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就是中国戏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这就是中国戏曲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0 02:1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就是中国戏曲的读后感大全

  《这就是中国戏曲》是一本由张燕鹰/文 / 吴翊楠/图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一):中国有戏曲

  CCTV11频道是中国戏曲频道,一方面是宣扬我们的特色戏曲文化,一方面展示给众多热爱戏曲的戏友。戏曲最早起源于原始歌舞,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印象最深的当属《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戏中的一颦一笑,一动一静,让人入情入境,曲罢是小楼的蝶衣还是霸王的虞姬,早已不可辩,入戏太深,无法自拔。沧海桑田之后,蝶衣想像虞姬一样,倒在不甘心的爱情里,是戏是真。

《霸王别姬》剧照

  很多喜欢听相声的都认识一个人,德云社四公子之一的张云雷。7岁认识郭德纲,9岁学习曲艺,11岁拜师后,擅长太平歌词、评戏等传统唱段,以唱为主,被称为少年太平歌词老艺术家。网上风评,张云雷成功把年轻人从酒吧带到了相声社, 让他们爱上相声,爱上戏曲。《探清水河》之后,我也成了喜欢这个小调的其中之一,戏曲需要传承和推广,年轻人要把责任担起来。

  京剧,辉煌的开始,是我们在很多古装戏里都看到的“徽班进京”,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昆区、棒子等,内容大约来源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民间故事等。取材广泛,因戏而狂。 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绘制了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画家选择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工笔重彩,真实细腻,神情生动,展示了不同戏曲人物不同的“行头”,戏曲人物会意。

  除了京剧,还有宋杂剧(代表《眼药酸》),元曲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徽剧《惊魂记》、豫剧《花木兰》、川剧《白蛇传》、黄梅戏《牛郎织女》等。戏曲文化需要专业的学习,所有的门派、戏剧都是经历了历史洗涤的精华产物。

  中国戏曲史上有一个大功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酷爱戏曲,在梨园中培育人才,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也是从这得来的。

  戏曲的普及相对于其他的文化来说,弱一点,很多年轻的人都对戏曲不是很了解,60后的父母可以在劳动的闲余轻声的哼唱,不能让中国的国粹在我们手中消亡,了解必要的基础知识,喜欢的可以进行专业的学习。 张燕鹰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 出版的这套《这就是戏曲》作为一个戏曲启蒙书籍,任何年龄段的戏曲扫盲,戏曲,是值得你骄傲的艺术。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二):韵味悠长赏国粹

  很多人喜欢京剧,认为京剧可以陶冶雅趣。伴随着经典剧情,喜怒哀乐尽在一举手、一投足和一个眼神、一句唱腔中。就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来说,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相约,在百花亭饮酒赏花。但明皇于中途爽约,驾转西宫,贵妃顿生幽怨,借酒浇愁,不觉酩酊大醉,最后悻悻回宫。情节并不复杂,可就在这简单的故事中,便将一个深宫贵妃的种种情态和从得意到失宠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京剧源远流长,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它把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京剧舞台上,它对传承中国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戏曲》是面向对京剧一无所知的读者介绍京剧之美的一本书。书中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京剧的历史、渊源、类别、造型等各种艺术,拉近了普罗大众与京剧的距离。它将京剧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图文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完全不懂京剧的人也可以趣味盎然地读下去。作者在书中将京剧为什么美?哪里美?怎样美?如何去欣赏它的美等问题娓娓道来,将他对京剧的热爱与发现传递给大家,带领我们重回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几百多幅精美漫画新颖有趣,将京剧人物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这就是中国戏曲》有三大特点:

  娱乐性

  书中从现代审美角度欣赏京剧,不仅是“好看”与“好听”,更“好玩”。演员的扮相、化妆等这些很严谨的事儿,被作者别出心裁地诠释出来,使读者与京剧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保证了读者在读书时容易产生美感和娱乐的目的。

  教育性

  京剧大多数情节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题材,饱含着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忠奸善恶,爱憎分明,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让观众在看戏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信息。而书中介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生活中也是德艺双馨,他们或正直或积极的生平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让读者了解了京剧以外的典故,通过看书得到了更多的熏陶。

  群众性

  京剧感染了许多中外观众使之成为戏迷或票友,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京剧艺术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逐步走向世界各地,使更多人领略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热爱京剧的大众群体们既爱看、爱听,而且还爱唱、爱演。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下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欣赏一曲慢悠悠的京剧。《这就是中国戏曲》极好的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年轻感性、轻松易读的文字风格+超萌高颜值的手绘全彩京剧造型,会让年轻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带领年轻人发现京剧的美,发现传统文化的美。

  已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京剧,不仅是中华子孙足以自豪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为内涵,运用不同于西方戏剧文化的特有创造手段,传达着极具中国特色的道德伦理与是非善恶,贡献给世界戏剧一份特色鲜明、魅力独具、极富创造性与民族性的人类戏剧文明成果。《这就是中国戏曲》为当下年轻人诠释了京剧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包含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是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的指南书籍。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可以说,小时候起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与其说那会儿能看懂戏,倒不如说,是最乐意趁着看戏的机会买点儿小吃——就像鲁迅在小说《社戏》里所说的,“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但对戏曲的兴趣,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除去在看戏的时候对好吃的格外感兴趣,也确实“看”了一些戏。但这“看”字是要用引号引起来的。因为不大懂戏,所以只能是看热闹——看武打的戏最投入,看“咿咿呀呀”唱的戏最没有耐心。而且因为是孩子的缘故,可以挤在戏台一角看戏,所以最盼望那些武打的戏中,拿马鞭子的那些人最好是记性不好,以便自己可以捡到那漂亮的马鞭子——双中的人物乘马,系马时通常是把马鞭子往戏台子角落里一抛就行。但自己却总也捡不到马鞭子——后来才知道,人家那可不是把马鞭子给扔了,剧团有专人回收呢!

  家乡流行的戏曲,大致在本地的上党梆子和豫剧。这两个都是梆子戏,似乎是有相通之处的。山西有四大梆子之说,也就是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也就是晋剧)、南路梆子(也就是蒲剧)和上党梆子),上党梆子流行于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和晋城两个市。后来对戏曲懂得比较多了,才知道,上党梆子在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还有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嫡亲的“姐妹”剧种。

  但直到今天,所谓的喜欢听戏,多限于看有字幕的那一种;假如没有了字幕,唱的是什么词,多半就听不大懂了,也就只等于是凑个热闹罢了。上党梆子音调高亢活泼,颇为粗狂,可谓声声入耳。相比之下,这几年在太原工作,却始终听不惯晋剧——唱腔确实不同,大约是抒情的较多,感觉不如上党梆子干净利落。

  有了这些对于戏剧的一些粗浅知识,对于张燕鹰和吴翊楠两位合作的《这就是中国戏曲》绘本也就格外感到亲切。这个绘本的第一册,主要是从戏曲发展史以及戏曲的行当、服饰、道具、名家等为出发点,来讲解关于戏曲的一些基本知识。比较有特色的是,绘本中同时配上了二维码,嵌入了经典唱段的音频,在“看”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听”的需要;引外,绘本中还辅以画脸谱、设计服饰等延伸活动,有助于戏曲“小白”更多地了解戏曲、亲近戏曲。

  绘本中主要介绍的是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豫剧、评剧、川剧等剧种,可惜没有上党梆子。不过在上党梆子形成的过程中,其中也有昆曲的成分——昆曲的魅力由此可见。但不管哪一种戏曲,要想唱好了,都得付出辛勤和汗水,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一点儿也不夸张。

  大约是因为杨家将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山西的缘故吧,上党梆子中杨家将的戏特别多,比如《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五世请缨》等。《三关排宴》曾经作家赵树理协助整理,还在1962年搬上了银幕。自己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个戏。关于《三关排宴》,是可以和京剧的《四郎探母》一起来看和毕业的。同样都是说杨四郎,上党梆子中充满了大义凛然,佘太君去三关就是为了带回“逆子”,而杨四郎最后果然也是以自刎结束;京剧的《四郎探母》却更显温情一些。

  《这就是中国戏曲》一本只有40页左右,却内容极其丰富,可谓是看了又看、百看不厌。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四):执笔向上,镜中的脸,一半明净一半蓝

  前不久一个豆瓣好友给我分享了一个链接,她的男朋友制作了一个求婚视频,更令人惊喜的是,她男朋友拜师傅学了沙画,全章都是用这种形式画出了两人的相遇,相知到相爱。感受到浪漫的喜悦之外,也突然之间让我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重新回想一下,其实中国传统艺术又何止这一种,小时候见过的糖人,过年时候窗户上贴的剪纸,还有身边许多姑娘喜欢的旗袍,以及今天要说的京戏。

  受家乡黄梅戏的影响,传统艺术向来是我挺喜欢的东西,小时候爱听评书快板,后来开始接触相声和其他种曲艺,京剧算是更后来喜欢上的东西。以前陪家里老人看电视上的云袖飞舞、荒腔走板起初还有些害怕,那时候流行过一首闫肃填词的《说唱脸谱》,上面那句“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倒是挺说出来我的想法。再后来,星光大道上走红了一个李玉刚,《新贵妃醉酒》里加入的京戏唱腔开始让我喜欢上这种感觉。北京味的方言有种独特的韵味,加之装饰华贵的戏服,倒让我开始明白家里老人总爱散步时候听几段的原因了。

  之前看过梅兰芳先生写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兴趣更甚,不过说来道去,我对这项戏曲还是属于外行人,而《这就是中国戏曲》便是本针对适龄儿童普及和宣传京剧以及针对京戏入门的介绍合为一体的上佳作品。

  生旦净末丑是对京剧演员最基本的分类,就像是相声里的逗哏捧哏细分下去还有帅卖怪坏等不同表演形式,京剧里的这五类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明细划分。而古时男女有别,京剧又是个“下九流”的行当,大多的京戏园子也都是男性成员,故而虽然台上分男女,但扮演者也都是男性,我们最为熟悉的梅兰芳先生就是四大名旦之一。

  而除了我们了解的四大名旦,京剧之中出了名的角也是为数不少,早期的前三鼎甲和后三鼎甲,以及后来的前后四大须生,南麟北马关外唐,以及其他门类里的高手不计其数。书中不仅详细列举了这些人的生平事迹,还将他们的代表作品和经典唱段一一罗列出来,若是有闲情爱好的读者也可以先从这里面挑选几例听听。

  一出完美的表演,舞台、演员、服装、乐器缺一不可,不过最为吸引我的还是某些唱词,许多唱段里轻重缓急各不相同,若不仔细分辨其实不太好找准歌词大意,在这里我先说几段个人偏爱的词。

到三更真个是月明人静,猛听得窗儿外似有人行。忙移步隔花荫留神觑定,原来是秋风起扫叶之声。

  《荒山泪》

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锄奸。叹英雄生死离别遭危难,满怀激奋问苍天: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

  《野猪林》

  唱词或细腻多情或波澜壮阔,美则美矣,悲也极伤。我们常爱说曲艺需得讲究雅俗共赏,昆曲属于雅,词汇过于文绉绉,如今为人诟病的二人转和小剧场的相声多是占了个俗,其实雅俗到不碍事也并不影响欣赏,不过比较起来,京剧雅俗刚好适宜,有风月之事但不露骨,有庙堂之人但也不会过于拿捏做派,当然建国之后改良的样板戏不在此列,太重形式了,反倒让京剧遭了秧。

  从李隆基建设专门梨园以来,戏曲行当逐渐衍生,不过京剧成为国粹也是要说到清朝乾隆爷的时候了,到得光绪慈禧年间,京剧已经达到了上层阶级人人追捧的地位。相传光绪都京剧的了解可以达到闭着眼就能判断出某出戏的台步走得不够,这才真正算是戏痴的程度了。

  如今不止国粹走向没落,许多地方小戏种已经开始绝迹,不过遗憾是一回事,强行的推广反而不是解决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京剧的博大精深,并不只是舞台上涂花了脸的咿咿呀呀,更有其蕴藏已久的气质和美丽,才是我们更该做的事。

  最后推荐一个我喜欢的唱词,来自《大唐贵妃》

  玉环倾城又倾国

  孤王难舍又难离

  悔恨眼观流泪眼

  断肠妻是我爱妻

  双星在上重盟誓

  明月鉴我李隆基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五):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看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红白黄绿蓝,还世界许多颜色。对于中国古老的戏曲文化我相信很多人都已不甚了了。在现如今娱乐多样化的信息时代,戏曲艺术被大多数人束之高阁。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传承了上千年的艺术文化,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戏曲就是中华历史的一个缩影。对于当下这个对戏曲艺术来说是最坏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这门艺术?该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

  犹小时候陪家里的老人家看戏时常听说这么一句话: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小时候的我每次陪我家爷爷看戏时,我都是那个看热闹的人。直到前些日子陪老爸看《墙头记》这部戏曲时才发现,原来在我印象里咿咿呀呀的戏曲也有着别样的魅力。它可以生动有趣的表现一切,演员的唱腔优美,人物的服装,扮相也都十分的生动。可戏曲艺术的现状却略显尴尬,不仅远离了市场更远离了观众。

  戏曲艺术的传承,应该从孩子们开始,然而我们该通过何种途径引导孩子们欣赏戏曲艺术,了解戏曲文化呢?张燕鹰、吴翊楠两位创作的绘本《这就是中国戏曲》就为此做出了努力与尝试。在这套绘本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戏曲的知识,诸如各种剧种的起源、发展过程、戏曲的服饰、道具、各类名家等。

  在这套绘本里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通俗有趣、生动易懂,戏曲类知识的介绍配上风格各异的彩绘图画真的是如在画中游。中国戏曲包含了文学、音乐、历史、舞蹈、武术、杂技、文化等多种因素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在这套绘本里先介绍了戏曲的发展史,起于先秦。形成于两宋,成熟与宋元,繁盛于明清。而到清代各地流派开始彻底繁荣,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等各个剧种的繁荣更是代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和影响。而在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则标志着京剧的的形成。

  各地方戏曲也与同期兴盛,昆曲被誉为“百戏之母”现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有《牡丹亭》《桃花扇》《白蛇传》《长生殿》等。当然作为地道的河南人,豫剧的经典曲目诸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铡美案》等我也能来两句。我个人最惊叹的剧目莫过于川剧,川剧的变脸艺术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惊为天人。

  生旦净末丑,口眼身手步。戏曲里的职业行当与演员的表演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读罢这本书有种余音绕梁的感觉。突然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的一句话:功名富贵尽空花,玉带乌纱回头了千秋事业,离合悲欢皆幻梦,佳人才子转眼消百岁光阴。中国戏曲文化具有悠远的历史,我们应该传承发扬这门艺术,更应该通过传承让戏曲重返舞台。

  《这就是中国戏曲》绘本里的故事精彩有趣,人物栩栩如生。戏曲艺术承载了我们的文化、艺术、历史和传统内涵,而在当代我们更加应该了解、接受戏曲艺术,同时也应该在这个时代为戏曲走向更大的舞台做出自己的贡献。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六):用绘本传承中华戏曲的精髓魅力

  戏曲,做为中华文化的国粹经典,历史悠久而绚烂,不同地区、门派的戏曲不仅代表着一方地域的历史文化更彰显着文化中所凝练出的艺术瑰宝。传统文化一直是我国推崇和大力传播的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文化融入和交流,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这些唱念腔调、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的技艺需要被年轻的一代更多的接纳并热爱。

  如此,才能达到弘扬和更好的流传,但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戏曲文化和历史文化有着不同于现在孩子所能接受的区别,戏曲有着区别于历史的艺术隔阂,这种偏向于时代地域的文化更多取决于人们主观喜欢或者不喜欢,尤其是不同的语言和唱腔,娱乐解压的方式和精致各类的头面,娱乐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戏曲被排在了年轻孩子靠后的选择。

  戏曲为何没有按照像历史书一样的教材普及的原因,大概也是因为有这层顾虑,过于教化程式太显枯燥,介绍的繁琐细致也只适用于戏曲爱好者学习。

  如何将年轻人尤其是小孩子吸引到传统文化的世界里,才是这本书的关键。

  做为一套“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的作品,《这就是中国戏曲》以孩子所喜爱面貌传播着戏曲的知识和特色。书中色彩绘画明快艳丽,各科角色介绍专业生动打开绘本就能看到化工精细的头面,在琳琅满目的凤冠、头巾、头额子中将孩子一步步吸引进来,慢慢了解。

  书中介绍了戏曲中八个故事,这也是一本戏曲小百科,用绘本的形式展现,通俗有趣,易于理解,更加适合孩子大脑中的世界,在故事中既有流行行当,也有历史剧种和舞台规制的介绍,在趣味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让小读者了解传统艺术的规制和不同行当的独有特色。

  绘本画风偏向于工笔细描,其中也有夸张写意,角色的衣着头饰都十分传神,每一幅图画都留白恰当不会产生阅读的疲倦,感受十分欢快而含有古意。例如,序言里的花褶子,男靠,夏布断俗笔触简洁大方,颜色绮丽分明。在阅读中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进而对戏曲产生兴趣,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文化的愿望十分的深厚而强烈。

  书中对于戏曲的介绍图文结合,缓缓道来,从戏曲的萌芽时期逐步讲到戏曲的形成,再到戏曲的成熟期。在被图画吸引的同时,孩子还能学到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不论是自发阅读还是父母陪伴相信都会有很多的收获和益处。

  如今,我们问到自己的孩子,你了解戏曲嘛?听过伍子胥,穆桂英挂帅,或者四郎探母么?

  知道川剧的变脸为什么传男不传女嘛?昆曲为什么被称作是百剧之源啊?

  其实不仅是孩子,对于90、95、00一代来说,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艺术还是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就像戏曲需要每日的吊嗓、出功一样,这种扎根于华夏,从古时便依次发展和延续的瑰宝更需要先从娃娃抓起。

  事实上,中国的戏曲种类繁多,不同的民族、地区,剧种不下百种,所以绘本里这次讲到的则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些剧种类、京剧、豫剧、川剧、昆曲、越剧、评剧、黄梅戏等。了解了影响较大的剧目孩子们则更能了解为何不同地区和民族回发扬着属于自己地区的戏曲文化。

  京剧的徽班入京、起源于江苏昆山做为百戏之母的昆曲、湖北的黄梅戏,人人耳熟能详的《天仙配》、《女驸马》,越剧的《红楼梦》、唱响中原的豫剧来自于明朝中后期的河南名歌,表演细腻,语言通俗,有《花木兰》、《包青天》等。

  当然还不能少了评剧,也叫唐山落子,平腔梆子戏,平戏,就算不熟悉,赵丽蓉老师小品里令一代人难忘的唐山话表演也是不可多得得回忆与快乐。

  在不同得戏剧里了解不同得地域文化,口音,说话得腔调与用词也深深体现着在历史长河里不同流域发展下的华夏子孙在自己的故乡热土上如何让用调子和戏讲述着亦方河流或者平原的风土人情。

  除却角色、历史、还有戏曲种的装扮和服装,这套绘本可谓是面面俱到,从文场武场的介绍,粉墨梳妆的亮相,华美戏服的讲究都十分的专业简洁,符合孩子的口味。

  对于同光十三绝,现如今的孩子或许少了一些了解,这套绘本能够很好的把孩子带入传统文化的世界,让他们的思维在这些戏曲的介绍中好好的畅游,认知自身文化的深奥和魅力,感受属于中华文化后裔所要了解的责任和优秀。

  我们需要告诉年轻一代,也许在未来,你我依旧是一位门外汉,只懂得欣赏而无法踏入专业学习的门槛,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精神上成为一位专业的戏剧人,热爱这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专业且需要的人生学习。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七):《这就是中国戏曲》让孩子从绘本中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小时候,最爱的是搬一张小板凳跟着奶奶去村里的大戏台看戏。戏不常有,所以每次看戏都是挤挤挨挨的观众,带着板凳来得早的,便可以坐着好好看戏,若是去得迟了,只能站在板凳上,因为还有很多没带板凳站着看戏的,若是你的位置太靠后,前面又是密密匝匝站着的人,不借助板凳,你是看不到戏台的,更不要说台上唱戏人的动作扮相了。

  那时村里搭台唱大戏,都要唱个三五天才作罢,不仅是我们村的,周边邻村的老人也都会“赶戏”,反之,邻村搭台唱戏,我们村的老人也会带着孩子三五成群去“赶戏”。那时候无论哪个村搭台唱戏,都会提前很多天“喊广播”,听了广播的村人,出门子时会把这事当成无上光荣的话题告诉认识的亲朋好友,并发出邀请:“来看戏啊!”经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隔着很远的村子都会收到消息,于是,老人们会拖着孩子去唱大戏的村子里走亲戚,从唱戏一直住到拆戏台。

  唱戏一般是从早上八九点开始,一直唱到晚上八九点,白天看戏的大多是老人带着孩子,晚上看戏的几乎就是全村参与了。因为人多,很多下班迟的人家都会托邻居帮忙带一张板凳去占位子,所以,戏开始前,总会听到闹哄哄的人群了大喊着各人的名字,忙着找位置的人挤挤挨挨。

  唱戏时,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开心地围着戏台乱转,对什么都好奇,恨不能躲进后台去摸一摸那些道具。若是站得近了,看到的多了,都不需要真正接触到那些道具,都够在小伙伴面前吹好几天的牛皮。那种感觉,就像探知了很了不得的“内幕”。

  那时候的孩子相对于现在的孩子,没有多少消磨时间的游戏,所以,看戏几乎是最令人期待的事情了。虽然,真的不太懂戏台上唱的是什么。

  现在的孩子对戏曲的陌生,甚至连看电视都不大愿意,每天被各种影视动画、电子游戏充塞着。若是我们那时候只隔着一个戏台,隔着密密匝匝的人群,虽看不懂却也不算远。而现在的孩子却是几乎看不到戏曲的影子的,他们之与我们对戏曲的距离,完全可以用,看到和不知道来划分。

  翻开《这就是中国戏曲》,从书中滑落一张脸谱,还有一根金色的皮筋,用皮筋穿进脸谱的两个耳垂上的孔,便是一个脸谱面具。带上面具站在镜子前,小时候看大戏的种种回忆涌上心头......

  孩子看到我的脸谱特别感兴趣,吵着要过去,带着到处晃,喊遍了家里人,“看,快看,快看看我!”看到孩子如此开心,赶紧趁着机会喊她一起读绘本。从头饰,到服饰,到各种剧种,生旦净末丑,照着书给孩子讲了一遍。看着孩子发出一声声惊叹,心里不禁想,是不是我们平时太过于忙着“糊弄”应试教育,却忘了将这些国粹也需要孩子的传承。

  就像书中的序言中写的那样,这门传承了上千年的东方艺术,在当下,更多时候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存在于国家振兴传统文化的国策方略中,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存在于专家学者的学术课题中。戏曲艺术已经远离了市场、远离了观众。这就是它的现状。

  幸好,有了这套《中国戏曲启蒙绘本》,可以让孩子从绘本开始,慢慢对戏曲产生兴趣,从而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这就是中国戏曲》从戏曲发展史,戏曲行当、服饰、道具、名家等戏曲知识为出发点,告诉孩子什么是中国戏曲。精美的手绘图,再辅以画脸谱、设计服饰等延伸活动,激发孩子对戏曲的兴趣,从而了解戏曲,亲近戏曲,更好地领略传统艺术的瑰丽与神秘。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八):从校园里从学生中觅“生旦净末丑”的知音——《这就是中国戏曲》

  从校园里从学生中觅“生旦净末丑”的知音——《这就是中国戏曲》

  《这就是中国戏曲》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是中国戏曲的启蒙绘本。中国戏曲作为非物质遗产,是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的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魅力独特在历史长河中暂放夺目的光彩。作为一个河南人谁不知道河南卫视有一档收视率极高的栏目《梨园春》,作为一个河南人谁都会张口就来一句《花木兰》选段里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郑州的中小学也一直在进行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一直在给孩子普及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掀开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篇章,假以时日“生旦净末丑”能觅得更多的知音,发掘更多的戏曲人才!

  《这就是中国戏曲》这一套绘本共计9册,这是一套从智商、情商、美商都在线的中国戏曲启蒙绘本。这套绘本从戏曲发展史,戏曲行当、服饰、道具、名家等戏曲知识为出发点,告诉孩子什么是中国戏曲。其余八本撷取中国经典戏曲故事里的精华,绘声绘色地展示了戏曲故事的形式之美与内在精髓。不仅用精美的手绘图展现戏曲的外在美,同时配以二维码,嵌入经典唱段的音频,让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的内在美,再辅以画脸谱、设计服饰等延伸活动,全面激发孩子对戏曲的兴趣,从而了解戏曲,亲近戏曲,更好地领略传统艺术的瑰丽与神秘。

  还记得小时候,秋收农忙结束颗粒归仓后,各村各社都开始了唱大戏,那是小孩子最欢乐的时候,可以在搭好的简易舞台上跑来跑去,这个时候也是辛苦了一年的农人们最幸福的时刻,摇头摆尾地唱着“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提到戏曲,立马各式各样的角色脸谱在脑海里一个个跑出来。脸谱的由来您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来,来,来,《这就是中国戏曲》来给您普及。周代的傩(nuo)是用来驱鬼的宗教乐舞,是脸谱的鼻祖是戏曲的活化石。唐宋是戏曲的形成期,元代则是戏曲的成熟期,明清时期是戏曲最繁荣的时期。清代,地方戏曲开始兴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地方戏曲像雨后春笋似的发展起来如:百戏之母的昆曲、婉转悲断肠的越剧、高调唱中原的豫剧、京剧、评剧、黄梅戏和还有最令观众惊讶的川剧变脸。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这些精妙绝伦的舞台戏曲,在古代,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悠闲地坐在那里欣赏戏曲,据说:皇宫里的皇帝皇后们看戏的排场很大而且是非常讲究的,普通老百姓是享受不到。前不久,故宫养心殿的砖雕透风里发现了两张纸,这两张纸赫然是大年三十用来点戏的戏曲节目单!除了这份节目单,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套《戏出画册》,这是为了让皇家观众能在观看动态演出之余,还能欣赏到静态的程式之美。另外,从乾隆皇帝开始又多了“安殿本”:“安殿本”是清朝专门给帝后在观看演出时用的戏曲说明手册,里面书写了每出戏的唱词、念白等内容。据说慈禧太后看戏时,总是一边看着台上的演出,一边拿着剧本对唱词。不过现在的孩子们就有福了虽然享受不到皇帝皇后看戏时的排场,但化学工业出版社刚刚推出这一套《中国戏曲启蒙绘本》,包括一本戏曲小百科绘本《这就是中国戏曲》和八本经典戏曲故事绘本,发挥的就是《戏出画册》和“安殿本”的功能。而且可以扫码欣赏经典选段音视频,边看书边感受来自大师的声腔之韵,领略大师的非凡表演之功。随书赠送赠送脸谱涂色、服饰设计游戏操作页,可以边读边玩,也可以让孩子阅读之后画脸谱、玩涂色,激发想象力。同时,还有戏曲专家为您绘声绘色地讲解如何欣赏一出好戏,来让我们做一个高素质的戏迷吧!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九):不要让戏曲渐渐消逝,其实它的魅力令你无法想象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杭天琪的一曲《唱脸谱》将中国戏曲里面的经典扮相都鲜明的唱出来了。

  说起中国戏曲,我们自然会想到中国的国粹——京剧,它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中国戏曲却不仅仅只有京剧这一曲种,如果论起我国民族戏曲、地区戏曲来,估计得有近四百多种戏曲吧,那么多戏曲种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十来种,其中包括有中国五大戏曲之称的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还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日益发展,这些代表着地方、民族、中国文化的戏曲却在日渐消退中,眼下00后、10后听戏曲、学戏曲的几乎为零了,有许多地方搭戏台唱戏,观戏的人已是寥寥无几,静静观戏的只有几位年长之人。如今中国戏曲的兴衰正如歌曲《赤伶》中唱的那样: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

  时代在进步,人们喜欢的东西也在改变; 但是中国的文化却不能丢,为了能让下一代重新捡起中国戏曲这块瑰宝,悦读名品家出品了一册中国戏曲启蒙绘本——《这就是戏曲》,整本书以复古风彩绘的形式,从戏曲的发展史、戏曲的种类、戏曲的服饰讲究以及各曲种的名家唱段入手,讲述了戏曲的起源以及各类地方戏曲的发展史(戏曲的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繁荣期),演员戏服的各种考究与讲究,多种经典曲种的名家唱段。角色在表演当中的形体表现,开门关门、上楼、行船、骑马、摸黑;以及“四功五法”的表演技巧。再搭配音频唱段的欣赏与手绘手作的互动,让孩子可以最直面的去接触、去学习、去感受戏曲的声、形、美。

  翻开《这就是中国戏曲》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色彩缤纷、斑斓夺目的戏剧行头——头饰、服饰。头饰类(帽子):银胎大太监帽、将巾、九龙冠、真翠贴金箔皇帽、员外巾、武生巾、驸马套、白绒球七星额子、皇帽、白珠蝴蝶凤冠、薛礼盔、硬罗帽、圆翅纱帽、相巾、萧何巾、中军盔、龙套巾、白珠硬罗帽、银胎白色绒球硬鸭尾巾;服饰类:女改良靠,素褶子,十团龙老生蟒、花褶子、男靠、夏布断俗。看着这一件件有点眼熟却又并不熟知的戏曲行头的时候,戏曲存在的那种神秘感,瞬间击发了读者的求知探索欲。

  行头,就是古代人们对戏曲服装的一种特殊称谓,现代人会称它们会戏服。每个固定的角色都有一身属于他们的“行头”,演员上台唱曲的时候,“行头”可以旧、可以破一点,但却是绝对不能穿错的。武将有男武将女武将,但是他们的行头却有很大的不同。在清代戏曲作家李斗著作的那本扬州百科全书《扬州画舫录》中就记载着这么一段关于戏曲行头的论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可见,行头在戏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戏曲,其实离我的生活还是比较近的,因为我的老爸就是一位浙江戏迷,因为地域的关系他喜欢的自然是浙江的越剧与金华的婺剧,他最爱的以及最常欣赏的曲目就有著名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十八相送》、《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和《问紫娟》,熟悉了这些剧目以后,渐渐的原本对戏曲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我,也渐渐爱上了它们。如果您给您的孩子们看一看这本《这就是中国戏曲》,我认为您的孩子也喜欢上中国戏曲的,它的魅力就等着您和您的孩子们去挖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