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10篇

2019-09-18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10篇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是一本由英国Little White Lies编辑部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19-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一):养成良好拍摄习惯工具书

  首先我强调一点,这本书是在教给你正确思路章法,你可以不断的纠正自己创作习惯,从而达到良好的内容产出。B站有的是手把手教你拍视频技术视频,你就能拍的和人家一样了么?故事内容都没想好要讲什么?给你最新的iPhone11 pro+大疆设备你就封神了么?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拍摄从来就没有捷径,无脑喷的你不适合拍视频。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二):干货

  买iPhone的很大原因在于很多强大功能,比如现在市场上一些技术成熟的app完全可以hold住一部电影的拍摄,从早期的《波澜万丈》到后面的《失心疯狂》都展示了这一技术的成熟性。一部好电影的拍摄出了演员和故事情节以外,很重要的点就是拍摄手法和电影构图。这本书深入浅出的以举例的方式介绍了一些简单可行的拍摄小ponit。

  作为行人,看了这本书也要跃跃欲试啦。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三):实用的“形式

  这是一个全民自媒体时代,随着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有能力渠道拍一部视频作品并展示出来。全世界每天新产出的Vlog、自制短片不说上亿,肯定也是上百万的。但是,我们通常不会称这些短片为“电影”。因为它们很多只是一些完全从“方便”的角度拍出的视频拼接在了一起,即使有一定的故事性,也谈不上艺术。就像库布里克所说:“电影应该更像音乐而非小说。它是情绪感受递进,在高潮阶段引出主旨立意。”

  问题在于,是不是低成本的视频制作,就意味着对于拍摄手法的要求也可以降低呢?悲观地说,现在确实有这种趋势。随着每天新增视频的数量不断增加,视频的时间被越缩越短(虽然电影并无时间长短限制)拍摄者自然而然发现追求高级的手法和巧妙剪辑所耗费的成本,与它带来的收效是不成比例的。不仅拍摄者会这样想,观众也会有这样的倾向。比如,我并不会期待在快手和抖音看到合乎正统拍摄手法和电影语言逻辑的“电影”,如果看到了,我可能也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有意的艺术追求。

  这是一本好书,但是标题“用手机拍电影”起得却有些离题。因为我读完以后明白过来,只用手机,是不可能按照最正统的电影拍摄流程来排除一部“合乎标准”的电影的。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专门针对手机的拍摄方式来进行拍摄方式创新的电影拍摄指导书。然而,这本书里介绍的手法和注意事项,却是那些最经典的基本法,最正统的电影拍摄原则。那些只用iPhone拍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极少数另辟蹊径的“鬼才”。这实在令我有些绝望

  但是换个角度想,“用手机拍电影”可能指的是,“电影”这一高深复杂的艺术,也可以步步拆解成一个相对容易理解的、亲民的制作环节——“手机”想强调的是这本书的“浅显易读性”,我只能用这种方式安慰自己。

  这本书的“好”就在于,它不谈内容,只谈形式。功利的角度来看,看起来内容是更有用的,形式只是服务与内容,但是把形式掌握好,同样相当实用。内容和情感表达根据每个导演特色千差万别,但是绝大部分优秀电影都有一些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它把拍摄电影的注意环节分成了39个小事项,每个事项看起来都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甚至很多项目是用惯常思维看来相当不起眼的。然而,读完之后,就会明白,这每个环节都大有文章可作,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杰出影片将其优越性发挥到最大——场面调度、混音、长镜头……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一部作品的最大亮点

  同时,在了解这些“形式”的时候,我也慢慢明白了普通观众和国际电影奖(尤指文艺类)评委评判标准上的差异。就我个人在网上浏览经验归纳,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故事是第一位的——有一个好的创意,并能延伸出一个有起承转合、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其次,应该是演员的颜值动作和特效。对于电影手法,除非出现重大失误(镜头明显抖动、配音明显不合适),一般观众是很难察觉到其效果。而电影手法运用过人之处,观众可能也意识不到,甚至可能会不适应这些手法。这么看来,把商业片文艺片分开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也难怪,一部优秀的电影,第一遍的时候顾着跟上情节,观看体验应该是连贯的“跟随感”。我有过这种感觉,看到第二、第三遍甚至更多的时候,不同的镜头开始在我的脑中割裂开了,每个镜头、每次音效开始分离成不同的个体我会开始意识到它们彼此之间存在一种人为精心设计出的咬合和衔接,然而也仅仅是意识到,并没有形成系统性认识

  如何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并不是把这39步背下来就一蹴而就了。正如“第3部准备工作——向最好的偷师”所说,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步骤放到经典的影片中,带着“创作者意识”重新审视它们在电影中被如何运用和串联起来的。

  所以,在略显抽象的39个步骤之后,作者也附上了参考影单和一些重要的网站资源。从具体的影片表现学习,从模仿最经典的影片开始,才能慢慢摸到电影创作的门路

  放到当下的短视语境下,这本书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行业谁会脱颖而出,这并不是一件纯偶然的事情。我很喜欢一个叫做“华农兄弟”的up主,摄影小哥也是农民出身自学了一些拍摄手法,所以他们的视频里会有特别、航拍、空镜头等。放在一众农村视频中,有了点“雅”的感觉。当短视频业态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内容已经高度同质化,如何进一步提高视频质量,或许也可以考虑从形式入手。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四):你想拍电影,你真的看懂电影了吗?

  正如书中提及“这不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本插图手册。帮你更好理解制作一部影片的重要手段,以满足你对电影的诉求。”

  对于电影迷和想要在电影短片世界大展拳脚新人来说,这是一本十分系统的入门手册。它帮助视频新手和电影门外汉,对“拍电影”有更为系统和专业认知;而对于电影迷来说,它从侧面解释了一个直击灵魂疑问:“你真的看懂电影了吗?”

  这是我看完本书最大的一个感受:看了那么多年的电影,嘴里嚷着那部电影是票房毒药,这部电影是今年最佳,但其实我根本没怎么看懂电影。

  本书共有三个大的板块:前期准备、拍摄、后期。将一部影片的制作解构成了39个小步骤,分属在这三个板块之下。在解构如何拍电影的同时,也在引导如何去观赏一部影片。这本书也许并不能从一些技巧上提高拍摄技术,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整个电影的流程以及如何观影,有了更好的了解。它细致地从前期的蓝图规划,到拍摄的场记细节、以及后期效果的展映,解构了一部影片的制作流程,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电影世界。

  【前期:用导演思维看电影,才能看到一切】

  “导演们可没想让你不停地思考他拿着摄像机做了什么,因为这会让你出戏。指导就是误导。但如果你知道要看什么,就能看到一切。”

  曾经听过柏林金熊奖获奖导演杨超的讲座,里面提及导演决定了观众看什么,怎么看。观众看到的,都是导演想让观众看到的。而如果真正的用导演的思维去观赏一部电影,你会从电影中获得更大的乐趣

  我们在观影的时候,通常只能看到镜头呈现画面。而背后导演在前期的时候关于分镜、蓝图、预算、设备、场地彩排调整、局限的打算考量,都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而当我们将这些东西考虑进去的时候,也许并不会做出比导演更好的决定。观影也是学习,是利用镜头找寻导演思维的学习。拍电影可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拍摄:画面、镜头、色彩,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

  “镜头里什么应该有,什么应该没有,这是电影要关注大事。”——马丁·斯科塞斯

  对于电影电视,甚至所有的视频来说,画面都是最为重要的。它直接决定了观众看到的一切,是导演表达的呈现。画面的呈现是电影的独特交流语言——镜头语言。

  镜头的多种多样,通过看电影是完全不能够了解全面的。本书梳理了拍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镜头:定场镜头、主镜头、双人特写镜头、越轴镜头、空间镜头。同时,还介绍了镜头的运用,比如说镜头的运动、变焦摄影、拍摄轨道推移镜头和推拉镜头有何区别,作为入门而言,这些已经足够专业。

  镜头决定你看到什么,以什么样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出现在镜头里;是通过镜面反射看到的,还是直接看到的。而画面决定了你看到的镜头的优劣程度,是光影、色彩、比例是否自然和谐

  室内拍摄、室外拍摄、动态拍摄。不同的镜头,不同的拍摄方法,会形成不同的画面,激发别样的画面感受。通过拍摄来实现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一种电影的方式去看我们认识的世界,打破现实,重塑世界,是拍摄所赋予的。

  【后期:电影应该更像音乐而非小说故事】

  拍摄完成后,所有的镜头都变成了素材出色的素材变成了电影的一部分,另一些只能成为废片。再进行剪辑前,素材的整理和挑选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也许某些小失误反而给你的影片添加了意想不到惊喜

  谈及后期,我常常会简单地认为,就是剪辑,将镜头剪辑到一块儿罢了。但是,看了本书后,才知道那叫剪贴不叫剪辑。

  剪辑注重的是韵律

  除了音乐电影是以音乐为主外,几乎其他所有的影片也都有BGM的存在。音乐能够烘托气氛带动情绪。恰当的音乐,出现在恰当的时机,能够为影片锦上添花。也明白为什么一提起詹姆斯邦德,脑海里会浮现007的音乐,出色的音乐旋律运用,使整部电影都充满灵性

  本书向读者和电影新手小白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拍电影重要的是拍什么,怎么拍,设备是其次的。在技术设备并不发达的时代,电影人们也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佳作。你需要做的就是:拍,就完事儿了。15岁的斯皮尔伯格当年走出福特办公室后,拍出了《侏罗纪公园》;而如果处于今天的时代,他一定下午就拿出手机开始拍摄,但却不一定是《侏罗纪公园了》。

  随着现在自媒体的发展,Vlog、短视频行业的蒸蒸日上人人都是导演。一部相机,一部手机就能拍出各种各样的视频短片,人人都是Vloger。不需要多大牌的设备,便能化身为自己短片的导演编剧。虽然拍摄的门槛降低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短片都制作精良。而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这本书里面的一些技巧,可以让我们的视频更加的精致富有质感。通过运镜的学习,更好地叙事,描绘人物处境场景;通过变焦摄影,可以展现我们视频里讽刺和怀旧的效果;通过摄像的拉近推移,镜头的流转变化,展现镜头切换中,如何自然地加入要素。一步步让普通的日常Vlog变身制作精良、富有质感的小电影,Vlog离电影大概就这么一本书的距离叭。

  这本书带我入门电影圈,拍拍短视频微电影足够了,更多的是,它让我渐渐找到了一种更为专业的观影方式和方法。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读后感(五):一本电影书教会了我用手机拍照

  本人阿海,搬砖工一枚,也是个不会拍照的手残星人,凡和朋友玩耍必不让我掌镜,猫娃子看到我给它们拍的美照表示也很无奈

  比如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

  。。。。。。两只提着两米大刀向我赶来。

  还好,我发现了这本书——《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这本号称39步完成一部电影,对此我不敢奢望,但15步拍出大片感短视频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是时候一雪前耻了。我要用里面拍电影的技能磨炼我的拍摄手法,并诚挚邀请我家猫娃子出镜,成为美貌智慧并存的摄影技术流指日可待

  12. 场面调度

  “把人物或物体放在画面中央好,还是用三分法(即横向将画面平均分为三段)好呢?”

  “想要人物看起来更高大、有力量,摄像机就要架在他的视线以下。”

  成功get 对称法、三分法和蚂蚁视角

  13. 面孔

  “面部特写是有力武器。最细微表情变化也能给人带来震撼角色心理活动由此被放大。”

  猫娃子的大脸,越是靠近越是韵味十足。

  14. 黑与白

  “黑白拍摄同样能吸引观众对构图和形式的注意。它具有一种原始特质,能更直接地反应角色的生活。”

  猫娃子的本质是——超萌噬元兽!

  22.摄影轨道

  “慢慢朝角色推近镜头,与被摄客体建立亲密性,让镜头承载情感。”

  “快速地推移,制造某种惊奇感,比如暗示被摄对象突然想到了什么。”

  这个身姿不禁让我想到夜壶,不好意思萝卜酱。

  26. 魔法时刻

  “这个时候的自然光最温暖、最柔和,它如薄纱轻裹万物,赋予画面金色的光泽,就像魔法。 ”

  落日余晖下阿橘这个虐我千百遍的小眼神,简直是本铲屎的大爱!

  靠着这本书,我成功地实现了在朋友圈高逼格晒猫的梦想,收获了朋友们对我高超的拍摄技艺的一个又一个赞。接下来,我要用这本书继续升级打怪——进军Vlog界,各位后会有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