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读后感锦集
《摘星》是一本由付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摘星》读后感(一):人类的手伸得有多长,世界就有多乱
这本有趣,人类的手伸向了宇宙更远的地方去了,然后遇到了非人型非生物的阻挠。阻挠还不算啥,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复制体之间的血雨腥风才是脑洞大开。科幻加推理,还有机甲,很有动画感。开始的时候会有点迷糊,因为主导的科学家是个女生,又聪明的不正常,慢慢地适应了节奏后,比较赞。感觉适合拍成动画,效果一定出得来,比人演吸睛。
《摘星》读后感(二):为无限写一首古典主义的轻音乐
《摘星》是作者的最新作品,也是作者这几年来挖掘深度不断增加,自我突破的作品。作者秉承了以往的那种推理小说式的写法,但是也融入了轻小说的元素,因此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作为科幻来说,这是一部很“越界”但是值得一读的作品。
《摘星》读起来很像一种复杂音乐的糅合播放,溶于其中并有不同关切可以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第一面是,其故事设定近于上个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日本经典sf系动画,从中可以看到高达、macross甚至是eva的影子。一群小队执行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配合机甲和武器在各种危机中转圜,在攻克难关中不断突破,像是轻小说一样的宇宙冒险史诗。第二面是,这个故事充满着eva式的心灵美学,晶体文明像使徒一样阻拦、杀死甚至某种意义上是在启发主角们的不断成长,加深对宇宙的认识。第三面是,这个故事也是一个把宇宙做成一个封闭密室的推理解密,随着谜题的不断深入和破解,最后也是读者自我发现和自我审视人之心灵于整个宇宙的困境中如何解自身的迷的过程。这三面就像是“无限”“古典”“轻音乐”结合在了一起,开着高达的少年们最后却成了克拉克式的星孩。作者的这个尝试在目前的科幻小说中并不多见,某种意义上这其实很难掌控,虽然本篇也在此上有一些笔力的欠缺,但仍属于非常值得一读的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小说的落题有的时候会和无限流修真小说撞车,但作者的审美和其过硬的专业素养在此将主题升华到了一个自身审视的层面,并且将这一切都包裹在非常严谨的物理学知识之下,于是这就成了非常硬核的科幻而非仅靠脑洞就可以展开的小说。这一点作者的成长非常可圈可点,也期待作者更多更好的作品。
《摘星》读后感(三):看了一半,做个评价
《摘星》
看了一半了,有点看不下去;
人物
主线——1战士男+1计算机男+1司令官女+1机器人女+1(生物+计算机+物理学)天才女
反派——队伍中存在一个间谍,所以队伍之间要勾心斗角、互相怀疑、又要互相合作。
主要人物形象的缺点
老子他娘的最讨厌的就是看个科幻还要主角团队内部勾心斗角,斗你个龟龟哦。
由于是辅线来刻画主要人物成长经历,所以人物形象的第一印象,不够鲜明;
环境
有些设定很有想象力,例如外星文明的几个出场角色。毕竟物理学博士写的。
其余的机甲、曲速引擎、量子复制设备,都不错;
另外主角喜欢引用,比如机器人定律,钢琴曲,这会让自己的小说显得缺乏独创性;真正的优秀科幻,这些东西都可以创造出来,不需要引用其它科幻作品的经典。
故事线
主角团一起穿过虫洞,去摘外星文明做的戴森球内的外星科技,这是明线;
还有几条暗线;
再者主角文笔比较乱,战斗正打着呢,主角一会回忆一会现实,这样写,看的人很不痛快;
你看那些经典影视作品写打架,读者喜欢看荷尔蒙对碰、火花+闪电、爆炸艺术的场面,你偏要在其中夹杂一堆什么破回忆。
这样就导致比较又烧脑,卖点成了卖悬疑,主题变成了为什么要去摘星,为什么凑这么个不团结的队伍去执行这趟任务;
看的过程中,经常突然来个神秘人搞点破坏,弄的大家互相怀疑;
主旨
由于没看到完,主旨什么的,也懒得弄明白了;
,我是在kindle上看的。
《摘星》读后感(四):【雨枫试读】带着梦想银河遨游
大家小时候有过想摘下星星的梦想么?甚至摘下月亮?随着我们长大,会渐渐的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这不作者帮大家实现了,他通过文字带着大家一起摘星。
读完整本书最大的体验就是学术名词真的太多了,每一个名词都需要思考甚至查阅资料才能继续读下去。但是这种感觉真的太好了,能作为一个门外汉看到这样思维缜密,科技感满满的书。
还记得今年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读完三本自己职业之外的书,那时看了一篇文章,时常读学科之外的书能够使人保持好奇心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那这本书是你不错的选择。
《摘星》本书围绕标题摘星展开,以摘下星星为主线,涉及一些未解的谜题,脑洞不是一般的大。时间回到九千万光年之前,一次在虫洞偶然的行星使大家产生了兴趣,但它的内部是是无法研究的高维时空,所以大家对此开始想办法把它带回银河系,这也是摘星的由来。
作者付强是在中科院工作的北大博士,把自己学习的一些科技东西用文字的形式通俗展现给大家,让大家能通过科幻文字的笔触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体验。
主人公是摘星五人组,他们背负着大家的期望,身为特种兵的他们各司其职,但是真实的相处中总少不了怀疑猜忌不信任,但是大家都这样挺过来了,在面对最终最大的困难时,齐心协力共同解决这个问题。遗憾的是最终在怀疑中有人自杀,有人在战斗中死亡。
本书最精彩的点是恒星上的故事,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无限复制的地方,我真的很喜欢这样子的地方,人死可以复活,东西没有之后可以再次出现,是我理想的住处。本书的推理也是一绝,对于喜爱推理剧,推理书的我,简直是合胃口。之前把香港的推理悬疑剧都看完了,推理太老套的直接就能猜到结局,但是这本书的推理过关了,而且我还能读的津津有味。
写科幻在中国目前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刘慈欣,当然我也看过三体,这两本书有些共通的地方,比如细节写的很到位,很有代入感,在学术名词中又有一些通俗易懂的内容。所以读起来的感受就是非常好读。
《摘星》读后感(五):【雨枫试读】快来加入惊险有趣的《摘星》之旅
“天上星,亮晶晶;一闪一闪放光明”这首儿歌道出了星空的美丽,相信每个人都曾有对璀璨星空的向往,但是你敢把星星摘回家吗?
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付强在他的科幻新书《摘星》中就提出了这个大胆的假设,当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某一天,超光速飞行、穿越虫洞到另一个遥远去星系探险已经很普遍,探险队发现了一颗奇怪的行星,经过勘测分析,它是未知文明建造的直径约为0.7个地球的小型戴森球,它的内部没有固体内核而可能是在宇宙诞生初期高等文明大战后的遗迹。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因此地球防卫军派特战小队去捕获这个特殊的天体,称为“摘星行动”。
最近有幸拜读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付强的《摘星》非常喜欢。它有三大亮点与众不同,可读性非常好。
首先是故事性强,吸引人。主人公高云被神秘方威胁身陷地球防卫军的特殊环境,敌我不明,生存随时受到严峻挑战。随时面对生存还是毁灭?读的时候相当紧张刺激。在忙碌的一天后,欣赏一下这部与科幻大片有相近场面的星际之旅非常过瘾。书中有很多地球文明与晶体文明交锋的战争场面,远超你我的想象,离开日常的生活,暂时在星际空间中畅游一下将是不错的体验。
其次是科学元素多,有自主意识的晶体、戴森球、黑洞原理、物理仪器、电子武器、原子武器环伺,读者仿佛置身物理实验室,在看一场大型的物理实验奇观,相当有趣。
还有关于复制人和本体的哲学思考,书中赞成本体毁灭后用备份复制出和本体一样的人,差别只在记忆的时间差,太像游戏中的满血复活。难怪作者说:“此书谨献给我钟爱的机器人动画和游戏”。
作者付强是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他深厚的专业背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道特殊的物理学的科普魅力。他是一位心里永远住着少年的中年大叔,热爱自然科学的深邃与精准,也爱上了文学的尖锐与深刻。从他的作品中我已经看出他是以对待科研的态度对待科幻,以打磨实验的精神打磨作品,喜欢这种文风朴实、故事精彩、寓教于乐的科幻新风向。他于2016年出版《时间深渊》,2017年出版《孤独者的游戏》,2019年出版《摘星》,看得出每一部作品都在进步,希望他越写越好贡献更多更好的科幻作品。
《摘星》读后感(六):有潜力,但瑕疵很多
在微博上看到韩松老师推荐了,于是读了读。也许我不关注科幻圈太久了吧,对于作者本人从未听说过,所以读之前完全没有预期这是本怎样的小说。整体来说我觉得本书有一定潜力,但瑕疵非常多。
作者显然知识面非常广,也非常敢想敢写,集合了海量的前沿科学技术设定,全部融入到了小说的内容中。这些很可贵,我也很认可作者对于前沿科学的热情,但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写好科幻小说必须的素质。小说的问题非常明显,信息过多了,描写人物、场景、故事的篇幅被设定挤占,导致作为小说的观感变差。这一问题在前半尤其严重,了解相关知识的读起来非常枯燥,不了解的估计也消化不了。对于小说,我还是觉得设定是要为故事服务的,不能反客为主,没有人真的想看你掉书袋,没有必要引入的设定,不影响故事内核的设定就不需要存在,更何况是在作者无法驾驭的情况下,就变成了简单堆砌。
设定写太多的另一面是文学性太弱,作者的文字感觉非常粗糙,寡淡,缺乏修辞和文采,缺乏细节、意境和节奏。无论是人物塑造相关的,对话,动作,心理活动,还是场景描写,气氛烘托,各方面都不大行。曾经大刘也被批评过文学水平,但大刘的小说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大刘的技术浪漫是能够透过他的文字直抵人心的,本书的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到了有点难以接受的地步了。
与晶体文明作战的设定这一块,非常明显的致敬EVA,这就让人没法不与EVA对比,一对比就问题很大。一是强行加了各种科学解释来说明机体和每个使徒的设定,导致神秘感酷炫感的破坏。二是战斗的文字描写比EVA的画面表现力差了N个级别,这有一定程度是媒介不同,但更多是作者水平无法驾驭的问题,文字也是可以很精彩的,但本书没做到。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在写机战的时候自嗨的心情,但真的一点都没感染到我……
悬疑和解谜的部分还算不错,至少能让人坚持看到最后。
最后总结一下吧。如果本书放弃掉一些无所谓的设定,只给重点的设定充分的展开,给每个人物充分的篇幅和细节塑造角色形象,好好恶补一下怎么写出能够打动人的静态描写和战斗场面,还是有希望成为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的。
《摘星》读后感(七):【钛艺书评】深空中的贝九——凝视深渊的孤独游戏
基本每年能出一本书的付强又带来了一本烧脑的科幻推理——《摘星》。这是一本在各种意义上都在凝视深渊的作品,也是历年来他最好的作品。
付强自《时间深渊》开始就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语言,而这样的付出在《摘星》中达到了顶峰——笔力极强,没有废话,没有尬到不行的语言和剧情,而是不断抛给读者烧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断吸引着读者沿着付强布置的解密之路快乐地走下去,而且越到后面,他提出的问题就越事关我们头顶上宏观磅礴的星空,也事关我们人类全体。
这本作品的内容始于地球防卫军的摘星计划,各个心怀鬼胎的人被命运三姐妹的线搅动在一起,所有人的表面目标是被晶体文明守护的Paradox星。Dust小队要利用Ash量子复活系统,强大的战斗机甲Jack、Queen和Ace,战舰潜渊号,去和未知的身怀绝技的宏观尺度上的晶体文明进行对抗。在对抗过程中,舰队中不断发生着密室杀人事件,Dust小队不仅要面对外患,还要处处提防不期而至的内忧。只有将两者一起解决,大家才能在险象环生的非常之地存活下去。
当然,随着同被标记为各个罗马皇帝的晶体文明进行对战,本书凝视深渊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被地球防卫军的Boss黑川视为眼中钉的方慧是一个资质一般的研究者,但通过活用Ash系统,她成为了一个容器——装满了各个优秀智慧的灵魂,使得她成为摘星计划的执行者。这样庞大的计划事关人类的命运,文明的前途,但对于方慧自身来说,她只是想知道山的那边有什么。不断地探求,不断地走到人类知识的最前沿,哪怕边境上充满粉身碎骨的危险也毫不畏惧。在无限小镇,她与高云获得了接近无限的生命,但她还是执意命令自己分身一般的AI机器人镧摧毁了这个他们存在了14万年的地方——为的是可以探索其他未知的地方。我想,这个凝视深渊的人,为深渊之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也就是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科学是造福人类生活但有时也会制造些麻烦的存在。对于探索者来说,科学就是了解世界的工具,是满足求知欲的最强工具。
科学如此纯粹,以至于它是远超于人类想象力边界的至美之物。
孤独的,渺小的,执着的,不知自身命运将走向何处的人类,永远活在寂静的,深邃的,充满吊诡命运和法则的宇宙之中。而科学就是这实力悬殊的两者进行对抗的工具与桥梁。
这样磅礴的对抗振聋发聩,宛如贝九。
《摘星》读后感(八):【雨枫试读】《摘星》: 推理+科幻,心跳ing
有人说《摘星》 整个小说设定是很科幻的,比如虫洞,比如文明晶体,比如远太空,比如机甲,还有地球防卫军,摘星小分队,还有一些强大的奇幻技术,比如记忆复制,人体克隆…… 的确很科幻,但是硬科幻指标不够强,软科幻属性又具备一些,属于大脑开脑洞的神奇想象,相关的科学理论讲的不多,也不是特别讲什么科学依据。
作者玩的是梦想,是心跳,是推理+科幻,是一个很神奇伟大的故事。
小说讲述了人类在遥远的九千万光年之外的虫洞中发现一颗特别的行星,它的内部是无法解析的高维时空,人类将其命名为“Paradox”并决定将它“摘”回银河系的故事。 书里的人物最大的对手是有自我意识的晶体文明。 剧情特别的开脑洞,摘星五人组的历程中充满着种种考验,一次又一次的心跳,令摘星路程中的故事起伏宕荡,读来特别过瘾的。
但是硬科幻的主线还是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我其实看不多懂。作者付强有北大物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的专业底子,从某些层面上说,他的大脑结构跟我们是不一样的,脑容量不一样,知识结构不一样,更专业的东西上差别更大。比如作者不断扔出石墨烯、量子纠缠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反物质恒星等专业名词,这样东西像化学反应中的神奇元素,一环套一环,负责推动科幻故事进行化学反应,完成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并且给读者输出一定的震撼感。
故事的开始人物身份都特别简单,高云、心镜的身份只是部队机甲的驾驶员,看起来是很简单的角色定位。然后训练长官和科学家开始出场,故事主线和分线都铺开了。高云有神秘的过去,心镜如其名有着内心执念一样的力量存在,她要寻找姐姐,要寻找内心的安慰。
《摘星》是科幻元素多于推理元素的小说,虽然说故事是很好的,但是推理上的功力还欠点火候吧。小时候追过的机甲战士在故事里面复活并强大起来,作家博士是不是陪小孩看机甲战士时构思的剧情呢?作者是物理学博士,所以他运用了许多的科幻点子,物理元素部分是很出彩的,他凭此构建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科幻世界,并且越来越诡异神秘。但是读进去很兴奋,但是读的时候也挺费脑子的,有点小累。可能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受限吧。
推理+科幻,叙述上是很奇幻的,剧情充满着各种反转,科幻和推理双线进行浑然一体的混合在一起。科幻方面也是尽可能的把当前最前沿的科技元素作为想象之基石,甚至也努力注入底层规律的拆解和终极命题的拷问。人物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些不太清晰,也就是说人物塑造上不是特别丰满,需要更多的细化和强化。
推理故事就是设谜解谜,层层迷雾,再揭开真相。作者在这方面的功底是很强大的。
《摘星》读后感(九):[雨枫试读] 如果可以永恒,你愿意吗?
看到书名我就好奇心十足,因为从小就幻想着有一天可以把星星摘下来,挂在床边,这样就可以一抬头就看到它,不必担心阴天下雨没有星星看。
本书作者付强是北京大学的物理博士及工程师,也是中国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书中通过描写摘星五人组如何历险,如何与晶体文明战斗,以及科技创新人类可以死而复生,无限复制,克隆的未来时空。
在未来社会,人类可以克隆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地球也不再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科学家们通过探索,发觉更多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作为特种兵的他们,临时组成了一个五人战队,舰长方慧是地球防卫军技术首席,指挥官伊迪萨,狙击手心境,战士高云,机器人镧。
五个人各怀心事踏上了征途,相处中也是各种猜疑和防备,在经过黑洞的时候,遭遇文明晶体的攻击,大家统一战线,奋力应战。
其中指挥官伊迪萨最可疑,在大家奋战的时候遭遇致命攻击,好在可以复制,复制的伊迪萨选择沉默,继续作战。
在连续几次的战斗中,伊迪萨没有按上头给的指示,在摘星之后杀死方慧,通过几天的战斗,克隆人伊迪萨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再后来激烈的战斗中,她选择牺牲自己,在心境得知他不是自己要找的姐姐,只是她的克隆人。好在伊迪萨最后给心境留有线索,为以后的寻找提供方便。
战友们失去了伊迪萨,战斗自然还要继续,在激烈的战斗后,他们险胜,高云,方慧,镧三人被带到一个恒星,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恒星。
高云也证实了,机器人镧是人类方慧,人类方慧是机器人镧,三人暂留恒星,无所事事的高云与方慧谈起了恋爱。
因为恒星上的物资可以无线复制,头一天用的东西,第二天又会自己复制还原,高云决定自杀,看看自己会不会被还原,果不其然,第二天高云被复制还原了,没过多久方慧也选择自杀,无限还原。
高云与方慧自杀以后,作为机器人的镧,在负责给他们做记录,整理数据,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了十几万年,在他们厌倦了那样的生活时,镧也成功把他们带回原来的星球,两人终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在未来人类不必担心生老病死,一台机器就可以无限复制生存,人类与机器人和谐相处,甚至相恋,人类接近于不老不死的常态。如果真的未来可以无限制的复制,又会做怎样的抉择呢?
《摘星》读后感(十):【雨枫试读】星际空间已经不再遥远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科幻小说作品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摘星》,看到这样的书名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好象从那里听到过类似的话语,摘星对于人们来说,经常用来比喻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有多么深刻 ,可以为某人来摘星,虽然这样的话语明知道是一种甜言蜜语,可是也确实能够让人觉得心暖。但是本书可不是这样的情感作品,而是一本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科幻小说。这样的小说真的让人着迷。
《摘星》的作者是付强,作者是一名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高级工程师,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以及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作者非常喜欢文学创作,尤其是这种科幻性质的作品,作者有着超强的创作能力,而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是物理方面的科研对于这样的创作增加了可信的筹码,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作者同样非常热爱自然科学,有着严谨的态度,这些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端倪。在作品中,作者在唯物的基础之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使得星际空间也不在遥远。让人们对于未来充满了期望和想象。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一个摘星的故事,这是一个来自于遥远的星际空间的星星,之所以说是遥远,因为他的物理距离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是太遥远了,九千万光年对于有物理常识的人们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想必没有人会不惊讶。就是这样的一颗行星,它的外表并没有太多的异常,可是内部的结构却让人感到迷惑,这是一个高纬时空行星。这样的行星怎么能够不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所以把它带回银河系,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成为了人们迫切要做的事情。人们在一望无际的宇宙空间,想要做这样的事情到底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这些想必都是科幻小说爱好者们都非常想要了解的。而在本书中,作者将会在一定物理基础之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带领读者一起去畅游浩瀚的宇宙,到几千万光年的之外去摘下一颗星。
摘星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是很荒谬,可是也代表了人们的一种想法,而这种想法也不是现在的人们才有的。在古时候的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了,而且通过一些文字记录可以查证。记得小学时候学过一首故事,应该是李白的作品。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哪个时候的科技还很落后,人们对于天文地理的认识也是有限,只是觉得天很高,可是究竟有多么遥远,可能并没有一个概念。可能觉得建造一座高楼可能就能接近天上的星星了,这里面有夸张比喻,但是也由此看到了人们对于星际空间的遐想。而如今科技正在迅猛的发展,人类已经拥有了一些科技能力,已经成功登月。而一些无人飞行器也已经开始着陆于其他星球。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现在的科幻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可能就会变成现实。
《摘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幻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带来一个生动的科幻小说,作者有着超强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力。二者的结合就是带给大家这样一部生动真实的作品。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