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军读后感1000字
《骑兵军》是一本由伊萨克·巴别尔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骑兵军》读后感(一):思绪像鸟儿一样飞往天外
这周读书会读了巴别尔。很棒很精巧的短篇小说。 我把巴别尔的战争文学和我正在翻译的哈萨克斯坦文学进行对比,看到了巴别尔的在场性。跟那些书写在后方流着泪唱着挽歌思念家乡的人们的作者不同,巴别尔作为战地记者亲历战争。 此外,我把他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进行对比,同样是书写战争,可看出非虚构和小说的创作要求之不同。 巴别尔文字精炼,我却被他书写故乡和土地的句子打动。 “在我们两人眼里,世界是五月的牧场,是有女人和马匹走动的牧场。” “美不胜收的夜景映满了天幕,天幕上缀满了油灯一般大的星星,战士们思念起库班的夜和库班绿莹莹的星斗,思绪像鸟儿一样飞往天外,而车轮子哐当哐当地响个不停” 看别人怎样热爱他们的土地! 而我们的作者,无论写哪里,总是抠抠缩缩的。
《骑兵军》读后感(二):好书
前不久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戴骢先生去世,我想起米洛拉德·帕维奇那本了不起的“哈扎尔辞典”就是戴先生翻译的俄语部分,心生敬意,决定再找几本他的译著来看,发现原来巴别尔这本无以伦比的“骑兵军”也是戴先生的译笔,话说巴别尔年轻时曾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但是很快江郎才尽,于是高尔基打发他去人间历险,这个险可历得不善,直接被派到布琼尼威名赫赫的苏联红军第一骑兵军当战地记者,跟着那帮杀人不眨眼的哥萨克南征北战烧杀抢掠,绝对是头皮上走枪子儿,裤裆下跑手榴弹[偷笑]这本“骑兵军”就是他的战地经历,无比真实残酷的同时又有魔幻般的诗意,那些荒唐残暴到像野兽一样的战士有时又像孩童般可爱,这才是最好的作品应有的元素,我们这里好像没人敢这么写军队(不过听说董夏青青的“科恰里山下”颇有巴别尔之风,我很好奇)巴别尔也真不容易,一介书生要在土匪一样的哥萨克中生存,还得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来赢得尊重,最终他也没有逃脱清洗,1940年被枪决了……他的命运让我想起另一个伟大的作家,“鳄鱼街”的作者布鲁诺·苏尔茨,1942年被德国纳粹当街射杀,这两位留下了我这一生看过最棒的短篇小说,而他们分别被一东一西两个近代以来最可怕的极权国家过早扼杀了生命,不然我们本来可以看到更多的好作品…那么这两个可怕的怪物是从什么样的土壤里长出来的呢?后面还有一堆书在等着,今天已经扯太远了,就此打住…
《骑兵军》读后感(三):《骑兵军》读后感
俄国文学家简练的文笔,的确是我辈的楷模。从改革开放以来,以俄为师变成了以美为师。同处于地球的三个陆地强国,以成败论,美国的确值得效仿。可是在文学上,对苏联的摒弃,无异于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
苏联的主旋律文学且不说,但在苏联前期涌现的一批文学家中,例如高尔基(去除在他身上的政治考量)、帕乌斯托乌斯基以及《骑兵军》的作者巴别尔。他们不仅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大家,放在世界文坛上也是耀眼的明星。况且俄国文学以法国文学为滥觞,其积淀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娱乐业以美国为尊,而在文学的殿堂上,俄罗斯人更接近上帝。
《骑兵军》以第一次苏波战争为背景,描述了在战争中骑兵军的故事。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本书的文风,就是冷峻。本书有如纪实一般的战地文章,也有形式如短篇小说一样的文章。在巴别尔的笔下,尽显哥萨克骑兵的豪迈与野蛮。中国的读者切不可以道德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文章,一方面战争是无善无恶的,另一方面评论本书的文学性不能与其道德性相混淆。
曹操言及战争,曾说:“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巴别尔所描写的战争比起沉痛来说,更让人揪心。在战争中,很多人都是审判官,他们也是刽子手。而唯有平头百姓是待宰的羔羊。被波兰人当面杀死父亲的犹太姑娘,泣诉着世上再也不会有这么好的父亲;阵亡的波兰士兵笔记本里,还记载着一位姑娘的生日;在火车上,被哥萨克骑兵糟蹋的姑娘的哭声。巴别尔用极其冷静的笔触,描绘了这一幕幕残酷的事实。也许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双方过于冷静的观察,造成他悲剧的落幕。
言及本书的内容,我跟随着巴别尔从別列斯捷奇科郊外的城堡,欣赏拉齐波尔斯基的家藏;抚摸着科齐纳墓地那祈求永生的碑文;渡过夜色笼罩下的兹波鲁契河来到札莫希奇市的麦田。战争在波澜壮阔的进行着,而我则在广阔的东欧平原上奔波劳命,观察着人世的血泪故事。巴别尔不愧是帕乌斯托乌斯基的导师,精炼的文字犹如刀削石刻一般印在读者的心灵。如果说欧洲文学家善于描画史实绘卷,那么《骑兵军》就是苏联史诗中,一副奇谲深刻的漫画。
《骑兵军》读后感(四):我的英雄梦
也许每个人内心中都会有一个英雄梦,或者说每个人都想做英雄,无论男女。就像这几天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虽然明知道夸大其词的女主大戏,还是忍不住会想看,因为纵向把内心那个大女主释放出来,圆那个不可能出现的,在乱世中称英雄的梦。
在看到封面上那个骑着战马、挥舞长刀,那不可一世的身影,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其实远比书的内容,可能作者的传奇经历更加的吸引我。作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出道的伊萨克·巴别尔,二十多岁就已经跟随苏维埃红军一起南征北战,虽然以战地记者的身份,然而也成就了他那部霸气十足、彪悍异常、粗狂豪爽的歌唱哥萨克骑兵将士的作品。据说这部书还曾经被列为禁书,更是让人好奇。三十几篇速写,每一张无不是鲜血染就,看得人热血沸腾之余,更加是感叹和平年代的难能可贵,以及战争带来的恐怖后果,就如那句已经被人说烂了的话,哪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期中有残酷的战争场景又,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有硝烟遍布和尸骸遍野~从战士真实的生活、战斗的场景再到内战中平民百姓对待革命与战争的态度上,有一种历史性的直面感,其实有几次都是不忍淬读,因为感觉在描写上太过真实,在战场上只有生死,没有所谓的社会道德,什么残忍善良,整部书完全真实的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也有可能是因为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称创作的,所以更加的容易融入到作品中,但是作为一部流传了近百年的奇书,不读完肯定会留下遗憾,想见识下用青春的铁和花锻造成的文学瑰宝。阅读完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作者的作品,也许是因为了解到作者之后的命运,在行刑前还在哀求刽子手,让他把作品完成~其实感觉这不像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更像是一种陈述的叙事的散文,整部书非常的紧凑,节奏不拖沓,寥寥数笔即生成一个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寥寥几句便塑造出一个鲜明的性格,同时也感叹作者的创作与构思也是别具一格的,可见,这位犹太裔的俄罗斯作家,真的是非常出色。很荣幸能够遇见这本书,很庆幸,看完了~
ise.
《骑兵军》读后感(五):骑兵军-----震撼全世界的战争绝唱
骑兵部队作为一个兵种总让人觉得是一种神秘与传奇的象征。提起骑兵,我不禁想到了《亮剑》,里面那个孙德胜大喊“骑兵连,冲锋!”,有气贯长虹之勇骑兵骑在马上,拿着刀枪,飞驰的骏马,速度之快,遇见敌人空中挥刀, 霸气十足,豪气冲天!真的体现了中国人的血性,中国军人的气节。当时我都看哭了。
伊萨克·巴别尔描写的便是这些英勇的战士。第一次读伊萨克·巴别尔的书,他在苏维埃红军进攻波兰深入到第一骑兵军队里面,三个月间,目击了整个惨烈的战争过程。于是《骑兵军》问世。从书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简练的语言,没有浮泛之笔,却和清晰的勾勒一场战争及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谱写了震撼全世界的战争绝唱。
这是一部小说集,但是我觉得更像一本叙事和纪实写生。共有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包括军旅故事,也有占地速写。让我们看见了战争背后的生活和人性,栩栩如生,如同亲眼目睹。
每一篇作品都比较直接,没有铺垫,也没有介绍战争背景,让读者都不知道这场战争是怎么来的。但是从整体上看,作者用这么多抽象的篇幅勾勒出了整个战争的场景他深入文章,你却能跟着作者走入那个年代,读着读着却要落泪,从心底泛出一丝伤痛。
第一章,泅渡兹勃鲁契河,短小的内容,却字字句句让人回味无穷!那种悲恸和折磨历历在目。犹太女人放开嗓门的痛哭的描写震彻心扉,让读者无法平静,通过几句话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军人与这家犹太人发生了冲突,老人被杀,女儿却看守这父亲的尸体。战争的残酷,亲人的爱与别离,无可奈何的生,不情愿的死。以此开篇,其实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战争的场景。
再有在千里马中,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侧面表现了骑军的军旅生涯。文章中对千里马的描写,他的步伐暴烈、疯狂突发,步子伸展长,跨度大,而且不停顿。可以看出千里马在战争中被训练的出击迅速,残暴。骑军最重要的工具便是马了,失去马,骑军何以能叫骑军,而就这样的马却随时会在呼啸的子弹中毙命。他们的眼里是英勇还是惊恐,而骑军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逢敌必亮剑,血溅七步,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希望这个世界上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骑兵军》读后感(六):用文字再现骑兵军的故事
世界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实中,一个是理想中。理想永远是丰满的,而现实永远是残酷的,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伊萨克巴别尔的作品中犹为常见。他的作品中常选真实事件为素材,细节精准到如同支票一样,甚至连人物名称都是真实的,让人分不清,是在读故事还是在看现实。比如这本《骑兵军》。
伊萨克巴别尔,犹太裔俄罗斯作家,代表作品《敖德萨故事》《骑兵军》等等。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在“泅渡兹勃鲁契河”的开篇中,作者就简单几个景色的描写,就将战争的带来的乱与凄凉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以及: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从“家书”中可以看这个加入布琼尼同志红色骑兵军的男孩的生活状态,他吃不饱穿不暖,渴望妈妈寄点吃的,挂念家里的一切,并且以专业的眼光看待目前所呆的地方:这儿小麦种得很少,长势不好,稀稀拉拉的。以及这儿的啤酒草全用木架撑起,因此长势很好,当地人用这种草酿私酒。在“战马后备处主任”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骑兵的部队同庄稼汉交换马,毕竟没有马,就没有军队了。可是对于指着马干农活的庄稼汉来说,想让他们理解很难。战马毕竟是战马,哪怕它病弱了,仍是战马,当它感受到命令的时候,它的身体思维会优先作为反应。军人,听到命令就会去执行,哪怕是军马,也一样,命令就是信号,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战争中的点点滴滴,行进中点点滴滴,化成文字,我们看不到苦与难,我们只能去感受,通过文字去感受:变成焦土的城市,废墟上长了霉菌,靴筒里存着蜡烛头,,,,,,可是人却又期待着美好的未来,哪怕就是这种遥不可及的,也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就如文中: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作者摆脱了树立高大,伟正的刻板形象,以残酷却又热血的战争历史为底,作者以自己亲身曾在第一骑兵军中呆过的战地记者经历,刻画出一个个真实,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物,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视角,将战争生涯中的故事,很有层次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正是这样加持,我们展现了这么一本制作精良,用心用情的书,也让人唏嘘。
《骑兵军》读后感(七):遍地英雄下夕阳
这是一个歌颂英雄、崇尚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稀缺英雄、呼唤英雄的时代。巴别尔《骑兵军》塑造了无数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以自己满腔的热情与无限的正义驱散了邪恶的 迷雾,一路艰辛、一路坚定、一路勇毅,留下了荡气回肠的篇章。 与国内文学作品有异的是,巴别尔笔下的英雄并不完美,即使在大是大非面前,令读者挑不出一丝一毫的不悦感,但并不意味着英雄就是神的化身。英雄首先是人,有着对善良与邪恶的分辩能力,只不过我们光有正确的认识是永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行动起来,快速地行动起来,与敌人作战、与时间赛跑,在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英雄”。
战争是毁灭性的,无关秩序、法律、宗教、道德,但是战争又是创造性的,总有一些不同凡响的事情会悄然地发生。例如:科列斯尼科夫在特殊的环境下,连升数级,尽管运气爆棚,但是其勇气与作战能力还是乏善可陈的,布琼尼的出现挽救了他,激发了内在的潜能,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那帮恶根正在挤在我们,我们不是赢就是死,绝对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明白吗?”、“要是临阵脱逃,我就毙了你。”且不论作为军长的他是如此的洞察形势,就以其完美的语言表达就能证明其纯粹的内心。如果换作是本本主义的我们,多半是从一位过来人的角度去教育“小年轻”,不分青红皂白地普及战略部署的意义以及激荡人心的动员。 从读者的角度,我们更应该看到“老鸟”与“菜鸟”真正的检验标准就是战争的实践,通过布琼尼对战场的评述,突出了科列斯尼科夫的英勇表现,巴别尔有意地简化了一枪一炮、一城一池的争夺,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战争动员前后这位“菜鸟”的表现写得泾渭分明,他是这样写的:“整个骑兵旅扬起弥天尘土,队伍拉长得望不到头,活像去赶集的庄稼汉的大车队,殿后的军乐队累得筋疲力尽,气不打一处出地奏着军乐。” 巴别尔的三言两语,在写作那个时点是睿智的,即使其不知道后世的读者会遇上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媒体时代,由此看来,对于战争的残酷,我们无须用太多的笔墨,毕竟我们在这个媒体时代,影视剧早就通过形形色色的手段将战争呈现给观众。
硝烟远去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缅怀革命的豪气与英雄的勇气,毕竟流传至今的话,胜者王败则冠,即使是作为经典的作品,也是政治在文艺视野的折射。哥萨克似乎是为了战争而生,但战争又是为了什么,战争后我们是建设还是破坏,对于读者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当事人却是无暇思考的。如果换位思考,我们也会那般的不镇定,毕竟国仇家恨容不得你理一理思绪,你要做的要么是生存,要么是灭亡。因此,我们更应该思考战争与这群英雄割裂之后,他们的归路在哪里!我们要做的不是记住仇恨,而是正视和平的可贵,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骑兵军》读后感(八):这是本超级写实又讽刺的小说||红茶品书《骑兵军》
翻开俄国作家伊萨克·巴别尔的《骑兵军》,看了书中的三十六个短篇小说故事。感觉,它们比曹雪芹自嘲的“满纸荒唐言”还荒唐百倍,比马克·吐温的小说更具有讽刺意味。
之前,我看了曹国维翻译的米·布尔加科夫的《不详的蛋》,觉得书里面的情节很扯,布尔加科夫的文字很讽刺、很犀利。然而,在看到《骑兵军》之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更扯的、更讽刺的在这里,然而这却是当时的现实。
在讽刺现实、针砭时弊的小说里面,伊萨克·巴别尔笔下的文字更富有讽刺意味,也更敢于真实的揭露和嘲讽现实。
这跟巴别尔在1923-1924年,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亲历了骑兵会战的经历密不可分。
下面就以书中的几个短篇为例。
第一个短篇:《泅渡兹勃鲁契河》
《泅渡兹勃鲁契河》一篇,短小精悍,千把字,在本书的一开头就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骑兵乘夜渡河,临时寄宿在犹太人家里,拨开地面上散布的垃圾,打着简陋的地铺,与被波兰人杀掉的老头儿的尸体为邻。
巴别尔是怎么形容这家人的“穷”的呢?他在地铺上说“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这句话,和随后的对月夜进行的景物描写 “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倘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为之动容。
一边是战争,一边是生活,两边分别对应的是巴别尔善于发现残酷和美好眼睛。
第二个短篇故事:《战马后备处主任》
初看到“战马后备处主任”的字样,我很纳闷,这是个什么职务,了解到战争的特点之后,我才恍然大悟。
骑兵打仗,自然不可缺少马匹,“战马后备处主任”肩头扛着的便是征粮换马的差事。找谁征,自然是养马的农民。
征粮换马,这是现实之下的强取豪夺,站在各自的角度,都不能说征与被征得双方有绝对的错。错的命名是时代,明明是停不下来的战争。
第三个短篇故事:《我的第一只鹅》
会战期间,战火连天,行军处处都艰辛。食品短缺,计划供应,让很多人吃不饱。
食物匮乏到什么程度呢?为了填饱肚皮,连村妇养的鹅都不放过,野蛮的“草菅鹅命”,弄死鹅来煮着吃。
而弄死鹅其实还有另一层目的,“杀鸡儆猴”,让戴眼镜的自己不至于宗总处于被动的境地。
这是另一种形态的的“鱼肉百姓、横行乡里”,一切都是那么“迫不得已”。
《骑兵军》这本书的诞生,战争是诱因。正因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过程,体会过战争的残酷,巴别尔才能笔下的人物写得分外冷酷无情。
红色年代的黑色幽默在巴别尔笔下一个个浮现,让人对那个特殊的年代多了一份了解,了解了那个年代的残酷,也感受着那个年代的动荡令人人心惶惶,进而生出一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庆幸与珍惜。
《骑兵军》读后感(九):《骑兵军》,一部残酷彪悍的战争史诗!
“战争的形象是流血、痛苦和死亡”,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伊萨克·巴别尔的《骑兵军》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场充满流血和死亡的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骑兵会战。全书作者通过数十篇精彩而充满个性的战地故事,向大家展示了作者在这次战争中的所见和所闻。
巴别尔的小说如闪电,如一眼不眨的目击者。在《骑兵军》中,巴别尔的这种文风体现的淋淋尽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有的是最真实的、最精简的语言表达。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反映了处于战争状态下的人和人性。
战争泯没了人性
在《盐》这一章的故事中,作者随同的军队停在了法斯托夫火车站,在车站战士们遇到了卖盐的背带贩子妇女们,处于恻隐之心,战士们让部分妇女坐进了车厢。盐贩们在国家经历战争时为了个人的利益高价买卖食盐,作者把这些人形容为“跳蚤”,她们在黑暗当中撕咬着满目疮痍的俄国。而至于她们的动机可以用故事中女贩子说的话来解答“骗人的不是我,骗人的是我遭的罪,是我心头的愤恨”。或许,如果没有这场战争,这位妇女会在家里喂养孩子,但是正因为有了战争,使得本可以安心生活的妇人们心生愤恨,最总她们走上了人民的对立面。
战争成为了绞肉机
《我的第一只鹅》里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参加骑兵军,在军营中备受哥萨特的嘲笑与羞辱,哥萨特把他的手提箱扔的远远的,还对着他放屁。
“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的梁赞人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出于无奈,作者只好对院子里的“鹅”下手撒气,“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蹿上前去,把鹅踹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多么可怜的一只鹅,它成了知识分子获取哥萨特身份认同的工具,它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同样,沃伦地区的蜜蜂也未能幸免,它们都成了战争这个绞肉机的佐料。
《骑兵军》中没有宏大壮烈的的战斗场景,但是整本书却给人细思极恐的悲壮。正如作者书中所言,“未来是我们的私产,是不容任何人置喙的私产,战争——是谋取幸福的急风暴雨式的准备,而幸福本身是我们禀性的需要”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幸福是难求的。巴别尔通过自己《骑兵军》的经历想要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所有人都是渺小的,从军官到士兵再到平民。所以真的希望战争永远不要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
《骑兵军》读后感(十):永垂不朽的骑兵军!
说起伊萨克·巴别尔,大多数人或许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你不得不承认的却是他曾经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深受人们的喜爱!爱德华·巴格里茨基曾说:巴比尔的一言一行,甚至他的每一次心跳,都显示他是一个天纵奇才的作家。而《欧洲人》杂志也将其列为“百位世界最佳小说家”第一,而他成功最大的来源便是这本《骑兵军》。
装帧精美这本书以三十五篇散记的形式,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波战争期间,在波兰的苏联骑兵军的故事,以骑兵军士兵献身革命事业为前提,着力刻画了他们身上人性化的一面,真实地再现了布琼尼领导的骑兵军鲜为人知的风貌,揭示了内幕。其中关于残酷的战争场景及普通哥萨克既英勇又消极的真实形象的描写,在原苏联引起极大争议。 作者巴别尔也是一个可怜的人,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政府才真正恢复了巴别尔的名誉,而人们也渐渐知道他于1937年或1938年被捕,并且他也在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之下,违心的承认了对他莫须有的种种指控,但是在他最后的陈述词中却申请自己无罪,他说:“我是无辜的,我从未做过间谍。我对任何反苏行动一直持反对态度……我只请求一件事,让我完成我的作品。”难以想象,一个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却依旧想着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是对自己作品多么的热爱呀!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最终还是被枪决享年47岁。
当我读着这本《骑兵军》,眼前便是一副这样的画面:一名文弱书生时时刻刻追随着哥萨克骑兵将士,对其所作所为以及当地人民的反抗与支持进行认真的描述,不管枪林弹雨也不论酷暑严寒,都始终在认真的记录。
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家书》和《战马后备处主任》这两篇文章,前者是一个名叫库尔丘科夫的男孩子像他家里写的书信,这封信里饱含着他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但他的人格也因为他那残忍的爹而变得扭曲,真的不敢想象一位父亲竟然能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刀一刀的宰割下去,我们中国常说虎毒不食子,但在这篇文章中却让我感受到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亲情是多么的不堪!
家书中对母亲的爱第二篇文章,则讲述了当时的骑兵部队将他们瘦弱的马匹来调换干农活的使役马,试想,有哪一户农家会同意呢?他们觉得这些收入的马匹根本就不是马,因为它们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但最终这些本就羸弱的瘦马还是在皮鞭的鞭打下站了起来,无力又无助。这些瘦弱的马匹就像是在战争时期的人们,不断的被剥削,不断的被打压,但还是要挺起脊梁骨,撑起一个家!
马的难受不得不说《骑兵军》这本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