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色时分飞翔》的观后感大全
《在蓝色时分飞翔》是一部由箱田优子执导,夏帆 / 沈恩京 / 渡边大知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蓝色时分飞翔》观后感(一):在蓝色天空下奔跑?♀️
在电影节看完了整部片子,感觉节奏啊画面啊都有点像《燃烧》,是更女性的视角。是情感充沛的女孩子都会喜欢并且感动的。
整部电影出现了很多女性角色,奶奶、妈妈、甚至是咖啡馆出现的女生都很有自己的色彩。可能不炫酷的画面让很多人觉得没意思,但是画面的转场很自然,剧情也是层层渐进的。
但是失望的是,看到那场几百个座位,没几个人真的想看,很多男生甚至不断的打哈欠。这片比起国内很多片子,有内容也更有形式,配音也恰到好处。
《在蓝色时分飞翔》观后感(二):观后感
回乡路上的自我和解旅程。在城市打拼的女青年,表面上事业爱情都有,依然看不清未来何去何从。偶然返乡,对乡下的一切感到不耐烦和厌恶。放弃做饭逐渐耳背又大嗓门的妈妈,花一大笔钱沉迷古董的爸爸,性格阴郁说冷笑话的哥哥,小酒馆里只会讲荤段子的客人,一辈子待在牛棚的奶牛。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只想立马回大城市。同行的友人却对一切充满好奇,每分每秒都在享受。
然而童年的自己热爱抓草丛里的昆虫,在醒来不知清晨还是傍晚的蓝色时分肆意奔跑,况且还有陪伴自己长大的奶奶。不管在城市待了多久,仍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即便对那里不再熟悉,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自己。突然觉得前路没那么糟,何况家中的丈夫其实一直关注着自己。
结尾的反转其实不小心提前被剧透,但不影响观看,反而可以留意更多细节。
是回想起来细节满满的电影。从女主的鞋子,朋友角色的言行,与人的短信,无不细致反映主角内心。
令主角心态产生质变的情节是去养老院看奶奶这一段。很想问导演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一段,对奶奶说“姐姐来了”,给奶奶剪指甲的超详细特写,我还以为自己跑进了电影里,在座位上默默流泪。
老实说看完有满肚子问题,映后交流一直举手却没被选到,后来出来找导演签名的时候,翻译阿姨看到我还跟导演说,她刚才很有热情,从头到尾都在举手,可是一直没有点到。
《在蓝色时分飞翔》观后感(三):一部无法剧透的电影
最好的电影不过如此,潜台词(潜文本)丰富到爆炸。无论是片中的那个角色,可能都已经超越了表演的范畴。片中女主勾起回忆的同时,我的回忆竟然也同步勾起着。于是三条线并行的看完了这部电影。人生到底有多么不纠结和纠结,脱离了黑色白色和灰色,脱离了冷色和暖色,脱离了补色对比,脱离了构图,脱离了剧情,脱离了狗血,脱离了表演,脱离了朋友与自己的界限,脱离了亲人,脱离了猫。偶有的灵感会在瞬间消失不见,有人会说神经质的表演谁都会,影史上并不缺神经质的表演,但是如果能把神经质的表演表演的不神经质却又神经质,我觉得这可能就脱离了表演的犯愁。如果一个导演,如果一个演员,能把自己的内心和盘托出,如果她是个天才,那么就会带来天才般的表现,让人觉得似梦似真。每一个下一秒钟都是不可预测的,并且这部电影再也不会有那种豆瓣式通篇描述情节的影评出现因为,这部电影并不是由电影中的情节或者故事组成,每一个场景只是一种情绪的累积,甚至于并不一定是累积。电影将你完全带入其中,看似悲伤的画面,看似欢快的画面,看似生气的画面,你却什么情绪也没有。当电影结束后,你可能完全回不过来神,如果你尚有那么一点经历或者说阴暗面的话。电影结束后,对于影片完全不会有任何的疑问,甚至我一句话也不能,针对影片描述出来。我是从小那种那人都不说一个脏字的人。其实并不是不说脏字,而是不知道脏字应该,怎么使用。自从看过姜文的电影,以后,我学会了***。我要说,这部电影真的*********好看。可能像这样的电影,一生只有一部,因为她几乎浓缩了一生。我总算总算看到了一部不是别人说好就我也得使劲往好了看的电影。为了这部电影,我可能真的得把日语精进一下。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人生真的不能再叫苦不能再赖责任与别人真的要非常的抓紧即便这部电影完完全全没有任何励志的内容,整体真的是丧的不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那么我会用“可爱”。这才是真正的“可爱”。完。
《在蓝色时分飞翔》观后感(四):你看看那个女孩。
今天很冷,所以就转掉海豚刑警的门票去暖融融的电影院看电影。
啊咧……好奇怪。女主角的心理活动好像我呐……听见和自己偷情的男同事老婆怀了二胎,虽然还是要笑但是心里另一个自己把画到半成品的金枪鱼扔在一边,在转椅上瘫着转圈圈。
就这么毫无计划的驱车和朋友回了乡下的老家,跟自己毫不亲近的父母哥哥都还在,自己就像是沾了泥的球鞋一样处处不好落脚……阿,亲人是这么回事吗。明明哪里都不像也处不来却是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他们的体内装着自己的一些曾经。
长大以后从东京远道而来重新审视故乡茨城。充斥荤段子和直白的乡下小酒馆,斑驳的河童雕塑,已经不爱吃的零嘴点心,少女时期画的暧昧不清的漫画,妈妈的大嗓门和早上给自己盛上的一碗白米饭,奶奶的剪刀手,还有总是凌晨和傍晚分不清的蓝色时刻,那个倔强傻气,又野野的小女孩的笑声哭声咕噜咕噜自言自语的声音,她奋力奔跑在这样的时刻。
原来回到故乡,幸而我们能回到故乡。生和死怎么样呢?生和死不是我们嘴上这么说着这么简单的,人总是很矛盾的,活着的时候想死,死之前又想活着。土气又怎么样呢?因为土气,我们更像活着。
朋友清浦从东京来,叽叽喳喳,跑上跑下,对什么都好奇都喜欢,有趣精怪。
自己总在很多时刻感到孤独,好像小时候跑不出乡下,只拥有那片天空一样的孤独。并且在这样的时刻,却还是露出笑容“我没有关系”。讨厌小孩,不想延续后代,看到年老萎缩的奶奶咿呀讲话,跟着做像幼稚园小朋友那样的手势康复操,好像个小孩子啊。
看到了蝉蜕,和死去的蝉,在乡间生锈的轨道上,拿起水管,只要向上翘起来,就能形成隧道喔,但是又看到刚飞下来的鸟儿被撞死,就算是已经三十几岁的自己,仍然像小孩那样“阿”。想起了童年时候知道的那只猫的死亡。
农场的牛只能一辈子待在牛棚里,降生,产奶,生产,然后变成肉。“那里是被生父破掉处女膜的少女们的乐园啊”,你这么恶趣味的想。
但是你离开故乡的那个下午,仍然是不能区分凌晨和傍晚的蓝色,你痛快的说“真讨厌乡下呀!”,转头看到了那个小女孩挥着手“拜——拜——”
你又笑了,就像是往常那样笑得分不清心情。然后驾驶位上的清浦变成了自己——原来那个好友是自己吗。
啊。人啊,活着真好。
《在蓝色时分飞翔》观后感(五):回不去的故乡
影片的开头是低机位的中景镜头里,小女孩在乡野里自言自语着谁也听不懂的故事,漫无目的地游走,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儿时的稚嫩的声音,念念不忘地不断在当下的生活中循环插播。「你真傻啊」,是来自儿时自己的弹幕吐槽。一个人,分裂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砂田和小清,是这样的一体两面。
率真、理想的「我」将狼狈、现实的「我」带回到故乡。当下的故乡、过去的回忆和不停地Zoom in Zoom out的手持摄像,三种截然不同的影像,交叉在一起,形成一种半梦半醒的交错感。其间,理想的「我」始终大笑着,满怀好奇地端详着故乡的一切,母亲的纳豆早餐,父亲的奇怪收藏,儿时的自创漫画本,甚至是牧场的每一头牛。现实的「我」始终保持着距离,哥哥莫名其妙的言语,母亲在厨房独自一边吃泡面一边看视频的背影(旁若无人的心酸令我几乎落泪),奶奶枯枝一样的手指。可就算刻意地维持着安全距离,努力去抽离,故乡的崩坏还是无孔不入地刺激着「我」的情绪。这种憋闷,宛如雷雨前的低气压,喝酒亦无法排遣,只好在半梦半醒的蓝色时分,再一次像儿时那般疯狂奔跑。
砂田给奶奶剪指甲,对仗着儿时暑热下午的午睡里触碰到的奶奶的指甲,似乎是影片里砂田和故乡最亲密的接触。故乡是一个破旧的容器,保存着记忆的吉光片羽,保存着最初出发的自己,保存着渐渐消散的熟悉的触感、气味、温度和湿度。影片的很多声音都经过精心处理,乡间的虫鸣、倾盆的雨声、剪指甲的声音,同时又穿插了一些很童趣的声效,宛如现实和梦境交错。砂田说,不喜欢看到病恹恹的奶奶,只能在奶奶状态好的时候前往探望。当故乡变老、崩坏,最难以接受的居然是不愿直面故乡的自己。
现实的「我」,草草将松开的鞋带塞入鞋内,一路趔趄前行,不顾姿态狼狈。离乡之时,鞋带系得整整齐齐,哪怕鞋子本身泥泞破烂,「我」似乎都已经准备好踏上更远的旅程。回城的路途上,砂田握着奶奶给的裹得紧紧的零钱,乡野的风景不断逝去,眼泪终于滂沱而下。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忽而合为一体,砂田驾驶着中古车,唱着歌,向城市驶去。
影片的末尾,我总觉得很遗憾,总希望可以有更温柔的和解。因那佝偻黝黑的母亲,苍老枯瘦的奶奶,多值得一个热烈的拥抱啊。但也许这样就落俗了。当母亲扯着令人嫌弃的超大嗓门喊着“你声音太小了”的时候,砂田依然保持着小声,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自从08年南下读大学,我已经离开家乡11年了。犹记得第一年离家后回家过年,车辆驶入家乡地界一刻,我的内心澎湃着归乡的狂喜,迫不及待地呼朋引伴。彼时的自己,充盈着不知源于何方的自信和希望。十一年过去,彼时的自己迭代成当下的自己,故乡变成一个陌生的港湾。有时候坐回少年时期的书桌,想起当年伏案疾书的场景,当年所期许的是否就是我现在所在的未来,我亦给不出什么肯定的答案。珍视着,却无法直视的,回忆着,却永远无法真正回到的故乡,我此刻想做的就是在心里紧紧拥抱它。
《在蓝色时分飞翔》观后感(六):Trivia和一点照片
简单记录几条团队来纽约参加Q&A时获取的信息:
1)剧本一部分基于导演自己的经历,尤其是童年和故乡的部分,导演还带夏帆回茨城见了实家的父母
2)KIYO的白色连体工装是在cos小王子!也算是对soul friend的隐喻吧
3)片中女主儿时的漫画涂鸦是子役的杰作www
4)给阿婆剪指甲的场景是以纪录片形式拍摄的,夏帆说人生第一次给别人剪指甲,超紧张;导演说拍这场戏是想表现触手可及的(生々しい)活着的感觉,指甲放着不管也一定会长出来,去剪短它,也是感受生命的方式
5)沈恩京说喜欢的日本导演是是枝裕和跟岩井俊二~
6)主持人问了一个超宽泛的问题,“平时怎么酝酿创造力”,夏帆回答说,喝酒!
7)去年夏帆和沈恩京有来纽约旅游,一起喝茶逛街聊天,和片中的两个人一样,私下也成为了朋友
8)导演说,父亲偏执的兴趣爱好,母亲对电视自言自语,哥哥的家里蹲等等,都是想表现小小家庭里每个人想要捍卫自我的意识(和主人公的寻找自我有所呼应?)
另加一个观察:配角的伊藤沙莉在小酒吧抓住机会帮早安打歌,粉丝实力不输圈内好友松岡茉優被沈恩京小姐姐看镜头啦 导演(右)也好活泼夏帆的笑容还是跟《天然子结构》里一个样拿着导演手机帮忙录小视频的夏帆这个角度,我是不是被拍进去了?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