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行为设计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锦集

2021-03-01 00:48: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锦集

  《行为设计学》是一本由奇普·希思 (Chip Heath) / 丹·希思 (Dan H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为设计学》精选点评:

  ●1. 四大思维陷阱:思维狭隘、证实倾向、短期情绪、过度自信;2. 思维狭隘-限制范围-W拓宽选择空间-How:1)考虑机会成本;2)现有的选择消失后会怎么做?3)多目标追踪:同时思考多个选择,争取两个都选,而不是非此即彼;4)外部-竞争分析、标杆分析、最优方法;内部-寻找自身亮点;类比法;3.证实倾向-收集有利信息-R放到现实中检验;How:1)这个选项必须要具体什么条件才能成为最佳答案;2)问反面问题从而获取具体信息而非宽泛的问题;3)强迫自己考虑直觉的对立面;4)故意犯错来测试假设;5)外部意见(基本比率)与特写法相结合;6)小范围尝试;3. 短期情绪-做出错误判断-A决策前留出思考距离-How:1)最好的朋友法;2)10min-10月-10年;3)曝光效应-喜欢熟悉的;损失厌恶。

  ●很有趣

  ●非常好的决策书

  ●理智,情感,情景,互相组成解决问题的三个方面。本书探讨的是针对积久的“顽疾”,如何用简单有效且迅速的方法去解决。倡导不要一味分析问题,而且快速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法

  ●工具比较实用,但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做一些个性化改造,订制属于自己的清单。

  ●本书是希思兄弟所著的行为设计学系列(共4本)之一,本书运用心理学研究得出影响决策的动机陷井,从行为心理出发分析决定心理误区。形成准确自我认知,让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 ◆GET: 10-10-10情绪平衡方法:用3个不同时间段,对决定进行考量。10分钟、10个月、10年 解释水平理论:距离我们面临的问题越远,我们越能看到问题最重要的方面。 ℃『本书金句』 ◆提倡通过批判型思维拓宽空间,避免决策思维陷井,掌控人生每一个转折。

  ●超棒?战术类

  ●2019028,1 面临选择时,思维狭隘限制选择范围,拓宽选择空间【29%的组织考虑了一种以上选择】【通过考虑机会】【消失选项后能够怎么办】【多考虑1-2个选择即可】【预防心态和进取心态中交替】【争取两者都选】 【竞争、标杆和最优方法分析】【类比】【寻找内部两点】2 分析选项时,证实倾向促使你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魔鬼代言人】【反面问题】【寻找基本比率】 3 做出选择时,短期情绪使自己做出错误判断,做出决策前应当留出思考距离【坚持标准】【10-10-10方法】【避免曝光和损失厌恶效应】【转化为观察者】 【核心重点视为行动纲领】4 接受结果时,对未来过度自信,这时应当做好出错的准备【事前析误】【安全系数】【区间评估】【止损点迫使选择】【讨价还价】【流程提供公正感】

  ●可以帮助多有效思考和行动(优点是书的目录明确提炼了一种想法的关键字,忘记了可以不用回内页翻)

  ●有用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一):控制自己的未来而不是预测自己的未来

  这本书对于丹尼尔为何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解释。

  行为经济学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教材上的经济学则是牛顿的经典力学。

  不过,两者不同之处是,行为经济学更加容易理解,也更加能够指导个人生活。

  比如,如何做出决策?

  从正反面来论证。

  比如,“我应该换工作吗?”

  应该,列出20个理由。

  不应该,同样列出20个理由。

  现在,给这40个理由分别赋予权重,也就是按照重要程度打分,1-5分代表不同的权重。

  然后把应该和不应该的分数分别加起来,比较大小,哪边分数高,就选择哪一边。

  这是一个简单的决策流程,多次这样决策后,你的人生会比随遇而安要好得多。

  最关键的,预测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因为控制自己的未来,比预测自己的未来重要也更加容易。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二):《行为设计学》精选

  1. 四大思维陷阱:思维狭隘、证实倾向、短期情绪、过度自信;--【WRAP】

  2. 思维狭隘-限制范围-W拓宽选择空间-How:1)考虑机会成本;2)现有的选择消失后会怎么做?3)多目标追踪:同时思考多个选择,争取两个都选,而不是非此即彼;4)外部-竞争分析、标杆分析、最优方法;内部-寻找自身亮点;类比法;

  3.证实倾向-收集有利信息-R放到现实中检验;How:1)这个选项必须要具体什么条件才能成为最佳答案;2)问反面问题从而获取具体信息而非宽泛的问题;3)强迫自己考虑直觉的对立面;4)故意犯错来测试假设;5)外部意见(基本比率)与特写法相结合;6)小范围尝试;

  3. 短期情绪-做出错误判断-A决策前留出思考距离-How:1)最好的朋友法;2)10min-10月-10年;3)曝光效应-喜欢熟悉的;--组织的“真理”;4)损失厌恶;5)长期核心重点是行动纲领(长期的情感价值、目标和志向)避免不重要的事情。

  4.过度自信-对未来过度自信-做好出错的准备。How:1)预测未来的区间而非一个点;2)事前析误:假设我们的决策最终失败了,那失败的原因会是?3)做最好的准备:假设我们的项目成功了,那我们准备好迎接成功了吗?4)安全系数-buffer;5)止损点:隔断(分装薯片)、最后期限;6)预警信号通过模式识别,生发剂的发现;7)讨价还价利于形成“被人们认为公正”的决定【参与感】;程序正义>分配正义;捍卫一个决定最佳的方法是指出它的缺点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三):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

  这本书每次读都读不下去,每次看都觉得很有道理,再看又读不下去。 这可能就是这本书的问题所在了,貌似很有道理,其实都是老生常谈,是一本做培训,梳理知识要点很好的书籍,但是用于指导自己工作和生活太复杂了。 中国人讲究“推,拖,拉”、“事缓则圆”,纠结、难决策,那就“放一放、搁一搁”。做决策不是目的,每一个决策都会诱发下一步行动,如果人生是充满随机性的。 那么每一个决策都可能“阴差阳错”,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决策呢?只能事后检验,世界也充满“不确定性”、也有“蝴蝶效应”,所以当决策没有评判的标准,那就失去了决策的意义。 这本书问题,就是没有先对“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目的”进行界定。一来就说四大误区,最大的误区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山没变,是人在变。

  前几天,父母给我打电话:觉得因为小时候对我要求严格,让我读上了大学、研究生,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他们觉得当初的决策—逼着我读书是很正确的。可是,我觉得因为常年不停的在读书,我很父母的感情比较淡,很多时候是出于“孝道”,很多话不会跟父母说;另外,因为读书,导致自己不停的奔跑,太累了,但是又回不去了。假如当初不读书呢?

  这其实就是决策面临的第二个问题,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会迁移还是一层不变的呢?以前的朝代“重农抑商”,现在时代“重商轻农”。没有完全的刻度如何评断对错呢?

  当然,既然世界是不确定性的,何必纠结如何决策呢?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只要不伤天害理,什么决策都是对的!

  人生每一步都不会白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忘掉纠结的决策吧,菩堤本无树。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四):抉择的过程

  

看完这本书,估计这个系列的书都非常不错,《掌控关键抉择》给你提供了一套做出好决策的思考框架——WRAP流程。 1)拓宽选择:当你陷入二次元抉择时,避免陷入思维狭隘。在你的思考中再增加一个选择(若你无法额外想到一个选择,可以通过你的关系网或者网络搜索),考虑机会成本可以给你提供更多的选择视野。 2)现实检验:能测试就不要去猜。用测试去验证你的想法/假设前提是否正确,尝试、迭代、决定。 3)做出决策钱,留出思考的距离:避免受短期情绪影响(10-10-10法则),通过思考哪一个选择最符合你的核心重点,重新审视你的选择,破解你陷入的两难困境, 4)准备:做出出错的准备,思考哪方面最有可能出错,哪方面最有可能会成功,为两方面都做些准备。

Others 1、考虑机会成本可以让消费者作出精明的消费决策,而对于引导冲动性消费而言,我们往往希望消费者更加专注,专注于同类产品类似舞台灯光效应,短时间内忘掉其它选项,从而产生购买。 品类属性取决于受众,也取决于广告如何包装,对于Gum,收银口陈列室针对刚需消费者,此类消费者可能会将其视为功能性产品,而多点陈列则针对冲动性消费者,因此陈列应集中且选择少。

由于他只考虑了自己在意的事,他的大脑便自然地忽略了其他信息,比如他挑选了相对便宜的音响后就可以购买音乐。在某种意义上,他的专注能力反而让他深受其害。 专注对于选择的分析非常有帮助,却不利于发现更多选项。想想关于视觉的比喻——当注视某件东西的时候,我们便看不到周围的景象。这并没有自然的解决方法。生活不会干涉我们的关注,让我们把注意力投入到所有的选择上。 老板做出的决定,一般都由政治因素、说服教育和幻灯片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都不能确保好的主意能够获得成功。而通过实验法可以做出决定,因为最好的主意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

2、对于抉择而言,当你认为很难去做抉择时,想想你最终想要的东西、企业最终的核心指标(比如利润、现金流等),这些便能指引你去做抉择。 例:本周的Business走场,对于地堆、多点的陈列SKU抉择,为何BDR和淼哥会作出不同的抉择?因为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淼哥是从1/公司卖更多货,所以应该陈列Top SKU;2/减少退货,所以应该限制分销;角度出发;而BDR在实操时,遇到的问题会不一样,BDR是跟门店进行打交道,如果店内的大龄货过多,会造大谈判阻力加大,所以BDR是从1/多点位置尽可能去陈列库存量大的SKU;2/过度分销可以达成销量;角度出发。 其实他们都并无冲突,都是为销量和控制大龄货角度出发,所以应该1/思考为何门店会出现如此多非Top SKU的排块,导致我们需要占用多点位置去陈列非Top SKU;2/此门店or此系统大量的退货是哪种SKU,退货率为多少,其次礼盒小包装是否真的不好卖,导致退货金额大。这两个问题需要认真去思考、考证,才能得出结论,去指导我们如何工作,否则无法解决真正问题。

3、你需要根据上面的指标,去把选项重要性进行排名,知道最核心的关键业务是啥(这是一切的根本,不能丢),其次我们想要抓住未来,需要做什么,所有的东西都有个优先次序。 例:本周的Business走场,在最后CM总结环节,每人发表对今天走场的看法总结,更好的表达是,对于WWY业务而言,收银口的覆盖是生意的根本,今天的两家卖场在人工收银口落地架覆盖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如….,这是根本,其次对于未来生意的发展,WWY主货架扩张和自助OTB转化率提升也非常重要,对于正佳店而言,无论是品类内的货架Share还是休食区的货架Share都是达标的,而对于永旺而言….,Summary一下,在生命线的覆盖,做得不错,而对于未来关键业务的把握来说,永旺还有很大空间。

4、通过三方面去辅导、传达观点。 1)你应该继续去做什么; 2)你应该停止去做什么; 3)你应该开始去做什么;

5、来自《这是你的船》,最初的行动之一,是与船上所有成员进行交流。 1)个人生活经历、加入海军的动机。 2)对于这艘船而言,你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3)如果可以,你最希望改变什么。 其次分列出两个列表A&B,A是关键性任务,能有效提升业绩,而B是重要但非核心,无法有效提升业绩但必须要做的事,未来的方向是回归A远离B。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五):《掌控关键决策》在对的时刻做出对的选择,一切将大不相同

  这是一套书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主要是解决阻碍有效决策的四大思维陷阱。

  这四个陷阱分别是:

  思维狭隘

  证实倾向

  短期情绪

  过度自信

  当我认识到这四个陷阱之后,我的感受就是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陷阱之中。

  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时常会在面对选择就会给出对与错好与坏的决定。但这种决定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总是会再决定之后会想到如果在当初想得更加细致就会更好。

  但苦于自己有这个意识,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逻辑采取必要行动,只能尽量规避。久而久之对于一些决策,会有一些抵触。

  但事实上,在自己做得那么多的决策里面依然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而在书中解决这些思维陷阱的方法,刚好和我自己的旧经验,相互对应。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思维狭隘这个陷阱。我们倾向于将选择限制在极少的范围内,也就是在面对一个决策,我们只有做或者不做两个选择。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拓宽选择的空间呢?

  书中给到了解决的方法中,有一个是,在犹豫不决时分析机会成本。

  比如你今天下午有朋友邀请你去参加一次聚会,而这个时候你面对你心仪的对象给你的邀请,那你要清楚哪个成本会更大。

  在做每个决定之前的也要多思考,我们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放弃了什么利用同样的时间和金钱,我们还能做其他什么事情。

  而且还可以追逐多个目标。也可以把心态聚焦为避免消极的结果和追求积极的结果。

  当你压力很大的时候,避免消极的结果就是适当的给自己减压。而追求积极的结果就是当压力很大的时候给自己更多激励自己的选择。

  那么无论是避免消极的结果还是追求积极的结果,这两种心态都会给到更多的选择。

  如果当自己在有限的选择依然无法做出决策,还可以尝试咨询解决同样问题的人他们的意见。

  所以在第一个思维狭隘的陷阱中。我们要清楚专注对于选择的分析非常有帮助,却不利于发现更多选择。

  第二个思维陷阱是证实倾向。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习惯对于某种状态快速做出判断,然后找到支持我们判断的信息。

  其实这是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陷阱,包括我们在和别人接触的过程中,你一旦对这个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他所做的任何事情在你看来都是在验证,你对他不好的印象这个事实。

  除了这一方面还有就是人们习惯,对于积极的内容会更感兴趣,哪怕他不一定是对的。

  就《吸烟不会引起肺癌》和《吸烟引起肺癌》这两片文章,经过书中的一个实验调查,吸烟者更容易对前者感兴趣。

  人们习惯收集资料证明,看似合理其实是捏造事实。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陷入一个自我洗脑的过程,而最后结果叫你的时候才发现悔不当初。

  如何去针对解决呢,书中给到了一个核心点,把假设放在现实中检验。

  我们会自然地寻找自我证实的信息,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去考虑相反的情况。

  比如你现在要去买一台苹果的笔记本,你为了获得更可靠的信息来证实你自己的购买是真正有需求的,可以反过来问这个笔记本有哪些缺点,然后把这些缺点记录下来,而不是凭当下的自我感觉,因为记录下的东西是不会受到感情的影响。

  那么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是不是做这个决策的理由。

  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请教已经使用苹果笔记本的人或者这方面的专家谈,他之前和现在对待这个笔记本的看法。

  你甚至可以请他吃顿饭,让他把笔记本借给你使用一段时间。

  如果我们通过实验可以找到决策的理由,那就不要去猜测不要预想。

  在第二个思维陷阱,更多的是我们会主观意识的对当下的决策,会有一些自我感知的倾向性。会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收集证据,让我们做出事回想后本不该做的决策。

  第三个思维陷阱是,短期情绪。

  在我们做出决策的时候,当情绪给你带来影响之后,往往会让你失去理智。

  冲动后面是魔鬼,我们时常在生活中看到各式各样,因为情绪激昂引发冲动造成的不良后果。

  和我们最相近的就是比如冲动消费,裸辞等

  那我们尝试一下当我们做出一个决定,我们可以用10-10-10的方法,帮助人们达到情绪的平衡。

  就是在你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你尝试想一下,如果你做出了这个决定10分钟之后,你会有什么感受,10个月之后,你会觉得

  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10年之后,这个决定会有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当然,这种后果是根据自己决策的内容类别做设想。这可以让我们以当下的“新鲜感”去是想未来10个月,甚至10年的情景。

  还可以抽离出来以第三者的方式去问自己

  “如果面临这种情况的,是我的最好的朋友,那我会如何告诉他去做。”

  这就是在短期情绪影响决策的期间,可以让当下决策更加备受掌控的方法

  书中还有一个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是一个案例:

  有一个实验,给参加实验的一半的人买了咖啡杯做礼物,另外一半的人问他们如果要购买咖啡杯,愿意出多少钱,没有得到咖啡杯的人表示,如果他们要购买咖啡杯的约2美元

  然后又问那一些获赠咖啡杯的人,如果要出售咖啡杯愿意卖多少钱,结果是约7美元。

  损失会给人带来痛苦是收益带来的愉悦感的二到四倍。

  那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如果短期的情绪让你犹豫不决面对决策异常艰难,那不妨让自己想一想不良后果是不是自己能接受的,迫使自己一段时间缓解再做决策

  我自己觉得掌控情绪,其实是一个需要不断有意识控制,不断给自己赋能的过程。当你清楚自己在面对什么你当下的情绪源于什么,你也通过知识的积累清楚,你下一步行动是什么,短期情绪对你决策的影响会大大降低。

  那么最后第四个陷阱是过度自信。

  我们常常会处于一个自动驾驶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我们会把以前的决定搁置一旁,不对其进行检查。

  对当下的判断都会习以为常用习惯性的方式,面对所有的决策因素。

  因为改变一个不良习惯所引发的痛苦,会比享受一个好习惯给你带来的预约多两到四倍。

  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止损点,就是停止自动驾驶的方针

  我们可以进行隔断:因为我们容易增加自己对糟糕决定的投入阻断能帮助我们阻止这种做法。

  为了决策流程的公正性,这也是预防过度自信,采取群策群力。因为个人的决定是才会出错,但是正常的流程是在任何情形中帮助我们。

  那么最后总结的就是在面对这四大陷阱的时候,我们有一个WRAP决策流程:

  拓宽选择空间

  把假设放在现实中检验

  在作出决策前留出思考的距离

  做好出错的准备

  这本书是不是告诉大家所有的决策,都要用这个决策流程呢?

  我个人感觉是不一定。

  比如在当下非常紧急的情况需要当机立断,此时就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决策并不复杂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工具分析比如:决策平衡单,但会限制你的选择。

  WRAP决策流程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在面对深思熟虑的决定时,是非常有实践价值的。因此,在做些重要的决定,有必要花些时间和精力认真思考上,毕竟他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书中附录还奉献了经典的案例很值得借鉴,推荐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