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意义》读后感精选
《设计的意义》是一本由[美] 保罗·兰德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的意义》精选点评:
●新事物让人感到受威胁,而新事物则让人安心。
●设计类五星,难怪乔布斯说保罗·兰德是设计界的毕加索。他在形式上的见识,我就见过保罗·克利、康定斯基的书里谈到过如此深度。
●从内容到装帧都好看的无话可说,作者很诚实的描述了一些问题,在实习的时候也碰到过许多,里面一些略显“刻薄”的言论也真实的可爱
●懂营销的人要是会设计真是不得了了
●受友人——这本书的翻译“鱼妖”之托担任了这本书的专业外审,主要工作就是审核专业词汇、表达是否符合国内设计圈的常规表达,以及查找一些可能存在的专业问题。所以在这本书没出版之前几个月我就已经读完。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案例,这本书更值得一看的是保罗·兰德的一些思考和吐槽,尤其是吐槽方面,有点五星设计合伙人别奈特在《设计随笔79》里面的深度。令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他对甲方总是选最差的那个方案的解读,解读为“人们倾向于选择自己熟知的事物,因为这会带来安全感”。
●直觉的质量 很犀利
●言简意赅,吐槽深刻,分析透彻。案例中英文的设计方式其实对于中文的设计也是值得参考的。大师之作。
●“设计也是评论、是观点,是一种视角, 是一份社会责任。”“设计是一个动词,同时也是名词。它是开始也是结束,是想象力驰骋 的过程和产物。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洋葱,一层层剥开,一层层显露出来。 内容是设计最原始的材料。” 大师有很多金句,很有启发。
●薛老师推荐,我们主要看里面骂客户的部分哈哈哈哈h
●书展上打折买的:(1)最精彩的是 Paul Rand 给 6 个品牌落地的 Logo 设计案例,其中本来一开始最不起眼的 Moringstar 给了我最深印象和启发(太阳是星辰的概念融入 O 的设计,妙啊) (2)向沉默的导师们学习,是杂志、书籍、社会事件、历史中夺目但现已归于平静的大师先贤,他们能教你最好的一课 (3)设计是几何组合,但也不是几何组合 (4)好的设计就是好的信誉 是本值得一看的大师之作,应该说是值得反复看的。其实第一章有点晦涩,我也没太读懂,后面会再重看吧。额外赞美下浦睿出版,印刷很赞。
《设计的意义》读后感(一):一类把水壶当作便壶,另一类则是把便壶当作水壶。
最初就是被Paul Rand 所吸引的,封面的设计也让人欣喜。书里有关于艺术概念的分享,艺术哲学的思考,但让一般人最感兴趣的肯定是Paul为Next,The limited,IBM等等所做的设计案例的设计过程。里面穿插的插画也很是让人欣喜。但是感觉行文没有特别流畅,应该更多的是翻译的原因。
开始的序言总是很有意思,两类人:一类把水壶当作便壶,另一类则是把便壶当作水壶。美学就在生活当中,人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发源泉,对生活的真正理解等同于美学享受。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设计的美学追求形式美。文中还探讨了普通市场调研或者设计调研的缺陷,以及设计者与管理层的关系对作品的影响等等,利用计算机设计的优缺点等等。
案例分析里字体样式的选择,字体大小的变化,布局,连字的设计,立体空间的展示,颜色的组合,排版的设计,重复的利用,13条或8条横纹的使用以及倾角的设计,字体的组合变化和形象化的组合等让人感到奇妙欣喜。
这是一本看着很舒服的设计书。
《设计的意义》读后感(二):设计大师谈设计
保罗•兰德是20世纪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之一,被誉为“平面设计界的毕加索”,他设计NEXT、ABC、IBM、UPS等商标,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这样一位设计界的大师来谈谈设计的话题和意义,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什么是“设计”,大师有比较独到和深刻的洞见。在他看来,设计是这条贯穿于绘画艺术、建筑、工业和平面设计的共同主线。同时我们还要理解形式与内容在复杂的设计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认识到,设计也是评论、是观点,是一种视角,是一份社会责任。
要对一门学科的进行比较深入了解和运作,立足于对学科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入思考。关于“什么是设计?”这个设计学这门学科最为本质的话题,保罗•兰德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层面的探索。在他看来,设计就是一种关系,一种介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名设计师和问题或者说和客户之间,永远存在矛盾和冲突,设计也是如此,只不过设计体现的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冲突。这就是设计的意义:“设计就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正是设计的实现”。
在一些外人看来,平面设计没有什么花头,就是简单图案、文字或是字母的组装、排序,抑或是编辑。但设计过程其实是一个赋予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它需要去阐述、简化、厘清、修饰,去锦上添花、引人注目,去说服,甚至可能去取悦。一个过程其实并不简单。设计就是把散文变成诗歌。一个过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设计增强我们的洞察力、加深我们的体验,并拓展我们的视野。
《设计的意义》读后感(三):设计的初衷
我学过导演,学过表演,学过唱歌,学过多种乐器,在高中的时候学过跳舞,直到我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年之后才发现,我竟然不会画画,我是不会让我的人生抱有遗憾的,所以我立刻辞职开始学习绘画。现在都流行斜杠青年,这种既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够活得充实有乐趣的生活实在太适合我了。那么学习绘画除了给别人画像赚钱以外,就是设计了,其实在我看来设计和绘画有着很大的区别。绘画的基础当然是必备的,直到我有一天发现我除了临摹和写生之外还没有画过任何属于我自己完全原创的东西的时候,我才发现设计师的厉害之处。
在设计师的身上,好想什么都是新的,你能够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现很多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事情。这本《设计的意义》之所以在业内这么出名,正是因为作者有着十分专业的权威性。绘画和设计师相辅相成的,但如果想当个艺术家,那么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观察生活,同样是画一个苹果,要怎么才能够脱颖而出,让人们一眼就记住,还不能表达不出来主题,这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了。在我身边有着很多想要走设计道路的同学,他们学习绘画只不过是学习一些基本的透视关系,设计是纯理念的东西,现在科技发达,已经很少有人手绘了。
很多人不看这本书会对设计本身产生误解,设计是并不仅仅是好看就行,还要贴近主题,并且帮助提高实用性。最近特别火的黄海,他的作品大都让人惊艳,因为仅凭一张图片就能够让观众对这部毫无了解的影片产生兴趣,过去电影都是靠宣传片宣传的,靠海报宣传还真是开创了先河。电脑软件上可以找到无数好看的素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靠基本的模版就能够让人看了眼前一亮,人们不知道那些设计大师一开始大多数都是用手绘的,只是后期为了直观与方便才使用电脑绘图。
我很欣赏作者的一点就是他把设计的初衷设定在值得被宣传的作品上,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你不能够把宣传做的天花乱坠,最后发现成品完全不是这回事,这样一来信誉也会出现问题。设计和产品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很多广告都在运用一种洗脑的方法,可是产品不好依然没有人买,这和生活中很多道理也一样。
《设计的意义》读后感(四):设计,就是凝练的思想表达
在中文语境中,设计是个自带高大上光环的词汇,门槛很高,甚至是高冷艺术的代名词。比如,问:您做什么的?答:搞设计的。说者会自带傲娇,听者也会苏然一惊,因为设计,好像融合了艺术和技术,是高端技术,也是高端艺术。但实际上,设计又是无处不在的,小到平常喝的饮料,瓶身、logo,大到像鸟巢、水立方这样的建筑,都是设计。我一直认为,设计就是凝练的思想表达,总是要表达思想的,只是思想本身有高下之分,所以,才有大师,也有打字店的小职员。
设计大师保罗.兰德《设计的意义》一书,似乎也印证了我的观点,不过他的表达更加深邃和理性。在《设计的意义》一书中,保罗认为,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组装、培训亦或者编辑,设计的过程是赋予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赋予价值和意义,其实就是思想的表达,比如苹果logo,被咬一口的苹果,不管是纪念图灵,还是表达叛逆,表达的思想就足以让多人解读,一个简单的苹果,引发了思想的风暴,当然,把华为的logo戏说为切了苹果,就是网友思想的联想了,这说明设计的联想功能,一旦作品诞生,就有被结构或重构的几率,这也说明,你的设计必须具备了深邃的思想,作品才具有一定的反解构和重构能力,不然的话,就难逃被调戏的命运,比如某电视大楼,就被嘲讽为大裤衩,而很多摩天楼,又被解读为男性生殖器崇拜,所以,设计的思想表达,又需要换位思考,还要结合语言环境,确实是高大上的工作。
总而言之,设计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但是,设计要面临商业化,因此,这种思想又被蕴含在企业或者产品的使命或者愿景之中,因此,设计表达思想,又是在枷锁中表达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者必须是个思想家,这是设计的根基,有了思想,设计才会显得具有感召力和生命力,进而将产品思想注入到目标客户心智中,所以,在具有思想家素养的前提下,还要具备战略家的洞察力。这些内容,《设计的意义》通过大量的案例如NEXT、ABC、IBM、UPS商标,一一展示,因此,了解设计的本质,此书确实是难得的入门之书了。
《设计的意义》读后感(五):献给天鹅的设计之书
翻开《设计的意义》,在扉页上发现了一张小小的照片,照片的旁边写着“献给天鹅”。保罗·兰德这位被誉为20世纪杰出平面设计师、思想家及设计教育家的作者,果然创意非凡。为什么会献给天鹅呢?莫非是因为天鹅的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而且是纯洁、忠诚、高贵象征?不得而知。
把书献给天鹅的意义无从猜测,正如“设计”本身之于普罗大众,也常常只能尝试去欣赏与解读它的美,却又总让人捉摸不透。何为设计,如何去理解设计,怎样看待设计的形式与混沌中的创新等等,都是想要了解设计应该知道的一些知识。保罗·兰德尝试用这样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来展示给读者关于创意、审美、直觉、与客户的关系、LOGO设计等一系列设计相关的重要问题,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一切设计,发现身边的普通事物如何带来美学的享受。
就书的内容来说,引言部分只重点强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生活的真正理解等同于美学享受。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处处需要设计感,需要美的装扮。接下来的一章,作者就理解形式与内容在复杂的设计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诠释,试图告诉读者设计也是评论、是观点,是一种视角,是一份社会责任。
或许正是因为设计需要一种确定的“观点”,设计师才与客户之间产生了源源不断的争执与角力。“难以伺候的甲方”与“达不到要求的设计”共同反映着“好的设计”是艺术与实用的平衡。保罗·兰德围绕市场调研等问题阐述了设计在市场中的运用与困境,也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设计人员艺术追求与职场生存的不易。
尽管如此,设计师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创意缔造者,他们的工作依靠直觉,充满冒险与尝试精神。Logo、旗帜、路标,产品包装、室内装潢、广告创意,等等领域都活跃着设计师的身影。在“设计案例演示”部分,保罗·兰德详细的演示了几个经典的设计案例,例如,通过对几组简单字母的反复设计,最终创造出令众人过目难忘的IBM品牌标识;又如,通过对字母大小写、颜色、排列位置的改变,来达到名片设计中辨识度的提高,等等。
在结尾部分,作者还谈到了与图书设计以及设计困境的一些问题,可以为相关专业的人士和学习者提供参考。而作为非专业人士,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收获,并得到启发。因为不仅是设计,所有艺术的创作过程都伴随着创作者的激情与理想,拒绝对流行和时髦的盲目追求,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学评判的价值观基础,科学而理性的面对市场需求,或许才是让作品得到广泛认可的基础与前提。
同样,把此评论——献给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