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摘抄
《看不见的客人》是一本由塔娜·法兰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一):警探和证人联手让书变厚
警探的性格决定了案情产生偏差,同时吸引读者猜测和思考。同时女警探和受害人身世的相似度相当之高,女警探行为合理性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故事展开过程中甚至展现了受害人的坚毅,使得受害人几乎可以同女警探一起被视作女主。 颇具悲剧色彩的是犹豫、怯懦的嫌疑人可能是受害人唯一的爱人。 吞吞吐吐的闺密送上最大助攻。 感谢男女警探有默契但不相爱的设定。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二):前面的冗长平淡都是为了结局的高潮
由同名电影,我之前还以为是完全一部,后来才发现似乎大相径庭。只是个巧合而已。这个小说在前面读起来特别费劲,似乎一切都只是空想,一切都是自己瞎猜,似乎永远没有线索,永远都在做无用功,男女主角永远在抱怨。差点中途弃坑。尤其是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很多梗也读不懂。最后忍着读完了,以外发现,最终结局迎来了大高潮,审讯过程令人感到跌宕起伏,可能就是文中之前冗长无聊沉闷的中间部分的铺垫导致的。整体还不错,可以打3星,解闷的通知可以去看看。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三):2019.12.10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一直以为是一本悬疑小说,但是看完整本书却觉得他是一本刑侦类的小说吧,风格有点类似于《雪人》,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更快一点。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叫艾斯琳的女子被人谋杀了,这件事落到了女警探莫兰和她的搭档康韦的头上,在整个破案的过程中,他们由于警探布雷斯林的奇怪行为,他们一度怀疑这件案子是黑帮买通了他们,于是他俩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可是最后发现这件事只是一场情杀案,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只是布雷斯林的搭档杀死了这个女孩,黑帮什么的只是一场戏。
而除了案件本身,也写了很多女警探在重案组的遭遇,所遇到的欺凌。整本书其实很多的篇幅都是在描述莫兰的想象,以及按照她的想象去侦破这个案子。现实是她的想象完全不太靠谱,不论是对案子的想象还是对重案组人员对她态度的想象。我认为警察对案子有很多的想象无可厚非,这样可能会更快地破案,但是对于别人态度的想象是很不应该的,因为第一印象会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可能完全会误导你,不要觉得所有人都是在针对你,大家真的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精力,都是成年人了,要成熟一点。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四):与其说是一本悬疑惊悚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女性小说
书读完了,其实故事很简洁,但是全文却用到了50万字,足足四百多页。 主角是一名在重案组工作的女警察,她渴望能和病态的犯罪天才玩智力游戏,但是等着她的却是上不完的夜班,处理不完的家庭纠纷。 为什么接不到谋杀案? “案子从不是问题——我受得了一个接一个的食人魔和儿童杀手,并不会因此夜不能寐。就像我说的,你能打败一个凶手,但想打败你自己的组,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因为她是一个女警察,所以她永远接不到大案子。当她还是助手的时候,重案组是她最向往的部门,但是当她工作的时候,她才知道这里的歧视有多么的严重。 “进组的头一周,他们不断测试我,就像作案者在酒吧里测试潜在的受害者一样:扔小纸球,说老笑话——以'为什么女人像个……'开头,评论我的例假,暗示我为了得到这份工作一定不择手段——看看我会不会强颜欢笑。测试,就像那些作案者的测试一样,看看谁规规矩矩,受得了奚落和羞辱,而不(但愿不要发生)抱怨;谁可以被一步步强迫去做他们吩咐的事情。” 女主有想过要不要换掉这份工作,去做保安。但是很快她的机会就来了,这次真的是个大案子,一桩被定性为是家暴的案子。 一天凌晨警方接到了一个男子的电话,来电者是一位男士,不愿意留下姓名和私人号码,只告知警方有一个女人跌倒受伤了,要求叫救护车,随机挂断。当女主和她的搭档斯蒂芬到达现场的时候,那个跌倒受伤的女人爱斯琳已经死了,她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生父不明,母亲早亡,只有一个十几年的好友露西和死亡当晚要约会的对象罗里。 重案组里受人尊敬的布雷斯林几乎立刻拍案凶手就是对象罗里,然而女主却从露西的话里找到了一些爱斯琳可能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真相究竟是什么?是简单的情侣纠纷亦或者是黑帮团队的灭口行为再或者是强盗所为? 女主决定自己去寻找真相,即便寻找真相的这条路是如此艰难,即便她会因为歧视取证困难,但那又有什么好怕的。 也许组里的男同事们认为女人永远干不成大事,但是没有女人要比女人更懂女人了。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五):看不见的客人,看的见的真相
塔娜·法兰奇, 出生于美国,之后在爱尔兰定居,被曾为爱尔兰国民女作家。她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爱尔兰警方的作品,处女作《神秘森林》是历史上唯一获得四大奖项(爱伦坡、巴瑞、安东尼、麦卡维蒂)的最佳处女奖的作品。曾获得多个重量级奖项。这个作家我已种草许久了,曾听很多群友都有过推荐,自己也已买了几本只不过还来不及看。这次感谢猪神的活动让我第一次开始读这个作家,听了这么多人推荐塔娜·法兰奇,让我对于这个作家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期待,但仅《看不见的客人》有些没有达到我期待,还是要再看看其他作品才能评价这个作家。
初看到《看不见的客人》这个名字会让人想到那部同名的电影,是可实际上二者并没有关系的。全书共450页,节奏有些缓慢,有着英国女作家的啰嗦。开篇讲了一个叫康韦的女警探的成长历程,她为何立志要做一名警探?在她成为一名警探之后并没有得到她所想象的,她是都柏林重案组里唯一一名女性且非白人警探。由于种族肤色和性别的不同,她被各种的刁难和歧视,所幸她并没有放弃,像一头孤狼似的前行。
本书的案子是一个叫爱斯琳的女人,盛装打扮的死在了家里,桌子上摆了红酒和食物,看起来像是在等什么人的到来。随后书店老板罗里被认定为嫌疑人,一切不利的证据都指向了他。但康韦和她的搭档却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这时来自上层的压力让她认定罗里为凶手今早结案。是遵从指令办事呢还是独自查明真相呢?康韦选择了后者,随着调查慢慢的真凶麦卡恩浮出水面。书中实际讲案子的篇幅不多,大量的走访调查和对嫌疑犯的审讯描写的太过于细致繁琐了。整部书是一个标准的警察小说,一方面细致的描写了警察办案子的调查过程和方式,另一方面写了警局中的内部矛盾和歧视。
塔娜·法兰奇对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的描写非常细腻,这也是欧美女作家普通擅长的。文中塑造了一个独立勇敢的女性康韦,这也是对女性生存环境的反思。不仅仅在警察局的环境里,社会上还有很多地方的女性正在遭受着各种歧视,也希望女性在社会环境里能平等的被对待。虽然这部作品并没有我期待的那么好,但也还是不错的,会继续看塔娜·法兰奇的其他作品的。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六):不知道用什么标题
先简单介绍一下塔娜·法兰奇,爱尔兰女作家,2007年以一部《神秘森林》出道,可谓出手不凡,本书一举拿下2008年的欧美犯罪小说四大榜单新人奖(不了解这个概念的可以参考我的一篇日记),其后又陆续推出《神秘化身》,《带我回去》,《心碎港湾》,《我知道谁杀了他》(台译名),以及本书《看不见的客人》,这六本书共同组成了她的系列都柏林重案组,这六本书几乎本本都入围了欧美多项重量级犯罪小说大奖,而这也使她成为了当代最杰出的犯罪小说作家之一。
本书是她的都柏林重案组系列第六部作品,暂时也是最后一部,至于以后会不会写新作就不得而知了。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已经看过该系列的前四作,第五本暂时没看,跳过去直接看了第六本。这个系列虽然每本都是以都柏林重案组为核心,但是每本又分别以不同的人物作为主角,而本书主角看介绍似乎与前作有关联。
首先想吐槽一下书名,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感觉《看不见的客人》这个书名多少有蹭热度之嫌,毕竟有西班牙同名电影在前,不过如果读完书之后再细细回味又觉得这个书名也非常切合主题,用这名字也未尝不可,严格意义上来说肯定是台版书名《入侵者》更加合适。
我相信任何人平时阅读犯罪小说或者Mystery小说的时候,谜题都只是整部小说的一个部分而已,换言之,除了谜题之外,还要有人物,情节或者其它元素等,而谜题的强弱并不代表了一部小说,只不过关系到最后真相揭露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而这恰恰也是我喜欢塔娜·法兰奇的原因,综合来看她的五部小说,我觉得谜题都算不得多厉害,不过她的创作核心其实是人物本身,比如主角之前的各种经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现,再比如主角与被害人或者嫌疑人之间的奇秒关系,再比如她对女性的细腻描写,我看过不少橘子奖(一个专门颁发给女性作家和女性主题小说的文学奖项)的入围作或者获奖作,我觉得以她的作品,入围甚至获奖都有足够的实力。由于她作品的这些表现形式,所以有时候读她的作品给我一种身处在雾中迷宫的感觉,很难找到出口,让人很迷茫,但这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
于是自从第一次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我就迷恋上了这个爱尔兰女作家,她也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我最喜欢的五位犯罪小说女作家之一,而我所看过她的五部作品全都可以打五星,绝对有足够的硬实力,系列第五作暂时没看,这部作品在欧美的评价也稍微差点,希望博集天卷能继续出版她的书,也希望自己有机会继续阅读下去。最后感谢博集天卷赠书。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七):看不见的是人的内心
首先,《看不见的客人》这本书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推理小说,真要说的话,应该属于社会派推理小说会比较合适;在我看来,有点像早期港剧《鉴证实录》类似于单元剧的类型。有尸体、有谜题、有调查,另外还有前后贯穿二十年的剧情架构。
一个独居女人爱斯琳被人杀死在自己的公寓中,而饭桌上摆着两套餐具和精美的饭菜,剧情由此展开。究竟爱斯琳在迎接谁?而又是谁作为“客人”前来拜访呢?牵扯到爱斯琳周围的一切都开始被调查,爱斯琳的家人、朋友及周围的社会关系开始逐一清理,甚至牵扯到爱斯琳父母时期的故事,作者塔娜·法兰奇在丰富剧情的想象力上功力显著,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具特色的警探故事。
本书的全视角都围绕警探、警察展开,这在同类型小说当中可谓独树一帜。作者塔娜·法兰奇通过诙谐、幽默、打趣的表现手法让我们窥视了警局内部的一些细节,情节丰富多彩。其实警察作为国家特殊工作人员,在顶着各种压力下的工作中,也有着平凡人所拥有的一切爱恨情仇,本书的女猪脚康韦警探就处在这么一种高压的工作状态下,从她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警察制度的不满、对办案方式的不满、对上司工作安排的不满,对同事配合的各种不满,警察内部也分为好多派系,在如此多不利条件下,需要女猪脚去协调各种资源、诸多警探配合,尤其在层层阻力下办案,实在强人所难。好在康韦警探不畏强权和艰辛,在同等相互讽刺的过程中,非常完美并适合的解决了这个案子。
“你凭什么操控我的人生?”对这句话颇有共鸣,这牵扯到人性和人生的问题。究竟如何做才能体现人性?如何才能让人生得到欣慰和满足?案子由此作为触发点,向我们一一阐述始末。很多人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做出选择,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内心而做出选择,而工作和生活中都有支撑人们做出选择的基础和理由,人们的认知在自认为关键与合适的理由上而做出判断,然而人们并不知道选择之后所带来的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得到的呢?犹豫、矛盾、坐立不安,想要做出一个决定非常困难,然而在迷茫彷徨、矛盾万千的内心世界中,还是会有最终一条信息得到贯通与执行,人就是人,人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集合体,书中对此阐述非常精彩。
看不见的是人的内心。
本书唯一不足乃是欧美小说通病,文长字多对话啰嗦,但通篇读下来,能体味出一种独特的情景描写和幽默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推荐大家阅读本书。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八):看不见的是敌人——读《看不见的客人》
《看不见的客人》是爱尔兰女作家塔娜.法兰奇的新作,看介绍为“我们时代难得一见的惊悚作家”,然而读完全书却并没有惊悚的感觉,除了书中故事主线是围绕一起在家中发生的命案以外,全书没有多少悬念和惊悚的情节,在线索推进中反反复复的一些叙述和审讯让人略感枯燥和啰嗦。
本书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探案推理小说,更像是一部女权主义和抨击警察体制的社会小说。主人公女警康韦因为是私生女的身份从小就备受欺凌,励志当了一名警察后,又遭到警局其他男警们的处处排斥和奚落。按康韦自己说“另一部分原因是我没有“老二”,而那玩意显然是调查谋杀案时候的重要物件。组里以前也有过女人,而这些年也许总共有过五六个,她们是被调走了,还是被开了,我不清楚。反正等我到的时候,周围已经一个女人也都没有了”。康韦除了遭受性别的歧视外,还有种族的歧视。“当爱尔兰还完全是个白人的国度,而我是学校唯一的褐色皮肤的小孩时,我得到的第一个外号是“大便脸”。在有历史记载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同类做这样的事情,有些事情有同一个根源:权力。它决定了人群当中,谁是带头大哥,而谁又是最底层的倒霉鬼。”因为性别、肤色以及出身,女警康韦承受着各种的诋毁、流言和污蔑。
爱斯琳在周末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开了红酒,点上蜡烛,盛装打扮等来的却是死亡。她不惜一切代价想知道自己父亲的下落,终于在麦卡恩的口中得知了父亲是另觅新欢远走他国,于是她不择手段成为麦卡恩的情人以期开展报复行动,却最终命丧警察情人之手,而她真正喜欢的男友罗里在赴宴中被诬陷为凶手。而真正的凶手却快速的把房间清扫干净,而一位出现在案发现场的男人,没有人为他作证和担保,又刚好在命案发生的事件来过现场。更可怕的是其他的警察都会站在麦卡恩的一方去袒护他,甚至是局长。“我们所有的警探都知道,都很确信,我们都是好人。如果没有这一点认知作为基础,我们就没办法对付这份工作阴暗的一面。”为了掩盖自己人的罪行,他们不惜拿无辜的罗里去定罪,只要赶紧把这个案子结了。因为“警察杀人,我们自己人到头来成了我们穷其一生都在打击的目标,这就不一样来。这会彻底颠覆我们的世界。”
所幸这个世界上终究还有坚持正义和查明真相的人,康韦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她的搭档斯蒂夫的协助和保护下,正义终于得到了彰显,麦卡恩也最终认罪。“我最近两年深恶痛绝的那个组,那群混蛋总在暗中窃笑、背后捅刀,让孤独的战士只能勇敢地进行注定失败的战役,他们都消失了,仿佛紧紧附着在真相上的一层污垢一般纷纷脱落。”
《看不见的客人》中真正的杀人凶手不是那位没有露面的客人,而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斗,故事以女警康韦的视角去推进,在她的叙述中,通过她表达出来的愤怒和坚韧,揭露出人性当中的欲望和阴暗,揭开用华丽外衣掩盖着的支离破碎的人生遗迹难以抚平的伤痛和愤怒。作者用压抑拖拉的述说,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无能为力的窒息,仿佛看到迎战大风车的那位堂吉珂德。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九):有时候人们宁愿面对鲜血淋漓的真相,而不是擅自主张的为你着想
那个晚上,寒风在低声咆哮,卷起散落在小巷里的树叶和垃圾,敲打着被雾气氤氲玻璃窗。屋里,火炉温暖地燃烧着,蓝色的火舌忽高忽低地跳跃着,锅里的食物冒着迷人的香气。 屋子的主人是个像芭比娃娃一样姑娘,她叫做艾斯霖•默里斯,一个有着金色的头发,小巧的鼻子,窈窕的腰身,和甜美的笑容的姑娘。 她打扮的漂漂亮亮,好似珍宝一般耀眼,她唱着歌,准备着晚餐,不只是给自己做的,而是两人份的,她像个小女孩一样,拿着开瓶器和梳子蹦蹦跳跳,蓝色的裙子随着她轻快的脚步上下飞扬。 尽管外面天寒地冻,但对艾斯霖来说只有幸福和温暖。 然而夜晚很快过去,第二题清晨当安托尼瓦特•康韦警探和她的搭档在那间布置的像杂志上的样板间一样的漂亮屋子里看到她的时候,她却已经毫无生气地躺在地上,四肢不自然的弯曲着,金发覆盖了她的脸庞,像是个被抛弃的破败的布娃娃…… 这短短的一夜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姑娘在等待着谁?又是谁将这条年轻的生命扼杀?一大串的疑问在眼前浮现……康韦警探眼前浮现出那个女孩曾经的样子,却想不起具体在哪里见过。 康韦警探并不是那种无所不能的神探,不是那种在安乐椅上看着线索就能推测出凶手动机的神探,她也会焦躁冲动,也会无能为力,甚至没有可以完全信任托付的伙伴,麻烦应接不暇,她的衣柜被人撒尿,证人证词被毁,如影随形到处捣乱的记者,跟踪的人……案件的进展也并不顺利,黑帮,书店老板,密友,失踪多年的父亲……谜团接踵而至。 来自外界的阻力越来越大,可是这个案件中线索证据少的可怜,仿佛那个客人只存在于幻想,那个入侵者其实并不存在,这个案子中要想有人认罪,概率跟大约和中彩票差不多。康韦警探并没有必须侦破这个案件的必要,甚至可以让自己几乎没有良心上的不安,这个案子里没有需要讨个说法的家属,而那个凶手也不大可能成为连环杀手,他们会回归正轨,继续生活,即使将凶手绳之以法又能如何?正义的伸张对死去的人其实没有任何意义,而康韦警探在此之前就在准备离职…… 可是,康韦警探依然咬着牙艰难的前行着,不止为那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真实生活,不断沉浸在幻想之中的女孩,也为不曾得到救赎的自己…… 当一切尘埃落定,康韦走在夜色之中,和灰白的天幕,昏黄的灯光融在一起,世间的一切都已消散,只有那个案子,像石头一般在她的手上,光滑而沉重。 回首多年以前,那个人曾拍着艾斯霖的头对她说“你跟他有美好的回忆,我们都不想改变它,不是吗?有些时候,这些记忆保留原样会更好,我们都不愿意让它有所改变。” 但是他不知道,有时候人们宁愿面对鲜血淋漓的真相,而不是擅自主张的为你着想。 艾斯霖曾经活在责任之中,她不敢有自己,也曾经活在仇恨之中,放弃了自己,可是,终究有那么一份爱让她重新找到自己,她张扬地笑着,决定放弃复仇,“你就一直不明不白下去吧,现在给我滚。”她将这句话返还给他作为最后的复仇…… 我遗憾于艾斯霖在找回自己后短暂的生命,却为她选择了与自己和解而略有一丝欣慰。而康韦警探也终于走出了自己的执念,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happy end,但是这并不影响对你内心的触动。 全文笔触细腻,故事峰回路转,在真实,猜测和幻想中切换的无比娴熟,人物刻画笔墨有力,能让你在字里行间看到他的沉迷,她的坚毅,他的体贴,她的执念,唯一美中不足是译名《看不见的客人》撞名西班牙电影,而对故事内容表达不够。稍有遗憾。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十):来自欧洲的警察小说
首先介绍下作者。作者塔娜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欧美mystery小说女作家。自从几年前看过她惊艳的处女作《神秘森林》后就将她列入每本必看的作家之中。塔娜出生于美国,之后在爱尔兰定居,也因此她的作品几乎全都是反映爱尔兰警方的作品。2007年她以《神秘森林》出道,一举拿下2008年美国爱伦坡、巴瑞、安东尼、麦卡维蒂四大综合奖项的最佳处女作奖。能同时荣获这四个奖的最佳处女作奖在历史上也只有她一位作家。之后2010年第三作再度入围爱伦坡、安东尼、麦卡维蒂三大奖;第四作《心碎港湾》入围了2013年黛丽丝奖;第五作《我知道谁杀了她》再度入围安东尼奖。
本作是作者2016年的都柏林重案组系列第六作。康韦是目前都柏林重案组唯一个女探长,虽然能力很强但依然遭到了各种冷暴力,组长也只分配给她家暴等一些无聊的案子。她和搭档斯蒂夫终于从老大手里拿到一个凶杀案。康韦来到死者爱斯琳家中,她盛装打扮,但头部遭到重击,被摆放成一个芭比娃娃一样。家中开了红酒,但炉上的食物烧了一半火被关了。康韦从短信中找到了爱斯琳的闺蜜露西发给她的“要小心”字样,露西承认从国中就认识她,但否认是闺蜜。爱斯琳最近认识了书店老板罗里,两人在交往,但是她一直怀疑爱斯琳还有一个秘密交往的男人。同时斯蒂夫从警局查到,过去几个月死者邻居曾经报警,看到有陌生人从死者家中爬出。而康韦始终觉得曾经哪里见到过死者,有意思的是去年就曾经有人用重案组电脑查过爱斯琳的个人信息。罗里在被审讯时坚称自己在案发时的确去了爱斯琳家中,但敲门一直没人开,电话也没人接,于是就回家了。被老大派来帮忙的老鸟布雷斯林坚持凶手就是罗里,要求康韦尽快结案送交检察厅。康韦顶住了压力,怀疑死者可能和黑帮有关联。康韦找到了前失踪人口调查课同事了解10几年前爱斯琳父亲失踪之谜,结果只是他和小三一起远赴英格兰而已,现在人也已经死了,唯一奇怪的是警方最终也没告诉爱斯琳母女真相。意外的是之前负责黑帮的布雷斯林的搭档麦卡恩过去也是失踪人口调查科的,但他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康韦警校的好友坚持爱斯琳和黑帮没有关系。这时布雷斯林查到罗里有说谎,自称第一次去爱斯琳家的他被监控拍到此前多次出现在她家附近。而且罗里声称在案发时去爱斯琳家和购物中心的时间顺序明显不符合监控拍到的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