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书》的读后感大全
《长恨书》是一本由[英] 凯瑟琳·休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15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书》精选点评:
●引人深思的一本书,难以置信竟然是作者的处女作,感觉很有深度。
●长信将至,等一人归。
●圈
●关于爱情的一本很普通的小说。
●一气读完 人生长恨 唯爱永存
●情节的曲折并不能加深内容的深刻性,阅读起来也相对轻松。
●想读
●得到过才会懂如何分享,被爱过才会懂如何爱。极度自我中心的人不过是极度匮乏而已,他们会榨干身边所有人。尤其是以爱为名坑自己的孩子,毁他们一辈子。很久没看过治愈系的书了,很奇怪看这本竟然没一点情绪波动,是觉得一切都太过合情合理完全不意外吗…
●很让人想要一直看下去的小说 看到最后不得不感慨 世间的阴差阳错 会分开一些人 也会成全一些人 但的确很为比利和克里西的爱情,感到遗憾
●爱是一缕光,终会指引你到正确地方。
《长恨书》读后感(一):穿越四十年的温情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笑),现在更喜欢看一些充满温情的作品了。 书的封面是亮黄色,就像是冬日里灿烂的阳光,很温暖。这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这本书了。 然而这个故事的开头,却并没有那么美好,那是一段失败的婚姻,拼命为家中赚钱的蒂娜与赌博成性不思进取的丈夫,蒂娜偷偷攒钱准备99出逃,丈夫却把蒂娜的钱拿去了,还要蒂娜给他买马票,蒂娜终于忍无可忍,决定离开,蒂娜离开之后,在住的地方发现了一封信,那是一封没有没有寄出去的信,信已经很老很老了,信没有寄出去,蒂娜开始探寻这封信的故事,原来信的背后藏着一段存在误会的爱情故事,她决定把当年没有寄出去的这封信寄出去,就这样,两段跨越了四十年的故事相互交织,融合,形成了我们见到的这个故事…… 在找寻的过程中,蒂娜自己的故事也在发展,期间也有反复,她原谅过自己的丈夫,然而人性的改变又哪里有那么容易?蒂娜流产了。她的丈夫也作茧自缚,死去了。结局自然美妙,在找寻当年真相的过程中,蒂娜遇到了另一和人,他们携手帮助主人公解除了误会,蒂娜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叫撕开这个世界的假面,然后爱上它。蒂娜和丈夫的爱情其实很罗曼蒂克,然而进入婚姻后,曾经的罗曼蒂克却被生活所消磨。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生活不也都是如此?生活是围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蒂娜的勇气,离开围城。所以,虽然蒂娜经历了种种,但当她获得了美好的一切时,我的心里竟然涌现了一股难得的感动。 一本好书,总是会让你找到内心温暖的那个小角落吧。
《长恨书》读后感(二):一纸书信 一半人生
书买了好久了,也看了好久,记得看类似书籍时候还是大学时期,一夜没睡看完了一本,只知道感人。书买了好久了,也看了好久,记得看类似书籍时候还是大学时期,一夜没睡看完了一本,只知道感人。现在一本书看了好几天,每到一处都会有很多感慨,不似大学时期的匆匆而过,看完后不知为何感觉者书的颜色很是合适此书内容,是我喜欢的感觉,给我一种清新感,好多人读过书肯定会有很多惋惜,遗憾,对爱迷茫,书中前后的四十年,两个被爱伤透的女人,是她们的半生,可能是其他人心中的一生,此生不管是什么,都是一生的风景,都是值得的期待。 长恨书,太多的巧合和误会,但是让我们回味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坚守,始终相信人生的光亮。两个不同时代的爱情,两个时代不同的坚持,不管时间是多少三十、还是四十年,对于这样泪如雨下的感情,是让读者看到希望和光亮。爱就是无尽的力量,爱就是温暖的坚持,爱给人以无限的感想和坚守,白天不害怕黑夜的到来,相信心中的那一份温暖和阳光,最后让大家知道时间只是一个量值,感情的轨迹无时无刻都在提醒自己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深爱,是那种无悔的,无怨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开那么多的疑虑和误解,坚持守心中最深的感情。 一纸书信,一半人生。回想如今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归属是模糊的吗,不是,我们都曾经单纯,纯粹过爱情,相信钻石的爱情,坚守一生的信念,这本书给我的是沉思和坚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蒂娜、威廉、克里希、保罗都有对爱的理解和坚持,对爱无声的告白,在我们看来是最有力量的感动。所以如今的我们,没有遗憾吗,没有人生所要保护珍惜的吗,可能真等到放弃后才发现那些需要坚守的不再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傻可能就是坚守,只有自己懂自己生命的意义。 不论坚守的结果如何,如同她们最后令人心碎,但是仍是令人神往的爱情。祝愿我们生命中坚持的是自己的希望和光亮。
《长恨书》读后感(三):在别人的爱情里照见自己的内心
恐怕大多数人第一次看见书名都会联想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然后再看腰封又会不自觉的想起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总之是非常好奇书的内容,开篇奶奶和孙女的对话就非常吸引人而且有画面感就像电影一样,这本书结构设计巧妙,两个时间轴对应的爱情故事交错进行,一种巧合一种宿命的安排一种轮回,情节曲折又很吸引人,翻译流畅,不忍释卷。这所以这本书很好看就是因为很真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并没有所谓的完美爱情,只有为了完美爱情而共同用各自的责任心坚持不懈追求的过程。那些爱情中的浪漫和完美将随着日子的消磨而归于一种淡然。真正的爱情以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包容为前提,能在快乐时光里相知相随,更能在痛苦的日子里携手并肩。两个人对待爱情的共同责任心能坚持多久,这份感情就能延续多久,爱情的长存需要两个人的步调一致。
书中前后四十年,两个被爱伤透的女人因为一封信把彼此相连,前者是追求青春时节里盛开的雨樱花,看似浪漫唯美后换来的却是苦杏仁,痛苦惊恐;后者则是因误会一别半生,在无尽等待的岁月里结出的苦柚子,冰凉苦涩。当人们再回首前尘往事时,已是“曾今沧海幻作田,昨日物是人已非”。那些浪漫疯狂的爱情是早已泛黄的旧信纸,纸上墨迹犹在,但是那些回忆却早已随着岁月的流转而消逝……是寻寻觅觅里注定的悲欢离合,是李白说的那句:“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幸福,她们都曾经拥有过,在发生了那么多令人伤心、令人感慨的事情之后,天空还是一如往昔无忧无虑。不经意抬头望时,那般清澈的蓝。
我们都应该始终相信爱情是美好和珍贵的,虽然爱一个人很难,但是还好,我们还有时间,我们可以尽情享受那些曾经留在记忆中的光影给我们的感动,我们还可以细细体会昏黄的书本里那些永远不会过时的真感情,任眼泪肆意地滑落过略带世俗的脸庞。那些历久弥新的故事是精致古雅的留声机,里面流淌出来的沙哑而舒缓的声音,散发着恒久悠扬的美丽,如老树发新芽般迷人。
《长恨书》读后感(四):《长恨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初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是个悲伤的爱情故事。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写的那首关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长恨歌》。前期两人有多恩爱,场景有多繁华,后期结局就显得多么凄惨,最终杨贵妃香消玉殒于马嵬坡。《长恨歌》诗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而本书的“恨”,我不太懂是什么意思,所以对于书名的翻译一直存疑。 但看完全书,可喜的是,这不是一个悲剧,甚至可以说,这本书里的故事最终有个美好的结尾。在后期女主幸福的陪衬下,仿佛之前所受的苦难都变得渺小和不值一提。一直充满罗曼蒂克思想的女主,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痛苦后,最终得偿所愿,得到了幸福,摆脱了不幸的婚姻,家暴的丈夫,重新过上安稳的人生。全书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女主现实的不幸遭遇,二是关于书信里的故事。正经历着不幸的女主一直对信的故事好奇,所以一直追寻着蛛丝马迹。最终两条线索汇合到一起,女主与信中人的儿子在一起了。有些事不得不说是缘分,阴差阳错之下错过了一些事,但也成全了一些事。 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最终得到幸福,或者说,相对安稳的生活。谁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们要做到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不要放弃,静静等待,等待幸福来敲门,等待噩运的离开。也许这个等待会很漫长,但是,这一天终究会到来的。 爱情一直是人们乐于谈论的话题,谁也不知道这份美好的情愫起于何处,只知道会在爱情中男人和女人之间悄悄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如果没有这封信,杰基的母亲会在无法释怀中度过一生,永远不知道 克里希曾经怀着多么热切的心情写下这封信,想要对她和孩子负责,之后急忙赶往战场早早地去世了。她曾真心喜欢过的人,不是个懦夫,相反是个勇士。也许男人无法理解女人有时候的固执,就像女人无法理解男人有时候的好面子。如果没有这封信,女主将遇不到她命中的另一半,如此珍惜,如此爱着她的另一半,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所以,杰基的外公拆散了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却也成就了一对有情人。世上的事,总是这么有趣。
《长恨书》读后感(五):小人物的时代悲歌
小说开头是老奶奶与小孙女的对话,阳光明媚动人,满园花草飘香,幸福而美好。此情此景像极了泰坦尼克号结尾老奶奶的深情回忆,所不同的是小孙女的问题勾起的却是一段不堪回首却又荡气回肠的过往。
蒂娜是个好姑娘,也曾对爱情与婚姻抱有浪漫的幻想,谁知浪漫的邂逅带来的却是噩梦的婚姻,新婚之夜即开始的家庭暴力,瞬间击碎了她全部的憧憬和梦想,生活从此陷入痛苦的泥沼。好试图摆脱,而丈夫似乎也有向好的趋势,重归于好的短暂幸福转瞬即逝,还有更多的磨难在前方等着她……
克里西,出身良好,美丽而善良。父亲是有地位受人尊敬的医生,也是严肃而刻板的老绅士,对女儿有着严苛的要求和很高的期许。克里西恋爱了,得到的不是父亲的首肯,而是反对和阻挠,她的意外怀孕更是把矛盾推向顶点。正当此时战争爆发。男子应召出征,女子远走他乡,可能的好姻缘擦肩而过,苦难才刚刚开始……
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使两个女子的生命有了奇妙的交集……
读这本书期间偶然看到一段视频,画面由线条画构成,配乐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先开始一个小人儿骑在单车上在时断时续或直或曲的线条道路上跌跌撞撞一路狂奔,然后小人儿变成两个、三个,仿佛述尽了人的一生。不禁想命运到底是什么呢?是出生一瞬间就已经注定了的生辰八字吗?在不可知的生命旅程里,是否有些重要的拐点可以自己把握,从而改变生命曲线,更早一步抵达幸福?
两个女子的遭遇令人悲伤而唏嘘,她们的生活充满了无数的如果。如果没有战争,如果克里西有一个宽容温厚的父亲,如果她生在一个更加宽松和包容的时代,如果那封信被寄出并收到……她们的生活轨迹将是另一个模样。
作家的女性身份使作品有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中的困局有感同身受的关切与同情,后记中关于修道院相关情节的说明也有着对过往社会制度的批判,也向曾遭遇残酷对待的当事者致敬,这或许也是触动作家创作灵感的线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