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100字

2022-03-14 15:58: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100字

  《李鸿章:平步青云》是一本由肖仁福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一):值得推荐

  从前读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李鸿章,总是十分费解,好象李鸿章所站的立场、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中国卖光、赔光,今读平步青云,才是真正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世界与周围的人和事中,才能让读者得出一个接近真实的李鸿章。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但因此可确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对于任何人,只有给他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作为一生在中华传统熏陶下成长的人,往往于旧时代难以完全破格,愿意接受外来的文化,却源于自身的束缚,显得不彻底。在他的身上集中着近代中国难以取舍的选择。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二):读《平步青云》

  最初拿到这本书,其实是出于好奇,到底这位在历史上称得上重要的人物是怎样一步步成为这么样的一个人物的呢?

  清朝末年,没有前期那么多辉煌的历史,有的是关于太平天国的说法,关于太平军北伐的战事。虽不能说是动乱,对于盛世而言,更多的是想要出征保卫自己朝廷,自己家的那种心境。李鸿章主动请缨去参加团练,监督团练,保卫一方平安。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跟随的几个大人,不是犹豫不决,就是公报私仇。一腔热血报国,却每每碰到钉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也已经年近不惑的李鸿章,按常理来说二十多岁正是一个冲锋陷阵闯出一番事业来的年纪,三十而立,将近不惑之年的李大人,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曾国藩,可见除了自己有一定的能力,更多的是要有一定的识人的能力,跟随一个对的领导人对于李大人来说也实属不易了。好在这位曾老师看到了学生的能力,也成就了后来的李鸿章。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三):一万年来谁著史?

  李鸿章,中兴名臣,世人多称其为李合肥。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与晚清密切相关。真实的李鸿章到底如何从一位位列二甲十三名的进士到位极人臣。肖仁福先生的《李鸿章;平步青云》从1853年李鸿章投笔从戎的经历写起,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心怀大志的他不甘平庸,想要建功立业,站在时代浪尖,但过程难免曲折。吕贤基李嘉端福济,李鸿章在他们手下虽取得一些成绩,怎奈何池水太浅,终究不是李鸿章这条蛟龙的栖息之地。李鸿章兵戎六年,在不同人手下做过事,但无奈跟随之人格局太小,他空有一身才华确无处施展。奔忙劳碌到头却返乡续制,回到磨店老家。八个字总结,左冲右突,前路茫茫。

  一个人的成功实力与机遇缺一不可,如果李鸿章此时向命运低头就没有以后的李中堂。此消彼长之间便是转机,可转机在哪?上善若水,草木皆兵,直到李鸿章遇到曾国藩。凭借李鸿章的才智和曾国藩的提携,四十岁的他仕途从此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四):《李鸿章:平步青云》小评

  可能是性格使然吧,我是一个喜欢安静,不急不躁的小男生。或许正是这些原因,闲暇时,我常常静静坐着去品读一本书籍。 这本书刚入手时,我内心就不觉的激动好奇起来 ,我想:这么厚重的一本书,将会展现一个多么跌宕起伏,风起云涌的历史呢?而心爱的文忠大人,又是如何在战火连天,四面楚歌的晚清力挽狂澜,为人熟知呢? 于是在宿舍,在校园空旷的草坪上,在归家的旅途中,我细细地品读,用心去感受那段历史,那个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忠大人。 初读时,我欣喜本书摒弃历史读物一贯的传记体裁,另辟蹊经以小说的形式将李鸿章从名不见经传到誉满天下的坷折娓娓道来。主要讲述了他在平息太平天国到组建淮军的过程,和仕途上一次次艰难的抉择及对贤主难觅的心路历程。而这其中不乏作者老练独到的见解,这应是经过岁月磨练之人才能道出的大智慧,读起来让人有所感悟,让人对处事更添一份思索考虑。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旁观者,因此更为冷静,更能看人物所特有的品质。在官场的权谋诡计中,我认识了一个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他,虽说有时他对职权也有所欲求,但他更多的是心系一方是安邦立国;在战略眼光上,他又不同与那些鼠目寸光之人,能够把握格局,凡事以大局为重;而在为人方面,我欣赏他才高却以谦自居,欣赏他的重情重义,在战危之时不苟且偷生不弃师而去。恰恰就是这些,促成了他后来的青云直上,名满京师! 读书明智,我想我能从书中汲取一些成大事的品质:自谦、踏实认真、凡事不斤斤计较、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这些我辈应好好去学习,去效仿先人的智慧有以完善自我,奋发进取。 另:作者也在书中着重勾画了各色人物,他们或精明、或内敛、或老成持重或隐忍不发等待时机 希望大家可以好好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五):《李鸿章—平步青云》浅评

  初见此书,倒有几分乏味在心里,历史小说嘛似乎总带着三分呆子气。而细细品读之后,方才惊觉此书的精妙所在:但凡历史,写的好了总是呆板,因为要顾忌着正史的威严;可若要有趣,便又不入流了些,难登大雅之堂。如此一来《李鸿章》倒是本难得一见的事事扣着历史,却句句说的有趣的书了。

  先说说人物吧。作者对李鸿章这个人刻画的也算绘声绘影。开篇几句话讲下来,“义气”二字就深入人心了,身在京城天子脚下,心却系在家长父老的疾苦之上。放着大好的前途不走,偏要受那军旅之苦,除了义气倒也想不出其他的理由。综其全书,将李鸿章这个在大清这艘风雨飘摇的船上走出辉煌人生的人,刻画的但是颇为传神,总归是没有辱没了这位风云人物的形象。

  其次得谈谈文笔了,还是以其他历史小说作比吧。凡接触过历史的都有感触的,历史大都是枯燥无味的,例如鸦片战争的原因、意义、教训,仿佛诸如此类,方能显现出其作为历史的认真与严肃似的。经受过高考的感触更是深刻了。但此文不同,初初翻来就觉得事件在眼前徐徐铺展。文笔颇为流畅又并不晦涩难懂。可见,作者功底十分浑厚。

  最后得聊聊情节内容,李鸿章也是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一个人,北洋水师成也他,败也他。挺具有戏剧性的一个人物。虽说在文中并未完全体现出这些戏剧性。不过此文围绕李鸿章投入曾国藩旗下这一转折性事件铺陈的倒是浓墨重彩,于书的主题倒是扣的很紧密。情节来讲,即便时间跨度仅仅只有三年,却并无繁琐之意,环环相扣令人拍案叫绝。

  这本书里有四十岁的李鸿章,也有旁人不知道的李鸿章,正史中草草带过的几笔,却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历史课本上只有李鸿章的成功与失败,这里却写着李鸿章失败与成功的心路历程。你只知道你知道的李鸿章,你想知道你不知道的李鸿章么?这本书里就有。这是一本成功的历史小说。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六):好书能够成为人生的指南

  市面上关于李鸿章的书,虽不能说是汗牛充栋,也可以称得上洋洋大观了。这本《李鸿章:平步青云》有些特别,它只是关于李鸿章的三本系列传记中的第一本,但内容丰富,涉及到了很多历史上被忽略掉的细节。这本书所描写的是李鸿章从政初期平定太平天国时期的经历,可以说是李鸿章发迹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今天读来,仍不乏借鉴价值。简要说来,我感觉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跟对正确的领导极为重要。李鸿章初期曾经跟过几位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最终却都没能取得让他感到满意的结果,原因就在于跟错了领导,这些错误的领导非但不能成就他,甚至有些还成为了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直到李鸿章选定曾国藩作为他的官场领路人,才算是踏上了一条“平步青云”之路。

  二、方向选对了,仍然不能忽视每一步的细节。李鸿章跟对了曾国藩,当然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选择,但是如果没有他圆润通达的处世方式,恐怕还无法成就他“平步青云”的仕途。别的且不说,单是他选择投奔曾国藩的时机,可以说是拿捏的恰到好处。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如果缺少了心细如发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李鸿章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取得其历史上的一席之地。

  三、即便是为人处世要圆润一些,但仍要坚持原则。我认为,很多历史上的名人,尤其是正面人物,应该都是具备了这样的可贵品质的。这一点在李鸿章从政的初期表现的尤其突出。因此上,我认为,单从这一点上来讲,李鸿章确实是被严重误解的一位历史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鸿章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这本书中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作为晚清政治史上最为耀眼的一位“明星”,李鸿章的一生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的,而且其中应当也不乏很多具有正面指导意义的素材。即便是他的失败之处,对于我们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李鸿章:平步青云》一书作为肖仁福先生所著李鸿章三部曲传记的第一部,可以说是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非常期待肖先生能够尽快完成剩下的两部,让读者们能够大饱眼福!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七):潜龙在渊

  作为晚清名臣,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仰之弥高的一个名字。那些写进历史的事件,定义在他的篇章里,静静地接受着后来者的褒或贬。然而历史总是冷硬,透过那些简短的文字,其实无法还原一个人真实鲜活的模样,何况历史文本与普通读者之间,还横亘着古文这个高高的门槛,历史小说则在正史之上,作者以合理的想象来丰富细节,满足轻松愉快的阅读之外,给读者以历史普及。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抵天下之事,只顾局外呐喊,相互争执,总归无益,必须躬身入局,亲力亲为,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也。诚焉!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八):乱世中的大智慧

  李鸿章的高智商和高情商是世人皆知的,不然他也不可能从“李二先生”变成后来的“李中堂”。他做事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卑也不亢,让很多与之接触过的人暗生佩服。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李鸿章打造的民团有声有色、风生水起,这引起了福济的注意,他知道李鸿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想招致麾下,便去信让李鸿章来投奔自己。李鸿章见信,知道这对自己的前途是件好事,却迟迟没有动身,以在家尽孝为由拒绝了福济的邀请。李鸿章知道官场上的那些做派,一封信便想将自己招至战场,未免也太小瞧人了。福济无奈,在忠泰的劝说下,只好亲自去磨店邀请李鸿章加入自己的队伍,共同抗击太平军。这样,李鸿章既保住了尊严,又明亮了自己的前途,在能力的支撑下,他的情商显得难能可贵。

  除了战场上有勇有谋之外,李鸿章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极注重孝道的人。书中讲到有一次李鸿章回磨店老家调集民团,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登高堂拜见自己的老母亲。他不止一次地感叹战争的残酷性,让自己无法像平民百姓那样守在父母身边尽孝道。于是他无比渴望这场战争赶紧结束,强烈地期盼着太平盛世的到来。

  在《平步青云》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介书生李鸿章的很多大智慧,值得人生迷茫的人借鉴。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九):谱忠义之鸿章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十):闲言碎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