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读后感100字
《原生家庭》是一本由沈家宏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常好!就像是一本解密手册,放到生活中发现很能对应!帮助自己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家庭组建的指南。
●这本书教我用家庭动力和系统平衡的角度来解读一个人的过去、预测他的未来、并做出防范措施。有些理论有豁然开朗之效,有些理论可一笑置之。书中有不少重复的内容,不够严谨。不过反正读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来看还是有帮助的。
●很多都是其他书籍内容的引用,大部分观点还是以前精神分析学的那一套,部分观点不认同
●如果要初步了解家庭教育,从这本书入手我认为是不错的,因为里面系统地介绍了何为家庭以及家庭内的种种构成,让你多少能够知道“家庭”是什么,也能从中明白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最原始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能够摸到解决问题的根源。更重要的是,本书有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看有人评论此书满是重男轻女,这是事实,但并不是作者的看法,而是作者结合重男轻女这一中国古有确实存在的思想来分析家庭,正所谓对症下药,我们不能拿着外国人生活的那一套来讲解中国的家庭,因此我觉得在这部分做得还是不错的。不足之处有人也点出了,这本书的面广但不深,但可以作为一个出发点,可以从中找寻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另读他本深入了解。
●过于冗长 有扩宽知识面的地方 但也有传统的 带有偏见的地方 文中大男子主义 重男轻女主义 字里行间
●系统 全面
●作者是活在上上个世纪??? 随便翻了翻之后,以下为部分摘录: 不想要孩子是与人类的文化不相容的。 剖腹产的孩子可能会在未来的人生旅途里缺少对压力和痛苦的承受能力。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达成共识,母乳喂养要好于人工喂养。 繁衍:婚姻的第一要务。 女性的更年期是婚姻的繁衍动力带来的一种心理现象,她对自己生育能力的消失可能会产生失望、愤怒、焦虑、抑郁。 ———————— 8102年了居然还有这种书出版,我佛了!!
●全书倾向把人生上升到命运的基调,再武断的用改变、接受、放弃的三分法而打发人生。与其如此,不如学会因应世界。 人生要面对的问题是无尽的,得在恰当的时间采用审慎心态去面对问题,从而持续成长避免停滞。
《原生家庭》读后感(一):算读后感吧
用10小时粗略地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原生家庭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书中谈到了“家庭”的结构、存在的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关系、同胞关系等)、核心(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同胞的排行对于性格等的影响;人结婚的原因;各种原因下的单亲家庭、再婚家庭里的相互关系及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养育方式对于孩子未来的影响(专制型:孩子失去做自己的权利,溺爱型:孩子丧失爱他人的能力,忽略性:孩子无法找到归属感,权威性:孩子最具幸福感);各种依恋关系对人及交往的影响;等等。 本书的一个核心思想在于人的人生问题都要追溯到各种级别的原生家庭上,孩子会受到父母、爷爷奶奶等的影响,父母、爷爷奶奶又会受到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的影响;种种的家庭观念的形成受中国传统文化、人伦观念的影响,当然也可以说是形成了、组成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在形成之后相辅相成;而文化的形成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又基于农业文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宗法文化;所以,个人依附于家庭,家庭依附于家族,家族依附于宗族,宗族依附于国家。当然,在现代社会,这种相互依附关系在逐渐淡化。 本书有一部分“概念型”的内容我基本跳过,可能我更喜欢读观点型的书籍吧。本书对原生家庭的相关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说,有概念型内容,也有观点型内容。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我父母的原生家庭、家乡(农村)普遍存在的观念,也粗略地想了以后会怎么教育孩子,也大致判断了自己的父母是什么类型的养育方式,以及在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我的性格特征。 成长环境的影响下我有点追求完美,虽然往往大部分情况下很随意。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看待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有感谢,也难免心有遗憾、不甘,甚至长时间里无法释怀,但是时间是万能的,终将想、也会无奈淡去……最后想感叹一句,有些人真善良,有些人真幸运,呵! 世世代代,无穷无尽,每一个人都是被影响者,每一个人也都是影响他人者,每一个人是一个结束,也必然是一个开始。过去的无法左右,只希望自己能用尽所学、竭尽所能,按照自己所想所求做好新的“开始”。
《原生家庭》读后感(二):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一本书
先说观点:值得一看,但别指望除了词语的认识与了解外,有太多实际收获。可以说,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自己一名单亲离异长大的90后,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有一些也确实与书中所描述的契合,但不得不说的是此书带给我的触动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更多时候感觉像是在旁观,这就让人很遗憾了。
先说优点:全面且系统,全书近300页,尽是小字,如书封上所言,列举了这些内容:
个体的出生方式、喂养方式及抚养人;个体的性别、排行、原生家庭成员状况;自我概念、依恋模式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原生家庭成员的非正常死亡、父母关系与婚姻状态;家庭秘密、家庭文化与信念等。就个人的成长而言可,通读全书,多少会从中找到些自己的影子,毕竟这是一本可以算是工具手册式集子,方方面面,林林种种,总有一款适合自己。
上面我用了“列举”这个词,确实,书中提到了许多“现象”和“原因”,但遗憾的是,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案例,一本好的心理学书,不应只是概念的堆砌。
缺点方面:贪多求全,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而非面向大众的读物,对于受众可以说不是很友好,可读性方面让人抱憾,同时,也并非如其所言的,可以读过之后就收获解放与成长。通俗的说,鸡汤有了,但没有勺子。比如说,书中所谓对“三岁看大”“七岁年老”等观点的论证,有其逻辑,但还是为了论证而论证,不能让人十分的信服,且我们之所以想认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其实更多的是想藉此来认识、改变自己,但让人遗憾的是,就功能而言,此书在这部分还有缺失。
怎么读:对于一般受众而言,可以把此书当作工具书,就自己的经历对照目录,找到相关部分,看看原因与影响,提升认识与了解(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观点认识了解就好,不一定要让其对自身产生影响)。
另推荐两本书:
第一本是《少有人走的路》,之前读过,可以说写的很好,不如此书这样条理清晰,但阅读感和收获感却更胜一筹,作为一个经历过一些困苦的娃,可以说对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至今还记得初读时带给自己的那份触动。
第二本是之前想读但还未读的书,《原生家庭》,记不清在哪里看到的一篇讲此书的推介,真的很吸引人,评分简介什么的也OK,恰好在去书店的时候看到了沈家宏先生的这本,也是有趣了哈哈。
《原生家庭》读后感(三):从原生家庭谈婆媳关系~
这本书是机构主任推荐的,本以为也就那样,没想到看着看着就看了一半多了。先来写一下书评~因为本人也是刚结婚不久,所以就从这本书展开来谈一下婆媳关系吧~
我自己总结的婆媳关系不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是角色的错位。中华民族有着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认为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认为父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不去孝顺父母,哪怕是娶了媳妇,这个媳妇也必须跟着自己一起去孝顺父母,当然孝顺父母什么时候都是对的。但是书本提到一点关于原生家庭指的是自己从小被抚养长大的家庭,而再生家庭指的是自己和异性经过合法途径结合成夫妻而组建的家庭。原文用了一句话,再生家庭优于原生家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家要比大家重要”,“大家”指的就是原来的家庭啦,“小家”就是自己的小家庭了。或许很多婆婆一听到这句话就不乐意了,哎呀,你一个外人还敢比我这个当妈妈的还重要,我儿子是我含辛茹苦长大的,我在他心目中是很重要的存在,比你这个老婆可重要多了。说到底,不管住没住在一起,依然认为自己应当是这个家庭当之无愧的“女主人”!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都应该由她来决定,或者说她必须担当着一个重要的位置,任何人都不能来违反她的意思,她不容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因为儿媳妇的到来有任何的动摇。所以经常会出现故意唱反调的表现,或者故意在儿子面前刷存在感,抢夺关心和关注,她要的就是自己“女主人”的这个家庭角色定位!
第二个是婆婆和公公夫妻关系并不和谐。与自己配偶不和谐的父母,就下昂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这样就可以补偿和配偶不好的关系。往不好说,婆婆在家庭里面的情感都投射在了儿子身上,典型的把儿子当成老公在养了。正常人的一生当中,丈夫应该是很重要的人,可是长期的夫妻生活让婆婆对自己的丈夫失望了,刚好又生了儿子,所以她就把整副心机都放在儿子身上,儿子一旦长大,她希望儿子不仅仅是孝顺她,更是疼爱她,婆婆内心是希望被当成一个女人去对待的。所以,当她看到儿子竟然这么去对待另一个陌生女子时,她就会奔溃,做出抢夺儿子的行为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我曾经做过一个个案,我加了那个妈妈的微信,她有三个小孩,一个女儿和两个小孩。大女儿和二儿子都比较独立,离开家庭在外面工作、读书,我猜是后来夫妻关系才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到了小儿子这里,她意识到了老公的不靠谱,所以她总想控制住自己的小儿子。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会对小儿子做出明显的撒娇行为,索求关注。在她眼里,老公是没有存在感的,话里话外挂在嘴边的那个人就是小儿子,绝不主动提及老公的存在。
第三个是没有界限感。还有一种婆婆呢,估计是常年在家庭照顾着一家大小,没有经济收入,也没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能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人不多,可能从小抚养长大的儿子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毕竟嘛,在中国,很少有人去认可家庭主妇的付出,丈夫认为自己在外面赚钱养家很辛苦,无形之中,两人之间开始缺乏了共同的话题,一起生活也没有太多的交流。婆婆也没有办法,毕竟在中国还要求女人要有奉献的精神,她的这种压抑只能传达给自己的儿子,儿子是她的天,是她的地。刚刚也提到,婆婆一辈子脱离社会,没有工作,也没有社交圈子,只能是倚仗着儿子,她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点什么,但是她必须时时和儿子在一起,即便儿子已经有了老婆去照顾她,婆婆也没别的事情去做,依然要去照顾儿子,这和第一点的争夺“女主人”角色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更强势,更霸道;但后者的表现是弱势的,是渴望关注的,是希望能够被儿子一直关心和疼爱的。正常一个男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心思去应付家庭的这些事情,老婆埋怨,婆婆不满意,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就随之发生了。
一点感悟,就浅浅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原生家庭》读后感(四):父母不够好,但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以前,我常问自己:“为什么在社交过程中我总是束手束脚?为什么我总爱争强好胜?为什么我总是不敢向人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什么我明明讨厌从众的人,但有时候也会选择从众?为什么……”
曾经,我以为的答案是自己不够好,或者是某些方面的努力还不够,所以在群体生活中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也曾经尝试着努力去改变,然而,事倍功半,效果并不明显。我一直想找到原因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闲逛时看到了一本书:《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看完,我找到了自己命运发展的规律,以及为何我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读完此书,我明白了哪些是不可改变的,哪些还是可以急救的,我慢慢踏上了一个“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所以,我希望把这本书分享给同样有困惑的朋友,同时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们能重新审视现在的自己,放下一些执念,让自己过的轻松一些。
一个人的早年经历会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状态
《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作者沈家宏,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专家。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的早年经历会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状态。
我们每个人一生通常会有2个家庭,我们从出生到长大的家庭成为原生家庭,我们成年后与妻子儿女组建的家庭被称为再生家庭。依据作者的观点,我们的原生家庭会决定我们的再生家庭。
讨论了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时,作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个体的出生方式、抚养方式、个体性别、兄弟姐妹情况、个体在手足间的排行情况、父母的关系与婚姻状态、家庭文化与信念。
个体的成长,受到原生家庭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有2点,个人表示十分赞同。
1、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分析
以前,我一直有一个疑惑:我从小努力学习,努力做事,就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然而从小到大却从来没被认可过。
这是为什么呢?是我做的不够好么?可我已经成为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优秀的孩子”了,为什么就是得不到认可呢?
因为我的父母是忽略型的父母。忽略型的父母容易自动屏蔽孩子的存在和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孩子也很少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回应。
忽略型的父母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情感的、经济的、疾病的等。我相信我的父母不是天然地想忽略我,只是因为经济压力的原因被迫忽略了我。
因为,小时候父母每天早晨给睡梦中的我们昨晚早餐就出工了,晚上哥哥做好晚饭后,我们一起给他们送过去。他们每天忙的昏天黑地,身子精疲力尽,所以就无暇顾及太多了。
曾经,我怪过父母:为什么我已经很努力了,还得不到认可。现在我懂了,了解父母,放下对父母的执念,同时也与自己和解。
2、关于父母子女角色关系错位的分析
原生家庭中,正确的角色分配是:父母承担父母的角色,孩子承担孩子的角色。然而,很多时候,这个角色是错位的。
有的被称为“小大人”的孩子,其实是承担了父母的角色,而他们的父母则退化成了孩子的角色。角色错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情感索取。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当时播出时,关于宋倩和乔英子母女关系的问题受到很多人的热议。
然而,大家普遍看到是宋倩对英子管的太严,英子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最后英子患上了抑郁症离家出走。
很多人说,从宋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当时自己的妈妈对自己管的也是一样的严格。
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为什么宋倩对英子的爱这么让人窒息呢?
这主要跟英子的原生家庭有关,英子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身边的亲人就剩下英子一个人。作为一个妻子和妈妈,宋倩不仅需要女儿的爱,也需要丈夫的爱,不仅需要女儿爱的回应,也需要丈夫爱的回应。
然而,因为离婚的原因,宋倩没法从丈夫乔卫东那里获得情感满足,所以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英子,同时也希望英子用所有的爱来回应她。需求的本质是希望英子承担起自己女儿和丈夫的双重角色。
但是英子不同,她有妈妈宋倩的爱,也有爸爸乔卫东的爱,她作为女儿对两人爱的回应也是正常合适的。然而,她没有给予宋倩想要的丈夫的爱,所以宋倩对英子的爱才会不顾一起。因为她认为只要她倾尽所有爱英子,英子就会回报相同的爱。
这就是典型的角色错位,这样的结果最终造成了英子的抑郁症与离家出走。
虽然父母不够好,但是你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他们在原生家庭的成长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不少朋友因为担心自己无法给孩子一个健康良好的原生家庭,或者不知道如何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原生家庭,宁愿选择不要孩子。
然而,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并没有十全十美的经验。很多时候,他们的做法也承自他们的原生家庭,或许我们不认可他们的做法,但也许他们曾经也是跟我们一样的原生家庭“受害者”。
尽管父母不够好,但是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我们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命运规律后,我们就知道哪些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哪些可能是无法更改的。
可以改变的我们就去努力完善,不可更改的我们就要学着努力与原生家庭和解,努力与自己和解。
至少,当了解原生家庭的真相后,我们可以做到: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健康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读后感(五):在关系里,你不止是你自己
前两天看完《家谱图》我感慨:恋爱容易,结婚不易,且行且珍惜。看完这本书我要收回这句话。
“恋爱容易,结婚不易,且行且珍惜。”这句话是马伊琍在文章出轨后的态度。
最近微信有一个游戏,预测2019年会发生的几件事,我也好奇去玩了一下,显示的界面是:
1、邂逅那个TA
2、坠入爱河
3、甜蜜恋爱
4、某天被当众求婚
5、爱情事业双丰收
对爱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爱情也一样。有这样的预测,自然心里存有一丝窃喜和期待。分享到朋友圈后朋友们纷纷点赞表示“人生赢家”“未来的人生赢家”“赢在起跑线”“羡慕”“牛逼”“祝脱单成功”等等。
先不讨论大多数人的评论的潜台词是“结婚就是人生赢家。”
也不讨论某技术宅提出来“微信内容被第三方劫持了,这些匹配的内容都是你近期的聊天记录。”
也不讨论这个游戏很多的bug,比如你不断匹配,你会发现每次匹配的都不一样。
我们来聊聊择一人终老,遇一人白首这件事。这件事会有如下的影响:
一、原生家庭
打开书评准备写读后感的时候,划过脑海的是“你不止是你自己”的标题。是啊,你不止你自己,你还是你们家族里巨大轮回圈中的一员,你还是你们家庭里的动力系统中的一位,就像是一串珍珠项链中的一颗珍珠,一本史书中的一页。
选择伴侣这事,我们深深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1、当一个人无法跟父母分离、固着在俄狄浦斯情节的时候,一个人就不会去寻找恋爱伴侣;
2、在青春期被父母过度打压和阻止与异性接触,把异性描述成洪水猛兽,污名化。让人对异性和性新生排斥和抵抗、厌恶。
3、父母需要孩子来陪伴,而孩子对父母的绝对忠诚会让他决定留下来陪父母。于是大龄青年们把自己要找的伴侣的要求定的很高,谁都无法符合这个标准,从意识和潜意识都心安理得的留下来。
4、一个年轻人会带着自己的家庭动力去寻找自己的恋爱对象,人们会按照父母的夫妻关系模式构建自己的夫妻关系。那些无法匹配自己父母的夫妻关系的异性是不会打动我们的。
5、每个人的与第一个异性的关系是自己的异性父母,因此会出现很多情况,比如找一个很像自己异性父母的人(认同)。比如找一个跟自己异性父母完全不同的人(反向形成)。比如找个也代替自己去和异性父母抗衡的人(投射)等等。
因此,当一个人喜欢你,他可能喜欢的不只是你。还有你身上他父母的影子,他们原生家庭系统上、家谱图上的影子,符合他需要的特质。反之,当一个人不喜欢你,也不是你的错,只是你们不匹配罢了。
二、关于你自己
假设原生家庭这部分已经顺利度过了,关于你自己部分。
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荣格在这个基础上做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提出了“集体潜意识”。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潜意识中两个主要的拟人化原型,是一种抽象的符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元素。男性的无意识中,内心有一个女性的形象就是阿尼玛,而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形象就是阿尼姆斯。
如果一个人对伴侣的要求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集体潜意识部分,阿尼玛是男性拥有的整体无意识的女性心理素质,而阿尼姆斯则是女性所拥有的男性心理。它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而不是父亲或母亲、兄弟、姐妹、阿姨、叔叔或教师。由于人的敏感性,阿尼玛往往必须被压抑,因此也是所有最显著的自主情结之一。它的存在也因出现在梦中而得到证实。它也会影响男性与女性的互动和对待女性的态度。
这个是人类灵魂的共同财产,是通过遗传给我们的共同理想。比如对男人的理想是英俊、高贵、富有、聪明、成熟、有责任感等,对女人的理想是美丽、温柔、勤劳、持家、贤惠等。
第二部分是个人潜意识部分,它深受我们个体的早期经历和早期异性父母及异性的互动结果。 比如阿尼玛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点(集体潜意识部分),同时每个男人的阿尼玛都不尽相同(个人潜意思部分)。男人会对心中阿尼玛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符合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
荣格认为阿尼玛发展有四个不同的阶段,他命名为夏娃,海伦,玛丽亚和索菲亚。
第一阶段:夏娃是人类第一位母亲,代表着母性。而在男性的意象中往往代表母亲,也就是男性恋母情结的象征。 发生在青春期前比较多,比如小学生会很喜欢能照顾人的阿姨。
第二阶段:海伦则是引起特洛伊战争的那个海伦,她美丽性感充满了魅力,代表性爱。 发生在青春期比较多,比如青春期到青年时期的男性会很喜欢年轻貌美、性感撩人的小姐姐。
第三阶段:玛利亚则是圣经中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圣母玛利亚高洁的形象在男性的意象中代表了恋爱对象的神圣性。 从青年过度到中年,可能会喜欢温柔、博爱、有魅力的异性。
第四阶段: 索菲亚是一个缪斯式的人物,索菲亚也被描述成“智慧闪烁着明亮的光辉,用不暗淡。”等,犹如智慧女神般的人物。她代表了男性内在的创造源泉。 这下就到了老年阶段啦。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比如要是发展的不顺利,固着在某个阶段的时候,其现象是有些男性从童年时期到老年时期都在找一个像母亲一样的对象,或者从始至终一直在找年轻貌美、性感撩人的小姐姐?(有个笑话是男人一直都很专一,8岁找18岁的,18岁找18岁的,38找18岁的,68找18岁的,88还找18岁的。从荣格分析心理学来看是不是也意味着这个男人一直固着在某个阶段?)
当然,同阿尼玛一样,荣格也曾描述女人内在的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赫尔克里斯
第二阶段:亚历山大
第三阶段:阿波罗
第四阶段:赫耳墨斯。
因此,当你表白一个人的时候,对方拒绝了你。并不是你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够美丽。而是你没有匹配上他内在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形象而已。或者是对方固着在某个阶段,这完全不是你的错啊。反之也一样,祝贺你,匹配上了,这没有优劣之分,都刚刚好。
三、围城之内
我的数学学不好,看见这种变量就头晕。从家谱图--原生家庭--个人经历种种变量加起来能匹配上的男女概率到底有多大?好想找我那学霸数据姐来算一算,不过我猜她一听到我说这些絮絮叨叨,冗长又繁琐还很多主观臆想的东西会翻白眼,拂袖而去,哈哈哈。
反正我觉得这一路匹配过来也挺不容易的,就是说:其实恋爱也不易的。
但幸运的是很多人都穿越层层挑战和困境,找到自己匹配(或者基本匹配)的对象然后一起愉快的走入了婚姻。这下问题又来了:
关于性,关于身体的匹配度。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因为无性婚姻5年,我出轨了”有尊严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然后太关心(八卦)如今围城内关于性的话题,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很多这样的标题:
《有多少中国家庭正在走向无性婚姻?》
《在如狼似虎的年级里,你却困守在无性婚姻中》
《结婚21年,无性10年:好的婚姻不用熬!》
《无性婚姻究竟多可怕?答案出乎意料!》
《我们严肃的聊聊无性婚姻吧》
《陷入无性婚姻的男女们》
《从无性婚姻到无话婚姻,我们只用了2年》
《无性婚姻5年:我背着他,找了别的男人》
。。。。
这个身体匹配度的问题又可以分析一波家庭系统动力及个人情况了,比如性欲的“杀手”,大概有情绪、心理问题、过往情感创伤、压力、夫妻关系问题、抑郁、肥胖、身材、愤怒、劳累、生娃、对对方的认知啦等等等。
唉,算了算了,头有点晕,内心有点绝望,要扶着自己去冲点咖啡,歇一会儿。
(在歇的过程中。。。)
我在想象这样的画面:当一个人白发苍苍,看着身边的TA垂垂老去,仍能内心丰盈、喜悦温柔的吟唱:
“往后余生 风雪是你 平淡是你 清贫也是你 荣华是你 心底温柔是你 目光所致 ”
这大抵是这两个人一生的奇迹,也是上帝的恩赐吧。
--------------------------------------------------------------------------------------------------------
昨天我所在的微信跑步小团体中有一个小伙伴宣布脱单啦。祝贺他们匹配上了第一阶段的同时也好奇的张望后续的发展,并心里阴暗地想: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呢,小样的。
不得不承认在感情上我也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写了一早上,期间思绪飞扬,想到哪里写哪里,没啥逻辑,东拼西凑。有点像这本书的内容,哈哈哈。话说这本书将近300页,本书内容有很多观点重复以及语言表达很精神分析流派。通俗易懂,口语化,于是我的阅读速度堪比看小说的时候,唰唰唰的就看完了。
作为一本书,售价75元,能追上荣格的《红书》了。
但是,看完此书感觉像是上了沈老师价值3000+元的3天的线下课程。
值不值的买?值不值得看?谁看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