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摘抄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是一本由欧文.亚隆著作,心灵工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560,页数:4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恰好用了一个月读完,美好的一个月=)欧文一直努力于创造和接纳,未曾浪费过这向死而生的人生旅途中任何一天;而因他的努力得到过人性温暖荫蔽的人,想必更是不计其数。至少作为他的读者,我得到过很多滋养。而阅读这本书,对他有了更多了解,为其中的一些故事而感动,更激发出了更多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多谢,一如既往。
●我这次可以很大胆的说,此老头儿是我的专业偶像,我看到了他学习的痕迹,给了我一条线索,专业上他是如何成为他自己的。
●“當時,我決心保持距離,保護自己/是因為我缺乏自重——我全盤接受了壓迫者的世界觀/逐漸漂離自己原來熱愛的醫學科學,開始在人文科學上安身立命。這是一段很愜意的時期,但也是一個自我懷疑的時期:常常覺得自己有如一個局外人,在精神醫學上和新的發展脫節,同時,在哲學與文學上又只是一個半吊子。漸漸地,我開始挑選和自己的領域最相關的思想家/對許多存在哲學家來說,自由乃是最核心的終極關懷。依我的理解,自由之為物,無非是說,由於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預先設計好的宇宙,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創作者,創作自己的生活、選擇與行動。這樣的自由會產生極大的焦慮,因此許多人寧願擁抱神明或獨裁者/好思想家的好書,讀來是一種享受/其中有病人的努力與力量,也有他們對我的信任,但他們的成功大體上還是要歸功於他們灌注於我的力量”
●认真拜读的第一本台版书,竖版繁体字阅读起来缓慢吃力,前面15章总共花去了5天的时间,没想到从16章开始速度突然有所提升,字里行间的阅览如行云流水般轻松自然,读一本回忆录,同时也是在追忆自己点点滴滴的过往。亚隆说“对于往事,太多的感情和太少的感情都容易被遗忘,只有不多不少的那些才容易被留下来”,好在有文字可以做载体,孤独的时候可以留下任何你想留下的感悟感思以及当下时刻,它们默默存在在这里,确认你曾与自己独处过。
●以后不买繁体版了,头晕眼花。关于这本书,我读亚隆,纯粹因为他写的教材----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我生活和思考影响如此大的书竟然是一本教材,而不是任何哲学书籍文学作品,也不是亚隆写的那些小说(因为我一本也没看过)。为什么呢?从自传中,我发现自己和他一些相似的个人气质以及童年经验。读来亲切,但要说嫉妒也是有的,他的努力和才华,以及他15岁时就已找到此生挚爱。
●把自己学不会法语归咎于母亲糟糕的语言基因,这科学吗老师??
●看了将近一个月才看完,并非不想看,而是太多的情绪和回忆被触动,每看一两章就觉得整个人被塞满,要慢慢分析和消化自己的情绪。书的内容不甚记得清楚了,但是让我感动的是作者的真诚,深深打动了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书中值得说的太多了,无法一一言说,只能说值得细细品味。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一):书是好书,翻译太差
首次对台版的翻译吐槽,实在太差了。
如第二篇亚隆对麦可说:“我经常会想你现在过得怎么样”比起台版的~“我常在想,不知道你都在做些什么”要顺耳多了,也有温度。
亚隆自述想被拯救与提携,但台版翻译却说解救与拉拔,什么鬼,根本无法与前面连接上,而且不通顺。还卖那么贵。
以后买台版书必须要看清翻译者,邓伯宸本身不是从事翻译工作,加上跨行,唉,不能期待过高。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二):偏执分裂位-去向-抑郁位相
…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像极了我自己那一大串家族。我看到一个不开心的小男孩,仿佛看到自己在成年礼上的致辞。看到一个妇人,马上就想到母亲,顿时感觉到有一股汹涌而出的——前所未有的——温柔,为自己在这些篇章里那样地责难于她感到不安罪过。
这一段,感觉特别的温柔深沉。在前几章,亚隆老爷子没有念过母亲的好,非常执拗,非常“不懂事”。没有大环境和小环境去逼迫他牺牲和压抑自己的感受,这份执拗推着他走了整整一生,并如涟漪般影响了美国人、希腊人、法国人和无数中国人。如今,他开始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泪水和痛苦,说自己不会再有书写了。这段心智化的过程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感人至深。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三):读后感——我所羡慕的亚隆
文/夏休
起初读这本书,是想了解亚隆的人生经历是怎么样的,因为那些经历是他构建自己思想体系最重要的动力,同时也能让我明白为什么我对他的体系心有戚戚。当然,我已经找到了我的答案。 所以,书的前半部分对我来说很重要。 亚隆一家作为犹太裔的移民,在那个时代的美国是生活艰苦的。他的童年也是迷茫而缺少指导的。父母让他看书仅仅是因为所住的街区太乱了,待在家里比较安全。他的阅读也是随性而为,所以在自传中他也表示,真的很希望有人能在那个时候指导,提携他。我以为那些愤怒的,攻击性的部分都和他喜欢赌博有关系。 他的父亲是个沉默的形象,母亲则能干但充满抱怨,他们都不能给予亚隆明确的指导,并且在情感上也无法和他靠得很近。我一直认为,青少年们长期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很容易寻找一些东西去抓(作为生存的意义去对抗死亡焦虑),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核心品质,这个过程很早就开始了。以上所有这些部分,我总是能感同身受。 亚隆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因为在十五岁时,他就遇到了自己的soulmate。他本应该经历更长久的迷茫,彷徨且不自知的时期,直到很久以后的某个时刻才开始寻求意义。和玛莉莲的感情成为了他生活中很强大的要去守护的东西,这给了亚隆一个非常直接的目标。且玛莉莲是个非常优秀多才的人,身边不乏追随者。这样恰当的危机感也使得亚隆在整个学生时代都非常的拼搏。另,玛莉莲的性格也和亚隆互补,我相信她带给了亚隆很多的欢笑,弥补了亚隆性格上的一些部分。 Frankly,很羡慕亚隆,当他从医学院毕业之后,后面的路大多已经可以看到。无论是他选择精神医学,还是反叛传统精神分析去寻找哲学上对人类更积极的解读(当然玛莉莲在文学上给了他很多帮助),这些都是顺其自然的事。值得一提的是,亚隆的友谊关系这一块也非常的如鱼得水,他参与的持续了二十年的互助团体,让我不胜唏嘘。另他甚至和罗洛梅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结。 他的心理治疗之路,也是一直在探索,分析,重建自我,试图坦诚地面对自己,来访和读者。他与父母之间无法好好表达的爱意,以及面对犹太屠杀话题的敏感,都深深地嵌入了他心里。几周前玛莉莲去世了,我想亚隆的心情,不知会多么的悲伤。我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在书里他说他会回读者的信,即使不回或者没看也无所谓,他说那些理想化他的读者,会从这种理想化中找到力量。
Dear Irvin D. Yalom, M.D.,
I am your book fan from China, and I mustered the courage to write an email to you. Last winter I read your book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This book touched an in-depth part of my heart, so I wrote several pages' notes to tr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among four topics. I think I was tangled with "freedom"and "meaning", so finally I made a choice to be a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six years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and having done other job(my major was psychology). I never thought the most important book for me by now is a textbook, not any philosophy book or literary work. This winter, I read your book <Becoming Myself>, and I realised I may have some similar childhood experiences with you. Maybe for this reason, I could feel a strong resonance with your thoughts. I have been reading literature (some you mentioned in your autobiography) and writing some novellas constantly. For the past few years, I have been trying to find out an answer to my life from those masterpieces and my poor works, and now they are clearer than ever before under the system you proposed.
I don't know how to pay tribute to you, so I just hope you are in good health and happy everyday.
Yours sincerely
Xelloss Zhao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四):欧文亚龙老爷子教会我的事
好长一阵子不写字。因为焦虑一直在,怎么都赶不走。
回国的飞机上我把手机上能看的书都看了一遍,但就算里尔克也没能把我从焦虑中拉出来。
“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的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
“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1]
这是书中为数不多我看得懂的句子,可奈何我做不到,于是更别提剩下那些因为翻译或是其他原因我本就看不懂的句子了。
无数人引用里尔克,可是我得诚实地说,他用过来人的角色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常常让我觉得我离他太远了,无论信中所传达之内容多么恢弘,依然让我疑惑不解,即使是在他说“别无他途,请走向内心”时。
但令人惊喜的是,最近开始读欧文亚隆老爷子的书,从Existential Therapy开始,到The Gift of Therapy,其中最喜欢的是Becoming Myself。
在其中一个个的小故事里,我是多么惊喜地看到老爷子在八十多岁的年纪,还在尝试着和十二岁或是二十岁的自己和解,去回忆一生中都无法原谅的父母。
他在八十五岁时始放下曾经的ego,从父亲长大的环境去看那些他一直怨恨和以为羞耻的事情,去发现那些本可以是privilige但他却一直take for granted的事情,去理解很多事为何如此。
然后,终于学着原谅。
“I know that it’s now time,past time,to forgive him for his silence,for being an immigrant,for his lack of education and his inattention to the trivial disappointments encountered by his only son.” [2]
这一切让人最动容的是,老爷子是以一个八十多岁治疗师的身份写下的这些故事。我开始惊讶于人类和自己和解以及和这个世界和解是一个多么缓慢的过程。
老爷子做了六十年的治疗师,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治疗师读着他的书摸索前进,但他在八十五岁的时候对这个世界说,请原谅我在七十三年前那句粗鲁的话对一个年轻女孩造成的伤害,请原谅我。
我们在生命将近尾声的时刻依然在处理那些生命初期发生的事件和情绪,而即使七十年过去,这仍是一件需要巨大勇气去直面内心的事情。
让人深埋于潜意识中的创伤不一定是我们所以为的丧失、性侵或亲历战争这些重大事件。它可以是 chased by a vicious dog, or being hit with a stick by an employer, or discovering a maid allowing a dog to drink water out of one's glass, or being in love with one's employer and having to suffer the latter's unjust reproaches[3]这些更小的事,当然可能更多的是亲密关系中摆脱不掉的种种纠葛。
我们都有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而自己却一直耿耿于怀的故事,那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
老爷子让我看见的是,即使你在其实你在七十多岁的时候依然放不下二十岁时的怨恨,依然对很多事情感到羞耻,那也没关系,诚实地给自己和他人一个 permission to be human。
它们是你克服的困难和留下的脚印。
[1]《给青年诗人的信》 — 〔奥〕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2] Yalom, Irvin D. 2017. Becoming Myself: A Psychiatrist’s Memoir.
[3] Yalom, Irvin D. 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牛肉番茄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五):王浩威:如何走向死
如 何 走 向 死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推荐序 作者 | 王浩威 授权 | 本文已获得王浩威老师授权转载和部分内容调整 1. 对每个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死亡自然就会逐渐贴近我们,由不得选择。 2017年10月初,我到旧金山南边的帕罗奥图(Palo Alto)探望我的老师汤玛士‧克许(Thomas Kirsch),他刚刚才从加护病房出院回到家里。 更早的7月,我也曾经到旧金山两个礼拜,当时他精神好极了,我趁机和他约了前后10个小时、正式面对面的分析。回来两、三个礼拜后,他因为肺炎立刻由急诊转到史丹佛大学的加护病房,几乎就没办法出院了。 10月这次,我前后去了他家两次。第一次精神还挺好的,他送我一只阿拉斯加石头刻的加州熊,这是他一向放在过去诊间书桌上的几个收藏之一。当时就有一些伤感,好像是清楚死亡将至,开始用没说出来的形式来道别。 过了两天,几位台湾来的心理治疗师一起再去探望他。那一天他的精神就差许多了,几乎都是在嗜睡的状况。我们一群人颇伤感的,离开他家以后想找个地方坐坐。一位目前在心理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de, M.R.I.)工作的伙伴,带我们到他的机构参观。 这个机构是一个传奇,许多当时还只是三、四十岁,但后来成为心理治疗大师的人物,对于当年被精神分析所垄断的心理治疗如何有不同的出路,曾经在这里一起激荡各自不同的想法。他们的想法十分革命性,也充满原创力,因此开启起了70年代以后各式各样的心理治疗,其中包括人本心理治疗、家族治疗、短期心理治疗,还有欧文‧亚隆的存在心理治疗和团体治疗。 参访的那一天应该是星期天,整个单位的空间并不太大,远远看去反而比较像是一幢汽车旅馆。两层楼高的建筑,像是四合院一般的正方形结构,我们上上下下四处参访。有些房间还在进行着治疗,所以没办法进去;而可以进入的房间则有不同的摆设。你可以看到大大的单面镜,古老的录音设备,想象那些大师们年轻的时候是如何在这里激烈地讨论所谓的「治疗」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看着图书室里的历史照片,其中有几张是结构派家族治疗大师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来这里参加会议的照片,当时他还那么的年轻,如今却也听说状况不好,住进加护病房了。后来没多久,11月1日到东京参加亚洲家族治疗会议时,就听到他在前一天去世的消息。而我的老师,在我们离开后没几天,更早的10月22日,也很安详地走了。 2 死亡的阴影是这样地无所不在,然而那一天我们走在这个机构里,阳光依然十分的加州,光影和清翠的绿荫洒遍了每一个角落。 亚隆也曾经来过这里,和大家一起热烈地讨论。当时他已经在史丹佛大学了,是一个决定离开精神分析而走向团体治疗和存在治疗的愤怒中年人。 带领我们参观的朋友说起了亚隆,说他这阵子正在开刀,好像是两边的膝关节都同时换了人工关节。这位和亚隆有间接关系的朋友说,可惜他去医院了,否则我们可以问看看,说不定可以去拜访。我自己则提到他快要完成的回忆录,已经几次的延宕,应该这个月就要出版了。 其实同样的对话,许多年以前到帕罗奥图时,老师汤玛士‧克许也曾经提过。亚隆和克许两个人在住院医师时期就是前、后期的同门师兄弟,后来又都是从东岸来到西岸,同样是落脚在这一个漂亮的小城,也就又恢复了联络。汤玛士‧克许已经表示,刚刚当住院医师的时候,当时还相当投入正统精神分析的亚隆, 曾经苦口婆心劝他不要走荣格学派:「一定是没办法升迁的」。这一段话汤玛士•克许写到他的回忆录《我的荣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师的生命叙说》里,只是我忘了书里面是否有直接写出来,这个人就是亚隆。 因为如此,汤玛士‧克许知道我对亚隆的熟悉以后,问我要不要去拜访他。 2007年,美国心理治疗最重要的杂志《心理治疗圈内人》(Psychotherapy Networker),公布了一份针对美国心理治疗师所做的调查,关于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他们心目中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师,结果前十名依次是:人本治疗的罗杰斯(Carl Rogers)、认知行为治疗的贝克(Aaron Beck)、结构派家族治疗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团体治疗兼存在治疗的亚隆(Irvin Yalom)、对台湾影响甚深的体验派家族治疗的萨提尔(Virginia Satir)、理情疗法埃利斯(Albert Ellis)、精神分析家族治疗的鲍文(Murray Bowen)、去世多年依然影响力十足的荣格(Carl Jung)、传奇的催眠治疗师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以及以「爱情实验室」闻名的家族治疗师高特曼(John Gottman)。 这一份名单公布后,当然是惹来许多争议,包括荣格名列第八,佛洛伊德竟名落孙山。而一直没有积极传授子弟、建立自己门派的欧文‧亚隆,却是凭着自己的写作,包括学术性的团体治疗和存在主义治疗,以及许多本相当迷人的文学性作品,而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确实也是出乎大家的意料。 不过,对我来说,老师汤玛士‧克许的拜访建议确实是相当诱人。不只因为亚隆的文学作品如此脍炙人口,也因为他的团体治疗教科书是我在住院医师时代所熟读的,更因为他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著作影响着我自己一直以来的心理治疗工作。当时,对于这样的提议,我胆怯了。面对心目中的偶像,反而有着不知如何从头问起的焦虑。 然而, 2015年5月,突然有了一个机会,上海十分杰出的一个心理机构,邀请我参加一场对话。这也就是亚隆在这本回忆录的最后提到的,他和华人地区三个精神科医师的网络访谈。包括上海同济大学的赵旭东教授、苏州广济医院的前院长李鸣教授,再加上我,四个人做的一场访问兼对话。在那一场网络视讯里,同步参加的人几乎达到二十万人。 当年错过的拜访,没想到在网络的时代完成了。 3 对我来说,欧文‧亚隆的这一本回忆录其实是在写着他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 这样的书写,当然不是像前面的作品《凝视太阳:面对死亡恐惧》那样地直接描写。亚隆其实是透过他对自己生命的回顾,书写自己的死亡。在四十篇的文章所组成的这一本回忆录里,每一篇文章都是切入了他生命当中对自己特别重要的不同主题。透过回首自己生命历程,在没有写出来的结尾里,开始延伸到即将来临的死亡。 后来我在网络里,读到一篇在《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的访问稿,刚好就是他在医院刚刚完成膝关节手术以后所接受的采访,文章的标题就叫《如何死》。 〝那些还没有拥有自己想要生命的人,即使到了晚年,还是可以改变生命的优先级的。『即便是斯克鲁奇(Ebenezer Scrooge,狄更斯小说《小气财神》里的那一位有钱而吝啬的老头)也是如此。』当护士拿给他三锭药片,他这么说。 对于存在心理治疗所谈到的死亡,都是对生命深层的肯定。改变永远都是有可能。亲密关系也可以是自由的。存在本身是珍贵的。「我讨厌离开世界这一个念头,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亚隆这么说着,⋯⋯〞 他相当同意演化生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 伊甸园外的生命长河》的说法,十分东方哲学的概念,这一生只不过是宇宙千万年历史里,忽然光线照到的一小小片段而已。 〝亚隆对于死亡的理解,是和他对好好活过的想法并行。「让我回顾我自己这一生,我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自己当初的期待,我也没有什么是遗憾的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 十分平静。他继续说着,然而人类「有着内在的冲动想要一直活下去,一直生存下去。」他停顿了一下:「我不喜欢看到生命这样离去。」〞 亚隆的失落感是真诚的。 在这一本回忆录没有写到的部分,却是心理治疗圈里面盛传的一个故事,就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创始人之一罗洛‧梅(Rollo May)在面临死亡之前,其实是相当挣扎的。在那一个阶段,是亚隆陪着他度过的。 年轻的时候,当亚隆决定远离他认为不符合人性的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时,对他产生启蒙一般震撼的是罗洛‧梅编的《存在》(Existence)这本书。后来亚隆搬到西岸,罗洛‧梅也刚好定居在西岸。亚隆开始找罗洛‧梅帮他做分析,而且维持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没想到,到了罗洛‧梅的晚年,这样的分析反而开始逆转了。据说,身为弟子的欧文‧亚隆,是以提问的方式来为老师罗洛‧梅做心理治疗。 这一段历史,宅心仁厚的亚隆并没有写进本书来为自己增添光彩。而真正的情形究竟是怎么样,我自己也没有看到可信的资料。 然而,死亡是我们永远的课程,一个如此丰富而永无止境的课程。 2017年在洛杉矶举办的「心理治疗的演化」大会(The Evolution Conference of Psychotherapy 2017)上,作为大会演讲者的亚隆,将这一场演讲作为自己的告别,据说也在台上不知不觉潸然落泪了。 如何死,如何走向死亡,我们这样思索着,生命却也不断地继续往前蜿延前进。 写于2018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