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空漫游”四部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太空漫游”四部曲读后感摘抄

2021-02-25 03:5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空漫游”四部曲读后感摘抄

  《“太空漫游”四部曲》是一本由[英]阿瑟·克拉克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9,页数:1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空漫游”四部曲》精选点评:

  ●读完愣神愣了好久

  ●不是克拉克迷的话,读第一部就好了。第一部确实是…可以跻身「不读不是人」俱乐部。

  ●必读科幻经典。现在还愿意买纸质书的读者,应该也会有收藏的需求吧。

  ●忍不住吐:三、四本的故事续写真是“又臭又长”,糟糕的翻译“加持”使的整体的阅读感受都很“使劲”,作者使劲让故事有趣,翻译使劲让文本高明,读者使劲让自己跟着投入。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你都感到那种蜻蜓点水似的轻描淡写,第三本感觉全宇宙飞船的人都可以不要,演员,作家,你不知道他们在里面有什么必要性,强行幽默有趣吗?这些人的存在就像多余的修饰词。第四本是用一个死而复生的船员续写3001,未来世界的人类像打捞太空垃圾一样打捞到普尔,并让其死而复生,从此普尔就成了全人类的宝贝,当失败的性爱和思乡之情叠加时,宝贝觉得生命没意义了,这样就去木星。 最后,感受下文内最经典的两个翻译: “欧星人.....” “一、二、三、四.....一闪一闪亮晶晶,这样好多了....”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作品的拙劣模仿。”——刘慈欣

  ●“他们的小宇宙还很年轻,他们的神还只是个孩子。现在评断他们仍嫌太早,当‘我们’于‘末日’回去之时,会决定什么该被拯救。” 人类对于宇宙的永恒探索与想象。 伟大的作品。 等待戴维和哈儿回来

  ●好想变成能量生物,去见识宇宙的奇观。作为一个普通人,爱与死亡便是全部的主题。

  ●关于人类和太空的恢宏构想,理清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一切奥秘。

  ●充满前瞻性的硬核科幻

  ●微信上读的..这个周末花了9个小时读完了前两部..又因热伤风.读的我这个脑袋疼..但很酣畅淋漓。其实这书一开始就把大背景给交代了呀,但还能有看下去的动力说明作者功力还是有的。其实剧情也不复杂..但是这漫游的描述真是可以,细节好评,很硬了..不过我现在看这种书没有惊艳的感觉了..因为故事情节也不复杂,那要说科技感..还不如看最新的物理学进展科普书..还让我有一些真实感..不然畅想的太过头..也有点玄幻了就...所以后面两部我就不看了

  《“太空漫游”四部曲》读后感(一):些许感悟

  我估计作品也应该是先在杂志上连在之后在收录的合集,第一部写得是未来之前,但终究不是未来,人们喜欢那种神秘的美,但当事情发展到了后几部,有些乏味,即便写得很严谨但这未来的样子终究不是我们所期盼的美好。

  书籍本身很短读之过瘾,一天一本四天左右就能看完,情节引人入胜但背后的深度,我觉得有些不足。

  《“太空漫游”四部曲》读后感(二):你看,他的想法多美!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看序言,只看到作者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当时就在想数学家写科幻小说会不会有很多推理求证的东西?哈哈哈,看完发现这本科幻小说简直了!疯狂的念头遇见了缜密的推理求证,让人心服口服,就好比把科学和奇幻揉在了一起,(微笑)。

  一开头就把时间线拉到了远古时期,有点像讲人类进化史,然后不紧不慢地指出了一个模糊的历史点,那就是人类进化的原因,我们普遍接受的观念是自然环境使然,贫乏造就进化,我们有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但那都是以人类是宇宙的核心为基础,那个感觉就像,整个宇宙都在静悄悄看着人类一步一步的进化,自己竟无动于衷。“人外有人”,前辈如是说,那会不会人类之外的某种生物在人类之前或者之上主宰着这个宇宙?那它的存在又对整个人类史的影响是什么?

  《2001 太空漫游》的开篇就是大招,发光的巨石。这块巨石放在这就像是一个公开的伏笔,下面的所有情节都由它而起,但是,别急着找答案,(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呢),我想作者绝不是想带我们登顶,一览此山之宏伟,而是想引领我们进入山峰四周的“人造”景致。你看,他的想法多美呀。

  我个人觉得这绝对不是一部情节特别紧凑的、引人入胜的,可以一口气读下来的小说,但它用大量的篇幅来刻画一些细节,脑洞很大,也经得起推敲,配得上硬科幻。

  回过头来看序言,才发现《2001 太空漫游》原来是与同名电影剧本一同写的,而且它写到到“在书写故事主轴时,库布里克跟我在这个太空时代的黎明初始时刻所面对的,是可靠性的问题;我们希望创造出写实,说得过去的故事,不会因为往后几年的发展就变得过时。” 它确实做到了。

  《“太空漫游”四部曲》读后感(三):单就做工而言,品控差劲??

  书还没读,淘宝新华文轩买的四部曲,但就第一本开始几页的对页装帧缝线偏移,换货一回仍旧如此,这应该就是读客品控问题了,后续仍待解决

  不建议现在购买,静等再版还是

  下面为了凑字数而已,非要140字也是烦

  下面为了凑字数而已,非要140字也是烦

  下面为了凑字数而已,非要140字也是烦

  下面为了凑字数而已,非要140字也是烦

  下面为了凑字数而已,非要140字也是烦

  下面为了凑字数而已,非要140字也是烦

  下面为了凑字数而已,非要140字也是烦

  《“太空漫游”四部曲》读后感(四):太空奥德赛这些年

  昨晚匆匆忙忙,终于读完了《3001太空漫游》。相比于《2001》,剩下三部的想象力与格局显然大不如前,当然这可能也有时代所限,在半个世纪前,卫星城、可穿戴设备之类的概念可能还是人耳目一新,但是放在2019年的今天,就激不起水花。

  《2001》成书于68年,《3001》大概是在上世纪末。这四本书基本上可以说是横跨了20世纪的后半叶。因此我们也可以很轻松地在书里读出时代特点。比如美苏冷战的痕迹非常明显,“同志”一词仍然频繁使用,因为其中几本书在书写时,谁也想不到,苏维埃政权竟然会轰然倒塌。但克拉克在书中体现尽了他的人文关怀,在美苏冷战的现实下,他在书中的飞船却是由美俄航天员共同驾驶的,当然这可能是受了72年美苏联合空间站的影响。书中甚至还有一搜属于中国的钱学森号,以纪念想要回国却莫名被拦的钱学森。(尽管克拉克可能很久之后才知道,钱学森回国造了核弹)。

  克拉克在序言里说,每一本书都是独立的作品,都根据当时的科技发展在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因此,与时代相关,书中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也趋于缓慢。2001年人们抵达木星,而3001年木卫三的殖民地依然只有很小的规模。今年恰逢人类首次登月50周年,美苏冷战下的登月时代,人们很快进入太空,在79年就登上了月球,这让人很难不去幻想人类的迈向太空的步伐。但随着挑战者号的严重坠毁,苏联解体,美苏冷战消失,登月时代过去了,人类进驻太空的步伐逐渐变缓,连科幻小说也显得缺乏想象力。

  当我们回顾登月时代的科幻作品,总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总是对太空充满热情,对科技充满信任。《3001》里对可穿戴设备所抱有的包容态度和接受心态,当下很多人都是无法想象的,相比之下,新千禧年的科幻作品则要黑暗的多。

  在我读《2001》的时候,我刚刚初中毕业,久闻Kubrick大名,在汉唐书城找到一本《2001》可以是说以拜读的心态一夜读完,从此克拉克对我可以说是影响深远。无论是低谷石板、HAL9000还是星童,都成为了记忆的一部分。

  可惜后三本就不像2001好找,翻遍了书店只有文景一般,买不起,于是只能读盗版txt,就这么读完了《2010》。直到今年读客出了《太空漫游》全系列,才有机会读完完整的四本,尽管文景的四本依然买不起。

  《太空漫游》整个系列也是一个时代流行文化的体现,包括且不限于披头士、魔戒、星际迷航,有趣的是星际迷航DIS的预告片里也出现了对《2001》的致敬。《2001》的结尾星童一概念,来自于尼采的超人哲学。而电影里最经典的象征着进化的那段蒙太奇配乐也是Also Sprach Zarathustra。Pink Floyd的echoes原意为电影最后一段的配乐。

  《2001》有超出时代的意义,而后三部却被限制在时代的框架内。读后三部意义更多在于科幻作品与人类太空计划的不断变化。因此我认为,整个系列,读一本《2001》足以。

  《“太空漫游”四部曲》读后感(五):科幻小说封神之作,《太空漫游》凭什么让人欲罢不能?

  文 | 李小墨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文 | 李小墨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是科幻小说迷或者科幻电影迷,却不知道《太空漫游》,那他一定是个笑话。

  这件事的好笑程度,就跟一个自称是武侠小说迷的人,没听说过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一样。

  《太空漫游》的作者阿瑟·克拉克,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王,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

  记不住外国名字没关系,这句话翻译一下,意思大概就是:这三个人在世界科幻小说史上的地位,大概等于金庸、古龙、梁羽生在中国武侠小说界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中国科幻小说写得最好的人是《三体》、《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可是比较少人知道的是,让大刘成为大刘的,正是阿瑟·克拉克和他的《2001太空漫游》。

  以下是刘慈欣的原话:

  “1980年的冬夜,一位生活在斯里兰卡的因果人改变了 我的一生,她就是西方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瑟·克拉克,我看到的书是《2001太空漫游》。当我翻开那本书时,我发现那梦想中的东西被人创造出来了。”

  “记得20年前的冬夜,我读完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出门仰望星空,突然感觉周围一切都消失了,脚下大地变成了无限延伸的雪白光滑的几何平面。在这无垠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眼中是另外一个样子了,那感觉像离开了池塘看到了大海。这让我深深领略科幻小说的力量。”

  为了表达对神作《2001:太空漫游》的敬意,刘慈欣甚至说:“我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四部曲的第一部《2001:太空漫游》畅销且长销51年,它凭什么这么让人欲罢不能呢?

01 电影和小说互相成就双双封神,但小说读起来愉快100倍

  提到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就不能不提电影大师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因为这部伟大的作品是两位大师想象力激荡的产物,然后分别以不同的艺术形态呈现。

  科幻想象是最容易过时的东西,可是它们竟然在51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1964年,库布里克的上部电影《奇爱博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马不停蹄、野心勃勃,想找一个雄心更大的主题。他的目光投向浩瀚宇宙和满天星辰,他想拍一部电影,探讨人类在宇宙之中的定位。

  库布里克一旦对某种主题感兴趣,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钻研成专家,他寻找“众所周知的优质科幻小说和电影”,在狼吞虎咽了几个图书馆的科学书籍和科幻小说之后,他找到了阿瑟·克拉克。

  两个人共同决定,以克拉克一篇叫《岗哨》的短篇小说里面的某个概念,作为进一步架构的基础。两个人脑力激荡几个月之后,克拉克回去一个人写小说。原本的计划是等小说写出来之后,再在小说的基础上开发剧本。但到了最后阶段,小说和剧本同时写作,比如说克拉克会在看过电影毛片之后重写小说的某些段落。

  大家都知道最后的结局,电影和小说互相成就,双双封神。

  但这之前,有个非常有意思的插曲:

  《2001:太空漫游》刚开始的票房并不理想,因为这部电影太难懂了,你需要先忍受它的沉闷、缓慢、枯燥、晦涩,才能慢慢领会它的优雅、深刻和震撼。它是哲学的、史诗的、宏大的、深邃的。

  你能想象吗?142分钟的电影,电影前25分钟和最后23分钟都没有对话,加上其他零碎的无对话部分,整部电影大概有88分钟没有对白。

  有人说它简直是默片,可是默片还有演员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时不时跳出了的解释性的对话和旁白字幕,这部电影可没有。库布里克这么做,是为了逼真地表现太空生活,却先把观众逼疯了。

  首映礼的时候,一共有241人看不下去,走出来剧院。大家也可以做个实验,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也很少有人能不快进地看完这部电影。

  所以上映的第一个月,票房惨不忍睹,米高梅心灰意冷,都打算撤映了。

  谁救了这部电影呢?是60年代吃迷幻药的年轻人。 当时美国的年轻人刚好掀起吃迷幻药和抽大麻的风潮,这些年轻人很喜欢这部电影带来的迷幻效应。这部差点被低估的电影,竟然因此峰回路转,起死回生,最终成为当年美国最卖座的电影。

  首映的时候,因为看不下去,而走出剧院的人,就包括当时美国著名的演员罗克·赫德森,他说:“谁能告诉我,这部电影他妈到底讲什么?”

  谁能告诉?当然是小说《2001:太空漫游》了。

  小说不仅有更多的细节和来龙去脉,帮我们理解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而且小说的阅读体验,比电影的观影体验,愉快100倍。因为小说克拉克把同样的故事,讲得悬疑曲折,高潮迭起,惊心动魄。

02 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故事开始于3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还是猿人形态,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望月者的猿人部落头领。

  和非洲大陆上的其他动物相比,猿人没有任何进化优势。他们不会使用工具,面对体格更大的动物没有任何招架之力,他们的心智无法同时操心两件以上的事。甚至牙齿坏掉,就能宣告他们的死亡,因为他们不懂得切割食物。

  对他们最大的威胁是饥饿,他们只能吃浆果、水果和树叶。

  可是“就在他们周遭,和他们争夺相同草料的,都是他们想都没想到的潜在食物来源。然而千千万万吨多肉多汁、徜徉在树林草原和灌木林里的动物,不只非他们能力所及,也非他们想象所及。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一块完全透明的长方形板子,降临一群猿人的世界。它探测猿人的心智,记录猿人的体态,研究猿人的反应,评估他们的潜能。然后像操纵傀儡一样,操纵这些猿人做更复杂的动作。

  其实它扮演的是老师的身份,它在启发猿人们的心智。最聪明的猿人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使用工具。从那天开始,真正的“人类”才有机会诞生。

  这个长方形的板子来自何方,制造者是谁,它的目的是什么,小说的最后才会揭晓。

  第二段故事的主人公是弗洛伊德博士。

  他是美国一位顶尖的天文学家,奉命乘坐太空飞船前往月球基地执行任务,视察一场严重的月球传染病,月球基地上有将近两千名美国人在工作。

  同时对外封锁月球传染病的相关新闻,因为没有确切消息,月球传染病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

  但其实月球传染病只是一个烟雾弹,当时美苏争霸日渐白热化,放出这个烟雾弹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向苏联人掩盖美国人究竟在月球发现了什么。

  因为磁场异常,他们在月球发现了一块漆黑的长方形板子,对,就是300万年前在非洲大陆上出现的那种,但这次是漆黑的。发现者把它称为TMA-1。

  它的比例是完美的1:4:9,极致的黑,看不到任何痕迹,已经任何不均匀,它可以吞没所有的光线。根据地质勘察,它在300万年前已经被埋在月球上。科学家试着取样,但它无法取样。

  显然,它是远远超出人类当前科技水平的产物。这意味着人类并非宇宙中仅有的存在。

  在弗洛伊德考察现场的过程中,他们听到五次尖锐刺耳的电子声音。这些奇怪的信号被四部不同位置的太空观测器记录下来,并传回地球分析:某种非物质形态的能量,从月球表面喷射想深远的星空。

  TMA-1是谁留在月球上的,目的是什么?小说的最后才会揭晓。

  第三段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发现号的宇航员戴维·鲍曼。

  他和同事弗兰克,以及三个人工休眠的同事,加上型号9000的计算机哈尔,乘坐发现号,前往土星。

  故事在航行的中途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哈尔在路上发展出智能,竟然叛变,并开始杀人。弗兰克以及三个休眠的同事,被哈尔杀死,哈尔继续追杀戴维。

  这是这本书最精彩的情节之一,戴维躲进避难室的时候,我也跟着心跳加速,紧张到窒息。

  哈尔为什么要叛变?戴维如何自救?

  最终戴维一个人飞往目的地,他在土卫八上发现了一块更巨大的黑色长板,TMA-1的老大哥。

  谜团越来越多,好奇心被撩拨到了嗓子眼。

  现在一切的谜团即将揭开:黑色长板到底是什么?土卫八上面的黑色长板和300万年前地球上的长板以及月球上发现的长板有什么关系?是谁留在这里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它会把戴维引向何方?戴维还有机会返回地球吗?

  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以及他伟大的想象力,马上要领我们去一个从未有人类到达过的地方,马上要给我们一个让人惊叹的答案。

  太精彩了!

  请原谅,我必须要打住了。

  在这里剧透太糟蹋小说,也太破坏小说阅读体验了。我希望你们亲自去书里揭开一切谜团,我希望你们不要错过我阅读这本小说体验到的朴素的极乐。

03 为什么说科幻小说是洞见未来的“水晶球”?

  其实,我曾经对科幻小说非常不感冒。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一向自负阅读量的我,没看过任何一本科幻小说。但那部电影,带着地球去宇宙流浪的设定,太浪漫,太打动我了,所以我忍不住找了原著来看。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普通人读科幻到底有什么用?

  我找到的答案是:读科幻是为了洞见未来,是为了增加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力。而这是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想在未来活得好的人,需要拼的底层能力。

  著名学者吴伯凡在2018年全球INS大会做过一个题为《洞见未来的“三个水晶球”》的演讲,三个水晶球就是洞见未来的方法论,它们分别是:边缘创新、历史回想、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凭什么成为洞见未来的一个“水晶球”?

  他认为,“科学借助于实验,而幻想是纯粹发散性的。当这两者连接起来,不仅有内在的支撑,又把想象力的能量发挥到最大的时候,这种科学幻想的力量,将会为我们展现未来。”

  《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阿瑟·克拉克就是最佳的证明。

  他获得过数学和物理学的一等学位。他写科幻小说,有个原则:“不违背目前的科学知识。”

  这是他和二三流的科幻小说家不同的地方。不顾现实、天马行空的想象只是幻想,当严谨的知识和想象力结合起来,让人信服的想象则是对未来的畅想。

  克拉克不仅是小说家,还是预言家。他的许多预测都成为现实。他曾预言过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全球通讯卫星、地震预防预测等尖端技术。

  不要觉得普通人是否能洞见未来,是一件无所谓的事。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小有名气的投资人,分析自己为什么拒绝一个看起来似乎挺优秀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对投资行业充满各种高大上的想象,但投资人抛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从这个年轻人的回答中,观察到这个人的个人积累和素养和目标岗位的要求,差之甚远。

  他问的并不是在哪里毕业,在哪里实习,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个人成就的常见面试问题,他抛出的问题都是打破常规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你平时喜不喜欢看科幻小说?能不能深谈和细谈一下。

  这个年轻人不看科幻小说,而且也想不明白看不看科幻和进入投资行业,成为一个投资人有什么关系,然后他就面试失败了。

  我也是时隔多年,直到今天才想明白这个问题。

  投资人最核心的能力是寻找最有发展潜力商业项目的眼光。那么对未来,对有生之年没有经历过的事进行想象,以及对这些事情可能在全社会中的演变进行预判,这种能力不就是投资人所需要的吗?

  比如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普及,移动端崛起,在十几年前,如果让普通人来想象,他们的想象不过就是换个手机打电话而已。

  可是让优秀的投资人来想象,那他就能看见这件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全社会几乎所有行业的巨变,比如它会催生出像滴滴打车这样的公司,会产生共享单车这样的新生事物,根本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再比如,5G时代,会有哪些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

  他们会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就想象和推演它们的发生。

  在那个资深投资人看来,投资人必须是对未来非常感兴趣的人,对未来特别感兴趣的人,怎么可能对书写和想象未来的科幻小说一无所知呢?如果投资人有必读书目的话,除了经济类的,书架上还应该有科幻文学。

  虽然科幻小说的想象有更多虚构成分,投资人的想象要求的是前瞻和远见,但底层能力是一样的,那就是对未来的想象力,对未来的洞察力,对未来的理解能力,对未来的推导能力。

  翻阅刘慈欣的百科,一件事佐证了我的判断: 2018年7月12日,IDG资本宣布正式聘请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担任IDG资本“首席畅想官”。IDG正是全世界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 看科幻只是看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么简单吗?

  不是,看科幻时候,想象力边界的扩张,就像河伯看见了沧海,青蛙跳出了枯井。

  看科幻是在和未来对话,是在开发对未来的想象力,是在增进对未来的理解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不止对于投资人,对于创业者,乃至于想在未来活得好的普通人,不都一样需要这些能力吗? 最后把著名的商业思想家,颠覆性理论的创立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我一直深切地关注未来,因为我接下来的人生都将在那里度过”。

  - The End-

  相关阅读:

  书名:刘慈欣《流浪地球》

  读书文章:读《流浪地球》原著:普通人读科幻有什么用?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回答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图片来源:unsplash

李小墨,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作者,公众号《深夜书桌》。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就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