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100字
《罪与罚》是一本由[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读后感(一):脱离生活的思辨迈入罪恶
一个人陷入疯狂,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从小家庭氛围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个人卑鄙和怯懦的性格,不敢直面生活的困难,一味地追求空洞的思索,想不劳而获、一劳永逸地迈上所谓“成功”,这就是罪恶的开始,既可恨又可悲。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悲哀就在于身边有那边多关心爱护他的人,他却视而不见而且认为是一种负担,他从来没有真切地去感受过爱,更不用说怀着爱去生活。这可能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
《罪与罚》读后感(二):从主人公经历看社会的病态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因为贫困被迫放弃学业,这对他打击很大,让他对生活失去了热爱,变得麻木、离群。贫困使他失去了上学机会,让他觉得自己已经被社会抛弃,成为一个废人。社会对于他这样因贫困辍学的人, 并未给予资助,没有人对他施以援手,完全漠视了这种现象。但当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太并为了不让事情暴露杀死了无意目睹老太太死亡的她的妹妹,在拉斯科尼科夫自首后,要对他进行判决,好像所有人都想帮助他减轻他的罪行。一个连杀了两个人的凶手怎么能因为平时他的善良而被减刑减到了最轻的刑,这不正是社会病变的体现,该同情的得不到同情,该严惩的取得到原谅。
《罪与罚》读后感(三):我好爱拉斯科尔尼科夫啊(o´ェ`o)
我初一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随便挑了一本《罪与罚》装逼。。(图书馆里除了名著就只有教辅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一个人可以叫做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又名罗佳,罗季卡,他妹妹叫阿芙多季娅·罗曼诺芙娜·拉斯科尔尼科娃,又叫杜涅奇卡、杜妮亚,他喜欢的妹子叫做索菲娅·谢苗诺芙娜·马尔梅拉多娃又名索尼娅,索涅奇卡。。。。而且在同一段中,对同一个人的称呼还可以换着随便用哪个。。。我那时看外国小说只记名字的第一个字的。。。【阅读体验。。???
果然得长大以后再看、、、以后我一定不逼自己的小孩看名著(x有的话。。。
我好爱拉斯科尔尼科夫
《罪与罚》读后感(四):初步感知
1.超深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无法与之相较
2.小说的“抑郁特质”非常明显
会让人读不下去
极端的痛苦
崇高的救赎
*即使不是同一个时代 同一个国家
只要读进去就能沉浸其中
(终极意义的深邃)
3.情节概括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罪与罚》读后感(五):杀不杀
一部过于贫穷与犯罪的小说,入木三分的心里描写让文章很有力量。将那个支离破碎年代没有希望的小人物们胜似等死的活着描写的淋漓尽致。你能理解他们的可怜,他们的无奈,他们的狡黠,所以你能理解他们的堕落,他们的市侩。 男主拉**是一个没用的读书人,他被穷困折磨的走投无路,又不肯委身现实。他看清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于是想奋力一搏,做一匹食肉的狼,结果咬死猎物后才咬一口就吐的稀里哗啦。于是身陷善良与邪恶,非凡与平凡的折磨中。直到最后,选择赎罪终于卸下一身重担。 拉**想的没错,那些推动历史进城的大英雄的确都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杀一是为罪,杀万是为雄。但也正如他最后的梦呓那样,如果世上都是这样的人,那么谁将也不服谁,没有人去搞生产,大家自相残杀,都想去领导别人,世界将会毁灭。所以自然选择教会了人类善良。
《罪与罚》读后感(六):难以想象文字能够将心理活动刻画得如此生动 难以想象文字能够将心理活动刻画得如此生动
本书讲的是一名辍学的大学生杀人并最终自首的故事,犯罪分子杀人的动机很复杂,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一念之间,而且犯罪之后的那种煎熬,就是本书的主题。
本书90%的篇幅讲述的都是犯罪后的心理活动,是自杀还是投案,煎熬、挣扎让我看得喘不过气来,看完本书像跑了一场马拉松一样累,还好,结尾是个美丽动人的结局,爱情的力量让他完成了自我救赎。
关于主人公为什么要杀人,这就引申出了本书最重要的虱子理论,他把人分为伟大的人和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只不过是繁衍后代的工具,存在的价值非常有限,而伟人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而生存,因此他们有权去剥夺他人的生命,就像历史上那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往往都杀了不少人,但正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们无需被判刑。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强大的驾驭文字能力,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令人顶礼膜拜。
《罪与罚》读后感(七):我杀的不是人,而是原则!
2020/11/28半夜11:26读完,用时八小时 好久没有这样沉浸下来,阅读一本书了。感觉很不错(*๓´╰╯`๓)♡ 陀的文字第一次感染到我,是在“打马”那一段,透过文字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米科尔卡等人的残暴和小托斯科尼尔科夫的愤怒与无助。
一如既往的作者通过作品抛出折磨他的问题:是人还是虱子?怎样衡量生命的价值?一个恶贯满盈只会给他人带来痛苦的人的生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个怎样的人?他可以拿出仅有的二十卢布送一个素昧平生的落魄小姑娘回家,也可以冷血地用斧子砍死两个老太婆(还开着门) 就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人: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有的时候表现出那样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看了这本书,也能明白点为何尼采会喜欢上陀了。
结尾的梦让人不禁想起希特勒…
《罪与罚》读后感(八):5月读书笔记-罪与罚
从来没读过这么厚的书,其实全篇就是讲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承认自己所犯罪恶的历程。第一次一口气看了一百多页,读得酣畅淋漓,但是暂停之后再看就有点啃不下去了,读得相当煎熬,这文字功力心理描写真的是太牛了,仿佛跟拉斯科尔尼科夫一起经历这罪与罚的过程。
比较有意思的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为了他抽象的理论而杀人的,他早已形成他的“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理论,凡人必须遵守世间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也就是英雄,则可以为了崇高的目的而不顾手段的卑劣,这是清除障碍的必要步骤,他用行动来检验自己是不是英雄,是不是像拿破仑一样不受法律的约束。但是一杀完人他就害怕了,然后就是漫长的“罚”,一次次和法律的交锋和自己的交锋,慢慢显露出拉氏的价值观,好在他最后被持有完全相反价值观的索菲亚救赎自首。
对我来讲比较难啃得下来,但是我想如果等我能啃得下这种文学作品的时候还是值得好好再仔细读一读这本书,分析下拉氏每一次和自己交锋,和警局交锋,每一次转折,每一次的价值观暴露,这还是很有意思的。
《罪与罚》读后感(九):罪与罚
历尽艰辛,读完这部直击心灵深处的巨著,首先应该知道这位伟大作者的全名: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般称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或者用书友们的昵称“陀司机”、“陀神”……
总体感觉,心情很沉重、很煎熬。可能对俄罗斯文学了解不足,感觉人物对话都比较繁琐,可是静下心来仔细解读,才能中任务对话中更深刻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每个论点的得出过程。作者对人物心理剖析真的是入木三分,往往在看到人物心理变化时,都能映照出自己平时的点滴,读过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想法是这样产生的……怪不得……原来如此……
人物在其中煎熬的过程,自己也在一次次被拷问。
拉夫自以为是拿破仑式的不平凡的人,可以为了成就自己所谓不平凡的事业,不惜夺取自认为平凡人的生命。可是事后,发现自己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善良的平凡人,经受不住精神上无尽的折磨,在母亲及妹妹无私的爱、善良的索妮娅的心灵的光辉的映照下,最终走向自首。
阳光之下,必有阴影。作者的笔就像阳光,照在一个个人物身上,显出人物内心阴影的部分,转换着角度,一幅幅的剖露在读者面前,让人不寒而栗。
《罪与罚》读后感(十):罪与罚
这本书读完之后心情很平静,不是那种田园诗歌般的静谧,而是暴风雨过后、或者是战争过后的那种小心翼翼地安静。就像书的结尾那样,心理经历过一番跌宕起伏之后回归到了一种平和的状态。 我觉得读完这本小说之后人们一时间很难再会想去读其他小说,它仿佛有一种魔力,一直萦绕在心间,或许是在思考,或许是在消化,或许是因为它太深刻,导致人们需要时间去过渡。 这本书真的非常厚,恐怕是我单行本里最厚的一本书,导致我一度想放弃,但是那股魔力再次出现,就在我把它放回书橱的那一刻,我犹豫了,读过的内容不停的在脑海里作祟,聚集形成了一股神秘的力量,让人想读它,想读完它。 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复杂心灵的精准描写。读完之后我觉得何止是擅长?!简直是天赋异禀!!全书接近600页,我甚至觉得至少300页都是无比细致的心理描写。无论是社会还是哲学,老陀都看得太透彻了,不愧是巨匠与杰作。 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把俄罗斯文学比作世界文学的青藏高原,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珠穆朗玛峰。我们都是在克制着恐高读老陀。 我非常喜欢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封面纸张的手感非常好,很有温度的感觉,重点是它里面有一份人物关系表,考虑到俄国冗长的人名,这一点想的还是格外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