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讲座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戏剧史讲座》是一本由周贻白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戏剧史讲座》读后感(一):古代的样板戏和限娱令
电视剧《都挺好》有一个令人极其不适的大结局:苏明玉辞去了高管的工作,在家一心一意的照顾因老年痴呆症失忆的父亲,虽然苏大强一生并未给过她多少父爱。大概是人口老龄化和其他不能说的原因,让这部本来偏现实向的剧变得畸形,“孝”成为了刻意的宣传。当然,我国的剧自古就有强行大团圆的传统,例如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
《琵琶记》讲得是陈留人士蔡伯喈和赵五娘结婚后不久进京赶考,高中状元之后娶了牛丞相的女儿。赵五娘在家侍奉公婆,陈留连年受灾,赵氏把米给公婆吃,自己吃糠。后来公婆去世,赵五娘卖了自己的头发为公婆发丧,随后上京寻夫。结局当然是大团圆,蔡伯喈坐享齐人之福。
《琵琶记》是根据温州杂剧《赵贞女蔡二郎》改编,故事的走向和“陈世美秦香莲”很像,男主角蔡伯喈本来是个弃亲背妇的负面人物,最终被雷劈死。为什么这个“渣男”摇身一变,在高明的笔下变成了忠孝节义的好人了呢?周贻白先生认为这和明初八股文的流行有关。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内容离不开“五伦”、“八德”、“忠孝节义”等,高明在开篇的《水调歌头》即已表明,他改编这个故事是为了维持风化。朱元璋很喜欢这部戏,认为《琵琶记》“教忠教孝”,因而有意识的提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琵琶记》可以算得是明代的样板戏得以流行。
周贻白先生的这本小书,本是讲座的讲稿整理成书,故而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沿着时间的脉络梳理了中国戏剧从无到有以及发展繁盛的过程。其中颇多有趣的见解。中国历史上通过戏剧而宣传官方的意识形态,明以前似乎并未提到。优伶还可以借古讽今,甚至对帝王施行影响。
明代除了样板戏,还有限娱令。“永乐九年七月初一日该刑科署都给事中曹润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常有装扮新剧,出依律神仙道办、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可见当时对于戏剧的创作、改编、上演都已经有了限制。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等等,都不能扮演,否则就要杖一百。
明代对题材有所限制,清代则对唱腔有所限制。中国的戏剧发展到清代,已经从最初的弋阳腔和昆山腔和各地方特色结合,形成了更多的唱腔流派。乾隆五十年乙巳议准,北京禁止演出红极一时的秦腔。嘉庆三年又办法“诏谕”:“乱弹、棒子、弦索、秦腔等戏,声音既属淫靡……概不准再行演唱。”
所以有时候回头看看,这些历史距离我们也不是那么遥远。
《中国戏剧史讲座》读后感(二):戏剧宗师谈中国人自己的戏剧史
每每读到大家小书系列的图书,都会觉得欣喜,是的,很开心。因为“大家小书”系列开本很小,书也不厚,但是因为精选题材(涉猎广泛,内涵丰富),精选作者(皆是各行业领域里著述丰富的学者、大家),再加上以普通大众为读者,普及常识的初衷,所以,大家小书也意喻着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图书。这些专业领域的知识经过大家之手,读来简明易读,充满亲和力和作者的个人主张,很鲜明,很清晰,很开卷有益。这些知识即便并非某一领域的业内人士,同样可以一读,同样可以收获良多,受益良多。所以,大家小书值得推荐阅读,也值得收藏。
《中国戏剧史讲座》作者是周贻白(1900-1977),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1935年开始戏曲史和戏曲理论研究。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著有《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中国戏曲史长编》等。周贻白参加演出的话剧作品非常多,《北地王》《李香君》《绿窗红泪》《花木兰》《金丝雀》《阳关三叠》《连环计》《天之骄子》等,摄为电影故事片的作品有《苏武牧羊》《雁门关》《相思寨》《李师师》(后改《乱世佳人》)、《卓文君》《聂隐娘》《红楼梦》《李香君》《家》《野玫瑰》《白兰花》《风流世家》《逃婚》《标准夫人》等;发表有京剧剧本《朱仙镇》等等,是名副其实著作等身的大家之一。
《中国戏剧史讲座》一书以十讲的章节向我们梳理了从汉唐时的歌舞优戏到唐代传奇文、北宋杂剧、元代杂剧、南戏、明传奇、清戏剧、京剧及其他地方戏种等一系列演变史,深入探讨了各个时期的戏剧特点,唱腔源流等,作者的阐述事例分明,值得对戏剧感兴趣的朋友深入阅读。
看到前面那一大串的戏剧作品名录,可能只是以为周贻白是个戏剧表演家,其实不然,他既是一个戏剧创作者,更是一名研究学者,还是一位爱国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不满日本人为中国戏剧编史立传而立志写出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的戏剧通史。2005年4月21日《南方周末》采访戏剧史家周华斌时,周华斌回忆父亲周贻白,“在屋里憋了三年,靠卖旧书过日子,每天只吃一碗馄饨。最后,他终于写出了《中国戏剧史》。”
一边创作戏剧作品,一边研习古籍,研究戏剧史且成果卓著,周贻白这样的学者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良知和治学精神的典范。周贻白半生磨难,生平艰难,多次深陷囹圄,可是在这样的困苦和时境内外折磨重压下,却不忘追求理想,写出《中国戏剧史》这样的经典之作——这样勤奋与努力的治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而这样倾心钻研戏剧的大家也是戏剧史上当之无愧的戏剧宗师。
《中国戏剧史讲座》读后感(三):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说起中国的戏剧,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反正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国粹京剧,不过转念又一想,好像在元代就已经有了杂剧,著名的《窦娥冤》不就是属于这一戏剧形式吗?再细细想想,既然这梨园行的祖师爷是唐玄宗李隆基,那么中国戏剧应该在唐代就已经发展起来了,最初的开始绝不可能是清末才形成大气候的京剧。
果不其然,翻看了这本名为《中国戏剧史讲座》之后,才发觉原来这中国戏剧是一项很古老、很复杂的艺术。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到形式,或者是不同剧种的不同地域分布,这中国戏剧其实是多门多样的。它发展的历史,若是从西汉时期的百戏中已有故事表演开始,到现在两千年左右的历史是绝对有了的。其所包括的姊妹艺术认真算起来,甚至应该将杂技和武术等其他艺术形式也包括进去。如此一来,这中国戏剧的内容可就不是一般的丰富了。古希腊的戏剧够著名的了吧,其实中国戏剧发展的精彩程度,是一点也不逊于它们的。
《中国戏剧史讲座》,“大家小书”中一本专门讲述中国戏剧发展历史的书籍。该书的作者是周贻白,著名戏剧史家、戏剧理论家和编剧。他在此书中大致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几乎是按照基本的发展脉络将中国戏剧的发展为戏剧爱好者们捋清了一个遍。除了我们一般日常所知的的元杂剧、昆曲、京剧、等熟悉剧种之外,像是北宋南宋杂剧、元末南戏、明初传奇等一些我们比较陌生的戏剧也有所讲述。此书可堪称是一部有关于中国戏剧发展的“简史”了。
不同于以往“大家小书”系列中一些学术性很强的书籍。这本《中国戏剧史讲座》原本就是根据一些作者日常时的讲稿整理而成,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感觉还是十分流畅的,再加上戏剧本来就是用一种特殊的形式再向众人讲述故事,而听故事是人人都会感兴趣的,所以此书读来还是挺有一番滋味的。且不论是不是一个“戏迷”, 这《中国戏剧史讲座》倒是都值得一读的。
《中国戏剧史讲座》读后感(四):看戏还须“听音”
戏剧是一门相当古老的艺术。不过,现代意义上的戏剧,却是自清代中期以来才渐趋成熟的。新中国成立前戏剧的地位并不高:古代市井把社会各阶层按贵贱高低分为九个层次,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一流戏子、二流推、三流王八、四流龟、五剃头、六擦背、七娼、八盗、九吹灰(也就是指卖水烟的人)。即使是谭鑫培、梅兰芳那样的名角,其实也未必就有多么高的位置;一切的一切,确实要等到新中国建立后,戏剧才真正作为一门艺术,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拥有了相当高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地位。
当然,实际来说,看热闹比较容易,但看戏要想入门,那就比较难了。戏剧总体来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来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中国和外国对戏剧的产生都进行过探索,两者的起源并不一致;而发展到今天,中外对戏剧的偏好也不尽一致:国外推崇歌剧,而中国更多的是推崇如京剧、豫剧、黄梅戏这样的“古典”戏曲。
这几年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中国戏剧——或许更多的时候是称之为“戏曲”——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入社会生活,甚至有不少人主张进入校园,以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戏曲艺术的参与者和继承者。虽然因为地域的关系,不同地方总会有一种或几种占优势地位的戏曲形式。但只要是戏曲的爱好者,愿意为戏曲的振兴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只是去鼓励一下,都是值得赞许的——这总比沉迷于口水歌那样的“迷们”来得更好一些。
中国戏曲历史相当悠久,要想一下子理清其脉络并不容易——但幸好可以借助别人的“肩膀”来走一些捷径,比如读一读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撰著的《中国戏剧史讲座》一书。
周贻白曾经搭班学艺,还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复旦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对戏曲的实践与理论经验都非常丰富。他的《中国戏剧史讲座》这本书,简练地介绍了中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也即昆曲、弋阳腔、梆子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梳理,可谓是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对广大爱好者认识和掌握中国戏剧的历史都很有帮助。
不过,作为本地戏剧的爱好者,对《中国戏剧史讲座》这本书略感遗憾的是,虽然书中最后部分也提到了梆子戏,对山西的南路梆子(也就是蒲剧)、中路梆子(也就是晋剧)、北路梆子都有涉及,却唯独没有提到上党梆子,真是不禁心中颇有愤愤不平之感……但这本书的价值依然是无与伦比、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的——能够列入“大家小书”之列,确实已经足足可以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