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食辣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1000字

2021-02-21 04:1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食辣史》是一本由曹雨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一):胡扯的无聊

  食之伍味,酸甜苦辣咸,究其根本都是人的味蕾的感知,置于手心那就没人知道那是什么味道了,而辣椒却非如此,手心尚有角质层,而人的消化道可就没有了,手心尚且不可忍而况乎消化道。辣椒的流行本身就是个不断下流不断无耻的过程,云贵川渝鄂湘赣,都是这个奇特的现象,日餐料理渐行渐远,而韩国烧烤确实一条街上有八家,孰高孰低明者自辩。还煌煌然治史鼓吹,拉屎都不想撕它擦,我怕辣着我的屁股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二):大众的味道

  小小一颗辣椒,我多年以来身体依赖的快乐。看了书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它来自海上,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观赏期才在贵州被纳入食材,它是食盐匮乏、交通不便、人地矛盾紧张的产物,又经历了一个世纪才在西南地区农村范围扎根。民国时期江湖菜的兴起打破了既有的饮食阶层结构,而近三四十年以来城市移民潮流则最终奠定了它风靡全国的地位。它属于年轻的人群,属于流动的、平民的阶层。它浓烈的刺激性为它带来廉价的名声,掩盖其他味道,也掩盖和容许生活的某种含混性。细致的品味当然是人生的更高级状态,但难得糊涂也许才是普罗大众的生存之道。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三):辣椒与红楼梦

  书中66页提到,贾母形容凤姐是凤辣子,是用了辣椒的文化隐喻来比喻凤姐的性格和作风。但本人觉得还另有一层意思。

  贾母原话是:“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南省俗称辣子……”,泼皮破落户和辣子,一人一物,都是用来类比凤姐的。泼皮破落户,指家道败落而无教养行事泼辣蛮横的不上档次的人。而辣子,根据书中的考据,在当时是在城市被大户人家视为贫民食品的不上档次的物品,所以本人觉得用辣子来形容凤姐,除了其表示泼辣狠毒之意外,也因其不上档次的大众认知感,借此来与泼皮破落户对应,打趣凤姐为人泼辣,处事不淑女(也即不上档次)。

  除了此处,红楼梦30回,凤姐打趣宝玉黛玉二人时,说过“这大热的天,谁还吃生姜呢”,来比喻当时尖锐而热辣辣的气氛。如果辣椒不低贱,已经成为了所有形容辣的隐喻物,那么凤姐应该说“谁还吃辣椒呢”。正因为辣椒低贱,大户人家不会吃辣椒,所以凤姐形容热辣气氛时才会自然的说“吃生姜”。贾母那样的身份,自然也是不屑于吃辣的人,主动提“辣子”,也应该有以辣椒低贱的社会认知感为梗,调侃凤姐如泼皮破落户和辣椒一样不上档次的意思。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四):你眼中小小的辣椒

  俗话说,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对辣椒感兴趣一方面来源自己出身与长江流域传统的食辣区湖南,更多的是来源于上个学期班级早自习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记录片有关辣椒的片段,片段中说川菜一开始没有那么多辣椒,辣椒最开始是一种观赏植物等等之类有趣的事情。 后来机缘巧合在国家人文历史和史学研究等公众号看到有关辣椒的论文,在史学研究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今年才出的中国食辣史。 比较遗憾的是,虽然本书冠有食辣史之名,不仅综合了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知识,而且本书并不是学术作品,而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很多地方省去了大量的论证和分析,在大部分问题上仅浅尝辄止,刹车停住,讨论并不深刻。 但是作为一个科普读物无疑是优秀的,清晰的脉络(主要是按时间顺序推进),通俗易懂的语言,逻辑严谨。看完后不得不感叹,一个小小的辣椒竟然串联起了中国近400年的历史,反映出了中国近400年的饮食文化变迁,在当前辣椒在全国普遍流行的背景下,反映的是社会阶层的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人口流动,现代化(去地域化)与地域化的矛盾等等,这对我与过去的我而言是不曾想象的。现在也越发意识到,那些被我们当做习以为常的东西,背后是如同蝴蝶效应般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小小的辣椒同样复杂而神奇。 作为我去完成我的选修课作业,还是很有帮助的,后续需要更多资料补充才能完成我想要研究的议题。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五):有心无力的一本小书

  选题和立意值得四星,但问题也不少。作者观察到作为美洲舶来品的辣椒,在从广州和宁波两大港口上岸时,只被当做观赏植物和药物,当做调味料广泛流行是在清中后期,从贵州、四川等地开始向北向南扩散。强调辣椒的菜式,直到晚清都属于不太入流的庶民食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作者认为是由于内陆地区食盐获取困难,加上人口增加,土地主要用于种植能够果腹的农作物,需要辛辣刺激的食物用以佐餐,这也使得辣味菜与强调中和之味的官府菜有着自己的阶层属性。

  全书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尝试用比较短的篇幅,来描述“中国食辣史”这样庞大而零散的问题,前溯孔孟,后接当代,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庞大,而史料搜集和分析明显过于简单(至少书里表现出来如此),这也使得谈辣椒的“文化隐喻”和江湖菜如何打破阶层等问题时非常刻板,似乎过于依赖前辈人类学的理论和分析,有些结论有点过于想当然了。

  比如,如果说用东南亚作为反例来说明食辣与否与日照时常无关,那是否也能否定食辣与是否缺乏食盐和需要调味下饭的佐料无关呢?用孟子和民国时期谭家菜为例子,是否就能说明这么长时间段官府菜的特色呢?恐怕,谭家菜也不足以说明民国时期官府菜之特点。最后,谈到辣味菜的传播时,就强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大量移民进入沿海城市所造成的口味变化这里面人的因素。而明清中国阶级固化并不严重,小农经济本身非常不稳定,科举可以一步登天,灾害等意外也能使地主一夜返贫,个人非常疑惑是否有真正泾渭分明的“官府菜”和“庶民菜”?这点,恐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程和城市商业化饭店来分析更为靠谱。毕竟,无论农民、地主还是官僚,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用餐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是非常私人和家庭间的,只有商业化的饭店,才会考虑如何满足某些特定人群的口味。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六):辣椒的中国之旅

  曹雨的这本《中国食辣史》,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小书,把辣椒进入中国四百年,从观赏作物、药材,到重新成为食物,融入中国文化,又逐渐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代表的过程讲述的非常清楚。篇幅不上,每一个小节可以独立成文,便于阅读。读完了这本书,获得了以下的新知:

  1.辣椒是明末才传到中国的,古装电视剧里在秦汉唐宋就晒干辣椒纯粹胡扯。

  2.辣椒是作为奇花异草传入中国的,失去的原本吃的属性,过于玄妙。(我倒觉得当时的浙江人和广东人并不是不知道它可以吃,是因为不好吃,没有吃的动力。)

  3.辣椒在贵州重新成为食物。(不是湖南四川,饿急了什么都可以吃。)

  4.吃辣椒是有阶级性的。底层人民果然是能吃苦耐劳,西部地区果然是最穷的。但饮食上他们具有创造力的。但吃辣在清朝是贬义的。比如王熙凤叫凤辣子并不是什么好名字。

  5.吃辣流行全国,在于阶级界限的模糊和城市化进程下的移民潮。

  6.辣味不是味觉,是痛觉。吃辣是忍受痛苦,一起吃辣意味着可以一起忍受痛苦。吃辣和喝酒一样可以上瘾,人也不是好自虐的。

  这本书比较商榷的地方是:

  1.作为研究移民的人类学研究者,把吃辣的流行过于归结于人口的迁徙,其实原因应该是蛮丰富的。上瘾的食物,比如酒,咖啡等等,广泛传播并不只是因为人口的迁徙。

  2.作为人文学者,对辣椒自然属性的科普不够。比如辣椒的分类,品种的演化等等。在线椒和杭椒之外,中国人都还吃那些品种。辣椒是特别容易变异的物种,它被墨西哥人从茄科的番茄分离,在中国怎么流变的,刚进入中国是哪个品种?(这个估计也很难考证)

  部分自然科学知识表达不够准确。比如表示辣度的史高维尔指数,草木灰代盐的基本原理那块。当然,这些都是吹毛求疵了。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七):有趣的人,才能写出有趣的书

  作为无辣不欢的重庆人,吃了这么多年才知道,我们当地为啥叫辣椒为海椒了!

  年轻的曹老师昨儿带了他三岁多女儿来。小盆友很漂亮,一双眼睛像葡萄,一直叫找妈妈,哭到一双葡萄眼被剥了皮,汁水直往外流。

  老爸劝不住,就叫她罚站墙角。小朋友特别自觉就去了,虽然不情愿,还一边哭,“我要妈妈!找妈妈!”

  小菇凉眼泪收放自如,特别聪明。一次次试探爸爸的底线,看爸爸语气越来越强,不得不从试图从抱爸爸大腿到灰溜溜地在墙角站的更久!

  罚墙角的教育方式,国外教育小盆友的时候比较多,中国家长往往对哭着的孩子,要么打到不哭,要么哄到不哭,这种面壁似惩罚,我还是第一次见。

  哈哈,曹雨老师和女儿好玩!

  有趣的人写的书也有趣。

  这本书一上手,一口气读了一半先。好久没有这种带味的体验了!有味道的书,好看,耐读,高级!

  流畅的文笔,处处透露了作者人类学背景的修养。难得的是,严谨的学术文化著作,却丝毫没有学究味,反而是娓娓道来的古典儒雅耐读,以及文中那掩盖不住的吃货味让人不禁发笑——吃货果然在广东啊!

  还跟曹老师谈起他的学生,他用掩盖不住的骄傲语气。那些勇敢而炽烈的南方学生,听说了他们的故事,让我从北方那块硬地匆匆而来也感到眼前一亮。

  激昂的青春,只问绽放,无畏东西!

  就像《中国食辣史》中行间距段中流露的,对芸芸众生的日常关照,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对生命的悲悯,特别爽辣,特别带劲!

  拿到书,我们请曹老师签个名。他说,写什么呢?旁边有两位教授打趣说,就写多吃辣椒吧!

  是滴,多吃辣椒,当岁月流逝,我们逐渐走向庸常,辣椒的辛香味可以激发人类那些日渐消失的勇敢的味蕾和尝试的勇气!

  据说这本书已经印了几版,略微遗憾的是,有两章被删掉了,不删的话,可能书更精彩了!

  我问曹老师,什么时候来帝都售书!

  因为帝都饮食寡淡,万事讲规则,这才是最需要辣椒来激发它的意外一面味觉的!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八):『长期缺盐』『商旅艰难』『人地矛盾紧张』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辣椒进入中国的四百年,正好可以被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百年(1600-1700)是由“不可食”变成“可食”的阶段,这是辣椒进入中国饮食的第一阶段,中国人重新发现了“作为食物的辣椒”;第二个百年(1700-1800)是辣椒在地域饮食中缓慢扩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更多的中国人接触到了作为食物的辣椒,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对辣椒命名,对其进行经验性的概念总结,形成了中医对辣椒的认知,并用类比隐喻的方法,使得辣椒借用了中国原有辛味调味料的经验性概念;第三个百年(1800一1900)是辣椒地域饮食中迅速扩散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中国人对辣椒的理解开始超越经验性概念的范畴,进入了符号化概念的阶段,虽然这些概念往往早已有之、只不过转借予辣椒罢了,这个阶段也使得辣椒的地域版图得以以相对稳定,形成了现代中国人所认知的“传统食辣区域”;第四个百年(1900-2000)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全面蔓延的阶段,革命和移民赋予了辣椒新的、原生性的、符号化的概念,使之在中国政治经济格局剧变的世纪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饮食中的重要一部分。几个挺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辣椒作为舶来品没有在沿海流行?

  为什么辣椒最开始是在贵州被大量入菜食用?

  现在吃辣较多的云川赣是怎么开始形成辣味饮食习惯的?

  从『长期缺盐』『商旅艰难』『人地矛盾紧张』来回答了以上关于辣椒进入地区饮食系统的问题。第一章第六节-八节讲得清楚明白。

  为什么甜味流行的范式没有在中国重演?这个问题也很意思,但作者没在书里展开,另起一本也不错啊。

  流行范式有两种:

  殖民主义——加勒比殖民地接受宗主国的甜味喜好(权力象征)

  现代主义——工业发展提高生产力之后,把糖普及到日常饮食中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九):.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是人的基本欲望,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平民吃不起,更不具备能力和精力考究饮食; 贵族虽然讲究饮食,却看不起准备饮食的工作,即所谓“君子远庖厨”。故而中国的文献资料虽然丰富,但关于饮食的却是寥若晨星。各地方志中的“物产志”有一些,稗官野史和文人的随笔里也有一些,历代小说里偶尔会出现一些片段。 本书采用了这些文献,依据现代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和理论把 这些内容链接起来,希望能够给读者展现辣椒在中国四百年作为食物的演变。

  本书写作的基础是一系列学术论文和报告,笔者的一些师友们认为关于辣椒的主旨很有趣,适合向大众推广,因此才有了这本书。笔者对原来的文体进行了大幅的改动,删去了较为繁琐的论证步骤、理论线索和统计模型,增加了一些可读性较强的内容,使之成为面向一般大众的科普读物。

  本书分为三章,共二十二节,大致是按照历史的时间线索和论证的逻辑线索排序的,因此读者按顺序读完,能够对辣椒在中国的历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过如果有读者喜欢挑其中的某些章节来读,本书每节的内容相对完整且独立, 因此也是完全可以明白的。

  本书的主题是辣椒,辣椒自明代传入中国以来,深深地改变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面貌。尤其是近数十年来,辣椒愈发普及,几乎成了中国现代饮食的标志物。有些人喜欢辣椒, 谓之“无辣不欢”,有些人厌恶辣椒,认为它破坏了食物的原味,违背了中国饮食调和寒凉温热的食疗原则。无论如何, 我们都不能忽视辣椒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提出这些问题:

  为什么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饮食中被广泛使用,而在其首先传入的东南地区饮食中并不多见?辣椒是何时进入中国饮食的?它在中国饮食中的传播路径和动力是怎样的?中国饮食中的辛辣元素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辣椒能够成为当今中国饮食中主要的辛辣来源?辣椒有哪些象征意义,这些意义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中国饮食中的辣味特征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强烈,辣椒在当代中国是如何迅速地普及的?

  如果读者们想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那么这本书也许是不错的选择。社会科学研究中没有绝对的正确,笔者以有限的知识范围和精力作出一些粗浅的探索,窳陋之处在所难免, 希冀读者指正。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十):中国食辣史:一本很好玩的书

  这本书介绍了辣椒在中国四百年的变迁。

  16世纪欧洲大帆船贸易,美洲辣椒经宁波、福建、广州等地进入中国,之后传入其他省份。起初它只作为观赏,直到清朝,贵州才开始食用辣椒。黔地无盐田且交通不便,辣椒是作为食盐的替代品而食用,在此之前,黔人还使用过草木灰等。之后食用辣椒的习惯被传入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地,这些地方使用辣椒不是因为缺盐,而是因为古代农作物产量不高,为了能吃饱,大量的土地都被用于种植主食作物,几乎没有土地种植蔬菜。辣椒味道辛辣且产量高,自然成为农户的佐食首选。

  辣椒这种食物渐渐成为庶民的桌上客,但古代宫廷菜和官府菜讲究格调高雅、味道平和,故一直将辣椒排除在外。

  与辣椒一起传入中国的还有土豆、玉米和红薯。自古以来中国人主要吃的就是水稻和小麦,但在生产力水平和种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亩产和总产量有限。土豆、玉米和红薯引入中国后,因高产并且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此前无法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改种外来作物。这些高产的外来作物的广泛种植成为了明清人口大爆发的强力后盾。

中国历代人口

  现如今的街市中,川菜、湘菜、重庆风味的餐厅林立,我以为中国人是最能吃辣的国家,但是据书中数据显示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食辣能力要远高于中国。

  今日吃辣是一种味觉追求,而在清朝至上世纪80年代,吃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却是食物短缺和生存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我对先辈的生活环境唏嘘不已,也为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深感幸运。

  本书的选题着实有趣,但缺点在于许多章节材料和表述重复,降低了阅读性。其次三章中第一章值得一读,后两章平淡无味。

  附上中国比较辣的辣椒:四川鸡心椒、云南小米椒、云南涮涮辣、朝天椒。世界最辣的辣椒:美国的x pepper、卡罗莱纳死神;英国的龙息辣椒;莫鲁加蝎子椒;印度鬼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