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坠入爱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坠入爱情读后感100字

2021-03-25 00:1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坠入爱情读后感100字

  《坠入爱情》是一本由[法] 萨布里纳·切尔奎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坠入爱情》读后感(一):Bitches broken heart

  

开年头盘 易入口 浅尝辄止 不太过瘾 有点意思的一个观点是 当爱情的终结产生的痛苦与失落其实与对象本身无关 而是因为由外借身份(在爱情中借助对象而发掘的自我)所引起的身份危机 忠诚其实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也就是说相比起野人的生理爱情 道德爱情其实是一种人造爱情 是文明开化后的需要 许多道德主义传统论说女人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明了爱情 有点好玩是不是 ? 最初由于女性天性弱势地位对保护的寻求同时也保证了物种的繁衍 持久的爱情是一种与社会生活的特征相关的爱情 但当今的女性已经更具自主性 也从这套模式之中抽离 但弗洛伊德的解释是 忠诚最初始于男人不愿离开自己的性对象 渐渐让个体对集体生活的兴趣越来越淡 很快成为社会生活的禁忌 因为抑制了生产力 于是产生了对友谊的认可 一种生理目标被抑制的爱情 一种更和谐更具优势的情感关系 旨在抑制我们体内原始的攻击性 总的来说想象力是维持爱情的关键 在爱情里要像厄洛斯或者西西弗斯但愿永远不要像宙斯

  《坠入爱情》读后感(二):Bitches broken heart

  

开年头盘 易入口 浅尝辄止 不太过瘾 有点意思的一个观点是 当爱情的终结产生的痛苦与失落其实与对象本身无关 而是因为由外借身份(在爱情中借助对象而发掘的自我)所引起的身份危机 忠诚其实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也就是说相比起野人的生理爱情 道德爱情其实是一种人造爱情 是文明开化后的需要 许多道德主义传统论说女人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明了爱情 有点好玩是不是 ? 最初由于女性天性弱势地位对保护的寻求同时也保证了物种的繁衍 持久的爱情是一种与社会生活的特征相关的爱情 但当今的女性已经更具自主性 也从这套模式之中抽离 但弗洛伊德的解释是 忠诚最初始于男人不愿离开自己的性对象 渐渐让个体对集体生活的兴趣越来越淡 很快成为社会生活的禁忌 因为抑制了生产力 于是产生了对友谊的认可 一种生理目标被抑制的爱情 一种更和谐更具优势的情感关系 旨在抑制我们体内原始的攻击性 总的来说想象力是维持爱情的关键 在爱情里要像厄洛斯或者西西弗斯但愿永远不要像宙斯

  《坠入爱情》读后感(三):我在婚姻登记处看爱情

  “爱情让我们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用一种不同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 年前有一对来补办结婚证的夫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他们以为自己的档案丢失了,便去村委那开了张证明,上面写着结婚日期是“9月19日”。后来我在电脑上查到了他们的电子档案,发现并不是这个结婚日期。于是我再次询问他们,他们才说了实情。 “这个日期是老头子说的,说希望长长久久。”说着老两口都害羞地笑了。 我当时第一次这么直观地感受到,即使是已经结婚了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了,依然会有一种对长长久久的希望。 “长久” 2020年登记结婚的热门日子里,9月9日与七夕的预约人数差不多。我的理解是,9月9日,谐音长长久久。 为什么人会渴望长久的爱情? 叔本华在《情爱与性爱》中解释,一切爱情都向往永存,因为一切爱情中个体的目标都是物种的永存。 巴迪欧则认为,爱情的目标不是永存,而是延续。“爱情不会永存,它只会在某一段时间内俘虏我们——一旦恋爱,就开始希望爱情长久,并且不知道它到底能持续多久。” 一般来说,不会有为了离婚而来登记的新人。我们时常默认,结婚,是一对情侣恋爱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开始进一步发展的标志,通过缔结婚姻关系,锁定双方互为唯一合法伴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婚姻都被视作爱情得以长久的一个保障。 因此,我经常在婚登窗口感受到很多让我觉得甜蜜的瞬间。 九月的时候我遇到了一对特别让我感动的新人。两个人都是85年上下了,都是初婚,然后是从乡镇来这边登记。他们俩进来之后,特别安静,一动不动,没有玩手机,也没有闲聊。两份文件,《婚姻登记严重失信风险告知单》和《结婚登记告知单》都仔仔细细地从头到尾看完才签名。结束之后也只是笑了一下,也没有说话,然后去对面颁证室排队拍照,我看着他们的背影就被打动到。 7月某一天办理的登记里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生签结婚相关文件的时候,特别认真一笔一顿地写自己的名字。每签一次还要向女方展示一下:“你看我这次签名不潦草吧。” 10月1日那天,有一对新人,大概十一点多才办理的,他们应该也是算好的九点吉时,但是男方出门之前找不到身份证,耽误了,这让女方特别不开心,一直在抱怨。我当时是有点受不了了,刚好看到结婚证尾数是7013和7014结尾,我就跟女方说“其实耽误了也有耽误的好,你看,结婚证号码刚好是1314”。女方就开心了。 当时在看《坠入爱情》的时候,我觉得《长久》这一章节的结尾,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义: “真正的爱情是符合符合这种定义的爱情——它想要追求永恒,想要守护爱人,而恋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些目标,可能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些都不是人性本来所具备的。总而言之,爱情的本质或许并非长久,但长久的爱情也并非不可能——长久也是爱情定义里的一部分。爱情并非不稳固,也并非亘古不变,真正的爱情,可能真的拥有这种不断持续下去的奇怪的力量。” “爱情的本质或许并非长久,但长久的爱情也并非不可能。”跟婚姻一样,要想长久,也不是选一个好日子好时辰就能实现,大概也是双方不断经营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相比于来登记的新人,来补证的老人家更能让我感受到长久的魔力。

  “忠诚” 不少朋友得知我在婚姻登记处工作之后,都会很好奇会不会有些故事要发生。 这些故事更多是一些关于离婚的“剑拔弩张”。或者云淡风轻。 就在昨天,我刚办理了一对夫妻的离婚申请。那对夫妻情绪都很强烈,女方对于“离婚原因”那一栏耿耿于怀,男方觉得随便写个“性格不合”就好了,而女方则一直在问“什么性格不合?我们哪里性格不合?当初你说要结婚,我依你了,你比我大15岁我有说过什么?你出去‘乱搞’,现在要来离婚我也来了。我们哪里性格不合?”面对着情绪激烈的女方,男方也很不耐烦一直在说“你说这么多干吗?都来到这了,把名字签了不就好了吗?”女方一直希望男方可以答应他一个请求,并且拿出了他们以前的录音进行功放。男方更急了,“我每个月给你5000,我最多只能给你这么多了。”女方哭了,“你以为我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你的钱?”……最后女方还是把名字签了,然后冷静期结束之后再来办理离婚。这对夫妻是去年平安夜那天结婚的,登记人也是我。 “忠诚”,大概是很多人心中面对感情甚至婚姻关系中的第一要义——或者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哲学角度来说,“忠诚”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书里展示了很多关于“忠诚”的思考,诸如“强加限制”、“自我牺牲”、面对不断变化的对象“多次坠入爱情”等。这些思考其实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相比这些,我觉得书中另一个论述更让我信服“忠诚”的需要,这段话来自阿兰·巴迪欧的《爱的多重奏》: “这句话让我对这段长期的感情具有了责任——相遇本身是一种偶然,而在这件事之外,我宣布了要为这场相遇做出什么事情的意愿:‘曾经只是一场偶然,而我从此要将之区别对待。我将把它看作一种状态、一种执着、一种责任、一种忠诚。’总而言之,‘告白就是要把一种不确定变成确定。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危险,承载了如此令人恐惧的负担’。” 因为我们本身希望为这场相遇做到某些事情,而这些事情里就包含了某种对“忠诚”——“一种对个人未来的自信”的渴望。 之前在微博更新婚登日记的时候,很多朋友都说我分享的是“恐婚故事”。他们也会问我“在婚姻登记处做久了,会不会对婚姻有不一样的看法?” “可是本来我对婚姻也没有太多想法呀。”我第一反应其实是这个,但我觉得这样说不是很酷,于是想了一个不一样的回答: “放下对婚姻长久的执念,合不合适的基本标准是在这段关系里自己开不开心。”

  《坠入爱情》读后感(四):读库小报丨既被俘虏,又被吸引

  

你第一次读哲学书的经验大概是怎样的?

鼓足勇气开始,紧皱眉头推进,攥紧拳头继续,终于……读到一半睡着?

不管你读的是西哲还是马哲,似乎刻板的哲学教育路径一直在告诉我们:哲学就是最高级的学科,它是文科的顶峰,是那个将与物理学数学在人类智力高峰上交汇的学科。普通人怎么能学得懂哲学呢?你需要拥有“最强大脑”才行。

可另一边,媒体似乎很热衷于把法国高考里的哲学试题拿出来“刺激大众”。什么“我们能抛弃真理吗?”“何为公正?”“请根据《利维坦》节选写一段论文”,这些他国十几岁孩子都能侃侃而谈的哲学问题,我们的成年人可能连题目都不太能理解。媒体由此判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哲学教育,差距太远了!

一口气看完的哲学书

当然,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或许是两个体系,法国的哲学题未必完美适配我们的情况。不过,身在同一个现代化社会,或许我们不拜高不踩低地向他人借镜,总归是一件妙事。更何况,这件妙事已经不再高不可攀,关于哲学,现在有十本口袋书,能让我们一次性爽快读完!

能够一口气看完的哲学书,大概需要几个特征:切口小,话题贴近日常关切,以及最重要的,有“顺口爽滑”的事例辅助。巧得很,读库这套“哲学系”,全都能满足。

这套书的宣传语这样写道:每本书的主题不从哲学术语出发,而是择取生活中偏“负面”的动词,以厘清那些“正面”的价值。

是不是有点意思?那么,所谓的“负面”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些书名:

《谎言》《嫉妒》《恐惧》《盗窃》《不服从》《坠入爱情》……

虽然简单从词意上看,都是比较让人忧郁、沮丧,或至少喜乐参半的词语,其实细细一想,这些都是人性,及人的日常遭遇。

如何解释周遭世界?

这段时间引发热议的“拼单名媛”,折射了一代人的欲望和不满足,这个话题可不就是包含了“谎言”“嫉妒”的行为么?再进一步,有许多分析文章说,这样的“拼单”正是对“炫富”的消解和嘲弄,某些角度来说,也是对消费主义规则的“不服从”。

由此,这套小册子所谈论的话题,一下子贴切起来。如果读完这个系列,就可以调用其中的理论,来解释周遭世界了。

让我们以最新出的第三辑,四册套装的哲学系,来试着“把生活的问题,装进哲学的口袋”吧!

第三辑的四本,以《坠入爱情》打头,其余三本分别是《恐惧》《嫉妒》和《死亡》。

有时候我觉得读库的编排蛮有意思的,其实这几本小书,恰好完整谈论了人生的三个核心问题:爱、欲、死。

在《坠入爱情》这本里,作者提出了一种强大的爱情理论:爱情并不是把自我馈赠给别人,而是借助别人发掘出一个新的自我。

在《嫉妒》这本里,有一句话似乎在暗暗呼应:真正的爱情并非炽爱(grand amour),而是挚爱(bon amour)。人之所以不嫉妒,是因为他尊重被爱者。

而在《死亡》里,又有这样开阔的句子:哀悼(faire son devil)的意思,就是“甘心失去”。

请注意,这套书虽然有同一个主编,却都由不同的学者写作,但他们之间的共振和呼应却如此强烈和谐,让人不得不在阅读时感叹:体量这么小的书,却有一股贯穿始终的大能量。这是写作之美,也是编辑的力量。

爱情是一种顽固的冒险

回到书本身,其实“爱、欲、死”的讨论即便在每册百页左右的规模里也毫不狭隘。

《坠入爱情》里,从“忠于自我”出发,到“寻找另一半”,最后是“守护爱情”,末了附赠一节“幻想”,把整个“爱情”的幻象感升华了:

坠入爱情8.6[法] 萨布里纳·切尔奎拉 / 2020 / 新星出版社

爱情创造出幻觉,同时也为我们创造出新的事实,这背后其实是同一种创造性:它让我们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用一种不同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而且,爱情绝非用幻想来逃避现实,它是一种现实的创造者。

书中引巴迪欧的话说,爱情首先是一种“长期的建设”,一种“顽固的冒险”,它在这个世界铺展开来并持续存在,时间、现实、距离,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止它发生。

然后,又有波德莱尔的发言:否认一见钟情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要承认一见钟情,就必须相信命运具有一定的弹性,那就是所谓人的自由。

歌剧《卡门》里这样唱:“爱情是波西米亚流浪者的孩子,他从来从来不遵守规则”,尽管没有规则,但《坠入爱情》这本小说却不断用书影音里的事例提醒我们爱情里的各类秘密。

这些书影音里有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有可能想不到的德勒兹、笛卡尔、傅立叶,也有我们熟悉的罗兰巴特、菲茨杰拉德和萨德侯爵。至于这份名单,编者非常贴心地做成了附录,一本书,指向更多的书。

嫉妒是爱情的终点

顺着爱情,我们走到《嫉妒》。在“渴望得到”这一章里,一句“嫉妒是衡量爱情之强度的标尺”,瞬间点醒了我们关于吃醋的回忆。

嫉妒8.9[法]菲利普·方丹 / 2020 / 新星出版社

关于嫉妒,书中提出了一个经典的辩题:嫉妒者比不嫉妒者爱得炽热,不嫉妒者则比嫉妒者爱得真挚。

当我们追问,本该愉悦的爱情,怎么会有这么阴沉的嫉妒情绪时,我们就会掉入“占有”的陷阱。书中用小说《女囚》举例,讲述了“占有”的极端情况,揭示了占有最终会变成想占有他人者给自己下的圈套。戈达尔的电影,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此时都变成作者笔下佐证的有力论据,层层推进的分析过程,不亚于阅读一场推理。

书中引用德勒兹的话,阐述了嫉妒和爱情之间深刻的羁绊:“主观上看,嫉妒比爱情更为深刻,它包含了爱情的真相。……嫉妒是爱情的终点,也是定局。”

如果嫉妒是终点,那终点的终点是什么?

都说“爱比死更冷”,又说,死了就不再有爱和欲,“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没人能跟死亡和解

现在,我们来到《死亡》面前。

死亡9.1[法] 玛丽–法郎士·阿兹布鲁克 / 2020 / 新星出版社

死亡真是太难谈论的话题,《死亡》自己都引用扬科列维奇的表述,认为“死亡无法在叙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书里有另一句宽慰人心之语:没人能跟死亡和解,但每个人都能找到一条出路,跟逝者和解。(彭塔力斯《穿越阴影》)

不过,“爱欲死”的终极话题,是“死”吗?其实我们不妨先跳出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恐惧》。

哲学系第三辑之所以好玩,正是因为这四个话题互相辉映。你看,我们面对爱情,面对欲望,面对死亡时,最大公约数是什么?正是《恐惧》。

理性的恐惧

如果说前面的三个概念多在个体层面打转,那《恐惧》将要升华这样的局面,书里写道:“恐惧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情感,甚至也不是纯粹主观的:它令我不仅对‘存在于世’,也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抱有疑问;毋庸置疑,它融合了每个个体的生命。”

由此,作者认为恐惧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或许你可以选择不去爱,不去嫉妒,甚至不在活着的时候考虑死亡,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或大或小的恐惧,即便是漫画里的“超级英雄”,也不例外。

恐惧9.0[法] 斯蒂芬妮·福尔默–贝蒂–乌特尼 / 2020 / 新星出版社

这一册里,电影《穆赫兰道》《剪刀手爱德华》或小说《生活在别处》,都被用来举例恐惧与我们的关系。好玩的是,虽然这本书里列举了“恐惧虚空”“恐惧选择”“恐惧死亡”等恐惧类型,最后的落点却是“恐惧有理”。

《恐惧》的终章认为,理性的恐惧,是对更美好未来的希望。懂得适度恐惧,反而能够收获更好的结果,因为你变得放低期待,能承受更坏,更尽力一搏,更清醒,更可能有收获。

人们的生活在于平衡,而不是非此即彼。由此倒推,理性的恋爱、理性的嫉妒和理性对待死亡,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更有做人的尊严,至少不走极端,不歇斯底里。

你看,哲学真的不难,经过这一套口袋本的思维训练,再去想周遭的事情,都可以举一反三。

套用《坠入爱情》里那句话,阅读哲学(原文为“爱情”)大概是一种双重诱惑:既俘虏了我,又吸引了我。

【本文发表于“读库小报”,原址:既被俘虏,又被吸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