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东西》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小东西》影评摘抄

2022-05-15 02:09: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东西》影评摘抄

  《小东西》是一部由朱文执导,托马斯-路德维得 / 毛焰 / 金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东西》精选点评:

  ●比起电影显然更像当代观念艺术。搞点小意思,语言的歧义带出东西方文化认知的误读碰撞,到后来能坐下来谈谈,从大话题到小艺术,和解互换扬弃。大家都在想象对方,武侠或是外星人,戏中戏、梦中梦的结构拍得很形式化,有骨没肉。狗子很出彩,这个中西错乱的家伙被毫不犹豫地排斥在外,茫然游荡。

  ●欣赏不来

  ●尤其喜欢前半部分。其实特想问,有同志情结在里面吗?

  ●很值得一看,剧情很不错,拍的很好,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引出很多的话题。而且还看到了导演,不过我真没什么问题可问的。 而且还不争气的睡着了,呵呵

  ●试图表现中西方文化心理的碰撞,显然撞得装腔作势,不知所谓。

  ●荒诞的对立

  ●第一次看实验电影。画面像油画。隐约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但又不敢肯定也表达不出来……anyway,反正不用钱也不用采访更不用写稿子。

  ●只是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动机

  ●这就是传说中的独立电影啊

  ●贼奇怪

  《小东西》影评(一):小而大,东和西

  朱文的第三部电影《小东西》在影像上更加精致,却因表达过多被人诟病。 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故事性探讨中西文化的对抗)加了一些玄幻元素,也是极具超前意识的(在国内电影界算是敢于大胆尝试的一派),却因多了一些概念化的东西(三处出现那只色彩斑斓的蝴蝶,是为了“庄周”而“梦蝶”吗。另外,刻意借主角之口过了一遍零八年的大事记,俩主角可以媲美相声演员了。)显得不易理解。 音乐和摄影技术都在追求精致,朱文已经具备了物质基础,却也把控了自我表达,不管观众喜不喜欢,就这么决然的玩起了特立独行的电影。 朱文在电影里设的伏笔颇具迷惑色彩:暗语,蝴蝶,两个古人的打斗,外星人的入侵,其实都比不上那屋子里的“兽音”,托马斯开过那扇门,外星人开过,自始至终都没有指明那是什么,暗语密码保持神秘才有光彩,解开线索也就失去其诱惑的意义。 是的,那“怪兽”只能被关在屋子里才有永恒的魅力。

  《小东西》影评(二):艺术家们的玩意儿

  老实说,《小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去享受的电影,虽然笑点层出不穷,但是节奏偏于散漫,故事整体平淡,特别是不断跳TONE的鬼片(黑白双煞化蝶)和科幻片(外星人)情节容易让人消化不良。如果不是电影完结后刚好有导演朱文与观众现场交流的活动,我会将之归类为实验过火的文艺片,然后不加深思地忘掉。

  其实电影主旨不难懂,一开场就已经打出了“庄周梦蝶”的名言来点题。私以为,电影讲的就是关于沟通的故事,无论外国人还是外星人,我们都只能透过层层迷梦来看对方,而无法确定彼此的真实型态。这种沟通的障碍存在于每一种非同类之间,包括你我。但是电影的手法实在是太艺术家脾气了,不能怪在观影过程中忙于消化其天马 行空的观众把开头忘得一干二净。

  朱导在现场的交流中明确表示,这部电影是他与参演的一帮艺术家朋友之间拍着好玩的一部作品。即使面对大呼看不懂的观众,他也表现出“你看或不看,懂或不懂,我就拍这样”的坦然,十足的艺术家行径。反而像我这样曾竭力想去解读主旨和评判技巧的观众,就像过分严肃的大人遇上了顽童,有点措手不及。

  因此,《小东西》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既非它的主旨,也非它的实验性手法,而是原来当电影撇除市场的功利心(朱导坦言没想过回收500万元的成本)和被认同的急切时(当然,你不能认为费这么多精力拍电影没有一点机心),它可以变成如此全凭主创们拍着爽的私人表达。而观众对这种电影最好的反应,似乎就是看着爽或不爽。

  《小东西》影评(三):小东西里有大学问

  (孙孟晋 | 文)这年头,不大有人愿意自称自己的作品是小东西。朱文的新电影《小东西》里的人物毛焰和托马斯,前者是著名的南京画家,后者是前者长年的模特、如今担任世博会卢森堡馆馆长的卢森堡人。电影从结构上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被安置在某个草原深处,托马斯反串成了远道而来的画家,而毛焰的身份却是一个很朴素的当地人。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两人之间闹出很多笑话。这种关系的互换,是朱文极其聪明之处,他把一对在现实生活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拍档,放到另一个虚置的环境里进行观察。朱文没有推倒在毛焰和托马斯之间的迷宫,他把人物关系设定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上,不断地产生身体与心理的冲突和缓解,也不断因语言不通而产生误解。

  比起他上一部电影《云的南方》,《小东西》简直像部轻喜剧,影像上也成熟很多。但相反,它又是令人费解的,尤其当第二部分直接道明了毛焰和托马斯生活中的关系,我们看到了这两人开始扮演当代艺术中的某个片断,整个电影色调回到了画家毛焰的个人标志性的冷色调。东方与西方的关系在这样的电影阐述里,显得异常反讽。或者说,被两个十分具体的人替代了,进行着某种对话,尽管这种对话最后只剩下毛焰个人的油画作品的展示。

  转自《艺术世界》2011年3月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