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读后感摘抄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是一本由[美]罗纳德·理查森(Ronald W. Richardso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精选点评:
●这本书真的太好看了,看的我想哭。20190311,花了三天时间看完这本书。做了很多笔记,非常适用于我这种家庭背景的人,对于很多事也都学会释怀。我想我会反复阅读这本书
●主要是想了解三角关系
●归根结底都是爱呀~
●你不能把人士在世诸多不利的锅全部甩给原生家庭。抛开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书里提到的大部分与人沟通交流相处的技巧在与非直系旁系的人之间也是成立的。
●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哦,可操作。
●嗯……干货只有不到5%吧,感觉例子都是为了佐证观点硬拗出来的,打扰了
●干货满满的好书。国外专家还是挺注重实操的,给出的具体解决办法也很有操作性,比国内只知道东搬西抄理论的烂作好多了。但具体是否有用,还要自己认真重读,实地操作一番才见真章。
●看了书,真的发现很多自己性格的原因。在家族的位置真的很能体现人的个性。以前一直纠结与自己矛盾的性格,现在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处于中间位置……额……好吧,慢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吧。
●对我来说,长期受困于父母给我的价值观和对我每个细节的期望,想反抗又背负愧疚感……这本书句句对我有用,难得的近些年出版的好书
●原生家庭的成员关系及家庭运行机制对个人的个性及处事与他人的情感沟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那不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有些困难。弄清楚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和他们的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的形成,从而帮助我们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去看待他们的一些行为习惯。另外出生顺序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是有不小的影响,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读后感(一):如何超越,关键在于情感的有效分化
明白改变的起点和终点始终都在自己,把生活的焦点回归到自我,不再把主导权交给原生家庭和成年后遇见的其他个体团体。重建具有自我成长与主导的一对一的种种关系,走出三角关系,不强求融合,也不谋求拯救,懂得每个生命个体都需要自我承担、自我负责。懂得把关系作为一个乐队,在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性与独立性,也保持自我的完整性,与自爱的可能性。
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才有能力完成爱与被爱,自渡,才能渡他~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读后感(二):超越而不是摆脱
偶然从一位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圈那里了解到这本书,2018年有段时间开始看这一本和好友送我的生日礼物《这不是你的错》,原生家庭的概念,上了大学开始接触,好像找到了自己性格的归因,甚至是原生之罪。家里在欢乐颂樊胜美,都挺好苏明玉身上都可以体现。看了60多页,搁置,现在又捡起来。
其实很喜欢书名,词眼着于超越,而不是摆脱。我们或多或少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或好或坏,甚至决定性塑造了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超越原生家庭呢?
书前一部分主要讲带际遗传,后面分析了各种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人的性格特点以及适合交往的对象,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功能缺失者”和“功能过度者”的概述,我就是功能过度者,好管闲事。
也有方法论,记录关于家庭三代的代际家谱,没做过有用没用不发表评价。
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对自己负责的个体,从家庭体系中分化出来。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读后感(三):亲密关系的建立
生活在一起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双方之间的重大差异,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这是很正常的。尽早发现那些容易引起矛盾的分歧,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处理方式。但是大多数人都把这些分歧当作“理想关系”的威胁,因为他们认为夫妻双方的“理想关系”应该是一种持久的和谐,双方应该在同一时间想要同样的东西。
在夫妻关系中,那些“顺从”的人为了达到“一致”的效果,常常装作差异根本就不存在。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对夫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就是这种情况。甚至孩子也不明白自己父母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夫妻会尽量避免家庭冲突,因为冲突意味着双方存在差异和不同。团结一致才是他们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些人也许能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需要独立和不同,但是他们会认为这种需要是错误的,还会破坏夫妻关系,于是选择将其忽视。这样的夫妻表面上看起来关系十分融洽,因为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发生冲突而打架。但是“顺从者”也会用其他方式宣示自己的独立和个性。例如,有些“顺从”的妻子会在上床睡觉时假装自己头疼,以此为借口不与丈夫发生性关系。这样一来,她就可以避免夫妻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同时又假借生病来维护自己的独立性。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读后感(四):超越不了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基因+环境+自我
这本书主要以家庭婚姻问题为主线,讲述原生家庭对我们一辈子行为模式的影响。有几个点值得去二刷1.融合 2.分化3.三角关系4.如何自我治疗。
我的原生家庭,每个人的能量值是不均等不健康的,从小在冷嘲热讽和指哪打哪的环境下长大,渐渐就会是失去自我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自己想要什么和自主思考”,童年就是心理创伤,我从不想回到小时候,回到生活由别人指使和安排的时候,这样的环境,就染上了自卑和低自尊这两个让我惧怕的字眼,我观察过好多次自己的行为模式,前一次很坚定的告诉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再采取同样的方法应对,但是兜兜转转,最终还是会有同样的行为逻辑反应。我要跳出来
长大之后,我的选择是逃离原生家庭,在感情上逃离,从大学开始,我就尽量让自己不参与进家人激烈的感情漩涡中,到现在我也一直坚持这样做,曾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了,但当那种关于灵魂拷问的事件出现时,我发现自己还是在当年的心里创伤之下没有进步,或者说进步的很少。
说实话,这本书第8章给到的方法论,我暂时是做不到的,我很害怕跟某些人保持亲密关系,哪怕是同吃同睡同沟通3天时间,我会爆炸。书中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人们对原生家庭的看法,往往代表着对内心深处自我的认知”。
但我从来不觉得我们谁可以超越原生家庭生活,家庭的印记不管好与坏都深刻在我们身上,躲不过逃不掉,当带给我们一地鸡毛的时候,就注定当中的我们会用一生来和“如何放过别人,放过自己作斗争”正常战役同自己和解是最完美的结局,但永远不会超越,而超越就需要我们直面原生家庭各家庭成员能量值不均衡的原因,然后分析自己的生活。
要想和解,就必须跟原生家庭跟自己 正面刚。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读后感(五):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1.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 2.你的父母应该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3.你无需为毫无防范之心的年幼的自己的惨痛经历承担责任。 4.消除父母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5.否认,暂时的宽慰,巨大的代价。 6.合理化就是,用“充分的理由”来对事情做出解释,以排出令人不安的可能性。 7.当你将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坛,让他们回归凡人姿态的时候,当你找到勇气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的时候,你才能在与他们的关系中实现力量的平衡。 8.无论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9.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 10.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11.配偶,才是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12.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做事,首先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 13.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14.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15.爱的谎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 16.对每个人来说,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 17.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制造平衡与不平衡的方式都会影响所有成员的整体健康状况与幸福指数。 18.我们的内心悄悄盼望着伴侣可以带来期待已久的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19.四种策略:顺从,反叛,攻击,断绝关系。 20.一个家庭的分化程度越高,家庭中的成员就越会对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负责,并且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自身经验和感受的创造者。 21.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里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22.巨婴心理。 共生 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 没有界限。不愿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混为一谈。 宿命论 我这样是八字不好,所以继续活在自欺欺人里,不去做任何的改变。 全能自恋 我的意愿必须付诸实施,不能被阻挡,特别是,作为伴侣或亲人的你不能阻挡。 我是全能的神,世界必须按我的意愿运转。意愿被拒绝,神就会变成魔,而生摧毁欲。 23.做被父母情感牵制的傀儡并不是你唯一的出路。变得更爱自己,对自己更负责。 24.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程度会代代相传。 25.重新定义爱,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