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逆袭2》读后感精选
《格局逆袭2》是一本由宗宁(万能的大熊)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44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18-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局逆袭2》读后感(一):普通人的逆袭之路
书如其人,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典型逆袭成功案例。从书的封面可以看到一个四不像的动物,自信安静的卧在那里,恰如畅销书作者本人,不做背书也从来不做过度承诺。内容可谓是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字字珠玑,看了本书如果能够融会贯通,付注大量的行动你有可能成为猛狮,豹子,或是老虎,也可能你仍然是一只猫,但绝对是只可以绕过你人生的那些坑的猫!值得收藏的一本现代版本的商业圣经!
《格局逆袭2》读后感(二):100粉丝理论
这本书的第一章中1~4页中重点提到“1000粉丝理论”意思是说无论你是创作者还是其他行业,因为当下竞争激烈如何才能站住脚,首要先积累1000个愿意为你消费的第一批铁杆粉丝,在努力深耕让这一千粉丝通过口碑宣传积累更多粉丝,逐渐增加裂变到走向财务自由。后面又面面俱到的罗列了如何“逆袭”的方方面面的没有任何夸张和渲染成分的真知灼见,一定会让你茅塞顿开收获满满。
《格局逆袭2》读后感(三):忠诚和勤奋是成就事业的唯一基础
对于逆袭,大部分人都认为是经济上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赚钱了。一个没有天赋和背景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如何才能够赚到足够的钱呢?时代的风口、宏观的格局、营销的技巧、不懈的坚持都是必不可少的。时代风口可遇不可求,宏观的格局大家可以参考《格局逆袭》。《格局逆袭 2》讲的就是营销的技巧,而你要做的就是不懈的坚持。
欢迎读过这本书的人加微信群一起交流。
《格局逆袭2》读后感(四):普通人不知道怎么开始逆袭,看这本就对了
格局逆袭1是在观念上改变穷人思维,格局逆袭2可以说是逆袭实操手册。
通过大熊长期写的关于个人提升方面的文章,可以看出这是个很实诚的人,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玩意,格局逆袭也是这种风格,见文如见人,里面集合了他总结的赚钱逻辑和营销技巧。从个人品牌塑造、社交资产变现、逆袭风口分析和晋级之道,可以说几乎是手把手在教。
很多人因为自己经历的局限,限制了对经济社会的认知,比如大熊在格局2本书里剖析的3种角色,普通人--大部门用时间换钱,小企业家--用别人的时间换钱,大企业家--用钱换钱,他站的高度看得清清楚楚,再用平实的语言,向还没有机会看到这些的普通人讲解分析,深入浅出十分易懂。
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起跑线都差不太多,基本上是普通人最大的逆袭通道,这几年也可以看见身边不断有人通过社交来赚钱,做微商、做公众号、做自媒体等等。
普通人不知道怎么开始,看这本就对了。
《格局逆袭2》读后感(五):先读格局逆袭再看格局逆袭2
这是大熊第二本书,还没看完,不过内容还是非常值得阅读和推荐的,告诉普通朋友了很多方法。若是能体悟并执行,未来收获会非常大。建议大家去仔细阅读用心体会并执行。也祝大家早日逆袭成功。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对于逆袭,大部分人都认为是经济上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赚钱了。一个没有天赋和背景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如何才能够赚到足够的钱呢?时代的风口、宏观的格局、营销的技巧、不懈的坚持都是必不可少的。时代风口可遇不可求,宏观的格局大家可以参考《格局逆袭》。《格局逆袭 2》讲的就是营销的技巧,而你要做的就是不懈的坚持。
欢迎读过这本书的人加微信一起交流。
《格局逆袭2》读后感(六):格局逆袭二之读后感
书的副标题为普通人的制胜之道,顺着书的每一页往下翻,越读越觉得这句话总结之到位。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所以大家都延续着普通人该有的很多习惯,普通的朝九晚五人群,普通的不愿意挤地铁又不得大汗淋漓挤来挤去的人生,普通的看着中介橱窗里房价八九位数数日益攀升的但不知何时才能买得起的房子的人群,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顺延这样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每个人都想逆袭,都想活的光彩,活的与众不同,但是又如何改变。
读大熊的书总会有一种酣畅淋漓之快感,尤其对于普通人而言,每一个点都足以让你兴奋起来,因为书中的很多事情只要你有足够的执行力,足够坚持不懈怠,在不久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甚至做的很好。
没有什么空洞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过多华丽的文字描述,都是非常真切的发生在身边的很多故事。书中教会我们如何打造个人IP,教会你才华平平如何三五年内崭露头角,教会你在你所擅长的领域如何更加获得更优质的成果,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大概都是最需要的。
感谢作者愿意在百忙之中愿意把自己的很多经验分享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也让每一个普通人逐获信心,从而在人生路上渐渐发现自己不一样然后获得自己的成功。
《格局逆袭2》读后感(七):慢慢来,比较快
上周和群友们共读了《格局逆袭2》。与其说它是本提供方法论的书,不如说它是帮你刷新底层认知的书。
疫情之下,人心浮动。身边人一波波地换工作、转行、考公、考教师资格证...我想起两年前曾在上海听琦琦的分享,结合本书内容,不由感慨万千。
在分享中,琦琦说曾在沙漠里参加徒步活动,她靠着只关注自己脚下的路,不因别人脚步乱了分寸,最终一步步走到最后。同行的许多体力较好,有运动习惯的男性都未能完成。那次感悟,让她坚信创业路上不用太关注同行,而是选对方向,专注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
这就和书中所指一样。选中一个领域深耕,然后在风口到来之前,坚持至少一万个小时,持续给用户提供价值,然后静待时机顺风而行。
不过,等风来之前的克制和掌舵人对风向的敏感把握都极为重要。在如今个人品牌盛行的时代,克制决定了最终你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网红,还是成就一个品牌。风向的掌控决定了你是否能把握住每次风口。
浮躁的世界,让人很难静下心做选择。人们往往高估了一年的改变,却低估了三年的努力。我们似乎更擅长做立竿见影的选择。但往往克制和等待,坚持做价值,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礼物。
懂得看清形势,借势而行的企业才能跨越周期,不断发展。刘强东当年在战略部署上的英明决策,砸钱做物流和供应链,才能在电商大站中获胜。华为凭借自己的”备胎芯片”计划,在去年成功渡过了危机。若非美国举一国之力,未必还有公司能按得动今日的华为。
大佬们的经验未必适合我们,但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长期主义和认真做价值,或许会受用终身。赚一时的钱靠的是你个人的信任背书,赚一辈子的钱靠的是长期的价值提供。
或许慢慢来,比较快!
《格局逆袭2》读后感(八):《格局逆袭2》中极有价值的一些句子摘录和思考
很多事情,世间早有答案,你不知道,只是因为高度不够罢了。其实没有高度的人还是挺开心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种无知的幸福中,对一切充满了希望,其实那也是个高度问题。这段话可以解释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人的“迷茫”问题,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知道的太少,而解决“知道的太少”这个问题,绝不是陷入“思考”状态拔不出来,而是要边学边思考边实践,这样可以顺着解决很多问题。很多人根本就不想去思考,一思考就“脑壳疼”,这些人淤积在广泛人群中的中下层,有庞大的基数,所以肯动脑的人就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又有为数不少的人卡在了第二步——行动上。他们每天都想“知道多一点”,摆出一副上进学习的姿态——事实上他们确实在学习和思考,这类人常见于朋友圈打卡式学习、各类知识付费平台里。其中有灵气和天资者,甚至会思考出一些被夸“智慧”的点子,但若他们不采取行动去试错、去验证,点子也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的脑洞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为有上帝视角的“永远正确主义者”。
真正上进、有向上可能的那些人,是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就拿写这段思考的文字来说,如果我不写,只在脑中思考,大概我不会让自己的条理更顺、逻辑更清晰,只是有个大致的思考轮廓,而你们也就不会看到我的文字,我不能做分享者,我便没有产出,只有消耗——这样的人是不会受人喜欢的。而只有我写下了这段思考,我完成了产出,同时也理顺了自己的思绪,我既思考又付出行动,完成了学习的闭环。如果我不断地写这些,那么我就会不断地进步。喜欢我文字的人,会越来越喜欢。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会因文字撬动更多的可能,前提一定是我写了,而不是我想了。
以上只是简单一例。所以如果你能做到知行合一,已经超过了人群中的大部分人,破除迷茫就是顺水推舟的事儿。
看到宗宁写的这段话,我脑中一下子闪过了某天朋友和我说的一句“其实老百姓稀里糊涂活着就挺好的”,一时间有了很多感慨、感叹和感悟,如上。
人的成就永远无法超越他的思维格局怎么知道一个人的成就会有多大呢?看他的思维格局?而怎么知道一个人的思维格局有多大呢?看他的最终成就,也看评价他的那个人的思维格局有多大。
信息不对称是商业之本,如果信息对称了,那么就是拼资源。谁资源多,谁就占有支配权,谁就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从而迅速拉开差距。
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可以看作商业的成长时期,或早期,利用资源赚钱可以看作商业的成熟时期,也就是后期,这个时期不同商人之间差距是呈几何倍数拉大的,推而论之,商业成熟时期一定会出现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成熟期。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成熟局面我们还看不到,但若真的这样了,普通人也就没什么进阶可能了。所以感谢我们身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吧,万物生长还在继续。
社群老大的能力或资源,才是这个社群的最大价值所在……毕竟真正牛的人,其实没空搭理一般小白,而一般小白之间又不会创造出什么新的价值来,没有大牛帮忙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而大牛为什么要帮小白,只能是社群老大组织了这段讲社群运营的精髓在于老大,即KOL,KOL在社群中必须得具备组织能力和领导力,领导力强悍,能折射出kol的智识、资源掌控和调动能力,而组织能力强却容易让kol变成服务人员,所以对于社群老大来说,关键的是领导力。
《格局逆袭2》读后感(九):格局逆袭-赚大钱的逻辑
1.
所谓的阶层固化,主要是房子带来的固化,像今年这些一二线城市,买不起房的,你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了,有钱没有资格买的,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买一套房。
像昨天的新闻,映客上市,在它的招股说明书,说去年最赚钱的广播,从平台获得了2200万收入,而平台前五的主播,一共瓜分了6400万的收入,而这五个主播,为映客平台创造了超过一亿的流水。
像以前的徽商,电商,跨境出口,现在的直播,网红,短视频,自媒体,社群都造就大量的富人。
如今,阶层没有固化,反而是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
只是有些文章,贩卖焦虑,获得同感,不断强化阶层固化,人们以为真的阶层固化了,不需要努力了,努力也没有什么用了。
2.
在过去的这些年,普通人能逆袭的最好手段就是房子了。
书中举了了大量的烧饼叔,小吃姐,刚开始都在一二线城市做着小本买卖,十年如一日,都是这样的,本来只能赚点小钱了,只是赚到钱不知道做什么,很早就去买房了,一套,二套,......N套,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生意人,都坐拥千万资产。
我们光看这些例子是没有多少启发的,要寻找这些人爆富的逻辑。
一,风口,他们都在一二线城市,或者环一二线城市,资产涨价,机遇先从这里开始。
二,胆大,执行力强,很早就买房,意味着在一个价格洼地买房了,
三,积累,要把钱存下来,比如有个十几万,付个首付什么的,
3.
在爆富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下面一个问题
《格局逆袭2》这本书提到了个名词路径依赖,意思是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 会使这一选择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比如做微商的,刚开始做还能赚到钱,再做到后面就赚不了钱了,行情过了,开始赔钱了,这些人还在继续,直到破产。
还有些职业,比如通讯行业,以前很赚钱,工资很高,现在趋势过了,有些人还在坚守这个行业,最终被公司劝退,不能接受跳楼自杀。
任何行业,任何平台都会有一个周期,
最终,你能否卓尔不群还是取决于你能否战胜人性的弱点,克服自己的贪欲,跳出路径依赖,不断寻找新方向,就算找不到方向,可以休息休息,买个房子,做点小生意,等待新的机会或者商业模式的出现。
《格局逆袭2》读后感(十):逆袭的方法论
上一年看过《格局逆袭》,现在出第二部了
不知道作者这间隔的时间做了啥事,发生了啥变化,不想费这个心思去查,看书不是为了抬杠,能学到一点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就算赚回书价了。
但是作者应该算是在社会上算是取得一定成就但又不算太成功那样,因为真正的大佬不会老是谈论身边的朋友买了几套楼,开啥车,一年赚多少钱之类的话题,但是这恰恰是我们爱听的,因为大佬的世界和价值观感觉太遥远,大熊作者谈的其实很接地气。
一个70后互联网行业大叔的二次吐槽,还是有干货的,只是比较局限地限制在互联网行业,社群,微商啥的,部分章节可以跳过。
就当是一个身家千万的70后大叔和你秉烛夜谈一次,会有装逼和秀优越感的地方,总体还是挺好的。
有一段话让自己特别认同的,
所以只要方向对,没有必要着急。赚钱这事不时天天赚,月月赚,也不是年年赚,就那么一阵子。抓住之后,就越来越有钱。要抓住这一阵子,你要积累个几年。强调了选择,方向,耐心,坚持的重要性。实际操作上也确实是这样,很考验眼光和能力。
值得一读。
y Hammer
2019.9.15
书摘:
1.如果人人都积极向上,聪明勤奋,那你就没有什么逆袭的机会了。
2.我说,没有人因为贪小便宜而发财,却有人因为贪小便宜而倾家荡产。就是因为有的人在诱惑面前不够克制,他没有办法判断自己到底想得到什么,他觉得只要能赚钱,或者能有什么快的收益,它就不断地投入资源去做,往往最后偏离了自己的航向。
但实际上推动世界进步的,往往是一小部分具有深度的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需要在诱惑面前学会克制。确认我们要追求的是什么,确认自己擅长的是什么。然后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3.在工作的时候积累自己的社交资产,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去单干,这时候你的积累到位了,自然也就事倍功半。这比你业余时间去学习要有价值的多,因为这个社会,是人的社会,
是社交的社会,不是知识的社会,你和越多的人有关系,你就能让越多的人支持你。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4.别人做不到的,我应该也做不到,别人能做到的,我打个折扣应该能做到。
三年逆袭。三年的第一年一般用来打基础,第二年用来建立优势。第三年就开始收获并且做一些布局。第四年就要准备转型。
5.赚钱不是因为你想赚钱。而是因为你做的事情值钱。
6.人总是高估一年的变化。低估三年的变化。所以在这一年之中,他们就会不断地换来换去,寻找机会。没有积累。
7.一个行业最初的草莽期是最容易赚钱的,这个阶段文化人是看不上的。等到行业成熟,文化人看上了,开始著书立说培训,基本就走到了晚期。
8.如果你是一个老手,市场不好,更要坚持,你需要的是模式的改良和产品的改良,因为成熟行业拼的都是经验,资源和体系。
9.机会永远存在,差别知识机会大小和你能不能抓住。不能抓住的机会,就等于没有。比如人工智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恐怕是没法参与的。
10.“精神病”就是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却渴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11.有价值自然要和有价值的人合作,没价值就和有热血的人合作。前者是利益的结合。后者是帮年轻人长点经验教训,顺便赚点钱。
12.总体而言,每个人实际上都在追求一种确定性。不管是烧香拜佛,努力读书,还是认真工作,无非都是希望自己的行为能有确定的回报。但事实上人生充满了随机性,需要你去冒险,需要你去做不同的尝试。
13.其实我做所有的事情秉持的价值观都非常一致,做有价值的东西,获得理所当然的回报。让每个人获得成长,让优秀的人赚钱。
14.所以只要方向对,没有必要着急。赚钱这事不时天天赚,月月赚,也不是年年赚,就那么一阵子。抓住之后,就越来越有钱。要抓住这一阵子,你要积累个几年。
15.跳槽的核心原因应该是你已经无法获得成长,但觉得自己的能力还有很多富裕,想要做更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