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守望灯塔》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守望灯塔》读后感精选

2021-02-19 03:32: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守望灯塔》读后感精选

  《守望灯塔》是一本由[英]珍妮特·温特森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望灯塔》精选点评:

  ●被抛弃的孩子,在一次次面对亲人的不告而别后,偷来一只会喊自己名字的鹦鹉,决定和它做一辈子的好朋友;一生躲在上帝的怀抱里,逃避真实自我的牧师,猛然发现毕生信仰原是虚无,余生只有无爱的婚姻,“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写尽生活、婚姻中的绝望与窒息,在刻画孤独这件事上,《守望灯塔》远比《橘子》更湿润、更温厚、更老到,也更狠辣。

  ●听别人的故事 也讲自己的故事 寻找爱相信爱 虽然故事脉络不是很清晰 但是对于爱的描述很让人喜欢

  ●有两个大西洋, 一个在灯塔外面,一个在我心里。 我心里的大西洋没有航标灯。 ——珍妮特·温特森《守望灯塔》,2020年已暖心上市~~

  ●我曾以为自己很了解珍妮特•温特森,我知道她是孤儿,出生6个月就被生母抛弃;我知道她16岁时爱上一个女孩,当养母命令她在女孩和家中选一个时,她离家出走;我知道她为了维持学业,在殡仪馆、精神病院打工,晚上睡在汽车后备箱里;我知道以全A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还被授予英帝国勋章,入选了“BBC100位杰出女性”。我不知道的是她内心的伤痛如此深刻。在英国文坛如日中天的她,一遍一遍反复书写自己的童年,每一次看,都让我痛彻肺腑。也许作为“普通人”,可能真的永远无法深彻理解曾被放弃的孩子内心的涩苦,那是一种从根上被否定的哀伤,后天怎么弥补都难以愈合。

  ● 我一直在想,达克后悔吗?他把自己推到上帝的怀抱里,看着幸福又一次离自己远去,他难道不怀疑这虚无缥缈的上帝吗?若干年后,达克一定是在海水中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影子,它们不只是幻象,他意识到,他本可以拥抱幸福,达克最可悲之处不在于背叛了爱人,而是背叛了自己。那些最终没有说出来的爱,没有抓住的手,没有落下的吻。终于一点一点将他埋葬,他亲手埋葬了自己,因为他要做一个好人,而不是真的人。在他决定他留在妻子和上帝身边的那一刻,他已经死了。从此余生的每一天,都是行尸走肉的踽踽独行。

  ●她一生都在写自己的故事。出生不久即被遗弃,16岁爱上女孩,与养父母出柜,然后离家出走,靠在殡仪馆、精神病院打工维持生计,却仍以全A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这本书为我们理解珍妮特温特森提供了一扇半掩的门。艺术家以谎言说出真相,在温特森的小说中,包含着她一生的秘密。

  ●企鹅新版《守望灯塔》。回过头来看,这是最能体现珍妮特·温特森语言魅力的一本。“你给我讲故事干吗非得从另一个故事讲起呢?”“因为天底下没有哪个故事可以从自己讲起……”

  ●1 美是不顾社会道德的,美创造自身的道德。温特森的笔法自成一派,既深情又绝情,既冷漠又炽热。很吸引眼球的笔法

  ●谜一样的句子,诗一样的语言。激情的天才的令人妒忌的温特森

  ●在灵魂深处,温特森一直都是那个孤苦无助的小女孩,“领养就是身在门外,你永远不相信会有任何人爱你。” 《守望灯塔》中,深深透出那个小女孩不被爱的恐惧和委屈。她反复地书写自己的童年。那些寡言沉静的孩子眼睛会说话:请多爱我一点吧!请看我一眼吧!请喊出我的名字吧!请你做我的朋友吧!

  《守望灯塔》读后感(一):守望灯塔

  《灯塔守望》是“2l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中2004年度英国文学入选作品。女主人公银儿是一个孤儿,飘无定所,由瞎子普尤收养。普尤是拉斯角的灯塔看守人,行踪神秘,给银儿讲述了许多跨越时空的旅行故事。这些故事围绕巴比·达克展开,他是一个十九世纪的牧师,一生过着一半光明一半黑暗的生活。达克的故事在银儿看来,是她自己穿越黑暗的一张地图,与她自己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最终通向了爱情,成就了一个娓娓动听的爱情故事。本书用诗一般的语言,讲故事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现代寓言。

  《守望灯塔》读后感(二):命运的指示灯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作为欧洲来说,算得上是世界范围内的行业大发展,无论是航海、渔业还是蒸汽、工业都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在这个时期,仿佛一切都有可能,那些不同寻常的,那些匪夷所思的,那些令人不解的,具有非常浓厚的神秘色彩,一切皆可想象,一切皆有可能。

  要论思想的自由,这个时期算得上“思绪万千”,相比较当下时代的种种掣肘,当年真可算得上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人们充满激情的表达着一切畅想,毫无顾忌,人们享受着,享受着时代带来的新鲜空气。

  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创作的《守望灯塔》就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全篇充满了神奇、奇幻色彩,也体现了相当的异域风情,那斜坡上的小房子、那出海归来的邋遢海员、那美丽的姑娘,还有那坐立不安、肮脏的心境,带来的冲击感是巨大的,然而故事本身就不普通。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姑娘银儿,被一位世代看守灯塔的人普尤收养,然后叙说着一个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我们说欧洲作家的脑洞都是跳跃性的,这话一点不差。守望灯塔,就是守望过往的无数船只,通过灯塔的亮光,保卫船只的安全。随着春秋交替,时光冉冉而过,一批批的船员、旅客、货物,在灯塔的指引下安全通过,并留下了众多故事,这是岁月的沉淀,也是灯塔的见证。很多故事成为了传奇,而守望灯塔的人将这些故事一一记下,这是灯塔的传统,也是灯塔存在的意义。

  普尤给银儿讲述的灯塔的故事是关于牧师巴比•达克的一生。这是一位非常具有正反两面、光明与黑暗、自相矛盾的人,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非常狂野。他遇到了两个生命中的女人,这两个女人主宰了巴比•达克的命运,使他一生都无法逃离。他是痛苦的,也是高兴的,是幸福的也是悲伤的。有时候他非常的温柔,有时候他又异常的变态,整个一生,他都在跟自己搏斗,跟自己的内心顽强的战斗。

  银儿在灯塔中读到了这个故事,然而最终她和普尤却被驱离了灯塔,剩余的人生将如何追求?然而此时,普尤又消失了,银儿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普尤的道路,因为普尤就是她的命运的指示灯。

  《守望灯塔》读后感(三):守望灯塔守望爱

  这是我第一次读珍妮特温特森的故事,她也拥有十分传奇的一生,出生之后就被生母抛弃,16岁离家出走,在殡仪馆,精神病院打工,又考入牛津,还入选了bbc100位优秀女性。这样的传奇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而能窥见她人生故事的,也是在她一部部的作品里。

  这是一个故事,但是又是故事里的故事。对于女主角银儿来说,他和母亲住在一个陡崖边上,后来母亲掉落山崖去世。她成了孤儿,被人们送到了灯塔,尤普尤先生照顾。从此她成了灯塔里的一员。开始听者普尤先生讲述的达克的故事。直到官方要采用自动化灯塔控制,赶走普尤先生,银儿也离开灯塔。之后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最终又回到灯塔,遇到了普尤先生! 灯塔是位水手们指明方向,找到回家的路。这个故事并不像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或许可以说这是一首诗,一个预言,温特森在故事里表现出了一种孤独,无关信仰,无关亲情,故事里能看到的只有爱。故事里的普尤是孤独的,双目失明,一个人守着灯塔。银儿也是孤独的,成为孤儿,没人关爱,只能到灯塔里,陪伴着普尤。达克也是孤独的,躲在上帝怀抱里,借着信仰逃避内心的渴望,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余生只有无爱的婚姻…这样三个孤独的人,却也有一颗爱人的心! 三个人的三个故事,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体现的不仅仅是每个人的生活,从作者的笔下也感受当时的英国文化。作者也以不一样的人生写出不一样的故事。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或许它蕴藏的深刻的意义我还没有完全的领悟到。但是银儿在最后对着普尤先生说的一句“我爱你“,是整个故事真正的核心,爱无关任何,内心有着爱和希望,坚定自己的信念,就像灯塔一样,只要指明方向,勇往无前,肯定能找到回家的路,也能达成愿望! 这本书的名字也是如此《守望灯塔》,我认为他们所守望的其实是爱与希望,只有爱才能给人们带来希望,所以这是一个爱与希望的故事,或许在日后的日子里,当我失落之时,我还会拿起这本书再读一读,重新体会一下故事里的意义。

  《守望灯塔》读后感(四):守望着爱,守望着生命中的灯塔

  译者序中提到,本书不是“一个单一的、线性的、有着水落石出般解决的故事”,所以翻看之前的我有着诸多的疑虑,怕自己看不懂故事、怕不能理解作者的内涵甚至怕自己会因为书太过意识流而无法看下去。事实证明,我的疑虑是在杞人忧天了。这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这是一个不断用故事片段拨人心弦的书,这是一本充满着美妙比喻与哲思金句的书。翻开它,迎接你不是惊心动魄的历险,但是合上它,你却能感受到内心的那座灯塔似乎亮了许多。

  本书开始即是一个孤儿银儿的不幸童年,单亲母亲死后她辗转被灯塔看护人普尤收养,他给了她并不富裕的物质生活,也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弥补了银儿精神上的缺失,而一个主要的故事即是围绕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牧师的双重生活展开:他因误会抛弃了心爱的女子,选择与不爱的人结婚,却再次遇到爱人,误会冰释他却在爱与现实中挣扎,最终再次伤害了爱人,他也在无望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嵌套故事的形式,并没有使得其更加复杂,甚至穿插在作者金句频出的语言中,显得愈发清晰与简明。相比起主人公们的遭遇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每个读者更加沉醉的是作者天工鬼斧般的文字、以及传递而来的人生中共同的那些情绪。

  普尤给予银儿的生活条件简陋却珍贵,一如他给予这个被人抛弃的孤儿的教育,银儿没能去学校接受教育,却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汲取着成长的养分。她从故事中知道了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各种经历,虽然表象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内核,就像灯塔每代不同的守护者既是不同的普尤,又共享同个名字。她从故事中了解了,事情有无数的开端与结尾,也就没有真正的开端与结尾,而当下发生的也是故事变化的本身,真真假假的描述中却隐藏着始终如一的真相。她从故事中明白了,人们有着种种经历,即便是黑暗中也要去找寻着灯塔的光芒,那些美好的有爱相伴的日子,就是心中的灯塔,指引着人们走过无尽漫长的生活。她从故事中体会到爱,也在生活中遇到了爱,她细细品味着珍惜着爱的美好,也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段爱的前因与后果,呵,看到这里你还会在意人生的前因与后果吗?爱的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前因后果却都不是。如同牧师的经历,他在爱与现实因果中挣扎徘徊成为了“化身博士”:当一个人不去考虑现实代价而去追求理想,他会被现实无情打击;而当一个人背弃本心去生活,他的灵魂却会受到无尽的煎熬与折磨。亲爱的,世上确实没有那么多的两全其美,书中说“就像大多数人一样,祈求一事,却又把自己的生活转到通往别处的路上”,我们选择走少数人走的路,所以坚持下去好不好?用一生的赌注,你愿意吗?

  人生也如同作者所说那般,最终记住的都是一个个灿烂光芒的时刻,那些被爱与去爱的时刻,而剩下的时间,我们只是在黑暗中前行,重复着枯燥无味甚至忍受着海浪般无情的打击。但也正是这种对比,使得“爱”那么值得我们珍视,在经历多少万年的时间消耗后,残存的骨骼遗迹都再也传达不了爱所带来的深刻与强烈,“爱一旦烧尽,这星球也就死亡了”。

  《守望灯塔》读后感(五):在殡仪馆打工,睡汽车后备箱,全A成绩考入牛津大学的珍妮特•温特森,用一生反复书写命运

  “领养就是身在门外,你永远不相信会有任何人爱你。”

  我曾以为自己很了解珍妮特•温特森,我知道她是孤儿,出生6个月就被生母抛弃;我知道她16岁时爱上一个女孩,严厉的养父母勒令她们分手,而后她愤然离家出走;我知道她为了维持学业和生计,曾不得不在殡仪馆、精神病院打工,晚上睡在汽车后备箱里;我知道她不但以全A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还因杰出的文学成就被授予英帝国勋章,入选“BBC100位杰出女性”。

  我不知道的是她内心的伤痛如此深刻。

  几十年后,她的作品中仍然透出深深的不被爱的恐惧和委屈。

  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样》,《守望灯塔》也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质。

  孤女银儿生下来就没见过父亲,十岁时又失去了母亲,索尔茨小镇的灯塔看护人、“老得像独角兽”的瞎子普尤收留了银儿和她的小狗,带她到灯塔里,给她讲故事,祖孙二人一起煎咸肉、喝浓浓的“大力参孙”茶,把铜器擦得光亮可鉴。然而,“进步”的橐橐足音震碎了这个脆弱的童话。“北方灯塔管委会”决定对拉斯角灯塔进行自动化改造,普尤悄然失踪。

  在一次次面对亲人的不告而别后,心碎的孩子踏上寻找爷爷的旅程,她拼了命去偷窃一只偶遇的金刚鹦鹉,因为鸟儿曾经完整地喊出过自己的名字。

  她坚信它是自己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好朋友。

  “文字是沉默中能说出来的部分,我需要文字。”

  人总有一套应对外界伤害的方式,内在的人格会快速建立新的生存策略,让自己适应不幸。但长时间地接受它、习惯它、学习认命,不幸会慢慢长成你的皮肤。

  不幸只能换来更多不幸,只有幸福能换来幸福,就像水无法点燃火,只有火可以点燃火。

  温特森找到自己生活中最后一点幸福的火苗,她开始写作。

  “艺术家以谎言说出真相”,《守望灯塔》既是温特森呼救的病历,也是她诊断自己的处方。她记录下自己隐忍的痛苦、孤独、张皇失措,也大胆地告诉那些和她一样痛苦的人,应该如何自救。

  温特森用了两条故事线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银儿和普尤的故事只是小说最外层的叙述——除了那些被风暴抛到空中、像软木塞一样漂浮在海中的水手的故事外,“胳膊下面夹着一袋故事”的普尤还给银儿讲了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巴比·达克的牧师的双重生活。

  有着《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影子的英俊牧师达克,本是在剑桥大学念神学的富家子弟。返乡时。达克邂逅了漂亮性感的码头姑娘莫莉,两人一见钟情。不久莫莉怀孕,达克却疑心莫莉与他人有染,他拒绝承认自己的孩子的父亲,不顾情人的哀求和家人的反对,只身奔赴索尔茨岛,就任神职。

  在外人看来,达克牧师的生活充实而高尚,教堂坐得满满的,走到哪里都有人对他表示敬意。牧师造了带花园和围墙的大房子,娶了镇上唯一一个拥有贵族血统的女人为妻。有时牧师的大房子会在夜里喧闹不已,窗口像闹鬼一样忽然亮起灯,有人大喊大叫、摔家具、厮打。牧师说,那是他在和魔鬼搏斗。他的妻子则对此缄口不言,如果牧师一走好几天,或是有人看见身穿黑衣的他在悬崖上徘徊的话,那是他的自由,他是上帝的仆人,只有上帝才可以评判他。

  牧师学会了什么都不去想,他发现这才是最轻松的,修剪灌木时被划破手,反而令他感觉轻松。妻子拉着他去施舍穷人,而他讨厌那些低矮的、散发着鱼腥味儿和烟味儿的屋子和不停抱怨命运的渔民。他总是沉默,末了嘟囔几句圣经,留下一个先令,转身离开。

  妻子指责他无情,他便大打出手,事后又悔恨地将双手浸入沸水中。

  他没有理由恨自己的妻子。她顺从、谨慎,乏味得像只木桶,但她终归也没什么过错。

  在伦敦博览会上,购买柠檬水的间隙,达克听到熟悉的呼唤。

  “达克。”

  声音很轻柔,但将他彻底穿透,如同打磨好的石头被干净利索地切割开,他身上的某一部分脱落下来,露出里面粗糙的原石。

  莫莉抱着女儿。

  有着他的眼睛,他的头发的女儿。

  ……

  达克开始了双面人的生活,他在布里斯托尔城外买了房子,每年的四月和十一月,达克赶到莫莉身边,在这隐姓埋名的两个月,他才“有生活、有爱,他个人的行星进入了沐浴着温暖阳光的轨道”。

  他不准莫莉跟自己上索尔茨岛,一方面,他暗暗为自己规划了一个为期七年的刑期,打算用七年时间在上帝面前赎罪,然后就远走高飞;但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的罪行战栗不已,他知道自己无力给莫莉母女光明正大的生活,也不能遗弃索尔茨岛上的妻子和儿子。

  他不敢面对内心真实的自我。

  莫莉主动踏上了索尔茨岛教堂,窥破了所有秘密后,莫莉退出了他的生活。

  达克终于不再恐惧,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悔恨。

  他偶然发现的溶洞,成为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的有力证据,达克的精神世界轰然崩塌了,他精心构建的避难所原是空中楼阁,上帝并不存在,所有的牺牲和付出,都毫无意义。他白白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在小说的另一条故事线中,银儿坚定不移地学习爱与被爱,她追随自己内心的呼声,努力学习生存的技巧。终于,她迎来了自己一生挚爱,并在夕阳下的灯塔旁,与普尤重逢。

  比背叛爱人更不值得同情的,是人对自己的背叛。温特森坦言,“ 我曾经是个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我现在仍然是。我曾经相信爱是至高无上的,我现在依然保持着这一信念。我并不指望自己会幸福,也不幻想我会找到爱——不管它意味着什么。我不把爱看作灵丹妙药,我把爱看作一种自然的力量——像太阳的光一样强烈,是必需的,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是广阔无边的,是不可思议的,是既温暖又灼人的,是既带来干旱又带来生命的。”

  她一直都没有变,从少女到暮年,始终要“照自己的意愿活得头破血流,好过听从别人的安排,虚张声势地过浅薄生活。”

  这是一本女性版的《月亮与六便士》,虽然普尤对达克始终抱有深厚的同情,但在银儿的叙事角度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永远忠实于内心的呼声。

  不管多么不幸,都要找到自己生活中哪怕一丁点幸福的火苗,凝视它,享受它,吹旺它,借着它的能量蹬出自行车最艰难的第一脚,然后它就会顺利滑行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