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沉默》经典影评有感
《最后的沉默》是一部由巴伦·博·欧达尔执导,埃里克·鲍尔 / 伯格哈特·克莱斯纳 / 乌尔里奇·汤姆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沉默》影评(一):好悲催
影片改编自扬·科斯廷·瓦格纳《沉默》。凶手是恋童癖!!!!但是第二起案件的凶手到底是谁啊卧槽。。。比起推理案件,这部电影更注重良心和人性方面下手。结局好悲催~~~凶手依旧逍遥法外
《最后的沉默》影评(二):《最后的沉默》
而作为初次执导的导演也极佳运用了各种冷静的镜头角度语言、干净直接但自然的时间剪切,造就了一部不俗之作。
《最后的沉默》影评(三):两起案件真正的罪犯都没有受到惩罚
这是一部表现犯罪的德国电影,电影里有两个犯罪事件:1986年的一起13岁少女被奸杀的案件和一起2009年的15岁少女失踪案,时隔23年的新旧两起案件发生在同一地点。电影并不是由2009年的新案子而引出1986年的旧案子的,而是让观众首先跟随两个犯罪者,一路很冷静地交代了1986年那起奸杀案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没有过多语言,却让人不寒而栗,让观众从目击者的角度真切感受到这起犯罪事件的罪恶性,施害的过程中一个罪犯杀害了女孩,另一个只是在一旁不知所措,两人在犯罪后都是很恐慌与罪恶感的,尤以那个旁观的犯罪者表现更甚,他选择离开了这个小镇,至此电影只用了8分钟的时间就交代了这起案件,并未过多叙述,镜头一转,就到了2009年。
《最后的沉默》影评(四):排开伦理和情感的部分 单纯分析下凶手和案情
首先两个案件是同一个凶手
车子说明了一切 车是和社区老太太借的
凶手对社区的老太太说”我多年没见过他,我向他发出了一个讯息“
这里的“他”指的便是多年前逃走并且隐姓埋名的"脆弱先生"
凶手的这句话也证实了最后的警察推断是正确的--”为什么一个恋童癖杀死了一个女孩,却没有强奸她“
多年以来,凶手一直掩埋罪行安居与社区中
却在二十三年后的同一天通过杀死另外一个女孩(并未强奸)向多年前的恋童癖"脆弱先生"发出讯息
如此大费周章发出讯息 冒着罪行被暴露和有可能被告发(几次见面"脆弱先生"都表现出的愧疚慌乱,而且确实曾在警察局外滞留有意向说出一切,但凶手对他并未起过杀意)
quot;脆弱先生"自杀这不是他想要的结局
凶手这么做只是为了只是希望再次见到多年前的"脆弱先生"
我且大胆的推断也许凶手不单是恋童癖(也有可能他根本不是恋童癖 但是我解释不了他为什么一直保留那些录像带)
或者凶手对这个同伴有种特殊的感情(很可能是同性之爱)
当凶手观察并发现这个"脆弱先生"有恋童癖 而且对这个嗜好觉得很羞耻却无法自已
于是他也借着这个秘密接近他 两人一起观看日童小电影 甚至一同犯下强奸幼女冲动杀人并弃尸的罪行
虽然"脆弱先生"只是围观 最后却承受不了这个”共谋“”的秘密和对死去女孩及家属的愧疚 再加上自身癖好的羞愧 最终自杀了顺理成章帮警察和凶手都背了黑锅...
当得知"脆弱先生"自杀后 凶手最后落寞的背影和满脸痛苦也是真的
《最后的沉默》影评(五):罪恶在法律之外
1】《最后的沉默》,故事很简单,也很沉闷。许多年前,两名男子驱车在路上,其中一名男子杀害了一名少女,另一名男子没有参与杀害,也没有举报杀人犯,他选择沉默。许多年后,又有一名少女被按照类似的手法被杀害。这两个案件其实不是同一个杀人犯所为,但警察中的武断分子却认为是同一名杀人犯所为。许多年前选择沉默的那名男子由于良心不安,而选择了自杀。于是他就被认定为是杀害两名少女的杀人凶手。两名真正的杀人犯都选择了沉默,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
2】从法律上说,杀人凶手被找到,法律正义得到了维护。但从事实上说,罪恶仍在法律之外,选择沉默。在惩治罪恶这件事上,似乎法律和事实并没有必然的统一性。
3】这是一个“不说法”的故事。法律还没出场,就被警探的武断和罪犯的沉着给淹没了。没有被刻意冤枉的人,但有一个太有道德的自杀者掩护了真正的罪犯。
4】这个影片的故事可以作为《今日说法》之类法制节目的平行节目看,它讲述了一个宣扬遵纪守法的节目不讲述的故事。《今日说法》告诉人们法律如何严肃,法网如何“疏而不漏”;而《最后的沉默》则告诉人们,法律如何缺乏生命,如何会让沉默的罪恶逃脱。
5】这个影片和法制节目的区别或许也在于,它着重描写人的心理所表达的情绪,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影片是一部罪恶心理和法律心理的风景画。这个影片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关于罪恶和法律的解释,而只是抛出如此一个案例而已。
6】人是法律的尺度。再客观的法律也是由人去解释,由人去追究,由人去执行的。相信法律万能,这是过于乐观的看法。即使如此,法律仍然是必要的,它是个工具,而不是正义。
7】不过,这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事实,不需要费劲思量也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