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声音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声音读后感锦集

2021-03-09 00:1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声音读后感锦集

  《声音》是一本由阮庆岳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声音》读后感(一):声音

  小时候每天清晨,不是被母亲大人的言语叫醒,而是因为老家窗外树枝上的小鸟总是闯入梦乡,叽叽喳喳,叽叽喳喳,不知道是在唱歌还是在聊天。宁静的清晨就这样展开,有时候幻想自己可以懂得鸟语,跟她们唠上一会嗑,听她们讲讲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有时候伴随着雨声,零星的能听到小鸟在低语,不知道是不是叮嘱贪玩的孩子们雨天不要淋湿自己的羽毛。遥想世界是多么的奇妙,万物皆有声,或被人听得到的或不被人听到的,大到雷声小到种子发芽破土而出的声音,那是自然的力量,伴随着成长。

  台湾知名作家、建筑评论家阮庆岳的这本《声音》中,讲到声音是纯然的,有些声音可以穿透壁垒,带给人们感动。作者在这本图书中以声音为切入点,体会日常生活的种种,感悟生活和人生的真谛。图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青色生活,通过生活的点滴,书写心中所思所想,文笔洗练充满哲思,引领共鸣,第二部分的夏日阅读讲述作者对一些影视、文学等作品的评论,旁征博引又拳拳真挚,令人思索。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效和迅速,有对成功的渴望,对名利的迷失,对金钱的崇拜,进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内心世界变得慌乱起来,忘记了如何去生活和在世间行走。在图书中,数十篇文章直抵人心,从日常生活的言谈中,从过往的人生经历中,萃取出最直白,最动人的真理,教会我们人生在世需要明白的道理,需要最真挚的情感和勇气去战胜内心恐惧和外界的干扰。作者写明信片,把它当做传递讯息的天使,写慢生活,领悟自由与愉悦,恬静与淡然,写孤独,说孤独是人的一项珍贵而稀有的价值,写客旅生涯的自己,身体和心灵皆在路上。在作者细腻淡然和自然流露的真性情中,一边驻足欣赏生活的诗意,一边大步向着目标前行,一边丰富自己的思想世界,一边享受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阅读是生活的一方净土,静下心来阅读,感悟图书中人物的命运,作者要表达的思绪。在夏日阅读的声音中,写人物的命运,谈艺术的本质,思对历史的态度,记时代变迁的步伐,每一篇评论都饱含自我真挚的思考,在阅读态度中观人生态度。

  《声音》读后感(二):凝练深厚的小品文

  作为散文的一种,小品文要求在短小精悍的篇章内,表达作者独有的深厚的文化感受。然而,世间万物颇具相似性,人与人的生活经历又大致相似,要想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富有深度的小品文就成为了一件难事。但是,如果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面、阅历丰富又擅于语言表达的人去写,这件难事就变成了易事。阮庆岳恰恰就是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小品文的人。

  阮庆岳的小品文有时代的痕迹,如《天使身在二地》,有母爱的影子,如《三色蛋》,更有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如《我想过简单的生活》。可以说,《声音》是阮庆岳人生经历与思想的精华呈现,他的文字没有匠气,有的读来或许就像简单地描述一件事而已,但寥寥数语间,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转而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知道,当作者写的文章离开他,进入社会后,它就不再是作者所能掌控的东西,其内容由读者来解读,其内涵也由读者来挖掘,这就告诉我们作者的故事可以简单,文字可以浅白,但是其蕴含的内涵要深刻,还必须得积极向上,如此才能带给读者积极的影响,既能实现作者的创作初衷,也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实现文学为人学的最终目的。《移动,在寂寞的地方》中那个脸是那么寂寞的老人,让人唏嘘,哪里是脸寂寞?明明是心寂寞,但阮庆岳并没有直接说心寂寞,而是说他脸寂寞,这种直观的寂寞,让人更为心痛。

  人的内心其实都是孤独的,但人却擅于掩饰自己,很少将自己的孤独呈现于外,阮庆岳在《孤独就是我的本质》中却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是孤独的,并且还指出“孤独是人的本质中一项非常珍贵的稀有价值。若懂得善用孤独的力量,让能合群的人也有机会能孤独;而且就是因为能孤独,让我们还有机会能觉得与万物再度同源共生了。”可以说,阮庆岳对孤独的这种诠释让人耳目一新,一直以来,我们都害怕孤独,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孤独,但却不知道,这样一来,把一种很正常的心理感受就变成了一件难堪、不可言的事。久而久之,就让我们陷入迷茫的境地。而阮庆岳则不然,他能正视孤独,也能正视生活,更甘于将自己的一切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他是快乐的。

  生活一直会继续,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感悟,如何将这种感悟凝聚成文字,展现出来,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更为重要的是,人生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很多时候,从别人的文字体悟别人的感悟,或许能给予我们丰厚的恩赐!

  阮庆岳的《声音》就是如此了!

  ?}��O

  《声音》读后感(三):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声音——评阮庆岳《声音》

  说起声音,文学史上最经典之一的莫过于《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听其音”,充分说明了人的声音对于形成印象的重要性。台湾作家阮庆岳写的《声音》,就是一本记录自己声音和他人声音的随笔集。

  阮庆岳系台湾知名作家、建筑评论家。这两个头衔,前者尚易理解,后者则不好理解,评者以为可能与建筑美学相关吧,建筑除了实用的功能以外,还有美学的功能。

  原先读丰子恺的《认识建筑》时,才对建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所有的建筑都是“宣传”,今日的旅游,大部分时间不都是在看古建筑吗?

  身为建筑评论家的阮庆岳,看来不仅对于建筑美学有独到的见解,对于文学、对于生活,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才会发出自己独到的声音。其实我们每个人所发出的声音,不都是独一份的吗?

  全书辑录六十余篇随笔,分为青色生活和夏日阅读两大部分,前一部分青色生活,大多是作者生活、求学、工作中的所见所得所思所悟而成,包括作者小时候的遭遇和旅美时的情形,对作者的触动较大。

  后一部分夏日阅读,是作者阅读他人的书籍或其他艺术作品而写的一些评论随笔。相当于倾听到别人声音之后的感悟,虽然囿于作者年代和地域的限制,作者所说的这些书几乎都没有看过,但可以看得出来,作者还是用心去读了这些书,心有戚戚焉,所以才会写下这样的读书感受。

  作者已经年逾一甲子,回眸过去,充满了一种世事沧桑的从容感,平静的叙说人生几十年里的种种过往,无论是以往的何种情形,均能够以一种温和的笔调,娓娓道来,将生命中的各种回忆再一一拾起。

  每一只眼睛观世界,都会有不同的视角,有时虽然看到的是同样的景物,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每个人生活几十年,回望过去,都会有一些感受,只不过有的感受的多,有的感受的少,有的能够表达出来,有的不会或不善于表达罢了。

  表达出来的,就是声音,声音的形式和声音的内容都会令人印象深刻。有的时候,声音甚至比容貌更能打动人的内心,声音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可以汇编成书了。

  作者不仅能够善于表达自己的声音,也善于洞察别人的声音。比如对于蔡国强的评论就挺有意思的,“蔡国强对于政治与权力批判不遗余力,却又是极受政商权力者支持与接受的艺术家,既是体制外的攻击者,又是体制内的蒙宠者,身影恍惚难以辨明。”令人深思。

  际庆岳的这本《声音》具有浓郁的个人写作色彩,囿于时代、地域的局限,对于书中的部分内容理解起来稍有难度。

  《声音》读后感(四):聆听属于个人的声音

  声音本是纯然的,就如我也是真我的,如此便是阮庆岳的《声音》,阮庆岳的世界。

  在阮庆岳的文字中,透露出他对生活的随性或自在,一边享受着天然赏赐的幸福雀跃,一边又以豁达的态度理解着不如意或复杂的存在。就如同他对那些不入耳的声音的态度,或许它们还没找到自己融入自然的方式,或许是我们还没空出这些声音可以进入的位置。可以推及到其他事件上,他也会如此为自己找到调解矛盾的思路,让我自己活得轻松些。

  说到轻松些,这可以说是他的终生追求,像陶渊明等有机会享受隔离自我的生活是他想要的,但又从现实中理解到这种简单并不容易,于是他想出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生活”来化解,出世和入世的反复缠绵。

  不论是读他的阅读札记,还是个人心得,都非常应景他的一句自我评价——我,就是孤独的本质。他不因为孤独而寂寞,反倒像少数人一样享受着孤独,纵然孤独会容易被误解,但他还是向往着像似孤僻隔离一般的生活,身为孤独者,亦不可太过招摇啊,也无需过于恐慌,不卑不亢地走一个人的路。

  不卑不亢亦是他的特点,护着换句话说是直来直去吧,或许这也是践行他简单生活的愿望。在他的阅读笔记中,多的是快人快语的评价或思考,比如对家和记忆的辩解思考,究竟家是永远回不去的境地,记忆才是永恒的家,或者家是流动的面貌,记忆才是回不去的存在。比如李师江的曾被夸赞的诚实坦荡,已经让自己有点失望,充满着意淫式的发泄或唠叨。

  读他的文字,说实话是有些费解的,甚至很多地方需要耐心地翻来覆去才能理解大概,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好,毕竟没有被套路化的写作思维所禁锢,没有被俗气的言语用词所拖累,他的文字正是如此,才有点意思。

  我尤其叹服他的一点,便是因恐惧而阅读的态度。他说起曾数次躲入文字中寻找慰藉的时候,便是因人生恐惧到没有依托或支撑的时候,于我也是如此,若是单纯说读书使我快乐的话就有点虚伪了,因为我也如此清楚,比起读书,还有很多消磨时间的事让我快乐。这就好比学习这回事,我们更多不是为了享受知识的快感,仅仅是为了让自己不落于人后太多。

  阮庆岳对声音的敏感,就如对自我的敏感,简单又直接。

  《声音》读后感(五):此声音非彼声音

  刚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书名《声音》跟全书的内容没有多大的关系啊,整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讲生活,第二部分是讲阅读,这跟声音怎么会有关系呢?

  后来看到网友的书评才恍惚明白,文字也是一种声音,它是作者内心声音的投射,诉之于笔端,写成了书。

  看来,是我太肤浅了。我只看到了表面,没有深入到文字的背后,读出作者的声音。

  我很惭愧,我读不懂作者的文字。

  作为台湾小说家、建筑师、建筑评论家的阮庆岳,不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建筑硕士,还是淡江大学、华梵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系主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湾馆策展人。他著书20余本,曾获台湾文学奖散文首奖、短篇小说推荐奖、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等。

建筑与写作,是阮庆岳的白天和黑夜。他总是以建筑人之眼直视现代都会结构,寻找让建筑和文学可以依靠的力量。

  以上的两段文字是从百度和书籍封页看到的。

  作者高深的文学造诣和建筑成就,在他的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生活篇还是阅读篇,独特的思考角度,既带有哲思的意味,又有自己的观点,可敬可佩。

  但我必须要承认,我的文学底子弱,不管是思想境界上,还是人生阅历上,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作者的这本书,我全篇读下来,能真正记住的没有多少。而且有好多篇文章,我并没有读得太懂,但我还是坚持读下来了。

  在阅读篇部分,甚至为了让自己读下来更有印象,我选择念作者写的文字,传统的上课念书的方式,让我加深了一层印象。我想,阅读篇对我来说,最大的借鉴意义就是如何写书评。可以看得出来,作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而且基本上是具有分量,给人以深刻思考的书,而不是纯碎娱乐的脑残文。

  或许,等我30岁了,或者40岁、50岁以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岁月的积淀,再来读这本书,我应该可以读懂作者的款款深情。只是现在的我,还没有达到。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的内心不够丰满,没有足够的学识和阅历,来消化吸引面前的这本书。对此,我很抱歉,我已尽力弥补学识上的短板,以求读懂作者内心里的声音。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我想,应该是因为声音可以穿越一些壁垒,得以入到被闭锁的神秘某处所,揭出一些我所无法抗拒与自掩的讯息吧!

  与我而言,那些壁垒还未被穿越,因而作者的声音还未到达,我只有不断地敲打壁垒,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地丰富阅读,才能够让声音穿透进来。

  感觉有点儿难,这是个长期的大工程。

  《声音》读后感(六):听声音,看故事

  这本书的名字叫《声音》,你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和声音的关系并不大。这本书像是作者的一本心情随笔。他在感悟生活中的种种,对于自己所遇见的人或事,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记录。

  在文章的自序部分,作者主要讲的是他对生活中声音的感受。由于自己身体生病的原因,常年自己处于比较安静的环境,对于声音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声音。有的声音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的声音可以给我们带来,内心的烦躁,有的声音可以使我们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这就是声音的魔力,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在自序里面写自己,对于声音有着独特的感受。

  看完作者的自序,我感觉自己也在刻意的注意着生活中的声音。每一次考完试,走出考场,教学楼两旁树上的鸟儿在鸣叫着。它们的叫声抚慰了我考试所带来的落败感。刚刚来到大学的时候,一个人人生地不熟的。夜深人静时,听着寝室外面的蛙叫声。原来故乡的声音离我那么近,我不是一个人在异乡。

  我感觉你看完我这写的东西,你也会特意去感受你身边的声音。是的,我希望你能够把握住你身边出现的声音,也许他们对你的影响会特别小,但是你在听这些声音的时候你会有很大的感受。

  在书里面,作者有好几篇文章,都在写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对于父母,我们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作者记录的是生活中比较平平常常的事情。就比如他向母亲请教,如何做三色蛋。可是他始终没有机会自己尝试去做,但是母亲却在不断的告诉他三色蛋的做法。其实在这简单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无论说多少遍的话语,她都不会不会觉得厌烦。自己做着一遍又一遍的三色蛋,只要孩子吃的舒服,自己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书里面,作者提到了自己对于阅读的恐惧。其实我和作者一样,我也特别讨厌看书。有时候,对于长篇累牍的文字,我会感到恐惧。其实,看完作者在美国阅读的两次经历,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于书并不是特别恐惧的,而是对于书内容的恐惧。这也说明了作者他看书已经进入了书的内容,深度阅读。其实这是看书的一种最好的状态,只有当你进入了这本书,你才会觉得你已经真真正正的阅读了这本书。

  生活的声音,也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生活重在感悟。

  《声音》读后感(七):真声音里听世界

  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内在,植物以其生长姿态发出强烈的生存信息,人类通过语言来传递各自思想,建筑以其各色外在形态表达出蕴藏的内涵,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词:“声音”。是的,会聆听声音的人才能真正成长为具有智慧的智者。

  《声音》一书的作者阮庆岳先生有两个身份:建筑评论家及台湾知名作家,这样的身份会让阮庆岳先生拥有不同的视角——对待同一事物也会有不一般的感悟,这也是这本《声音》独特发声的吸引人所在。因有过彻底的孤独,幸而这份孤独并未埋葬阮庆岳先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向往。

  “倥倥偬偬,唯有病者才得聆听”,病中的经历,安静听世界流转便成了日常。似梦幻又似真实的声音,让心灵也变得坚韧又柔长。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如此的生存智慧,隐隐透出善不可失,恶不可长的意境。生活与阅读在阮庆岳先生的书中奇迹般的如此契合,真是应了那句福祸无门,唯人自召之言。

  对阮庆岳先生而言,读他的文章是善事是幸事。全书以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辑一开始,到辑二浓烈夏日阅读止。全书共六十三篇短文,这些短文无一不展露出阮庆岳先生对点滴生活的敏锐感悟,一篇篇的短文细细读来,后背沁出细密的汗珠,是的,这样敢于将真实心底的言语用文字的声音传递出来的作家才是真正有担当有勇气有骨气者。

  在自序中,作者谈到自己一生中那些独特的听声音的过往,夜里的声音,轻轨的声音,台北山边东湖的声音,人们真实生活发出来的声音.....当听成为接收世界讯号的刻意的途径,这些声音也便成为穿透心灵的神秘联结。

  在《赤裸裸的男人》一篇里,作者没有因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的性取向男同身份而对艾什伍德有先入为主的偏颇观念,相反对其真性情大加赞叹,“你被人迫害的同时,你会痛恨自己的遭遇,你会恨主导这种遭遇的人,你会陷入仇恨的世界。就算碰到了爱人,你也认不出来,你会怀疑爱的真实性!”借用另一个书中人物乔治的活,阮庆岳先生与艾什伍德产生心灵上互相吸引的奇妙之境。阮庆岳先生敢于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敢于说真话,写真文,这也是这位作者区别于其他同时代作家的显著特征之一。

  文章虽短小,立意却久远,《声音》是真声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声音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