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观红楼3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观红楼3读后感摘抄

2022-04-26 03:33: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观红楼3读后感摘抄

  《大观红楼3》是一本由欧丽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9.00,页数:9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观红楼3》精选点评:

  ●欧丽娟提供的一个十分宏观的视野。立足于原著,有根有据,思路很好。分析得很到位,但也偶有为了论证而将很多不太明确的细节类似于过度分析的情况。对宝钗的分析太好了。从这里获得的不只是结果,更应该重视其方法。

  ●看这本书只因作者是拥钗党,想听听另一个所谓理性世界的声音罢了。存疑处颇多,但还是有收获。尽管宝钗处事近乎完美,我还是偏爱黛玉,尤其是逐渐成熟的她,愈发超逸,未曾尽褪的愁思虽不算什么好物,但也绝非可遭人耻笑的情绪。钗黛这样的性情,她们的友谊很是打动我,惺惺惜惺惺,互补又还相知,你之幸恰为我之不幸,你之不幸又为我之幸。宝钗是先抛出橄榄枝的那位,这也是她年长成熟的地方,不会因为小处的不是忽略了整体玉质。有时会不太喜欢宝钗肌骨莹润容貌丰美的特点,但想一想,心胸宽阔又先天壮的人,身量肯定会纤秾合度不会有憔悴之态。曹公对宝钗冷热间的把握太高明,多一分成俗人,少一分又会不够圆融,以至于不同的读者对她的褒贬常能相去甚远。其他金钗的解读没有太多新意处,只看钗黛足矣。

  ●读完了上卷。在论述上比前两部要好,观点更加持平客观。对于黛玉性格的转变、探春人格意义的分析尤其精彩,对于对宝钗的一般误解也做了较为充足的反驳。与前两卷比引用不至于让人觉得掉书袋,不过还是很重视心理学的分析视角以及从当时而非此时的价值理念理解人物行为,虽然没有蒋勋感性中的通达,但也见理性的逻辑之美。 读完下卷,李纨和妙玉性格上的相似性很有趣,秦可卿的爱欲生死也令人喟叹。最怜阿凤。人物是整全人物,这方面的描写无出雪芹右者。

  ●欧丽娟写李纨、妙玉、迎春、惜春还有秦可卿这些次要角色还是很出彩的:“槁木死灰”的李纨内心是一树一树怒放的红杏,妙玉的“目无下尘”,惜春的“精神洁癖”,迎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欧丽娟的眼中,这些角色不分主次,没有先后,努力地生活着,如是而已。对薛、林二人的评价,不过尔尔。欧丽娟写薛、林二人,有如慧贤皇贵妃的脑残粉写小论文,对前者是咬文嚼字地吹,对后者是含沙射影地贬。

  ●欧丽娟老师真的很厉害。

  ●我从初中时就开始有意寻找尼姑庵了……十一二岁和惜春差不多大吧,还没进入世界就想逃离世界,并且这个想法一直延续到如今。

  ●看了公开课,就相当于读过了吧。亮点不少,槽点也不少。花式黑黛玉,很多解读很偏颇。比如吃茶事件,人家在跟凤姐开玩笑好吗?

  ●先读完了人物卷。

  ●我就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呀,怎么了?跟你们观点不同又怎么了,红楼梦写完之后,是我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不是脂砚斋的,更不是你的。你虽然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你得尊重我说话的权利,同样的,我也是。

  ●集众家之长,尤其是很多是梅新林的《红楼梦的哲学精神》里的。不过可能是为了引用文本来自证,所以显得有时挺啰嗦,不过这也满足了我在二本院校浮躁课堂上的速度,想想真是可悲

  《大观红楼3》读后感(一):读也读书会 红楼梦阅读小组

  断断续续听了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研究有一年多了,

  觉得还不过瘾,

  想通过阅读的方式进一步学习,

  如果说蒋勋老师是通过细节的品读,开启我们对红楼梦微观视角的领悟,

  那么欧丽娟老师给人打开的将是更加宏观的视野,

  想要进一步研究红楼梦的小伙伴可以加入【红楼梦阅读小组】

  然后邀请你进入红楼梦阅读群,

  一起来分享红楼梦阅读的心得和点滴感受。

  《大观红楼3》读后感(二):大观红楼3

  大观红楼3分上下卷,主要写的是正金钗几位女子的人物论述,通过心理学等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对文本去分析理解,会发现曹雪芹是一个懂人性的作者,在他笔下的金钗不单只是外貌美丽,特点鲜明,每个金钗都有她不一样的属性,根据先天后天因素让金钗成长、成熟、凋落缓缓道来,一字定评、代表花等创作手法更加丰富金钗内在精神;不像以前看网络小说,小说主角总是正义永远都是一种价值观,现在接触文学小说后发现后者肤浅扁平,只为满足自己暂时阅读快感;读红楼梦有时最大收获是让我们明白人性的奥妙,人是一个丰富统一体,单一而又杂多,人是一个小宇宙,人性的确立建立在成长过程基础上。在书中欣赏探春积极进取的理性创造主义,喜欢宝钗事事为人考虑的世俗人文主义,要学习湘云对事不对人的英豪气质,佩服李纨槁木死灰的坚韧,特别在李纨爱财描写,根据客观守寡因素将人性弱点有趣展现出来,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对金钗人物描写厉害到无话可说;金钗人物不能用短短几个文字去无法涵盖,因为在红楼梦的读者心中,她们就是活灵活现的美丽女性。

  《大观红楼3》读后感(三):我爱欧老师的人物分析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关于人物分析,我听过两种。一是上价值(褒奖或批判,各种哲学社会政治意蕴),一是探原因。 先说上价值。 拿红楼梦举例,体现在大谈特谈宝黛的个人主义,反封建等进步因素。这是五四史观为了宣扬新文化运动而提出的观点。 拿郁达夫《沉沦》举例,结尾处的爱国主义,在我看来就是生硬,不想落入鸳鸯蝴蝶派一套,而强行拉高逼格的做派。但在解读的时候,也有观点为这样的结尾背书。我很郁闷,我实在读不出来背后的高深涵义。 我也写过一些故事,越写越发觉得自己后劲不足。因为我没有足够的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无法深入理解我笔下的人物。 要写一个好角色,我必须清楚他的生命史。可惜,由于个人阅历浅薄,办不到。像三毛所说,[宁愿不写文,也不愿放过好书不看] 于是,我拼命地汲取阅读的养分。 我想了解花花绿绿,大千世界更多的人。兴许会遇见同类,从而了解自身,勤加劝勉。兴许遇见一些人,从最初的曾嗤之以鼻到释冰理解。兴许又是一些人,让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追根究底,不外乎出于好奇与理解。 所以,欧老师的人物分析,太合乎我的胃口,她从来不上价值。当然,前提是基于优秀伟大的文本,经得住考验,而不是粗制滥造的经不起推敲的国产剧那样。 她带领读者,细读文本,甚至重新发现被人忽略的文本背后的生命密码,走进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探究他的人格特质极其背后心理,社会,家庭以及先天因素。甚至让我对古代的贵族的礼法文化,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因为也写过故事,深知创作不易。曹雪芹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没一个重样的,还各自有着自身的生命史,这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之处。 谢谢欧老师,让我重新认识《红楼梦》

  《大观红楼3》读后感(四):正金钗卷·上

  黛玉宝钗探春三篇人物论。最新颖的是黛玉论,核心观点有:

  1.黛玉从早期到成熟,人物形象经历了大幅转变,由孤傲率真、心窄嘴尖的早慧才女逐渐向尊序守礼、顾上体下的传统理想女性回归,过渡期即兰言解疑癖和互剖金兰语两节(此时正值及笄)。

  2.黛玉并非宝玉的知己和支持者,她对仕途经济的态度,完全是根据宝玉的好恶和需要;而且,由于成长速度超过宝玉,两人后期价值观有很多无形的分歧。

  3.黛玉早期的多愁善感,除了先天的神话设定要求,主要来自亲情缺失所导致的主观孤儿感,与客观现实的宠儿地位有区别。

  宝钗是理想中的传统儒家君子形象,学识渊博、随分从时、恪守道德和节操。她和黛玉是殊途同归,即最终的“钗黛合一”。对嫁祸事件和金钏事件的翻案很有说服力。

  相比于黛玉的个人主义,宝钗的人文主义,探春是唯一的理性主义者和具有女性意识者。既有自觉的进取意志,能大破大立,改革更新,又能认清“妇女的个性解放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而单独存在”,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式和实践空间。

  总体来说,毕竟小说中的角色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小说不是完美的,作者也不是完美的,严格按西方神话学和心理学解释小说的情节意象和人物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论据上的误差,但大体脉络,尤其是黛玉形象的前后差异(此处可有两人一角诡计【雾),基本可以说服我。

  当然,这个研究只揭示了作者想塑造这样的人物,似乎没有研究作者为什么想塑造这样的人物,也没有研究现在应该如何看待传统的理想女性。

  个人感觉,无论是作者还是角色,最终还是无法逃离自己的时代局限。凡是才情兼备的女性,无论是黛玉还是探春,形象向宝钗逐渐重叠,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结局。真正到第八十回还没有长大,以至“一事无成,半生潦倒”,反而是一直不肯接受现实的宝玉。

  《熔炉》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希冀。现实主义者大概会说:“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而是想知道世界会如何改变我们。”

  《大观红楼3》读后感(五):首先是方法,但是仍然得说立场。

  1、首先要说这本书(只看了3)的基本想法是没错的。即,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对于红楼梦的评价都是强调“反对封建礼教”的一面;这一时代特征强烈的立场导致了很多非历史的解读。本书试图回到创作者及其时代,尤其指出不了解并且理解礼教实际上是无法理解红楼梦的。这一观点非常赞同。

  但反思不是反对。红楼梦固然不是单纯反对封建礼教的革命文学,但反对-反对封建礼教也并不能负负得正。在这一基本立场上不得不表示基本上不能接受作者的大部分判断,尤其关于探春的解读。比如,除了“为反对而反对”之外几乎不能理解怎么会有“娜拉出走以后”的论题发生。

  2、不过,其他槽点也都略过,这里想说的是方法。必须写出打一星的理由也是在于这本书的两个基本让人完全不能接受的方法/写法;因此不得不啰嗦一下。

  首先是文献穷举法。广博固然广博,但这种可以用脚本完成的穷举意义到底在哪里实在费解。比如解释“青云”种种意涵连“乌发”都包括在内;是啦没错啦,只是未免对读者太不友好。分析形象关联性的时候也务求完备,但某些符号的关联度到底如何证明,以及这种关联度的意义在哪里;如果不做这些说明的话,基本上还是脚本吧。

  与之相关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问题即在于:这样的一种穷举造成的后果,似乎时代的差异对于作者是毫不重要的。虽然作者对于唐诗的研究素有积累、成果丰富,但除了解释“为什么林妹妹偏偏不爱李义山”很具有说服力之外,这种唐诗的罗列到底有何意义?我们如何通过唐诗理解一个清中叶的故事?仅仅一句“诗必盛唐”,我是觉得不太够。

  因此引出,另一个完全不能接受的方法就是语录摘抄法。看完前两页一个莫名惊诧的点就在于作者真是每一段都有一句名人语录,后来才发现在本书真可以上升为一种方法。固然仍然显得很渊博,甚至因为渊博也很难反驳。但至少,我个人觉得在一本专著的维度中不太能接受这种不管理论本身的前提与论述、摘出几句话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做法。就我稍微还能知道一点的内容,《真与诚》这部大作的摘录基本上看不出起创见所在,刻薄地说就是马屁拍到了马腿子上(当然作者也不在乎);把王充因为对于孝道有些批判而视作理性主义者也是很难具有说服力的。至于其中提到的古今中外跨越多个人文学科还包括了印第安人的各种内容,只能度之以小人之心,暂且存疑。

  3、不过(对,文笔不好的人只能一直“不过”下去),我非常清楚如果没有之前的立场差异,大概作者非得这么来写我说不定也能照单全收(希望我能更有骨气一点)。不过(!!!),我也并不打算改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