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之死》读后感锦集
《专家之死》是一本由[美] 汤姆·尼科尔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专家之死》精选点评:
●写得很中肯,越是无知的人越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
●有些书需要针对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有的书不需要,比如这本书。你只需要看完这本书,和他一起感叹一下这个烂透了的世界就够了。f***!作为一个对知乎上的故事会,对十万加自媒体文章深恶痛绝的我,这本书简直就像是我心里的小人儿跳出来开骂一样。
●现代民众的普遍缺点是,想的太多而懂的太少。他们先是专家的掘墓人,再是自己的。
●翻了几章,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我无法反驳,不相信专家,相信谁?
●本来想说,从一篇文章撑长为书,会有一些水分。但是作者要说的,太需要被广播出去了。悲哀在于,从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来说,我们正沉迷于恶性循坏。人性固有的缺点被最大化利用和发挥,大家都堵上了耳朵。
●三星半,不仅仅是专家之死,里面的很多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比如“杠精”的存在。对于专家不再权威,书里也有些有意思的解释,比如证实性偏差,教育的下沉,媒体的无奈,专家本身的错误等。
●废话连篇,毫无意义,浪费时间。
●读出一种《为精英主义辩护》的感觉,爽,确实是如此:互联网,特别匿名的平台增长了庸者的话语权,在豆瓣看到很多大v说的头头是道,嗯,直到他们说了我专业领域的事情。我之所以去读数学系当初,就是因为人类所有领域中数学是最‘对是对,错是错’的地方,大v啊或者一本正经扯淡不起作用的地方,稍微放宽点,在工程领域、技术领域都经常有很多扯淡装作很懂其实说的错误连篇的事情天天发生,当然最糟糕的是人文学科,人人基本都可以说几句,对错更不好衡量,这里的“民间专家”最多。
●为什么公众喜欢与专家对立?因为他们不喜欢被说教,认为自己会被当作笨蛋。但这本书理论性孱弱,论据单薄,写的都是表层现象,对于深层原由几乎没有涉及和探究。
《专家之死》读后感(一):不错
作者从多个方面来论述专家为何不在被人们信任,而人们又为何因时代不一样而变得自大和愚蠢。我个人认为作者的观点未必都是可以称道的。但是作者可以看出有很强的逻辑和洞察力,读书的目的本不是去了解与自己相同的世界观,而是通过了经历去完善自己的世界观。读完这本书后想起了那句: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绝对是佳作。
《专家之死》读后感(二):反智主义的盛行
阅完,说是为“专家“正名实则是为”精英”正名,作者抨击美民众在政治和通识上普遍无知,缺乏责任心,社会需要”精英式“民主。近期看美治新冠病毒的公共事件来看,赶脚他们的不少人和他们的总统一样是过于自负的,确有反智趋势。像作者这样的社会公知敢于发声,为”精英”正名很刚也很有必要的,人,社会一切都是变化的,复杂的,不能贴上一个标签后就不了了之了,社会需要理智的人来提醒大家“不能错过头”。
里面前几章讲了是什么造成“反智主义“盛行,还挺有共鸣的:教育没有打破继续学习的障碍,反而告诉年轻人他们的感觉比其他任何东西更重要。对很多学生来说,“上大学”仅仅是自我确认的又一个练习。媒体面临四面八方的竞争,不再告诉消费者什么是重要的,而是征询消费者想要知道什么。互联网是个福祸参半的地方,相当一部分信息被反智主义毒害。
《专家之死》读后感(三):【书评】《专家之死 - 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by托马斯·M·尼克尔斯
主观推荐度:⭐️⭐️⭐️⭐️⭐️
❓为什么读这本书
我被“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这个副标题所吸引,从个人的切身感受而言,“专家”被污名化对社会进步是有负面影响的。现在民粹主义抬头,普通人在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之下,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我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及未来的趋势。
❓我对本书的期待
《专家之死》读后感(四):让反对更理性
今天,距离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1962年出版《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已经过去了近60年,然而特朗普的当选和有可能的连任告诉我们:反智主义从未离开,不要高估了文明社会里的“智性”影响力。作者尼科尔斯从专家与平民的话语权争夺、人类思维陷阱导致的沟通困难、高等教育低质化、信息爆炸导致的信息匮乏以及新闻的娱乐至死等各维度剖析了“专家之死”的原因。
柏拉图笔下生而睿智、具有绝对正确的智识理念的金人毕竟是幻想。专家的倒下无论是过去时还是进行时,这从来不是一个新问题。如果反智是当前阶段的民主社会的副产品,人们仍然要对此有所警醒和节制,应该尽可能在善意下出发,在自我检省的氛围下运作,避免其扩大、失控,我们才能真正的守护文明。
尼科尔斯的著作就社会发展给反智主义带来的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而就核心问题的探讨而言,霍夫斯塔特的著作仍是振聋发聩的经典。
《专家之死》读后感(五):傲慢、自恋和过度怀疑的毒害
专家不是真的死了,而是专家被大多数人抵制,专业知识被大多数人抗拒系统学习,科学与客观理性被感觉、情绪和即时性技术需求所取代。这恐怕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读者恐怕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各自国家的影子。 造就“专家之死”的原因,作者阐述了很多,例如,大多数的基础知识薄弱,任由自恋和偏激阻碍学习新知的欲望;大学产业成为无知的帮凶,以学生为顾客的培养机制;新闻传媒的职能由探求真相变成娱乐大众,记者或懒或嫩地取巧、错误报道;专家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问题。 在大多数人基础知识贫乏及追求知识怠惰情况下,衍生出来的反对知识和理性的浪潮是无法阻挡的。这对于心存理性和追求理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说,“无知的很多成因都是可以克服的,前提是人们愿意去学习,不过,傲慢、自恋和怀疑的毒害是无可消弥的,而美国人现在恰恰就用这些全副武装起来对抗专家和专业人士的努力。” 当然,这些“专家”需要确确实实站在知识、理性、公民道德的那边才有“反智主义”的前提,并随时有着“我也可能是错”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