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宗教》读后感锦集
《科学与宗教》是一本由[加]伊夫·金格拉斯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与宗教》精选点评:
●不论你信科学还是信神佛,这本书都会让你抬起头,再看看这个世界。
●論“理性的瘋狂”和“瘋狂的理性”
●好书!值得反复参阅。
●语言简明,论据翔实,角度全面,由古及今,从科学在宗教组织压迫下发展写到宗教利用科学维持其精神世界上的权威性,到最后两章现今仍存在宗教/传统阻碍科学及其衍生技术在生活中的实践。正经又不失趣味,太适合禁足在家阅读了。
●而真正科学与宗教的对话,其实就是在言论领域的自由之争,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争,是新思想与旧信仰之争,是自我与神我之争。
●科学与宗教可以并行吗?本书用七个章节来写科学与宗教的纠缠,最后得出结论。很有趣的一本书。
●大量引证穿插令人赞叹。第一次读科学与宗教相关的书,真要感慨科学与理性闯过了多少宗教设立的关卡才成为主流的世界观。而且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是21世纪,宗教的影响力仍然强大,我们仍难摆脱其制约让科学完全大展拳脚。作者在阐述史实时,似乎没有过多谈及宗教势力随历史进程的逐渐减弱,怎样对科学的进步产生了作用。但能够理清这数百年来发生的故事,已是非常精彩了。
●从科学对宗教的对抗写起,写到了上帝的退隐、被宗教查禁的科学,再到双方的“对话”:科学和宗教在某个领域内共存,即人择原理。 本书有理论、有历史,史料丰富,论据扎实。挺好看的。
《科学与宗教》读后感(一):好书
好末尾这样写道:“理性的界限自古以来就是在不断发展的,如今的科学论战、伦理论战与政治论战都是理性的体现,因此,教皇所说的理性之病只能由理性来医”(p321)。我认为崇尚理性和承认理性的有限性是认知理性的两块基石,缺一不可。理性到达不了的空间,就是信仰的空间,恰如勒南所言:“宗教让人各有所属,而理性却让道不同之人亦可相为谋”。
《科学与宗教》读后感(二):拉一派,打一派
这本书有论有史,史论结合,史料丰富,论证有力,是科学史领域的拨乱反正之作。
1,我说“拨乱反正”是因为作者明确提到,他在写作这本书之前的二十年里,外国学界流行起了一种风气,就是拼命淡化,甚至否认宗教和科学存在冲突,其论据包括许多科学家都是基督徒,并且他们还很好地在科学与宗教之间找到了平衡。说句实话,我当年去天主堂慕道的时候,我们神父也是这么说的。(当然,神父人是个好人,虽然我现在不信教了,但他真的是个好人。我没有任何人身攻击的意思,真的没有
《科学与宗教》读后感(三):理想与非理性
现代社会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微弱了。最早的时候宗教无所不包,任何社会事物都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与社会俨然是一对同义词,后来,随着政治、经济、科学等功能逐渐从宗教过程中脱离出来另一门户,他们的世俗性质便表现出来越来越明显。 《科学与宗教不可能的对话》一书,帮助我们理清科学和宗教相互关系的脉络。 本书的作者,科学史学家伊夫.金格拉斯,首先分析了17世纪科学在争取道路上遭遇的神学羁绊。接下来他回顾了伽利略从1633年因异端言论获罪到350年后,教皇保禄二世终于为其恢复名誉的漫长过程,叙述了欧洲学者在此间作出的不懈努力,最后他向我们展示了随着科学自然主义思想逐渐的进入地质学,自然是人类社会是宗教史等学科,上帝与自然神学如何在18 19世纪渐渐淡出,走向科学的边缘。 科学试图通过自然的原因,而不是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世界不再神秘。科学以方法论自然主义为基础,非宗教的理性,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埃内斯特.勒南曾经说过:宗教让人各有所属,而理性,却让道不同之人亦可相为谋。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当中,科学与宗教有过多次交锋,这些交锋大多牵扯着不同的利益团体,甚至关系到利益的相对立的团体之间的权力斗争。 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旨在对人们能够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所有理论和概念均不涉及超自然的力量,这便是人们所说的“科学自然主义”,也有人称之为方法论自然主义,一切都是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 一些科学与宗教逐渐分离。了解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追溯了17世纪至今科学与宗教相互分离的历史,以及期间发生的多次冲突。本书将会从科学的角度,来为我们诠释宗教与科学发展的进程。 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所说的那样:“科学实践建立在文化假设之上,如果这些假设没有得到各方认可,那么将会产生聋人之间的对话,形成无法相容的思想阵营。” 科学与宗教影响人类思想与灵魂的重要领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与宗教不可能的对话》帮我们梳理了二者之间的发展进程。
《科学与宗教》读后感(四):两个维度的斗争 ------《科学与宗教:不可能的对话》书评
科学与宗教,在现世之下,两个独立的领域,已经随着各门学科的细致分工而各自发展,科学的理性和创造性,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更新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惊叹,尖端科学技术对于世界、社会、生活、意识、方法、思维等的巨大影响。而宗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也一如那些坚定的信徒们,在某些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对那些执着的人的思想、行为、习惯有着形而上的影响。
《科学与宗教:不可能的对话》从七个章节给我们介绍了宗教统治时代的历史,科学萌芽发展与宗教的斗争历史。让我们知道了宗教曾经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是多么牢固,在宗教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宗教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力和社会根基。以致于在历史中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将自己的创造性理论和学说在社会上推广,很多优秀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选择了沉默,将优秀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埋藏”,甚至用“含蓄”的措词发表于宗教允许的范围之内。否则,他们的理论和书籍将成为“异端邪说”,会被列入禁书名单,甚至遭受宗教统治的严厉处罚。
如撰写《天体运行论》的哥白尼,提出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同时还绕着太阳转,这些伟大的宇宙学观点,开辟了宇宙天文学的先河,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便是这样的宏观、客观的理论创新和观察,也遭到教会人员的审查。他们认为这样的天体运行论与《圣经》里的文字相违背,遭到唯教人士的批判和嘲讽。后来的开普勒、伽利略、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家和著作都几乎是一样的结果。这也充分说明宗教势力在古代的统治力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任何学说和理论的发表,在社会上流传,都要符合教会的规则,符合《圣经》的内容。
宗教领域在认识论上,认为上帝的能力无穷无尽,是天下苍生的救世主,而人类的认识有限,必须要遵循《圣经》要求和上帝的指引。但是在科学领域,人们以方法论和事实为依据,观察自然、接近自然、改造自然,还原自然的本来面貌,通过一些科学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很具有说服力。可是这样一来,就挑战了教会和《圣经》的领导地位,冲击了他们的话语权,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权力,教会就会想出各种方法来抵制科学的发展和创新,这样的斗争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
而真正科学与宗教的对话,其实就是在言论领域的自由之争,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争,是新思想与旧信仰之争,是自我与神我之争。而在教会统治力量雄厚的年代,科学要冲破层层藩篱是多么不易。经历了漫长的渗透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远超宗教的发展,特别是生物科学、天文学、脑科学、网络与大数据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科学的内涵和外延,给人们在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信仰崇拜、社会生活等方面更直观、更形象的引领和促进。而宗教的发展更多还是在个人信仰方面延续着过去的古老模式。
虽然在标题科学与宗教的对话是一种不可能的对话,但是在发展中,科学与宗教的理性与感性交流也一直在持续,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逐渐追求精神的富有与充实,信仰的多元化也给宗教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仰自由,言论自由,成为各领域研究人士的共识。
希望未来世界,科学发现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能够让更多的了解自体在自然中的作用,人是自然的一员,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
《科学与宗教》读后感(五):“对话”的真相
科学是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与实验完整地证明出的真理。它是以培根倡导的实证主义,伽利略为实践先驱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获取关于世界的系统知识的研究。换言之,即用已知的知识体系,推导未知的事物,意图一步步达到对世界的整体认知。
对于科学而言,所有未经证明的事物都是未知的。在未知事物面前,科学家需要充分的自由,从任意的角度去得到事物的真相。但对于宗教而言,万能的神掌握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均由神来创造、均有神的道理,“世俗知识必须服从于神通过经书向人们揭示的知识”。然而,当第一个科学家发现神的道理与事物的本真背道而驰时,一代代科学家便走上了科学从宗教神学剥离开来的艰辛之路。
《科学与宗教——不可能的对话》一书即讲述了17世纪以来,科学在神学羁绊下,争取独立的漫长历史。作者伊夫·金格拉斯(Yves Gingras)是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方面的教授,于2016年以法文出版此书,2017年由Cambridge, Polity Press推出英文版。作者以伽利略为重点研究对象,辅以其他科学家的斗争历程,展现了神学由绝对统治、对科学围追堵截,到不得不承认科学对真理的解答,并企图通过“对话”来挽救神学统治地位的过程。
一仆不能同时侍奉二主:在理性和《圣经》之中,我们只能选择其一。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无异于在两把椅子之间落座。——亚瑟·叔本华任何斗争都是因两方的需求冲突而发生,对自由的追求与对统治权利的把控导致科学与神学拉扯纷争不断,斗争的历史一路曲折前行。进入十九世纪后,神学因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而节节败退。宗教从拒绝接受科学观点,用查禁、封锁等方法对抗,到对经书的阐释进行调整,以避免认知上的冲突。近年来,通过多个基金会的运作,企图“将科学原本清晰的边界变得模糊,从而为宗教赢得依赖”。若望·保禄二世在1992年伽利略案审查终结后,在宗座科学院总结讲话中也表示:伽利略整件事都是“相互不理解造成的”,这种不理解让人们误以为科学与信仰相互对立。在漫长的冲突之后,希望开启以“对话”为主题的新纪元。
神学与哲学的本质是不同的,神学建立在宗教权威和神的启示之上,而哲学以理性为唯一依据,因此二者之间并无关联。——雅克·罗奥然而,作者的观点却与若望·保禄二世截然相反,他认为科学与信仰不仅不存在对立,而且因为他们不在同一个层面,“无论是在各自的观念上还是在二者所涉及领域上”,二者之间都不存在对话的基础。宗教组织所谓的“对话”,不过是将自己置于科学之上,对科学进行评判。他们摆脱不了昔日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身份,潜意识里仍然想以过往的态度,对已经获得自由的科学指手划脚,并且在“对话”中抓住仅剩的统治权力。权利与理性的对话必定是一场鸡同鸭讲的闹剧。
科学与宗教都肇始于人类探究宇宙及自身的冲动,但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怀疑精神,它本身反对任何方式的崇拜。即使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理性与神学也将长久地共存于世,影响世人生活。在各种科学与神学融合的思潮下,秉持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防止神对科学研究的干预,将是科学发展的一项必备条件,也是警惕宗教复辟的一个方向。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西方学界一直关心的问题,这些年在我国学者中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面对新世纪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展,《科学与宗教——不可能的对话》一书为我们普通人了解西方学界的思潮提供了一个机会,关于在宗教新形势下科学如何发展的问题值得读者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