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孩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女孩》是一本由[美] 王苇柯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女孩》读后感(一):评《中国女孩》
哭了两回才看完。有种爱在心口难开的感觉。多少有点理解女主对艾瑞克羡慕又嫉妒的情绪。怎么会有人成长在比自己幸福百倍的环境里,做着自己想擅长的事情还很成功?女主成长环境里,所有的关心与爱都是以对抗的形式出现的,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对艾瑞克的求婚无法回应。想想我现在也是没办法跟妈妈直白的说“我爱你”,倒不是因为妈妈对自己太严苛之类的,只是单纯因为成年以后跟妈妈沟通不畅,她听不进我给她的任何信息...
《中国女孩》读后感(二):摘抄
1.关于幸福,有一条建议:最稳妥的幸福之路,是为他人寻求幸福。
心理医生又补上一句:如果办不到,那就装吧。
2.贤于己者,与之思齐而致远;不如己者,与之同流则平庸。
3.所有喜剧皆以喜结连理收尾。所有悲剧皆以告别人世告终。但期间的种种呢?
人生便在大喜与大悲之间。
4.我求过心理医生:拜托你,帮我找到能让我发挥最大影响力的事业吧,我会投身其中。
人人都这么说。心理医生回答。
5.乐观主义者眼中所见的是半满的杯子;悲观主义者眼中所见的是半空的杯子;化学家眼中所见的,则是装的满满当当的杯子,其中一半呈液体状态,一半呈气体状态,而上述气体或液体都可能有毒。
6.毒药与良药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其剂量。喝水太少,你会小命不保;鲸吞猛灌,你也会小命不保。
7.现实不过是一种幻象,尽管它久久不散。
8.无所畏惧意味着什么?是指根本没有惧意,还是指勇气抵得过甚至盖过了惧意?
9.当个贤妻良母,意味着当一台“永动机”。
10.无论爱上何人何物,但凡去爱,便会令人揪心,或令人心碎。若要一颗心安安生生,不受苦也不受累,你可千万不能将它交予任何人,连飞鸟走兽也不行。将心用各种爱好和各色享受小心裹好吧,以免心有挂碍。将心放进你那自私的棺椁,安安全全的锁好吧。但在那棺椁之中,你的心却会变样,再无心碎可言,它会变得麻木不仁,刀枪不入,难以救药。
11.切勿念念不忘,超前走吧。
《中国女孩》读后感(三):也可能只是“我觉得我为你受苦”
说什么爱的另一种说法是我为你受苦,这其实可能也是一个付出者自我感动的说法。嘴上说着我爱你我为你受苦,可行动上却做尽了伤害对方的事。女主和她男朋友两人的原生家庭差别之大,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而最后男方的离去,在我看来也是女主自己给作没的。所以这也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仗着自己条件不好啊或者生长环境不好啊等等方面不好的人,遇见不错的人想的不是要好好珍惜,而是要百般刁难,把自己受过的痛苦加给对方身上把人逼走才尽兴。所以很多锅其实不该让原生家庭来背,因为就算有的人和你在同样的环境下长大,他们也不会像你那样做,成为你那样的人。不过好在,结尾女主也开始试着慢慢找回男主,至于结果怎么样就不知道了,但我希望还是做朋友吧,不用原谅她了,有的人就是得让她尝尝失去的滋味和难受,才能意识到自己错了。
而且女主的话,心里其实是有点问题,不然也不至于看心理医生,应该是早年活得比较压抑,在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中长大,而且父亲比较严厉母亲看起来有点精神不正常其实……所以女主遇事的话不想正面解决而是想逃避问题。所以俩人要是没有完全成熟的话,就别要孩子了,要么不但给自己添堵还给下一代带来影响。生了就好好养,不想养就别生。
但是怎么说呢,我是真的希望大家都能遇见合适的人,不合适的话就散了得了也不要互相伤害了,俩人别别扭扭合不来以后该怎么办呢。别说什么会改之类的话,一般人是改不了的,只能说两个人铁了心要在一起,然后愿意慢慢磨合,这样也ok。
反正我觉得,你要真爱一个人,你是希望他好的,而不是说站在一个“我为你受苦”的角度上自我感动。可能你谁都不爱,你只是比较爱自己而已。
《中国女孩》读后感(四):嵌入骨髓的文化价值身份不确定性
嵌入骨髓的文化价值身份不确定性 英文原著名字chemistry,中文译名自己倒是不太认同。作者五岁就跟随着父母到了美国,随后在这里成长,上学,谈恋爱,她早就忘记中文怎么说了,思维方式也是典型的西化,但是她内心依旧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 就算是在这片土地上,但是自己的父母依然是传统的的东方国家出生生长的人,他们的教育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显得更加不同,父亲老是觉得这个女儿不聪明,母亲总是觉得这个女儿不漂亮,父亲觉得因为不够聪明,以后这个女儿在事业在工作中不会有大的突破,母亲觉得因为不够漂亮,以后这个女儿很难嫁个好人家。 作为外表东方人,内里西方人的存在,我虽然自我安慰自己并不会在意父母的这种预判,但是内心深处,这种评论性论断一直萦绕在那里,挥之不去,随时随地像毒蛇一般窜出来咬上一口。 整个故事看起来是作者在说自己的无所事事,自己的不思进取,自己对于一个外人看起来很羡慕的感情自己却不懂得把握,自己对于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学业却不懂得珍惜,自己太过矫情,自己太过“事儿”。 可是个人在书中看到了作者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恐惧,自己已经不被传统的父母所接受了,自己能够被这个世界接受么,自己配得上这样的学业,工作,爱情么? 总得来说,看起来无病呻吟的文字却处处透露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体内左冲右突,随时随地时时刻刻都像将人四分五裂,这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的缺失和错位,就算是个人一再否定,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过个人也相信,每个人最后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平衡,只是在此之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呢,看起来很有前途的学业,看起来让人艳羡的情感,看起来稳定安逸的生活,谁知道呢,个人评分8.0分,推荐指数三星半。
《中国女孩》读后感(五):女孩,勇敢地向前走!
“幸福并不仅仅是成就,还有其他许多事物构成。”要想获得幸福,需要一些勇气去争取与把握。《中国女孩》就是一个亚裔女孩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人生经历。她的生活有很多困惑,希望未来,多一些勇气相伴,助她走出人生困境。 《中国女孩》的作者,王苇柯,5岁时,随父母出国,辗转澳大利亚、美国,层以3.98分的GPA成绩毕业于美国博龙菲尔德山国际高中,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入围总统奖学金半决赛,以SAT2满分、SAT、ACT、MCAT接近满分的成绩被哈弗大学录取,主修化学,辅修英语。2011年选为哈弗大学优秀毕业生,获得化学学士,在读公共卫生博士期间转行写作,并且在波士顿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这个优秀的女孩,与我同龄。看到她靓丽的成绩,不禁让人心生艳羡。对于她的人生经历相当好奇。当读完《中国女孩》全书就会明白,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 全书围绕着作者的学习工作、恋爱、友情、家庭进行展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华裔的生活情况。 女主与男友艾瑞克一直相处轻松愉快,然而面对男友的两次求婚,她却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两人短暂的分离,使女主倍感思念男友,决定写信给他“你会不会考虑一下回来做做客,仅仅作为朋友也好。” 女主在婚姻恋爱上表现出的不自信,也许来自于东西文化的不同。女主在东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下成长,使她的内心丰富敏感。女主的想法是很多西方人不理解的,即使她的心理医生也似乎无力帮她解决掉她的心理问题。 女主在攻读博士的过程中也不太顺利。在自己觉得不适合继续搞科研之后,决定退学。这是一个勇敢的决定。她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 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内心中的很多纠结,多多少少都受到家庭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初中时,作为唯一的亚裔学生受到嘲笑;高中时,父母闹离婚,经常吵架,让她敏感、脆弱。 因此,女主有着高学历,并不讨厌她的导师,阳光帅气的男友,无话不谈的死党,却总是觉得不安。 女主是情况正是很多亚裔子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真实写照。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多亚裔年轻人甚至美国本土年轻人的共鸣。本书语言幽默、天真、直愣愣、一本正经又自有自动人和深邃之处。让人看到了一个女孩的成长历程。 总之,女孩,希望你能勇敢的向前走!适合的职业,美好的爱情,你都值得拥有的!
《中国女孩》读后感(六):这就是成长
文:薇薇安
你是不是也有遇到矛盾的时候犹豫不决的时候呢? 当我们因为内心的矛盾犹豫的时候, 最终选择怎么去面对呢?
王苇柯,5岁时随父母出国,辗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以3.98分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布隆菲尔德山国际高中,又以SAT2满分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主修化学,辅修英语。2011年被选为哈佛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在读公共卫生博士期间转行写作,并且在波士顿大学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
该书描述的中国年轻人成长的典型经历与心路历程,不仅让亚裔读者,也让许多美国本土年轻人产生了强烈共鸣。《纽约书评》《巴黎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等主流精英媒体纷纷给予报道和评论,《娱乐周刊》书评给予了满分A。
普利策奖得主安·帕切特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哈金等多位知名作家都对该书的创建性给予了称赞。本书迅速在当年获得了包括海明威笔会奖、怀丁奖在内的一系列文学奖项,王苇柯也因本书被美国图书基金会评选为”五名最杰出的35 岁以下作者“之一。这部幽默、诡谲、个性而诚实的小说也被亚马逊影业看中,已成立制作团队,为其操刀电影改编。
《中国女孩》的作者5岁跟随父母来到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成为了一个化学系的研究生。还有一位很爱她的男朋友。书的开始,她就提到了和男朋友在化学实验室一起做实验时的情景。 她朋友艾瑞克,是一个红发少年,家里的独子,家住在风景如画的小镇上,有着非常疼爱他的家人。他的第一次求婚既没有被拒绝,但是也没有回应。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一样的情况,文中的女主也是这样, 她从小接受的是中国的教育,父亲经常教导她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也是我小时候很流行的一句话, 那个时候学好理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她的父亲一家来到美国之后,父亲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多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在最初到达美国的时候,母亲放弃了自己在国内药剂师的工作,用自己的积蓄以及放弃的事业来支持父亲完成学业。 但是父亲完成学业有了自己独立的工作之后,家里的状况由母亲一个人支撑转变为父亲养家并没有让家庭幸福感更多,相反母亲和父亲开始争吵。 也许这也是作者拿不准主意要不要和艾瑞克在一起答应他的求婚,两人去另外的城市生活。 这意味着放弃现在的生活,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中国女孩》一共11个章节, 每个都是关于生活中的故事。 也许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多数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故事的最后给艾瑞克写短信:“你会不会考虑一下回来做做客,仅仅作为朋友也好?"
我们不清楚艾瑞克是否回来做客了, 也不知道最后她有没有答应艾瑞克的求婚, 但是生活中看待自己的成长就是面对自己的困扰,正视它。这是一个女孩子的成长的过程。 她每周都去做心理咨询,每周都去跟学生补习课程。 也在和狗狗的作伴的过程中学会了坦然的面对生活。
《中国女孩》读后感(七):偶然看到的书把我看哭了
昨晚看的这本书,可能同是化博,同是喜欢同实验室的一个美国人,书里出现的关于化学的玩笑、地名也是挺熟悉的,所以感触很深。
仿佛看到了如果真的在一起以后会面临的,大卫也说过他以后想去教本科生,当大学老师,他喜欢乡下的生活。和作者一样,我好怕成为跟随另一半却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也因为父母、家庭,同作者一样 ,自卑而且觉得对方真的很好,可能会对对方说自己赶不上他(我还真的这么说过,我只有努力一点才能赶上你)。觉得其他女生和他很搭,我也是会让人觉得之间隔了厚厚的玻璃的人。而且,怎么会有这么善良的人,他总让我觉得自己很不会为别人考虑,他总是想到一些我完全没想到的事。我真的很能理解,作者很喜欢男生,可是却没答应求婚。就好像周围的人会说她是看上他的钱一样,作者觉得自己是配不上男生的,即使男生说如果我觉得我们不对等我就不会和你在一起那么多年了。让我想起《亲密关系》里说的一句话,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可爱,即使对方拼命说你可爱,你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可爱(非完全原话),更何况当时作者还面对着科研压力想退学,而且她母亲跟着父亲移民后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她知道她父母相爱,但是生活里却是吵架,她不想那样,去和男生生活会很幸福,但是她很害怕像她妈妈那样。像她外婆还是妈妈说的女生要比另一半强,在我心里也是这样的,可作者赶不上男生,即使她知道男生有稍微停下来等等她了,可这样不是更让人难受吗?她不想去,也不想挽留。
书里说的很多话都仿佛在说我自己 “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你是因为喜欢科学所以去做 还是因为擅长所以喜欢”而大卫是真的喜欢才来学的,我喜欢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因为擅长才喜欢,虽然也不擅长。“有的人是音乐家 有的人是做音乐的人”,这句话真的很…扎心。会通过红绿灯来下决定;父母爱着对方却从不表露 小时候更多的是看到父母在吵架;觉得自己既不聪明也不漂亮,但想做既聪明也漂亮的人。像作者通过红绿灯来做决定一样,我已经很多次这样了,前一天晚上“如果去星巴克我就和他表白”结果第二天图书馆突然火警 然后我们还真的去星巴克了 直到当晚写日记才想起来自己前一天立的flag…… 我真害怕哪天听到他有女朋友了。
还有心理医生让作者去找爱好的时候,我想起了我一个好朋友也这么和我说过。那些爱好我并没有真的爱,找爱好感觉像是在发现自己没爱好的过程。
文化差异 ,那些其他的东西都不重要,像作者里提到的家里人看重的东西、家庭氛围,说的打电话内容的差异,说的听到亲昵的话时像在高楼跳下(记不得原文了),性格本身的内敛(四美是沉鱼落雁),以及在觉得对方很好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现实对自己的厌恶
哈哈想起书里说的因为烧杯便宜一连摔了5个烧杯
《中国女孩》读后感(八):孤独的女孩依旧值得被爱
《中国女孩》讲述了一个移民至美国的中国家庭,因为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响,女孩变得敏感,孤僻,倔强要强,恐惧亲密关系。 主人公是一个在美国研究化学的博士在读生,恰巧研究方向和我一模一样,于是我看到了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女孩与自己的男朋友相识在实验室,男孩总会借口和她借各种各样的东西,知道没什么可以借以后,他开始约她一起吃饭,这样的开始还挺可爱的。 《中国女孩》主要是围绕女孩的学业、爱情、亲情,她在情感上有着一种看起来无法治愈的障碍,也许别人无法理解,但是同样孤独的人应该能懂。 面对科研压力,女孩最大的发泄方式是摔碎了5个烧杯,因为烧杯便宜。看到此处我笑着和朋友说等我博士毕不了业我也要摔烧杯。可我知道我不会,我只会叹气睡觉逃避现实。 女孩父母的感情和电视剧八点档演的情节类似,看似狗血,可生活还真就是如此。母亲是城市里被宠爱的小姑娘,爱上了乡下勤奋努力的小伙子,喜结连理后为了实现父亲的梦想举家搬到美国。最终母亲放弃了的一切都是日后吵架的主题,因为童年的不美好,所以女孩也没有爱人的能力。 女孩终究是幸运的,在她面对男友第一次表白时,她的不安,纠结并没有把男友推走;她的倔强,自强也没有让男友放弃她,可最后她还是不肯和男友结婚,不肯为了男友搬去另一个城市。她的顾虑我能懂,如果我是她,我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因为女孩迟迟不肯结婚,男友选择离开一段时间,这次分别让这个坚强的姑娘开始想念,想念曾经有人陪伴的一切。她曾问心理医生:“什么是无所谓惧?是心中毫无惧意,还是有勇气足以掩盖甚至抵挡惧意。”心理医生说是后者。 于是故事的最后,女主终于向男朋友发出消息,希望男朋友能够回来看看,因为足够爱,所以可以扔掉防备了吧。女主情感上的缺陷完全来自于幼时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行为会让孩子以为自己长大了也会那样,甚至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有些姑娘因为想要靠自己去过想要的人生,所以她们过于自立,任何问题都想要独自解决,她们不麻烦任何人,不会卖萌,不会撒娇,太过坚强所以没那么可爱。 有些姑娘太缺乏安全感,以至于在一段感情中常常手足无措,因为不安所以逃避,因为太在乎,所以迟迟不愿改变。有时候为了可笑的安全感可能会错过对的人,因为害怕,所以会考虑最坏的情况,有些悲观,有些防备。如果有人足够耐心,足够温柔,这种姑娘是可以相守一生的,可惜太多的人不会把时间花在一个姑娘身上。 现在的女性越来越独立,她们能够经济独立,再也不是谁的附属品,她们越强大也就越孤独,但是孤独的女孩有自己的世界,也有她特有的魅力,她们不过是不一样的花朵,绽放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中国女孩》读后感(九):在中文里,爱还可以译“我为你受苦”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女孩的影子,即使长于美国也无法摆脱中国女孩的标签:在打压式教育里长大,严厉陌生的父亲,又爱又恨的母亲,回避型人格,害怕被爱也不会说爱,学习好却不快乐,在struggle中终于学会了无所畏惧,为自己勇敢,为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作者在东西两种文化里的挣扎令我感同身受。
摘抄:
每次用外语交流都会让人很丧气,当我终于接受即使我英语再好也没法用它展现我的个性和幽默感的时候,我觉得我得离开这里。
颞叶掌管语言,额叶掌管思维,海马体负责记忆。(感觉对于我来说,它们都罢工了)
请描述你通常如何度过周五晚上。宅在家,看电影,自我纠结。请描述完美的周日或周六清晨。一觉醒来,时间停止,从自我纠结中解脱。
科学的迷人之处在于你投身于发掘世界的真相,它的糟糕之处在于发掘出世界真相的人不是你………
霍金说,时间旅行根本不可能:从未有人从过去前来,也从未有人从未来而返。
出轨的老公都应该被放上传送带,送入地球内核等他再次现身的时候,摇身变成一桶炸鸡。
我转而聆听C.S.刘易斯的忠告:
“无论爱上何人何物,但凡去爱,便会令人揪心,或许令人心碎。若要一颗心安安 生生,不受苦也不受累,你可千万不能将它交予任何人,连飞禽走兽也不行。将心 用各种爱好和各色享受小心裹好吧,以免心有挂碍。将心放进你那自私的棺椁,安 安全全地锁好吧。但在那棺椁之中,在安全无忧、一片漆黑、一动不动、密不透风 的棺椁之中,你的心却会变样。再无心碎可言;它将变得麻木不仁,刀枪不入,难 以救药。”
克拉拉与弗里茨·哈伯。克拉拉取得了化学博士学位,也是她所在那间学校唯一的一 位女性。她才华横溢,但也颇为保守。弗里茨第一次求婚,她拒绝了。弗里茨第二 次求婚,她答应了。两人结婚后,弗里茨自己为工作各处奔波,却要求克拉拉在家 当个主妇兼专职母亲。1918年,战争爆发时,弗里茨证明了自己的爱国忠心,开发 出了一种新式武器——这种武器肉眼无法辨别,而且无声无息。当发现丈夫研制氯 气后,克拉拉在自家花园里举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世间所有婚姻,一宗宗都在大起大落两极之间。
波粒二象性学说刚被提出之时,是科学思维更迭转变之时。在此之前,人们认为一 切均属已知。在此之后,有了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有了薛定谔和薛定谔的猫。
玛丽·居里与皮埃尔·居里。皮埃尔向玛丽求过几次婚,她才同意——算是这些女子的 共通之处吧。婚礼当日,玛丽穿的是一条深蓝色裙子。“更实用嘛。”玛丽认为。 随后,她便穿着这条裙子,跟皮埃尔一起回了实验室。实验室是他们家的地下室。 三年后,居里夫妇发现了钋和镭。八年后,居里夫妇被授予诺贝尔奖。最开始,诺 贝尔奖委员会并未认可玛丽·居里(在此之前,还从未有过任何女性获得诺贝尔 奖),但皮埃尔没有让步——她才是从十吨矿石中提炼出那十分之一克的人。
或许,世间所有婚姻,一宗宗都在大起大落两极之间。
《中国女孩》读后感(十):在一片迷茫中找到自我
似乎很久都没怎么看过电视剧了,但对最近热播的一部名为《都挺好》都市情感剧还是多少有所耳闻。大概毕竟是电视剧的缘故,矛盾冲突设置得比较集中,表演夸张一些,也在情理之中。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再次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所谓“原生家庭”,即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每个人都没办法选择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先天和后天哪个占的比例更大一些,这显然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于每个人来说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简单地归咎于原生家庭,实在是一种很偷懒的办法,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当一个较为传统的中国家庭,脱离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环境,来到异国他乡打拼的时候,所遇到的人和事、风俗等都会有一根本上的不同,所以家庭也需要面对新的情况、发生新的变化,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也都是如此。新的情况和变化,是相对于原有的情形而言的,究竟好还是不好,其实也不好确定。唯一可以确定地是,既然情势已经有所变化了,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环境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只不过,这个过程也需要因人而异。
所以,以这样的一种视角来观察王苇柯的《中国女孩》,就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只是“八零”末,虽然在5岁时就已经随父母出国,但家庭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心态毕竟和下一个十年乃至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都会有所不同,相对来说还是保留了太多的固有属性,即便这种属性自己并不能觉察出来,但它会流露于日常言行之中。所以对于王苇柯来说,她很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这种困惑、迷茫。一切都很顺利的情况下,还是不免要陷入一种无来由的不安之中。这种不安,其实正是来自家庭以及闺蜜的影响。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总会与自己周围的环境存在着莫大的关系,也需要找到一个参照物——家庭、朋友以及其他人,当然还有自己所处的小集体,比如公司之类的。正如王苇柯在自己这本写于2017年的小说中,通过展示一位从中国移民国外的女孩的成长史——其中必定有她自己的影子,却又实在不必对号入座——把来自原生家庭、爱情、婚姻与成长构建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显然是很有针对性的,也能够激发出读者的共鸣。想当年,一部《北京人在纽约》曾经引起了多少轰动,就是因为那部电视剧切中了人们的泪点和痛点,其中就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带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样的情况估计到现在也是一样,虽然时过境迁,却总会有一种不变会延续至今。
说到底,移民国外,在国外生活,就不可避免会遇到文化的碰撞。面对这种碰撞,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适应、融入,而不是简单地采取对抗的手段,或者干脆就手足无措,这些都无助于解决问题。
所以站在这个层面上来理解《中国女孩》,它的价值大概也正在于此。拿这些东西和“零零后”们说,他们就根本不会明白,也注定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