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摘抄

2021-03-12 01:00: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摘抄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纪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精选点评:

  ●陀氏是最接近神的,他所有的挣扎里面都有为自己没能更好的利他而苦恼。他追求着超越个人的价值与意志,所以他总在自我拒绝,自我否定。陀总在不断地忏悔,从忏悔中获取灵魂的升华。他在他人面前越是谦卑,他所拥有的也就越为高尚,反之越傲慢越扭曲。 陀的深渊是阴暗,他能从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最值得心理学研究的横截面,这超越了很多心理学家。他永远是“一边是上帝,一边是撒旦”,爱极也恨极,自卑极也自负极。性格的两级也造成了他小说给人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感觉。 陀认为,智力高的人几乎没有行动的能力。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沉入到痛苦之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灵魂。“怀着美好的情感,只能写出糟糕的文字。”“没有跟魔鬼的合作,就没有艺术品。”“人只有在忧伤达到极限时才最接近上帝。”新生是回到小孩的模式,因为小孩没有过去未来和现在。

  ●抱着寻求陀翁小说新的切入点来读,结果发现最大的收获竟然来自于书信集。纪德说明了陀翁能够巧妙借助小说人物谈论观点,但以自己的名义说话时,文理却那么混乱。因此不能简单地去总结陀翁的思想。在六次讲座中,也可以从纪德谈到的谦卑、智力、福音书和牺牲来切入。“凡想保全生命的,必丢失,凡奉献生命的,必真正救活生命”,从来没有人提及这句话对陀翁的重要性。

  ●纪德对陀氏作品的看法我不太认可,但他对俄国文学、对陀氏的评价我倒是挺赞成的。问题是:为什么因为纪德评价陀氏是一个“人”,就认为这本书,这几篇演讲的集结毫无意义?陀氏必然先是一个人,他的作品描述的也是“人”的生活。这有碍于他作品的感染力吗?你究竟在想些什么——如果一个作者写了圣人的故事,如果一位作者写了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我们就要把他伟大化吗?观点存在差异很正常,但我委实无法理解这个逻辑:就因为纪德说陀氏是个人,就因为纪德在讲话中过于在意陀氏的真实生活状态(好吧,我不觉得是“过于在意”),就因为纪德把陀氏的独特说成“民族性”(对不起,我确实认为那是俄罗斯的民族性),就否定纪德,说纪德错了,说他过于自私和功利。我持完全相反的意见:这本小册子正正是怀揣着爱与热情的人应该接触的一本陀氏相关。

  ●“但是,一个简单的人远比一个复杂的人要更为可怕。”

  ●陀氏在作一幅画,其中首先重要的是光线的分配。光从唯一的一个光源处照射过来,在陀氏书中,起重要功能的是阴影。 陀的绝大数人物,而且是重要人物,都是比较年轻的,刚刚成形的人。他常常描绘那些含糊不清的、可以称作萌芽期的感情。“怀着美好的情感,只能写出糟糕的文学。 没有跟恶魔的合作,就没有艺术作品。”没有一个艺术家像陀氏那么漂亮地让魔鬼参与到他的作品中去。陀氏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伟人,他恰恰是通过弃让意志、抛却智力才获得了神圣。傲慢与谦卑是书中人物行为举止的动力源泉。 陀是一个基督徒,债务、赌博、混乱,以及他本能的、毫无节制的慷慨,和他在一起时很舒服,但他自己一生都很贫穷。 看导演书籍,塔可夫斯基、黑泽明、布列松、基耶斯洛夫斯基对陀氏都推崇倍加

  ●与本书无关。。感慨下,一天24小时实在是太短暂了啊。。

  ●老陀的全部伟大就在于他的自我矛盾。‘’是保守派,却不是传统主义者;是保皇派,同时又是民主派;是基督徒,却又不是罗马教廷的天主教徒;是自由派,却又不是“进步分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是一个人们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人。‘’他是天使与魔鬼的后裔。

  ●老陀在每一个人物身上都那么雄辩,都那么真诚,他也考虑到人物各自的不同,但一旦需要说出人物的思想时,他立即就融入进去。真是奇特的复调。看过纪德对他的分析后,总觉得自己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但好像又没有读过。

  ●看的就是纪德吧,研究陀氏也是一种福分

  ●猎户星座四颗星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一):试试能不能发书评

  1.塑造人物的哲学有两种:一是强调人物的复杂性,二是坚持人物的和谐性,陀氏是前者。2.在司汤达的、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光线是恒常的、平均的、弥散的。所有的物体都以同样的方式被照亮,从四面看去它们都一样。它们没有影子。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中,如同在伦勃朗的画作中一样,起重要功能的是阴影。3.尼采要肯定自我,陀氏却认为拯救之道在于放弃自我。4.英法小说强调智力和意志,陀氏却相信痛苦和慈悲。5.作者认为陀氏和威廉布莱克是一卦的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二):记录1

  读这本书到一半的时候...... 我记录了很多很激动的读书笔记,有关于我对陀的,也有有关于我对世界的、世界观的、反正就是零零碎碎不成体统的一些看法。 然而正是因为它不成体统,我那时才想要反反复复地重复它。 一种来自陀氏的思想在过去一年冲击了我,生硬的折断了我脑海里的某个部分。纪德讲得很好,清楚,简单,充满逻辑...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但有更多的东西需要自己去看。我从纪德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意识到我会从陀那里学到更多。这太有趣味了...让我充满安全感。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尤为有趣: 纪德本人在第六讲里形容自己看陀思妥耶夫斯基 “不能算扭曲,是蜜蜂选择可以自己酿造的部分” 而照我的想法来看,这更像是婴儿吸取母乳,他如此饥渴地要找到自己的生命之源,不自觉地会将母亲的ru头咬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这一举动确实改变了什么,但是在不能套上“歪曲”之名。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三):几点书摘

  政治问题在他看来不比社会问题重要,而社会问题又不比、远远地不比道德问题和个人问题来得重要。

  他最珍贵、最精微、最新颖的思想,我们应该从他的人物口中去寻找,而且并非一定要从主要人物口中去找。最重要、最大胆的思想常常被赋予次要人物。 当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完自己的想法时,他很少会不马上回过头来推翻它。

  陀思妥耶夫斯基集合了他的人物和事件,将一束强光打在它们之上,使光线只照在一面。每一个人物都沉浸在他人的阴影中,又依靠在自己的阴影上。

  他笔下的事件不像司汤达和托尔斯泰小说中那样,沿着一条溪流缓慢而平稳的发展,而总有一些时候互相混杂,互相纠结到一个漩涡中去。他喜欢复杂,他保护复杂性。

  人物身上的两重性。我们看到每一个矛盾的意念是如何枯竭而又贬值,是如何因自身的表达和表现而窘迫不堪,从而让位于相反的意念。主人公从未向他在夸大自己的恨时那么接近爱,也从未在他夸大自己的爱时那么接近恨。

  面对着每一个人都几乎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人的目光总是自发地、几乎无意识地投向简单化。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四):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纪德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老陀的《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地下室手记》我都读过,《罪与罚》喜马拉雅有一女的读的特别棒。纪德说他想给老陀写个传记,写的就像罗曼罗兰写名人传那样的,我读完这本书想说:这完全比《名人传》还好看。

  不记得谁说过:你读作品就行了,搞啥传记。那不挖人家隐私吗。对老陀来说,传记也是作品,隐私也是作品。

  老陀的一生就是穷歪歪,亮晶晶的一生。他24岁就因他的《穷人》成了名人。27岁时因为反对沙皇被判处死刑。后来被沙皇赦免,流放西伯利亚四年苦役犯,出来又当了六年犯人兵。

  他依然乐观,他给哥哥的信,十年中,他一直给哥哥写信,哥哥不敢给他回信。

  今天是12月22日,我们被带到谢苗诺夫校场,在那里,他们向我们全体宣读了死刑判决书,他们让我们亲吻了十字架,他们在我们的头顶上折断利剑,他们还给我们做了最终的清理(给我们换上了白衬衣)。然后,他们把我们中的三个人捆到木桩上,准备行刑。我是第六个,他们是三个一组三个一组地处决的,因此,我就是第二批,我只有一小会儿时间可活了。我回想起了你,我的哥哥,想起了你们全家人。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脑子里想到的人只有你。于是,我明白到,我原来是多么爱你啊,我亲爱的哥哥!我还有时间拥抱普列斯切夫和杜罗夫,并向他们告别,他们就在我的身边。最后,响起了撤离的信号,他们放回了已经被绑在木桩上的人,他们向我们宣读了沙皇陛下的赦令。我们得救了。

  即使在狱中,他也坚持读书,坚持思考。他最看重的是人的真诚。他在哪都能遇上朋友。

  就在把他们送往西伯利亚的路上,他说:家家户户都点燃了节日的灯火,我一一向它们告别。

  出狱后,他把这十年的经历都变成了文字。他把十年当成了体验生活的素材。

  他就像他书里的人物一样,养活着一大群人,他娶的是自己朋友去世后无人照看的女人与孩子。他哥哥死后的一大家子。他兜里放不住钱,书还没写完,稿费就预支了。朋友们对他的印象一致:相处非常愉悦,就是每天穷歪歪的。

  面对一大堆名望,他说:人们为我创建了一种可疑的名望,我不知道这一点地狱持续到什么时候。

  他有癫痫病,从来不回避这一点,其实他什么都不回避,有女士给他写信,他回到:你渴望我能给你解惑?错了,解不了。我什么也给不了你。

  他去屠格涅夫家,一进门就说自己的事。然后说:屠格涅夫先生,我必须对您说,我深深地鄙视自己。他以为屠格涅夫会起来拥抱他啥的,没想到屠格涅夫让他整懵了,目瞪口呆。沉默不语。他愤怒了:然而我更鄙视您。摔门而去。屠格涅夫显然已经欧化,不理解他这种典型的俄罗斯人的行为。

  俄罗斯人跟咱东北人一样,有一种“自来熟”的情节,普天下人都是兄弟,可以干一杯。欧洲人都已经进入:互不打扰模式。

  老陀有点“江湖”人的意思。他率真,不装。他的作品也是,就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怎么活下去。人类为自己与他人的“兽性”明里暗里画了一条条线,但也压抑不住,只要没人看见,那条条线就屁事不顶。

  薄薄的一本书,好看。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五):纪德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书摘

  他不能让人消除疲劳,而只是让人感觉疲劳,就像不停奔跑着的纯种赛马,读者得保持始终的清醒,使注意力集中,从而引起精神的疲劳,三十年前,社交界中许多人也是这样谈论贝多芬的最后几部四重奏的。 其实他最好的作品就现在的这个样子,几乎在每一个部分都达到了很难想象被超越的精确和显而易见。 关于这四年中我的心灵和我的信仰,我的精神和我的情感,我就不说了,因为一说起来话就太长了,我用于躲避残酷现实的那些沉思,不会是没有用的,我现在怀有欲望和希望,是过去根本无法预料的。 能够在一段时间里脱离自己的土壤,以便不带任何成见的看待自己,这是一种很强烈的个性的标志,与此同时能带着善意来看待外国,这是最伟大的最高贵的天赋之一。 要写出这篇,既使人们皆大欢喜,又能确保成功的文章,就必须歪曲自己的思想,使它极端的简化,最终把他的信念推到超越自然的地步,而这,是他断然不能同意的。 难道必须失去个性才能达到幸福吗?拯救存在于抹去之中吗?要我说,恰恰相反,不仅不应该抹去自身,而且还应该成为一个个性。甚至要达到一个比西方还高的程度。请理解我的话:“自觉自愿的牺牲在充分的意识中,自由的独立于任何强制的牺牲,为所有人的利益而做的自我牺牲,在我看来,这正是个性最高发展的标志。标志着对自身的一种完满拥有一种最大的自由意志,一种彻底发展的个性,十分坚信自己有成为一种个性的存在权利,不再为自己担心,不能拿自己做任何别的事,也就是说,只能服务于一个用途,只能为其他人而牺牲自己。好让所有的其他人都成为同样自由而又幸福的个性,这是自然法则,正常的人都要达到这一点。” 个人与自己或者与上帝的关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要超过其他一切关系,引用:(一个俄罗斯人的逸事) “生活是困难的,有些时刻需要人认认真真的去过,这要比按时赴一次约会远远重要的多。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从来不以抽象的方式来涉及人物处理,从来看不到他们脱离人性而成为所谓的象征,而他们同时又是极具代表性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高级的秘密地,甚至对我们自己来说也往往是秘密的生存理由,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多数人为自己的生命制定的外在目的。“不应该为了任何目的而糟蹋生命。” 请给我寄《古兰经》,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特别是他的《哲学史》。

  正是由于这种自我奉献,这种自我放弃相互矛盾的情感才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中共存,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在他心中相互斗争的极为丰富的,对抗性得以保留,得以挽救。 俄语中表达痛苦的人与罪人只有一个词,表示罪行与轻微不法行为也只有一个词。 我们不能把宗教情感的实质归属到任何推理或无神论中去,它与任何的罪行和错误都毫不相干,这里有别的东西,永远会有别的东西,这里有一些无神论永远也说不对头的东西…我们俄罗斯的土地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啊! 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间喜剧》有多么丰富多彩,他的人物总是在同一个唯一的层面上聚集排列在谦卑与傲慢的层面上,(在狄更斯的精彩小说中,我有时候被他的划分,用尼彩的话来说,就是它的价值梯度所体现的庸俗乃至幼稚素所窘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当他们试图向善时,他们所实施的德行只是一种骄傲的德行,这种德行导致堕落,它的主人公只有舍弃智力,放弃个人意志,通过自我拒绝,才能进入上帝之国。 当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完自己的思想时,他很少会不马上回头来推翻它。似乎它当即在散发出一股腐尸的臭味,就像是从左西马长老的尸体上冒出来的气为那样。要知道当人们正等着从佐西马长老那里看到奇迹时,这臭味却让他弟子阿廖沙·卡拉马佐夫觉得,守灵是那样难以忍受的一件事。 巴尔扎克的描绘类似大卫,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描绘类似伦勃朗特的那些画,属于一种如此强有力的,而且常常还是如此完美的艺术,以至于在他们的后面在他们的旁边是不会有太深的思想深度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一幅画,其中首先重要的是光线的分配,光从唯一的一个光源处照射过来,而在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光线是恒常的,平均的,弥散的,所有的物体都以同样的方式被照耀,从四面看去,他们都一样,他们没有影子。而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中如同在伦勃朗的画作中一样,其重要功能的是阴影。陀思妥耶夫斯基集合了人物和事件,使光线只照在一面,每一个人物都沉浸在他人的阴影中,又依靠在自己的阴影上。 “一个彻底封闭的深渊,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 我们为线条的连续性和纯洁性而牺牲,(即真诚。) 高乃依为我们描绘的内心斗争,是理想人,榜样人跟主人公要竭力否定的自然人之间的斗争。包法利性格指:某些人欲超越这一距离,脱离自己的生活,而去过想象中的另一种生活,跳出自己本来的身份,却成为他们自己以为的或他们愿意成为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大多是多情种子。最不占肉欲的爱情是最强烈的爱情,此处是如此,换在别处也常常如此,这一点在我看来十分重要。 考察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如何从一本书转到另一本书的,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在灵魂中建立了,或者简单的说发现了许多类层,一种层次的划分,首先是知识性的,对灵魂而言十分陌生,从中却激越出最恶劣的欲望。现在只我只说第二类,它是爱欲类的,这是一个被激情的风暴劫掠一空的区域,因为有一个更深的爱欲都不能搅合进去的区域。拉斯柯尔尼科夫我经历的这一复活,(我赋予这一词以托尔斯泰所赋予的原本意义),这一再次诞生(借基督之语),使我们得以进入这一区域,这是梅什金生活的区域。 这三个层面不是彼此隔绝的,甚至相互之间也没有清楚的界限,他们始终在互相渗透。 在第二个爱欲的层面中:无论激情有多么动荡和强烈,总得来说他们并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东西,或者至少可以说心灵并不被他们深深的搅动,因为事件不能掌握心灵,心灵对事件并不感兴趣。 对艺术家和行动家来说,超人的问题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是立即就解决了的,他们的生活本身,他们的作品就是一种直接的答案。威廉布莱克说:“有欲望却不行动的人生出恶臭”,尼采正是被这种恶臭毒害死的。 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只是对自己提出了问题,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来解决它,仅仅这一点就表明它并不是一个超人。他的失败是彻底的,他一时一刻都没有摆脱对自身平庸性的清醒意识,正是为了向自己证明他是一个超人,他把自己推向了罪行。 首先是乐观主义,那种对生命,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本书中都有,对生命、对全世界的野性的爱,对布莱克所说的老虎与羔羊共存的“广阔的欢乐世界”的爱。 您得明白,自愿的牺牲,彻底觉悟的、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牺牲,为所有的人而牺牲自己,在我看来,是人的人格发展最高阶段的标志,它标志了人的优越性,他的最完美的自制性,他最大的自由意志。甘愿为其他人牺牲生命,为所有的人而上十字架,走上火刑堆,这一切,只有人格发展得十分坚强的人才能做到。一种高度发展的人格,彻底坚信自己有权成为一种人格,再也不担心自己,不为自己谋什么利益,就是说,除了为他人牺牲自己之外,别无用处,为的是让所有其他人都成为类似的人格,自由,自觉而又幸福快乐。这是自然法则:正常人都要达到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