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读后感大全

2020-03-04 23: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读后感大全

  《与原生庭和解》是一本由[瑞士]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与原生家庭和解》精选点评

  ●书中描述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对父母一起吃雪糕,然后告诉孩子还小你不能吃,其实这是对孩子很大的伤害。这不是自己经常做的事吗,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会对孩子是种伤害,让我的内震惊,怎样去尊重孩子,把他做一个平等独立个体,值得父母好好思考下。

  ●看这本书科普了不少心理学词汇

  ●由于原生家庭产生自恋障碍,故特别关注自己的优秀品质成就虚假自我,而忘记真实的自己。

  ●385

  ●看了20%,总结一下,“不要为了外界和别人的肯定,而塑造出一个假我”。

  ●题文不符。

  ●治疗精神病专家精神果然是精神错乱的,本书是没有什么逻辑的,而且是一本比较学术的书,翻译的也不好,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翻译的书名0分,逻辑没有,外行人看来看去读不太懂

  ●Alice Miller的经典之作 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 的简体中译本阅读过程和2007年最后一次修订版的英译版作了比较,发现有些内容对不上(中译本增加前言部分扩展后记部分,且后记时间从2007改成了2008,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章节内容语句意思相近含义表达不同),还包括中译本出现的一些概念在英译本也找不到(比如自恋障碍)。不确定是翻译的问题还是直接译自德语原版原因

  ●体验真实的情感接纳真实的自体

  《与原生家庭和解》读后感(一):孩子,不是附庸

  《与原生家庭和解》阅毕。世界上有一种职业,不要认证不需考试,极具权威感而且无法否定,那就是“父母”。因而很多人认为作为父母的权威,是理所当然……但真是理所当然的吗?

  自从当上了父亲这个职业之后,多了更多机会让我回顾自己的过去,面对眼前这个小孩子,只有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体量心中那个懵懂无知小孩才能为现在孩子心中种下,尊重,独立的种子

  孩子是通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为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与延伸,更不要在他们身上找寻自己人生中缺失的权威感,存在感控制感。这都是我在书中所学到的,与君共勉。

  《与原生家庭和解》读后感(二):心有不悦,尽力化解

  每个人小时候,都或多或少的因为父母或者亲人之间有意无意的行为话语影响了我们现在的行为以及心理。很多人因为没有安全感做事不自信,或者因为小时获得的父母之爱太少,当自己有孩子之后想要改变,确适得其反,孩子溺爱巨婴。很多思考,我们如果去理解,去解开心里不愉快或者过不去的小疙瘩,有个声音在告诉你,放下过去的这些事情吧,让自己变得更好。 有则加冕,无则改之。自己心里有难过的地方可以帮助你化解,如果有孩子也可以读一下,避免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有不当的做法。 比如,小孩子看到父母吃糕,自己也想吃,你如果是父母肯定不让她吃,因为比较凉,对孩子胃不好。可是孩子角度觉得父母抑制了小孩子的正常欲望,应该把一块小雪糕给孩子,或者把雪糕的一半给孩子,把雪糕的支配权给他,让他能够知道,正常的欲望可以满足。 等等~推荐

  《与原生家庭和解》读后感(三):内在小孩

  五一假期去上了“”原生家庭与内在小孩的工作坊,开始了解这些内容,奇怪地是,老师带着冥想时,初中、小学、儿童、婴儿时期,我都没有什么悲伤的感觉,总是涌现出很美好的画面。

  所以,我想问的是:每个人都会在童年不同程度地受过伤害吗?如果现在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是因为不愿意承认还是因为小孩已经长大了?

  我能很明显地找到自己的一些原因:父母过高的期望,给我带来的压力,学习要好,工作要好,赚钱要多,要成为他们的骄傲。

  所以,当我问自己:我是谁?我给出的那些外界定义,让我感觉到不安全,很想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定义自己,想知道即使自己丢脸了、失手了、落魄了,仍然有人不嫌弃我,接纳我,尤其是,我要自己能够原谅自己。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

  我不确定,自己是哪一个!

  《与原生家庭和解》读后感(四):。

  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来看这本书的。从自卑与超越开始渐渐反省起了过去,在这本书当中得到解脱。

  你想要对一个原生家庭的好坏做个定义是很难的。差的原生家庭可能孕育出圣人,优秀的原生家庭也可能培养出撒旦。

  我每次提及原生家庭的时候,其实很多人是不理解的。他们不会理解我心中压抑着什么,因为我没有办法把十多年的寒水浇灌在他们心头。我也没有这个必要。包括我的母亲都能指责我没有心,但当我给她看我的日记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早就提及过那么多的分割与死亡。

  看书看一半突然开始怀疑自己有段时间是不是已经有抑郁倾向。我少时就摆出一副生人勿近的老成姿态,无欲无求,对很多事情嗤之以鼻。漫溯而来的,是精神的极度空虚与惶恐。当我高中时代发现曾经拥有的都流逝,我又变得宜喜宜嗔,卑微卑劣。性格的变化让我痛苦而不知所措,我唾弃这个残暴的人,又为她而悲哀。

  我掩盖了太多情绪了,我压抑了很多年。「曾经多矜持如斯,尔后多放肆」,不外如是。我对他人关注的焦点的迷惑,对外形面容的挑剔,对感情的严防死守与难以把控,在沉默多年后爆发出来。

  自卑与超越让我开始正视那段鬼神同存的时光,让我明白我内心的诉求,与原生家庭的和解,则教导我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与原生家庭和解》读后感(五):关于曾经是孩子和将来是父母的我们现在知道为迟不晚的事

  读完想到了《格林德沃之罪》的克雷登斯。谁也不想在当父母时培养了默默然的存在

  此书有很多能够引起共鸣的心理描述,同时又有特别专业方面的晦涩难懂,的确没有讲怎么和解,更重要的是讲到了两个方面:

  一.孩子的角度

  孩子从出生一开始就在敏感地吸收周围的一切情感能量。而童年更是敏感地感知,会无意识地接受父母所定下规则、为满足父母的要求,而隐藏困惑或愤怒,为确保父母的爱一直存在。从而童年的一些不得知的隐忍、学习、模仿,成为了以后影响人格、行为举止、嗜好的存在。

  二.为人父母的角度

  当我们成为父母时要有意识地不重蹈覆辙自己父母的不恰当教育,要主动去感知自己的无意识,体验情感,修复内心的童年创伤。(书中有一定的方法论只是有点模糊、碎片)在新的时代面前与代际现象做和解,努力成为真正尊重孩子,爱孩子本身的一切,而不是ta必须拥有你所要求的品质才值得爱的父母,才能够培养真正健康(拥有健康的真实自体)的孩子。

  这是为孩子的以后和社会未来做贡献呢。

  最后抄一段书:

  「在父母那里得到保护、尊重和真诚的人,其自身完整性在童年时期没有受损,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以及以后,都会是聪明、敏锐、有同情心、有极高的感受力的人。他们热爱生活,感受不到去伤害、杀死别人或自己的需要。他们使用自己的力量,为的是保卫自己,而不是去攻击别人。他们只会去关注保护更弱小的人,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孩子」

  希望以后能当好父母。

  TW :从此开始豆瓣阅读会员连续包月的不复之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