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读后感100字

2021-03-25 03:5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读后感100字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是一本由[爱尔兰] 克莱尔·吉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出版的法式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精选点评:

  ●大概是书名起的太棒,装帧做的异常严肃,又加之网络上的口碑很好,所以对这本短篇小说集抱有很大的期待;又大概是不久前读过《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以为经典的短篇小说集都应该或者至少是接近那样的水平,所以觉得吉根(这可是爱尔兰短篇小说女王啊!爱尔兰啊!【这意味着乔伊斯,贝克特,甚至如今的艾德娜·奥布莱恩以及科尔姆·托宾】短篇小说女王啊!【享有同样地位的还有门罗】)应该也是永远不会让你失望的那一类作家。可是读完还是稍显有些失望,当然本作里面不乏《走在蓝色的田野上》和《护林员的女儿》这种读起来很难忘掉的作品,但的确离“不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想起来多年曾前读过她的那本《南极》,如今再回忆却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改日需要拿原文来读,兴许会有另一番感悟。

  ●看到结尾才发现事实,忍不住回头看看前面的细节,厉害厉害~

  ●沉重而细腻的生命,在爱尔兰的悬崖与海边,娓娓道来。

  ●像是冰镇加冰的苏打水 PS.翻译的功底还是在的

  ●好厉害的短篇小说,最喜欢《花楸树下的夜晚》,古怪又温情,可笑又绝望。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人,中部一个养猪人的女人,很多年以后有点懊恼有点怅然地告诉她的外孙,当年她以为自己只有唯一的这一条选择。她宁愿在向往着的海边做一个妓女,也不要拦下丈夫的车回去,为他生养九个儿女不声不响这一生。

  ●看过《南极》之后,太喜欢这位女作家了,每一句短小精悍的话语中都包含了让人投射自己心绪去展开想象的更多可能性。

  ●很特别的一种好

  ●写得好,翻译好,装帧设计也好。遇到这种好书真是恨不得拿在手里多摸几把。上一次短篇小说看出眼泪是麦克劳德,遥远的加拿大,这次是她,同样遥远的爱尔兰。但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地理环境带来的那种天生的遗世独立,而是(在社会背景下比如宗教和共和军)所有摆脱孤独的努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吉根拥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并把它的美妙之处发挥到了极致,她对文字的掌控和张力直逼卡勒德。清冷、点到为止的笔风,却不乏澎湃波涛般汹涌的情感,极其逼真细腻的情绪描写,更不要说无比精巧的叙事结构,你见过仅仅描写从出家门到机场的过程就写出了一个人的一生的小说吗?这是真正堪称完美的短篇。 确实有点卡佛的神韵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读后感(一):“你现在高兴吗?”

  《黑马》没有看懂,最后一篇《花楸树的夜晚》很诡异,《离别的礼物》冷静克制已达登峰造极,《漫长而痛苦的死亡》在讲什么?《在蓝色的田野上》神父拿着珍珠走向新娘唯一让我心动,但是结尾神父好像走向了解脱(?谁知道),《护林员的女儿》很不错,吉根就是有能力把那么俗常的事写得如此平静而暗流涌动,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写出轨的短篇,她切入的点不太一样,护林员的女儿不是护林员的女儿,护林员本身就是一个奇怪的人,娶老婆仿佛只是为了一个工具,家里能有人给他打扫收拾做饭养小孩。最后傻儿子放火点着了房子是神来之笔,看的时候还在想怎么收场,老婆将家丑以那样昭然若揭的故事形式讲出来,家里还能怎样维持表面的和谐呢?两个人对质的那一场是全篇压抑的高潮之处,也是最精彩之处。“你现在高兴吗?”“结婚二十年,你终于问了。”真精彩啊。总之,吉根的短篇还是挺出人意料的,属于那种我可能对她写的内容不怎么喜欢和感兴趣,但就是觉得她很会写,写得很棒。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读后感(二):大风吹拂的蓝色原野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我始料未及的。

  它让我想起记忆中的一场大风,在深秋,风呼啸而过,留下干干净净的街道、湛蓝的天空和眩晕的内心。此前我读过的短篇小说,像一台台温文尔雅的舞台剧,有巧妙的转折,出人意料但绝不惊心动魄的包袱,精巧的语言铺设,是可控的,带着一点戏谑,恰到好处的甜点一样。可是,克莱儿的小说是什么呢?是冷酷人世的一点温情,好像用一双上帝之眼在俯瞰人世。是的,那些欲望,只要有人就会存在。只要用一把刀,撕开一个口子,你就能看到暗流涌动,波涛汹涌。像在凝视内心的深渊,你通过阅读审视了自己,洗涤了自己。你知道生命中什么才是重要的。

  人世从来都是艰难的,克莱儿不避讳。她的作品写出世界的真实。真实,并不总是让人觉得愉快,但诱惑我们穷尽一生去寻找。太喜欢这本书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故事,他们给了我信心去探索世界,哪怕我脆弱,生命短暂。即使天色已晚,我也不害怕,因为想明白了,我就可以出发。随时随地。我是自由的,我的脚可以踏上任何一处土地。

  打动人心是种天赋,克莱儿做到了。至少她打动了我。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读后感(三):不动声色之间的绝望

  前年去澳洲旅游,参加了一个当地的一日团。当我们的车开在公路上时,台湾导游告诉我们,农场生活十分的无聊,很多农场主因此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于是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禁频频想起当时看到的场景。无边无际的绿色草场,远处低头啃草的牛羊,还有想象中红着酒糟鼻子穿着皮围裙和胶鞋在栅栏间穿梭的农场主。

  作者平静又缓慢的叙述中,藏着太多人与人之间汹涌的暗流。恋人嫁做他人妇的神父,被母亲送去父亲房间被性侵的小女儿,嫁给不爱之人之后出轨的少妇,每一个故事中暗含的几乎都是让人意料不到的肮脏、灰暗之处,在不动声色之间传递源源不断的绝望和悲伤。太阳底下无新事,到处都有人生的悲剧正在上演,蓝色的田野上不止有牛羊和看上去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还有因着人类内心幽暗又肮脏的角落而显得雾蒙蒙一片的世界。就好像是在蓝色的田野上,在静谧的生活中,因为这些故事而被悄悄投放下了雾霾,令人心头徒生不快。

  我们臆想中的那些事情,淳朴的农场主和他勤劳善良和蔼可亲的妻子,从这本书里无影无踪。太闷了,合上书的时候我长舒了一口气,感觉自己的世界又和现实连上线,是一种着陆的安定感。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读后感(四):“自证清白”

  昨天洗澡一直在想,破烂儿吉姆和最后的舞蹈课的意义。加上最近网上的风波事情,写一点点简陋的感想。 在看书的过程中,一直觉得克莱尔是半在写自传了。半夜昏昏沉沉中看着越来越不对,脑子里反复闪烁《走...野》的作者介绍。最小的孩子,赴美读书等等。《离别的礼物》像每一个被性侵故事的开始。但我恰恰是《南极》了一半,又偏偏停在了舞蹈课篇前,先去看完了《走...野》。等于是,先看礼物篇再看舞蹈课篇。这种惊讶不亚于先看了《洛丽塔》再看《狩猎》。按理说这恰恰歪打正着,成了正叙,观察了一个女孩心理扭曲的过程。但想想礼物篇里女孩的麻木,叙述口吻像第三人称的疏离。直到最后确定脱离火坑时,才在厕所隔间里哭了出来的场景。 再想想,一开始是先有的舞蹈课篇。在《南极》名声大噪的时,同时在审视的目光中被打量的作者是什么情形。她在别人的眼中,是不是验证了一个天生邪恶,而且纯粹恶得无法救赎的存在。即使在信奉“人性本恶”的言论当中,对女性的苛求也更为严重。女性在文化故事中只有极端的贞烈女或引人堕落的淫巫形象。另一种变形是慷慨的母亲和勾引食精的美人鱼。 我猜测作者本意不想发表《离别的礼物》过,那确实对一个,经历过那样的女孩来说,是需要勇气的事情。尤其那个对象是你的亲生父亲。(剧透警告)而推你下火坑的是你的母亲。长大以后,你也一直分不清是真亲近她,还是假亲近她的母亲。但那个又恨,嫉妒你,又想杀了你的人是你的母亲,那个抱怨你留她一人在火坑的人也是,你很清楚。 但只有写出来,澄清你眼中的一切,才能洗脱罪名和心里的固结。对作者来说。 破烂儿吉姆是她的罪,是结在树上新出的果实。也是吃了上一个恶果的“无辜人”。他难以抵抗,也难以分辨无辜不无辜。但他过不了自己的一关,以死谢罪。 或许会有人说,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的陈述,一个人的视角,不能算的上是公允。那就留给诸君辨想。我持保留意见。 最后一句,但鲍绝不是破烂儿吉姆。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读后感(五):蓝色的田野,清冷的欲望

  从买入这本书,到翻开书籍的第一页,中间过了一年又四个月。

  这本绿皮子模样的书籍就这样躺在我的书架上,冷冷地注视着我的日常,等待着被发现,被阅读。

  已经忘了当初是为何买下这本书,或许是书名,或许是某个博主的推荐。而在“漫长的假期”中让我决定开始阅读它的原因,是它的名字——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迷人,又古怪。

  第一次阅读这位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并未听闻过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打开目录,一共八个短篇,整本读下来,清冷感迎面而来,如同冬夜里的月光。文字里散发出极其克制的冷调,欲望显得平静,平静又让人感到绝望。

  第一篇《漫长而痛苦的死亡》,写的是一位作家为了寻找写作的灵感,来到了知名艺术家的故居进行创作,期间一个德国男人来造访,双方之间的对话及对德国男人的印象让作家写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篇幅不长,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克莱尔对于情景及心理的把握过于精准,阅读中彷如置身于此,情绪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动荡。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第三篇,也是小说同名篇章《走在蓝色的田野上》。文中的内容是,神父主持了一场婚礼,在婚礼的展开下,慢慢道出了神父与新娘的故事。原来新娘和神父曾在教堂里相遇,相爱,新娘要神父做出选择,神父选择了继续坚守神职。今天,她结婚了,神父在回忆之中思考着新娘对他说过的话,她说:“一个男人不可能在认清自己之后还独自生活。”“她相信,对肉体的认识位于做爱的前端。”“对自己的了解位于语言的远端。”神父怀念着和她的亲密接触,她的观点让他觉得沮丧,却无法证明她是错的。为了寻求心灵的平静,神父来到了一个中国按摩师傅的家里......

  人性之欲望,欲望于生活。克莱尔·吉根用生动、克制、敏锐、冷调的语言和对人生体验的透彻感,塑造了她独有的风格与味道。也让我认识,记住了这位优秀的爱尔兰作家。默默的将她另一本短篇集《南极》放进了我的书籍清单。

  读到了一本好书,遇见了一位气味相投的作者,实属人生之幸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