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洋相》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洋相》读后感精选

2021-02-25 04:16: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洋相》读后感精选

  《洋相》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洋相》读后感(一):2019.6.22《洋相》坑填上

  《洋相》坑填上,冯骥才讲故事似乎更有血有肉些。期间最后一篇《三寸金莲》,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刻画得生动细腻,更是真正做到了冯先生说的那样,“要论这东西的规矩、能耐、讲究、修行、花招、手段、绝招、隐秘,少说也得三两天,这也是整整一套学问。我可不想蒙哪位,这些东西,后边书里全有。”就这么一篇,一段活生生的“莲”文化呈现在眼前——对于没有见过“三寸金莲”的我来说,科普了“裹足文化”,也品到了当时的人生百态。挺好。

  《洋相》读后感(二):三寸金莲

  大师手笔,把文学写出了纪实作品的味道。 文中很少有作者价值观的体现,只是把要叙述的事情娓娓道来,余韵悠长。当然这也有弊端,很多时候读者并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深意,不过这种本来就是见仁见智。 篇幅最长的《三寸金莲》前半部分看得我又好笑又憋屈,后半部分又充满伤感。时代的矛盾和认知的局限性是永远存在的,可自然的爱又能够超脱“宗教”“礼教”等人类自我设限的局限,微弱而悲壮地与之做了抗争和了结——这是我全篇一口气看完后,自认为能总结出的最符合主题的表达。

  《洋相》读后感(三):《洋相》感

  《洋相》 苏七块:善良和规矩是两回事。破坏了规矩的一味的善良最终会害了自己。 黑头:死要面子的结局往往都不好。 神医王十二:学点儿与专业无关的知识总是好的,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狗不理:好名没人稀罕,骂名越传越广。自己有能力,就不怕同行的使坏。 洋相:天津一名中国人硬装作洋人,当众被他爹识破。 鼓一张:突发横财只是你很幸运,不要以为一辈子都能靠这横财生活。 大回:不要在马路上睡觉。能人死在能耐上? 老夫老妻:争吵后回想一下往日一起的快乐和幸福,然后各退一步。 雪夜来客: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有限的。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别看习惯不是必须恪守的法定规条,惹上它照旧叫你麻烦和倒霉。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释世界,尽力把一切事物都和自己的理解力拉平。不要随口散布谣言,你的随口一句可能会害了一个家庭。 胡子:爱的本质是生命的相互依赖。好好对待身体缺陷 楼顶上的歌手:人的力量主要还是要在自己的身上寻找。别人给你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到的力量,再贯注到自己身上,才会受用终生。天涯难觅一知音。 三寸金莲:裹脚太可怕了。。。

  《洋相》读后感(四):洋相

  两天内看完《洋相》,冯骥才好笔力,他不拘,写什么就是什么,敢敞开了写,乡下汉子炸炮讨老婆的俗事能写得有血有泪,叫人看到一半笑了,看完了又哭了。

  写《鸽子》和对楼唱歌男人,还有一高一矮一对夫妻,还有那胡子扎人的男人,轻重缓急、声色兼备,欲言又止。不用听他讲大道理,他故事里穿插的长笛一样的片段把话都说尽了。

  他的故事,你不必担心情节,不必担心人物,甚至压根儿不用费心在心底勾画,文字往那儿一砸,这讨老婆的男人如何眼直春枝,如何“馋人身子”,如何憨憨傻笑,有张有驰,情而不色,收着呢;对面楼的男人如何带着他在画里点出晴天,如何铺陈乌云,又如何该是那不需要邂逅的相识,追上去侧面远远看一眼的怅然;嚼高矮夫妻舌根子的婆娘,高个儿女人面对质问时的轻蔑,无一字说到爱情,但一把伞下的空间,则必得是真情填补,一把伞挡掉多少不知廉耻的人,不必讲,看客自有评说。

  还有这《三寸金莲》,前半段恨得人牙痒痒,后半段又哀叹唏嘘不已,虽然早知是这结局,必得是女儿去推翻母亲,必得有一遭小四和虞姬翻脸的剧情,权力令人迷惑,社会风尚的改变亦像旋风儿似的把人卷来卷去,没个对错。

  无奈吗?无奈。

  俗世奇人,永远不缺台上唱的角儿,可江山未改,人已换了几拨。

  《洋相》读后感(五):你我皆有三寸金莲

  《洋相》的篇目都很好,冯骥才的文笔也不多说,就是嘎嘣脆,组稿逻辑我不是很同意,《三寸金莲》一篇太扎眼了。但幸好让我遇见了《三寸金莲》这一篇,差点与这么绝的一篇失之交臂。

  新旧交替的时代,正是风云涌动之时,最能观到社会的骨相和人心的根底。《三寸金莲》正发生在这么一个浩荡的时代,故事围绕着我们如今“盖棺定论”的旧社会磨灭人性,残害女性的裹脚习俗展开。前半段佟家围绕“莲癖”争锋斗艳和后半段的放足运动,共同构成一个家族的兴衰,一群女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叹息。

  从最小处看,《三寸金莲》揭露了旧社会的“裹足”对女性的异化剥削。为了追逐社会标准对女人之美的定义,碎骨易形,改造成某种今天看来畸形不堪的双脚。

  其实不只是双脚,走到今天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出于男性霸权下的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异化,塑造着女性的身体。从更大的层次来看,这只是女性无数苦难命运中的一种。到今天为止,女性的美仍被男性塑造着,披着消费主义的外皮,仍需要大家的警醒。

  再往大看,也不只是身体的异化,而是观念。人的观念正如那被从小掰折锻打的三寸金莲一样,再绝望痛苦后,你最后却接受了这种美,并以此为荣。可所有观念都会被时代抛下,这一刻的三寸金莲和今天崇尚的自然大脚可能并无不同,在未来某一刻,你也会成为被抛下的旧时代古板。而每个人都受着他所处时代的观念塑造。

  冯骥才真的写出了人在俗世的沉浮,我们不由自主,起伏荣辱不过过眼云烟,时代的大浪打来,谁都可能是被人嘲骂的畸形“金莲”。

  另外,最后莲心身世揭晓的情节,情理之中却又是我意料之外,着实震到我一把,差点落泪,Respect。

  《洋相》读后感(六):天津卫的奇人轶事

  《洋相》里多是短篇故事。只《三村金莲》篇幅略长,算是个中篇。有的故事读过。现在加深印象,原来都是天津卫的故事。

  先说印象最深刻的《炮打双灯》。看过宁静、巫刚的电影版。只有主角的名字和故事发生的背景略同,其他大改了。电影是1994年的,那时老流行拍这种片子,我就顶不喜欢这种片子,好像中国人都这么愚昧似的、中国社会就这么压抑变态的。这种片子也老在国际上得奖,尽是些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小说就不一样,就是这么个精炼的故事。爱得简单直白,义无反顾。春枝真是脂粉堆里的英雄,怎么看怎么飒。就像方文山的歌词里写的那样“谈爱恨/不能潦草/红尘烧呀烧/以生死无愧证明谁重要”。这个故事写得真好,看得真过瘾!

  《三寸金莲》就是另外一种味道。中国文化总有这么多讲究。小脚的尺寸,品相,地域的分布。鞋子里的种类,制作。如何评判小脚的标准。另外“三寸金莲”不只是脚小就好,还有走路的风情体态,女人们的学识涵养。最神奇的描写是男人们欣赏小脚时的各种神态,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就付出努力的动力。还学了一个词“莲癖”。其实吧,唐朝流行胖的,汉朝流行瘦的,那个时候流行小脚。女人不能过多参与社会,成天在家呆着,就找些事来为难自己。当然小脚不能发展下去和社会的变革有关,女人不再是旁观者,不再为男人而活。这时候有一双小脚就不合时宜了。所以金莲没落了。小说写得很老道,所有的结论都是读者自己得出的,不是像老师上课一样直接敲黑板告诉你 “都是必考题”。这样一个中篇,作者做了很多考证,翻了很多资料。读得我兴味盎然,知识大涨。

  其他的故事都是短篇,短则短矣,故事内容都很抓心。写爱情《高女人和矮丈夫》《老夫老妻》最是隽永绵长。其他几篇写人物,也都寥寥几笔,人物就跃然纸上。篇篇都精彩绝伦。

  宅家抗疫,一个下午,一大包薯片,几杯普洱。记住一个名字--春枝,学了一个词--莲癖。认识了一群天津卫的父老乡亲们。妙哉妙哉!

  《洋相》读后感(七):走进天津卫

  打开冯骥才所著的《洋相》,挑灯夜读,收获颇多,全书精选的14篇文章,或短或长,均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独特新颖的视角,细致深入的描写,进而挖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带领读者走进天津卫,去了解当地当时风土人情,世事百态。 《洋相》精选了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系列中的经典篇目,以及他写作至今最精彩的中短篇小说作品,共精选出《苏七块》《黑头》《神医王十二》《狗不理》《洋相》《鼓一张》等14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多篇被收录在中小学课本,《老夫老妻》在《朗读者》节目中被深情朗诵。苏七块、神医王十二展示了天津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规矩严明的处事原则;狗不理介绍了作为天津饮食的代表其成名来历,洋相介绍了外国势力进入天津,给天津带来的变化及洋相一词的出处。鼓一张介绍了天津年画爆款的情形,让人不禁联想当下群众购物的从众行为;大回介绍了垂钓高手,结局被拉鱼大车碾压伤身,不免有几分宿命成分;老夫老妻生动刻画了少年夫妻老年伴,割舍不断的是从爱情变成了相依为命的亲情;高女人矮丈夫通过夫妻间的深厚感情描写了文革那段时期荒唐的众生百态等; 《洋相》的作者冯骥才先生,祖籍是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初学画,后以“伤痕文学”享誉文坛。他的《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灵魂的巢》《珍珠鸟》《花脸》等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代表作《俗世奇人》畅销300余万册。1990年投身于城市文化抢救,2002年发起并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12年倡议国家紧急保护传统村落,被称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他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可以说,《洋相》作为冯骥才小说作品中最经典的阅读版本,为读者展现了具有浓郁的津味津韵的近代天津的风土文化,阅读此书在感受作者文字魅力和思想的同时,从中感受天津卫乃至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洋相》读后感(八):洋相没“出洋相”

  《洋相》,一看这个书名就让我联想到三个字“出洋相”,多少有点诙谐的意味,定睛一看其作者,冯骥才先生,是当代非常活跃的一位作家,常常能在新闻上报道上看到他一些关于教育看法的发声,本人也是他的“迷妹”。冯骥才先生初学画,后以小说、散文作品享誉文坛。冯骥才先生的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小说、散文、诗歌、纪实等等,个人认为冯先生还是以小说名世,还有他被更多的人熟知,是因为他的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的身份。他能反思传统,也反思现实,绝不自限于“文学”的层面,将美术创作、非遗保护、民间艺术也纳入他的文学空间。多年以来,冯骥才潜心研究民间艺术、地方风俗,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冯骥才是天津的人,有时看他的书骤感满满的“天津味”。冯骥才先的文章怎么说呢,平淡如水,却耐人寻味,总是从细小的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饱含着浓郁的人情味,有关心、热爱,也有理解、同情。曾经看到一篇报道对于冯先生的评价“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不知道其他读者是否有这样的意味。”

  《洋相》这本书非常符合冯先生的手笔,满满的“天津味”,讲述了“民间自古出奇人”的奇人故事。天津虽不大,但是人来人往故事多,我想天津这个地方的曲艺是非常发达的,大概也和这个有关,作为地道的天津人,冯先生集合了许多天津奇人异事作为题材,以此背景的人物生活为线,为读者展现清末民初天津卫的社会风貌。读着本书朗朗上口,曲艺风分外足,有时也感觉像快板和评书,我们都是底下的观众,听故事听的入迷,尤其读到“你干嘛呢”,不知道为什么会会心一笑。其实在偌大的中国,方言真的多到数不尽,为什么天津话、北京话都被宣言的非常广泛,在多媒体都能看到这样曲艺人传播的文化也是非常出力的,他们不仅把好的一些素材分享,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艺术传承吧。

  不管《洋相》也好,曲艺的艺术也罢,都是在讲述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虽“小”但是生活依然非常精彩,有滋有味,生活的故事不仅仅是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更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有着质朴、朴素……,这可真没“出洋相”。

  《洋相》读后感(九):你可能不知道的俗世奇才

  《洋相》是一本冯先生的中短篇小说集,是选自《俗世奇才》还有一些其他经典中的短篇小说,本书讲的都是天津卫的一些奇闻怪事,市井俚俗,津门俗语,有些确实挺荒诞的。而本书的书名《洋相》就是来源于其中一篇短片小说。

  这是一本可以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短的像听相声,长的像听评书,完全看不过瘾!故事特别的妙。短小精悍,讲市井奇人,带着俗世的热闹和情义,看得人心里暖。文字精简有趣,天津腔,笔下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有的人爱写英雄美人,有的人爱写俗世奇人,俗世中也有大英雄。每个职业的人都有队他那份职业的尊重与执着,这才叫生活。

  作者以单口相声的幽默讲述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市井万象,既俗且奇,简快鲜活。像是天津口风儿的小单口。个个人物轶事铺排了一幅清末民初津门特有的社会图画,好似眼前也出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而故事中的人物正在上演属于他们的故事。

  印象比较深的是最后一篇《三寸金莲》,写关于清末民初女人裹小脚,写的太实在到位了,替女人疼得慌。非常传神。有的从小裹脚,裹成了二寸长,跟橘子瓣大小差不多,站都站不起来,干啥都得靠人抱;有的七八岁开始缠足,生生把骨头掰断,日缠夜缠,疼得死去活来,看完直背后发凉感觉这个要是拍成电视剧,一定有意思。《三寸金莲》讲的是裹小脚的事,主人公香莲因小脚改变命运,也因它大起大落,最终成为小脚界翘楚,但因小脚辉煌的她却坚决不让自己的女儿裹脚,为了让女儿逃避裹脚她竟狠心将女儿偷偷托付他人代养,直到死前才意外见到女儿,还不能相认。此间的矛盾与辛酸全在冯先生的笔下被一一刻画出来。

  这样的充满这民俗的生活记录式的文章,虽然夹着讥讽,议论,但是传奇是本质。读这本书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就以前学过的林嗣环的《口技》 中的民间艺人,像纪晓岚收集故事的画面。一个个人活灵活现的,手艺高故事妙情意好,虽然比如酒婆这样的故事看起来不免长吁短叹一下,但是诸如泥人张之类的段子真是看多少遍都乐。平和而热闹,三教九流混在一起就是有意思,靠吃饭的技艺和为人的真心。所以在市井中往往卧虎藏龙,一般都是真人不露相,而越贴近生活,越善于观察的人呢才能写出如此吧,读起来不矫情,满满的人情味

  《洋相》读后感(十):不要再出洋相

  这是一本很好看,很有趣的书,拿起来就爱不释手。有小情趣,也有大感动。

  洋相和洋人、洋火、洋油、洋烟、洋气一样,是对外国人带来的新鲜物品的叫法,带有新鲜的意思。没见过像鬼一样的金发碧眼的活物,一擦就着的木棒,经久耐用的煤油,卷烟以及新鲜的活法和状态。所谓洋相,是天津人把穿洋装、学洋人的称呼。洋相来自天津人米斯特·巴皮穿洋装学洋人的典故。后来指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带幽默的失态。现在世界越来越趋于大同,我们了解了世界的多样性,承认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存在,充分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属于大大的进步。

  老夫老妻的故事是许多人生活的缩影。吵吵闹闹一辈子,到老来竟变成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变成了生活的情趣。年轻时为了生活,会争吵会生气,会为一件小事展开一场拉锯,等年纪大了,还是会争吵,可争吵过后,以往的感动会一点点涌上心头,浇灭那莫名的怒火,争吵变成了不可或缺的情趣。世间夫妻,没有多少会一直和睦相处,因为几乎没有想法始终一致的人,很多时候,争吵会将彼此偏离的观点拉近,最终合成一股合力,将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只要两个人都是为了这个小家和双方的大家,日子总会越来越好!

  三寸金莲的故事让人看得既揪心又感动。看到金莲的养成之法,就觉得一部血淋淋的中国女人的苦难史在眼前展开了。奶奶就是一个小脚女人,一双自然生长的脚被硬生生把四指折断阻挡住其发展。因为不能正常承受体重,走起路来就像踩高跷。想来当年也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天一些人为了符合大众的以瘦为美的审美,不惜以损害健康为代价,以博取他人的眼球,还有的为了变美去整容,而丢掉性命。这种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的美,怎么会长久。好在女主香莲虽然自己被迫陷入这小脚之争,受尽苦楚,却没有愚昧到把自己的女儿也葬送到这场折磨中。虽然母女俩的相见以悲剧收场,但香莲为了女儿的双脚自由而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父母为子女计,计长远。

  好在我们现在不用在再去赛脚,除非我们想当脚模。生在一个自由的年代,不需要为了取悦别人而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从双足解放,到思想解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祖宗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传承,也有许多陋习,需要我们去纠正。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做到甄别后有选择地发扬,扬长避短,才是发展之道!才不至于出洋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