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聊斋志异》面面观》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聊斋志异》面面观》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30 03:3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聊斋志异》面面观》经典读后感有感

  《《聊斋志异》面面观》是一本由马振方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聊斋志异》面面观》读后感(一):另一个世间

  关于《聊斋志异》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印象呢?大概是电视剧片头听了就会竖起汗毛的音乐,然后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不管是怎样的画面都会觉得后面一定隐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下一个瞬间就会有妖魔鬼怪从画面中喷涌而出。是的,印象就是可怕。所以很小的时候对这本书、对同名的电视剧总是觉得避之而不及。

  再大一些的时候,各种由聊斋改编的影视作品开始充斥整个屏幕,这些故事里的角色却大多是美好的,他们可能是为了爱情去冲破重重阻难,也可能是不畏强权执着于正义,还可能是侠肝义胆为民除恶……这与我儿时印象中的聊斋是不同的,可仔细想想,它们虽然经过了剧本的改编和艺术加工,说不定反而是更符合作者蒲松龄的心中所想呢。 蒲松龄是什么人?他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聊斋”就是他的书斋的名字。另一方面,用现在的话说,蒲松龄是一位高考落榜生,不过他落榜的原因不是自身能力不够,而是那个时代制度体质上的限制。

  蒲松龄的生命始于明末,大部分的生命是在清朝度过。他所经历的那个时期,正是科举制度最黑暗腐败的时代。太有才情的人,反而达不到考官那些呆板、统一的标准,因此一再落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只是当时的蒲松龄难免还是会失落、会愤懑、会想要找一个发泄的渠道,文字就是他的渠道。

  《聊斋志异》的故事中,有对腐败现象的抨击,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他笔下的人、神、妖、鬼的行为,都映射着现实生活中的阴暗与不公。既然无法改变现实,他就只好再营造出另一个世界,再打造成为自己心中所想的模样。

  《<聊斋志异>面面观》就书中所写的官场贪腐、科举制度、社会民生、美好爱情等方面的故事进行了分析,从故事去看蒲松龄的观点主张,通过蒲松龄其人解析故事的走向与寓意,两方面着手,对其人、其事、其书进行了解读。

  关于爱情,书中有一个观点,就是说《聊斋志异》大概算得上是最早的、宣扬女算的作品。无论是妖是鬼,蒲松龄笔下关于她们的故事都是站在一个去讴歌、去称赞的角度上,她们往往都是执着于自己认定了的爱情,就算是人鬼殊途、人妖异路,她们都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搏一把、拼着命的去获取想要的幸福。这与是人是鬼无关,更重要的是观念理念上的认同。反而是书中的一些人,他们的恶比妖与鬼更为可怕。

  《<聊斋志异>面面观》是一本小书,篇幅不大,开本也很小,书中的观点简洁、清晰,书中的解读让那本满是妖魔鬼怪的书变得不那么可怕,反倒是有几分可爱的味道了。《聊斋志异》中所讲述的,不过是另一个世间的故事。

  《《聊斋志异》面面观》读后感(二):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很多年了,对于电视连续剧《聊斋志异》依然印象深刻,尤其是对于片头开始的那段音乐记忆特别深——那是最具摄人心魄的诡秘氛围的;及至于歌曲开始,反而是多了一些人情味儿。文字和影视剧各具魅力,不过前者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后者却很直观——拍好是很不容易的。

  遥想蒲松龄当年,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那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却不曾想到他的好运也到此为止。及至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一名岁贡生。71岁还能干些什么,只能说这是个“安慰奖”罢了。历史有时候确实不能假设,却不妨假设一下。假如蒲松龄的应试之路很正常,哪怕三四十岁的时候中了举人、进士,来个一官半职,他是否还有机会创作出《聊斋志异》这样神奇的作品来,那可真的就是两说了。

  但历史就是这样的神奇。一则为生活所迫,蒲松龄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担任塾师,这一干就是40余年。不能如其他人一样读书成才当官,即使蒲松龄再豁达,内心中也难免不会感到一些郁闷。当塾师自然是有自己充分的业余时间的,而蒲松龄就把他的这些时间用于听故事,直至于创作出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的《聊斋志异》。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很显然,少一个举人、进士,哪怕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少了一部《聊斋志异》,那就是莫大的损失了。

  单说《聊斋志异》这个名字,似乎也没什么。“聊斋”者,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表示其中所写都是些鬼怪狐仙之事。但如果说一说《聊斋志异》的俗名,那就难免让人联想翩翩。究竟是什么呢?原来就是《鬼狐传》。说起神仙妖魔鬼怪,其实当时已经有吴承恩的《西游记》以及所称为许仲琳所写的《封神演义》,并不算独一无二。只不过,蒲松龄写鬼写狐写妖是表面,实际上却是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中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就是因为这样一升华,《聊斋志异》顿时上了一个档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集。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评价非常到位。

  马振方先生长于小说理论以及我国独有的叙事传统研究,对《聊斋志异》钻研甚深。他的这本《<聊斋志异>面面观》,对《聊斋志异》的思想艺术、人物形象、世情百态等进行了综合考察,所以名为“面面观”。读《聊斋志异》之前,倘若能够先看看这本书,一定会对原著有进一步的理解;而在读原著之后,再回头看看这本书,一定会对自己的阅读理解有所更新、深化——总之,能够发挥良好的互促互进作用。这应该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体验,的确值得尝试一下。

  《《聊斋志异》面面观》读后感(三):《聊斋志异》面面观

  提起聊斋中国人都知道,但是却远没有四大名著名头响亮。感觉就是写了一些神鬼的志怪小说,这类书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层出不穷。

  可是看看几位作者对聊斋的评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聊斋志异》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当然你也会觉得文学作品各有偏好,只是说明有人喜欢而已。直到有一次我在深圳书城听当代著名小说家毕飞宇先生讲他的作品《小说课》,其中重点讲了聊斋中的《促织》,这个故事也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可是经过毕飞宇老师的讲解,这才明白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文学,好文字妙在哪里。

  这本书是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本,作者是马瑞芳,马先生是辽宁人,早年北大毕业生,是研究聊斋的专家,马老称聊斋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可见评价之高。

  这聊斋原是作者蒲松龄书斋的斋名,后来被用作书名。聊斋写于三百多年前,可是幸运的是聊斋的手稿居然保留了下来。蒲松龄是山东人,后人闯关东把手稿带到了辽宁,清末兵荒马乱之中丢失,后来居然找到了。这也为研究蒲松龄留下重要资料。

  马先生对聊斋的研究可谓全面。从十个方面来讲聊斋,非常全面,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讲《香玉》的这一段,《香玉》是一段曲折美丽的爱情故事,书生黄生在崂山下清宫读书,和白衣女子香玉相恋,一天夜里香玉来告别,只是哭却不说去哪里。第二天,即墨蓝氏来游崂山,挖走下清宫前高大的白牡丹,黄生这才明白香玉就是牡丹花妖。听说白牡丹到蓝家很快就枯萎凋谢,他懊悔伤心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而哭。他的痴情感动了香玉的女伴——由耐冬化成的绛雪,绛雪爱上黄生,去求花神,花神被感动,原来生长白牡丹的地方发出新芽,黄生辛勤照顾,一年后白牡丹重新开放,香玉复活两人相亲相爱。黄生死后也化为牡丹,长在白牡丹之侧,后来被小道士砍去,白牡丹憔悴而死,耐冬亦死。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啊,其实这故事来自《劳山丛拾》,可是经过蒲松龄的加工,马上就更加生动,成为了一个精美的短篇小说。

  其实相比四大名著而言,我更喜欢聊斋,因为短小,也是因为更容易看,故事也更有趣。希望你能够通过这本小书,会感觉喜欢聊斋也是很有品位的事情。

  《《聊斋志异》面面观》读后感(四):千古奇书的知音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先生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又名《鬼狐传》,近五百篇的短篇小说,描写了当时的封建统治下人民生活的困苦,政治的黑暗,科举等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动人的篇章在这些重重压迫下如高山上品鉴的皓雪更显珍贵与温情。

  马振方先生将自身对《聊斋志异》的感悟用十章的内容层层剖析,结合当时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经济制度,人文风情细细描述,将读者带入一个如梦似幻,又无比现实,无比残酷的文学梦境之中。在《<聊斋志异>面面观》一书中,马振方先生用自己扎实的文学素养,仔细分析《聊斋志异》里的奇情,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学体会,也让《<聊斋志异>面面观》一书成为对《聊斋志异》最浅显最直白的文学研究。这本书中不仅详述《聊斋》产生的时代背景、蒲松龄先生的一生波折、交友及思想变化的过程,对中国历代笔记、方志、志异也有较深入的评述,这些围绕《聊斋》的纵横常识,都是让我们开卷有益的良识。

  蒲松龄先生生于清朝,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朽,使得众多像蒲松龄先生一样的有志之士得不到才能的发挥,蒲松龄先生奋而著书,以一部如今看来很有些带着“玄幻”和“鬼怪”气的《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立言成志,时代的悲剧终不会将不甘于沉沦的灵魂湮灭。马振方先生的《<聊斋志异>面面观》不仅为读者全面解析了原作者蒲松龄先生创作《聊斋志异》的根源,更是将人与社会时代的冲突,揭露于读者面前,唯有公平、开朗的政治体制及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组成社会基石的个体方不会有志而不张的悲剧。同时《<聊斋志异>面面观》一书也是对广大读者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这样的研究心得成为广大读者系统研读著作的有效范本,以此体例来功读著作,撷页成文,终将使得普通的读者提升文化修养与个人品质。

  近五百篇的《聊斋志异》异彩纷呈,精彩的故事包含莫名的悲悯,幸而后人里有的有识者未尝埋没蒲松龄先生的心血《聊斋志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马振方先生主要从事小说理论和中国古体小说的教学与研究,著有《聊斋艺术论》《小说艺术论稿》《在历史与虚构之间》《中国早期小说考辨》《中国占代小说散论》《马振方论著自选集》等,自注《聊斋志异》;辑校《聊斋遗文七种》,主编《聊斋志异评赏大成》等。好文章好文采有好成果。这本《<聊斋志异>面面观》同样读来清显流畅,如行云流水,让人兴致盎然。于是,也有人称马振方先生为“蒲留仙这部千古奇书的知音”。

  《《聊斋志异》面面观》读后感(五):《聊斋志异》,用孤愤之书寄托理想,用传神之笔刻画人物和现象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体小说的艺术丰碑,凭借其独特的故事、丰富的想象力、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广受欢迎。书中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其中很多都被搬上屏幕,《倩女幽魂》《画皮》等都成为经典的影视作品。这些精彩的鬼怪故事到今天读起来仍然能警醒世人、打动人心,可见《聊斋志异》这部奇书的非凡成就。

  北京大学中文系马振芳教授主要从事小说理论和中国古体小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尤其嗜爱《聊斋》。在《<聊斋志异>面面观》这本小书中,马振芳教授对蒲松龄的生平和《聊斋志异》的故事及其思想做了精要的分析和讲解,能帮助爱读《聊斋志异》的人进一步去理解这部作品。

孤愤之书,寄托理想

  马振芳用“满怀孤愤著奇书”来概括蒲松龄倾注毕生心血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

  蒲松龄自幼聪颖,十九岁应童试,一下就拿到了“县、府、道三第一”,可谓少年成名。只可惜,在科举的道路上,蒲松龄虽然开了个好头,却始终不得志,应考大半生,屡考屡败,在七十二岁高龄才勉强考取了岁贡生的功名,聊以慰藉。功名心重却终其一生都怀才不遇,蒲松龄只好把这一腔孤愤都投入到志怪故事的创作中了。

  因为考场失意,加之家境贫困,蒲松龄曾做过一年的幕宾,南游江淮。这次远游为蒲松龄开拓了视野,也让他近距离接触了封建官府和衙门的各色人物,了解了官府办事流程和许多内幕,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聊斋》中许多讽刺和抨击官府贪虐现象的故事,都得益于这次游历的见闻。

  蒲松龄专注于志怪故事的创作,也不完全是出于仕途不顺不得已而为之。他青年时代就表现出对神鬼异闻故事的兴趣和热爱,不仅喜欢听人讲民间鬼狐、志怪故事,还用心地把这些故事搜集并记录下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工。所以,《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虽然以现有的民间故事为蓝本,经蒲松龄之手再创作之后,往往有很大改观,故事情节更曲折、反馈的问题更深刻。

故事特色,神怪与现实的巧妙结合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又让人并不陌生。这是因为他的故事总是把神怪异闻同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异闻给人新奇感,现实又给人熟悉感。正如马振芳教授评价的那样,“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与浓郁的人情味儿,是神怪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幻想与理想的艺术统一”。

  为了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蒲松龄在创作中总是“把神怪故事现实化,把现实情事神异化”。也就是说,在对神怪故事再加工的时候,在故事里补充现实生活的元素,讽喻现实、表现人情,寄托美好理想;而如果要讲的是现实中的现象,就在其中增添神异的色彩,让情节更加奇幻,通过夸张的形式表达更加深刻的思想,更有力地批判社会矛盾和黑暗面。

  《香玉》就是把神怪故事现实化的一个例子。民间故事中的《香玉》只是一个普通的牡丹花托梦的灵异故事。经蒲松龄改写后,情节更加曲折复杂,黄生的痴情感动花神换得香玉复活,二人重遇相爱,黄生死后再化作牡丹伴在白牡丹身旁,变成一个歌颂忠贞爱情的富有人情味儿的故事。

  把现实情事神异化的例子也有很多。《聊斋志异》中有很多讽刺贪官污吏的故事,其中并不全是虚构人物,还有一部分是现实中的贪官。《促织》的故事,大部分也是源于现实场景的。这些在现实人物和事件基础上增添神异色彩的故事,更突出了作者对贪官的讽刺和憎恶,

对现象和人物的精准刻画,辅助对官场和科举制度的讽刺

  蒲松龄对官场和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无情的讽刺,“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抨击科举痛快淋漓”。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得益于蒲松龄下笔如有神,能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各色人物进行精准的刻画。

  蒲松龄对官场的讽刺非常生动大胆。《梦狼》讲了知县白甲的父亲做了一个怪梦,梦见白甲的冥中衙门里,官吏全都是狼,而白甲化成了一只虎。用这样一幅“阴森可怖的官虎吏狼图”来比喻当时官府的凶残、黑暗,真是入木三分。前面提到过,蒲松龄故事里的贪官,有一部分就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物。敢于公开批判和讽刺这些真实的贪官,不怕得罪他们,正说明了蒲松龄对贪官的深恶痛绝。在故事里,蒲松龄还常常借助超现实的惩贪惩虐方式,表达他惩治贪官酷吏的理想。

  蒲松龄应考了大半生,对科举制度再熟悉不过。所以,刻画书生秀才的形象,也是极其传神。《王子安》讲了一个穷秀才做梦中举做官的故事,在末尾“异史氏曰”里,蒲松龄用“七似”的比喻把秀才入闱的不同状态刻画活了:穷秀才进考场的时候,似乞丐;点名的时候,似囚犯;考场中,似秋末的冷峰;出考场后,似出笼的病鸟……每一个比喻,都形象生动,把秀才复杂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爱情、世情故事。蒲松龄笔下的狐仙、花妖等的女性形象,个性鲜明,人物丰满立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婴宁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少女形象。故事《婴宁》中,书生王子服在山村中找到婴宁时,有一段特别有趣的对话。书生求爱心切,句句意在表情,直言不讳;而婴宁则每每会错意,答非所问,把书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管婴宁是情窦未开、不解风情,还是心里明白、假装糊涂,这段对话把婴宁的小儿女情态都表露无遗。

  仇大娘则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刚猛女性。因夫家不宽裕,被父亲和继母嫌弃,与娘家关系失和。可娘家遭难时,仇大娘却挺身而出,不仅照顾继母和年幼的弟弟,还去官府告状,从恶人手中夺回了家产。渡过难关后,仇大娘又推辞了父亲赠送的产业。这样一个独立、果敢、无所畏惧又重情重义的女丈夫,怎能不让人钦佩。

  细候则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怕的奇女子。她嫁给了清贫的满生。一个富商设计把满生囚禁,骗娶了细候,并生下一子。等到满生出狱,细候得知真相后,经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回到满生身边。细候对满生的忠贞让人感动,但是她亲手杀子的狠绝,却让人胆寒。“正是这种正义与残忍的结合,义妓与忍人的结合,造成细候的独特性格和奇女形象”。

  蒲松龄长于刻画,不管是刻画官场、社会现实,还是刻画爱情中的女性,都能把对象的神韵和特征表现得生动、鲜明。马振芳教授也忍不住在《<聊斋志异>面面观》中夸赞道:“蒲松龄的笔,可以说是写什么像什么,不是三分像、五分像,而是十分像、十二分像。” 这样传神的笔力,也是《聊斋志异》成为一部杰作的关键。

  2019.08.17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