐之声》

  《影子》

  《游戏规则》

  《战舰波将金号》

  《正午》

  《指环王》系列

  《周末》

  《侏罗纪公园》

  《追随》

  《七武士》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八):实用的“形式”

  这是一个全民自媒体的时代,随着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渠道拍一部视频作品并展示出来。全世界每天新产出的Vlog、自制短片不说上亿,肯定也是上百万的。但是,我们通常不会称这些短片为“电影”。因为它们很多只是一些完全从“方便”的角度拍出的视频拼接在了一起,即使有一定的故事性,也谈不上艺术。就像库布里克所说:“电影应该更像音乐而非小说。它是情绪和感受的递进,在高潮阶段引出主旨和立意。”

  问题在于,是不是低成本的视频制作,就意味着对于拍摄手法的要求也可以降低呢?悲观地说,现在确实有这种趋势。随着每天新增视频的数量不断增加,视频的时间被越缩越短(虽然电影并无时间长短的限制)拍摄者自然而然地发现,追求高级的手法和巧妙的剪辑所耗费的成本,与它带来的收效是不成比例的。不仅拍摄者会这样想,观众也会有这样的倾向。比如,我并不会期待在快手和抖音看到合乎正统拍摄手法和电影语言逻辑的“电影”,如果看到了,我可能也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有意的艺术追求。

  这是一本好书,但是标题“用手机拍电影”起得却有些离题。因为我读完以后明白过来,只用手机,是不可能按照最正统的电影拍摄流程来排除一部“合乎标准”的电影的。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专门针对手机的拍摄方式来进行拍摄方式创新的电影拍摄指导书。然而,这本书里介绍的手法和注意事项,却是那些最经典的基本法,最正统的电影拍摄原则。那些只用iPhone拍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极少数另辟蹊径的“鬼才”。这实在令我有些绝望。

  但是换个角度想,“用手机拍电影”可能指的是,“电影”这一高深、复杂的艺术,也可以步步拆解成一个相对容易理解的、亲民的制作环节——“手机”想强调的是这本书的“浅显易读性”,我只能用这种方式安慰自己。

  这本书的“好”就在于,它不谈内容,只谈形式。功利的角度来看,看起来内容是更有用的,形式只是服务与内容,但是把形式掌握好,同样相当实用。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根据每个导演的特色而千差万别,但是绝大部分优秀电影都有一些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它把拍摄电影的注意环节分成了39个小事项,每个事项看起来都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甚至很多项目是用惯常思维看来相当不起眼的。然而,读完之后,就会明白,这每个环节都大有文章可作,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杰出影片将其优越性发挥到最大——场面调度、混音、长镜头……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一部作品的最大亮点。

  同时,在了解这些“形式”的时候,我也慢慢明白了普通观众和国际电影奖(尤指文艺类)评委在评判标准上的差异。就我个人在网上浏览的经验归纳,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故事是第一位的——有一个好的创意,并能延伸出一个有起承转合、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其次,应该是演员的颜值、动作和特效。对于电影手法,除非出现重大失误(镜头明显抖动、配音明显不合适),一般观众是很难察觉到其效果。而电影手法运用的过人之处,观众可能也意识不到,甚至可能会不适应这些手法。这么看来,把商业片和文艺片分开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也难怪,一部优秀的电影,第一遍的时候顾着跟上情节,观看体验应该是连贯的“跟随感”。我有过这种感觉,看到第二、第三遍甚至更多的时候,不同的镜头开始在我的脑中割裂开了,每个镜头、每次音效开始分离成不同的个体。我会开始意识到它们彼此之间存在一种人为精心设计出的咬合和衔接,然而也仅仅是意识到,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如何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并不是把这39步背下来就一蹴而就了。正如“第3部准备工作——向最好的偷师”所说,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步骤放到经典的影片中,带着“创作者意识”重新审视它们在电影中被如何运用和串联起来的。

  所以,在略显抽象的39个步骤之后,作者也附上了参考影单和一些重要的网站资源。从具体的影片表现来学习,从模仿最经典的影片开始,才能慢慢摸到电影创作的门路。

  放到当下的短视频语境下,这本书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行业谁会脱颖而出,这并不是一件纯偶然的事情。我很喜欢一个叫做“华农兄弟”的up主,摄影小哥也是农民出身,自学了一些拍摄手法,所以他们的视频里会有特别、航拍、空镜头等。放在一众农村视频中,有了点“雅”的感觉。当短视频业态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内容已经高度同质化,如何进一步提高视频质量,或许也可以考虑从形式入手。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九):你想拍电影,你真的看懂电影了吗?

  正如书中提及“这不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本插图手册。帮你更好理解制作一部影片的重要手段,以满足你对电影的诉求。”

  对于电影迷和想要在电影短片世界大展拳脚的新人来说,这是一本十分系统的入门手册。它帮助视频新手和电影门外汉,对“拍电影”有更为系统和专业的认知;而对于电影迷来说,它从侧面解释了一个直击灵魂的疑问:“你真的看懂电影了吗?”

  这是我看完本书最大的一个感受:看了那么多年的电影,嘴里嚷着那部电影是票房毒药,这部电影是今年最佳,但其实我根本没怎么看懂电影。

  本书共有三个大的板块:前期准备、拍摄、后期。将一部影片的制作解构成了39个小步骤,分属在这三个板块之下。在解构如何拍电影的同时,也在引导如何去观赏一部影片。这本书也许并不能从一些技巧上提高拍摄技术,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整个电影的流程以及如何观影,有了更好的了解。它细致地从前期的蓝图规划,到拍摄的场记细节、以及后期效果的展映,解构了一部影片的制作流程,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电影世界。

  【前期:用导演思维看电影,才能看到一切】

  “导演们可没想让你不停地思考他拿着摄像机做了什么,因为这会让你出戏。指导就是误导。但如果你知道要看什么,就能看到一切。”

  曾经听过柏林金熊奖获奖导演杨超的讲座,里面提及导演决定了观众看什么,怎么看。观众看到的,都是导演想让观众看到的。而如果真正的用导演的思维去观赏一部电影,你会从电影中获得更大的乐趣。

  我们在观影的时候,通常只能看到镜头呈现的画面。而背后导演在前期的时候关于分镜、蓝图、预算、设备、场地、彩排、调整、局限的打算考量,都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而当我们将这些东西考虑进去的时候,也许并不会做出比导演更好的决定。观影也是学习,是利用镜头找寻导演思维的学习。拍电影可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拍摄:画面、镜头、色彩,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

  “镜头里什么应该有,什么应该没有,这是电影要关注的大事。”——马丁·斯科塞斯

  对于电影电视,甚至所有的视频来说,画面都是最为重要的。它直接决定了观众看到的一切,是导演表达的呈现。画面的呈现是电影的独特交流语言——镜头语言。

  镜头的多种多样,通过看电影是完全不能够了解全面的。本书梳理了拍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镜头:定场镜头、主镜头、双人特写镜头、越轴镜头、空间镜头。同时,还介绍了镜头的运用,比如说镜头的运动、变焦摄影、拍摄轨道、推移镜头和推拉镜头有何区别,作为入门而言,这些已经足够专业。

  镜头决定你看到什么,以什么样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出现在镜头里;是通过镜面反射看到的,还是直接看到的。而画面决定了你看到的镜头的优劣程度,是光影、色彩、比例是否自然和谐。

  室内拍摄、室外拍摄、动态拍摄。不同的镜头,不同的拍摄方法,会形成不同的画面,激发别样的画面感受。通过拍摄来实现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一种电影的方式去看我们认识的世界,打破现实,重塑世界,是拍摄所赋予的。

  【后期:电影应该更像音乐而非小说故事】

  拍摄完成后,所有的镜头都变成了素材,出色的素材变成了电影的一部分,另一些只能成为废片。再进行剪辑前,素材的整理和挑选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也许某些小失误反而给你的影片添加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谈及后期,我常常会简单地认为,就是剪辑,将镜头剪辑到一块儿罢了。但是,看了本书后,才知道那叫剪贴不叫剪辑。

  剪辑注重的是韵律,

  除了音乐电影是以音乐为主外,几乎其他所有的影片也都有BGM的存在。音乐能够烘托气氛,带动情绪。恰当的音乐,出现在恰当的时机,能够为影片锦上添花。也明白为什么一提起詹姆斯邦德,脑海里会浮现007的音乐,出色的音乐旋律运用,使整部电影都充满灵性。

  本书向读者和电影新手小白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拍电影重要的是拍什么,怎么拍,设备是其次的。在技术设备并不发达的时代,电影人们也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佳作。你需要做的就是:拍,就完事儿了。15岁的斯皮尔伯格当年走出福特办公室后,拍出了《侏罗纪公园》;而如果处于今天的时代,他一定下午就拿出手机开始拍摄,但却不一定是《侏罗纪公园了》。

  随着现在自媒体的发展,Vlog、短视频行业的蒸蒸日上,人人都是导演。一部相机,一部手机就能拍出各种各样的视频短片,人人都是Vloger。不需要多大牌的设备,便能化身为自己短片的导演编剧。虽然拍摄的门槛降低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短片都制作精良。而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这本书里面的一些技巧,可以让我们的视频更加的精致富有质感。通过运镜的学习,更好地叙事,描绘人物处境和场景;通过变焦摄影,可以展现我们视频里讽刺和怀旧的效果;通过摄像的拉近推移,镜头的流转变化,展现镜头切换中,如何自然地加入新要素。一步步让普通的日常Vlog变身制作精良、富有质感的小电影,Vlog离电影大概就这么一本书的距离叭。

  这本书带我入门电影圈,拍拍短视频微电影足够了,更多的是,它让我渐渐找到了一种更为专业的观影方式和方法。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十):一本电影书教会了我用手机拍照

  本人阿海,搬砖工一枚,也是个不会拍照的手残星人,凡和朋友玩耍必不让我掌镜,猫娃子看到我给它们拍的美照表示也很无奈。

  比如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

  。。。。。。两只提着两米大刀向我赶来。

  还好,我发现了这本书——《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这本号称39步完成一部电影,对此我不敢奢望,但15步拍出大片感短视频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是时候一雪前耻了。我要用里面拍电影的技能磨炼我的拍摄手法,并诚挚邀请我家猫娃子出镜,成为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摄影技术流指日可待!

  12. 场面调度

  “把人物或物体放在画面中央好,还是用三分法(即横向将画面平均分为三段)好呢?”

  “想要人物看起来更高大、有力量,摄像机就要架在他的视线以下。”

  成功get 对称法、三分法和蚂蚁视角!

  13. 面孔

  “面部特写是有力的武器。最细微的表情变化也能给人带来震撼,角色的心理活动由此被放大。”

  猫娃子的大脸,越是靠近越是韵味十足。

  14. 黑与白

  “黑白拍摄同样能吸引观众对构图和形式的注意。它具有一种原始的特质,能更直接地反应角色的生活。”

  猫娃子的本质是——超萌噬元兽!

  22.摄影轨道

  “慢慢朝角色推近镜头,与被摄客体建立亲密性,让镜头承载情感。”

  “快速地推移,制造某种惊奇感,比如暗示被摄对象突然想到了什么。”

  这个身姿不禁让我想到夜壶,不好意思,萝卜酱。

  26. 魔法时刻

  “这个时候的自然光最温暖、最柔和,它如薄纱轻裹万物,赋予画面金色的光泽,就像魔法。 ”

  落日余晖下阿橘这个虐我千百遍的小眼神,简直是本铲屎的大爱!

  靠着这本书,我成功地实现了在朋友圈高逼格晒猫的梦想,收获了朋友们对我高超的拍摄技艺的一个又一个赞。接下来,我要用这本书继续升级打怪——进军Vlog界,各位后会有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