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阅读读后感100字
《高效能阅读》是一本由[日] 原尻淳一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一):商务人士读书的首要目的是成为部门的专才
摘录几个对我比较新颖的观点
1、成为部门的专才
2、强调垂直阅读,七成读专业书,2成读辅助书,1成读新范围的书。垂直+水平阅读,知识立体化。
3、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著书立说
4、对业界关键人物进行定点观测
5、产出型读书为基本的读书方式
6、通过阅读书评,千夜千册选书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二):三个步骤让你从书堆中找到你的“求和”乐园
在今年我开始探索副业的第一个礼拜,我定位自己的创业方向在育儿和个人成长领域,其中育儿方面我想要去深入研究和结合自己实际的运用梳理出一个产品/课程框架出来。然而除了自己的育儿实践和经验,我面对一堆20多本厚厚的育儿系列书籍有些发愁了,我给自己一周时间且是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从这些丰富的内容中提炼和梳理出自己的私人数据库。当时我是非常头大的,不知道从哪本书入手、又怎么样能在一周内完成这个目标呢?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三):适用于纸质书的便笺“打桩”
最近密集关注每天读一本书的达人。原来每天一本书的定义因人而异。每天读一本书的不等于每天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阅读达人们采取的是重点阅读的方法,根据目录跳读和读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很少有人能做到每天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两个选择:A、速读。每天接触一本新书,读要点,输出读书体会。B、精读。坚持从头到尾读一遍,但降低数量要求。比如两天读一本。
两种选择,都可以采取《高效能阅读》中提到的小技巧。针对纸质书,书上介绍一个有趣的“打桩读书法”。具体是用小型便利贴在感兴趣的地方做标记,这样可以在整理书本内容时快速翻到相应的界面。读完一本书,书上就会出现五颜六色的便笺。
打好桩,就要选材。用印象笔记扫描有便笺的页面,就把重点的内容录入了数据库。汇入数据库的知识,为输出读书笔记积累素材。将积累的素材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联合数据库里的相关输出为读书笔记,就完成了从打桩到建房子的过程。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四):以下一步行动为中心的阅读
《高效能阅读》原尻淳一
【阅读目的】
如何建立善读体质?书本的知识怎么变成职场竞争力?如何培养读书兴趣?如果是给读书慢的朋友讲解,这些技巧哪些可以让她马上用起来?【阅读状态】下班后在家附近的Bryan咖啡店读完的,听着爵士乐,柔和的灯光,浓浓的咖啡香,心情巨好【阅读时长】:1h【阅读方式】跳读 【阅读提炼】这本书真的超级干货,超级有趣,超级实用的,不论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阅读者,这本书真的是一百分推荐,书本里面包含了市面上我们能看到的阅读方法合集,初级者可以重点读1-3章来建立读书体质、和阅读恋爱、创造阅读环境;中高级可以重点磨炼4-6章,在实用性、杠杆阅读、输出、建立自己的创意文库上面都非常有创建和引导性。你从一本书中获得读懂所有书的技巧,这一点上我还蛮佩服他的,他用一年的时间主题阅读“如何阅读”的书籍,然后行程自己的数据库,最后产出这本有趣、有料的书籍,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五):开年最爱
翻看豆瓣记录,我发现在18年自己竟然已经读过这本。仔细看了看评论,越发觉得自己看的跟18年读的不是一个内容......果真,读书要经常回看!年纪、阅历不同时,读同样的文字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新年伊始,很庆幸自己又从书架上抽出了这本原尻淳一的书,内容很惊喜,刚好是我今年需要的!
整本书在循序渐进的跟读者介绍如何从“变得喜欢读书”,“沉迷读书”,“纵深阅读”,直到形成自己的主题思考体系。这是一本解决如何“为了产出而高效阅读”的指导手册,既有阶段论、窍门、习惯、技巧,又添加了市场人员的一些实践经验。跟《如何阅读一本书》比:少了很多理论,多了很多日常生活可以直接参考使用的技巧方法;也可以算是从中抽取的“主题阅读”的内容,然后扩展深化;作者梳理了所有相关阅读的著作后,从中取精。
合上书的那一刻,很像是结束了与一位市场部老前辈的畅谈,迫不及待地想开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喜欢的是第四章、第五章;收获最大的是速读法;最喜欢的是daniel pennac的读者权利十条,简直是减轻了我很多阅读的愧疚感哈哈哈哈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六):精简的阅读方法论书籍
按照作者图示的索引,我将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怎么变得喜欢读书?
简单说就是降低读书的门槛,选择想读的部分和从薄的书读起;最重要的是内在动机,从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入手读书;在以上两个要点基础上营造有紧张感的氛围。
第二部分:怎么速读?
先仔细读目录,再快速翻阅标记之后需要细读的部分,然后仔细阅读,对仔细阅读的部分作出对自己有用的假设,用生活去验证。
第三部分:怎么使自己的知识立体化?
用百分之七十的时间读专业领域的书,形成深入的垂直知识体系;之后在阅读其他学科的时候进行类比阅读。这一部分我很喜欢“要想生存下来不能单靠‘企业特殊技能’,关键还是要在掌握‘普通技能’的基础上强化‘职业专业技能’”。
第四部分:怎么产出自己的结构化输出?
我倾向于用印象笔记来收集分类信息,将解剖的内容整理分类,在效率高的早上进行结构化输出。尽可能用图示将问题说清楚。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七):不以输出为目的的读书都是耍流氓
说实话这本书和之前自己通过其他各种渠道网罗来的读书要点重合很多,没特别大的惊喜,但也印证一些重复出现的要点是公认的好方法。
1.为了日常中的使用而学习
自己作为一个花头很透的小姑凉,对啥都有点兴趣但又都钻研不深。当时对魔方感兴趣,买了个三阶,跟着视频竟也能再两三分钟内还原了,当时兴奋了好一阵。但后来日常中没有反复练习的契机,前两天再拿起魔方,已没有还原的能力了。
同理课件当时一时兴起买的ukulele,拍立得……若日后没有使用的契机,除非有着莫大的兴趣支撑,也是走不远的。
2.以输出为目的而学习
以前自己看书,看完就完了,有些觉得挺有道理的,后面也就慢慢遗忘了。随着接触了比较多的阅读技巧,明白了输出才是判断是否吸收一本书的标准。现在的自己每读完一本书(小说散文类除外),都会画上思维导图,一方面是做个回顾,一方面也是为了以后检索方便。
但自己也承认,做思维导图时自己的主动思考还是偏少的,主要还是书内重要内容的摘选。
日后要多多增加对重点知识的刻意练习,即“复述”→“联系”→“应用”。
复述: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讲一遍刚刚对自己有启发的点,一定要讲出来,在脑子里默默过一遍的效果不好。
联系:这个知识点是否能对应我过往二十几年生活中的事情上?或我听到的见到的其他人的生活中?
应用:在未来的日子这个知识点改怎么用?有哪些使用契机?
3.从了解作者来培养兴趣
这是这本书提出的比较新的点,自己做了个记录,以后可做尝试。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八):离读好书任重道远呐
自从开始系统性的看书,我便发现了我很大的一个缺点——缺乏总结归纳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输出能力很差。虽然我一直在想如何克服这个障碍,然而此书倒是给我血淋淋的扒出了真相给我看。
没错,我就是懒得动脑子。
只是读书,会减少很多思考的辛苦,还会让你感觉心安理得。
“我又看掉了一本书!”这真的是自欺欺人的形式主义。
我所做的最大努力不过是把里面觉得很精彩的句子摘抄了出来,然后仿佛这些语句就从纸上转移到了我的脑子里。醒醒吧,骗谁呢?
同时我最大的弱点在于,我只会找金句,不会抓结构。现在的我读书还算有点章法,知道每一次看书起码得一鼓作气看完一个整章节,不然下次看书就会忘了之前读书串成的逻辑链。要搁以前,自然是想看到哪看到哪,目录对我来说根本就是多余的,我在乎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去构建系统的知识面。
那我直接去看十万个为什么就好了呀!
我回忆起我对四大名著的态度,除了《西游记》,其它全都看不下去。so why?因为西游记全是小故事啊,时间轴不明显啊,先去女儿国和先去车迟国有什么决定性的区别么?没错你现在问我我也不记得哪个国是先去的。
再多推一步,也完美的解释了我为什么从初中就坚定的要学理科。因为知识点很好记,知识面很讨厌。我宁愿背三角函数化学方程式,也不要去把历史事件串一串连成圆。
年轻的时候挖的坑,现在只有自己跳。
小时候沉迷打游戏看球赛追动漫的我,现在静静的坐下来看点书,才发现自己运气真好,靠着各种零散的知识点走到了现在。然而写材料写不出来,文件内容记不住,真真让我决定要好好教育我儿子读书的方法,以后不要我这条老路。
所以如何读书,不是走别人的路,而是将别人的路变成你自己的路,只有这样,你才能创造出你的输出风格。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九):建造“思考的主场”
简单的“阅读”一事,总结出了89个技巧,由浅入深,从阅读环境到阅读的输出。除开老生常谈的做笔记等等,有几点是很触动我的,通读一遍也很有收获:
1. “读者权利十条”:跳读的权利,不读完的权利,随意选读的权利。一般读书,都会强迫症发作,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下来,生怕漏下点什么,就像害怕知识会从指缝间溜走,实则收获更少。不太赞成作者的“内在动机”一说,阅读不一定有明确的动机(一旦想着动机是什么,难免又会恐惧紧张了吧),但肯定的,是有阅读的心理、阅读的需求。既然有了需求,那就洒脱地读起来吧,按照自己舒适的节奏、自己想读的部分,先读下去。唯有这样,才能判断是否“自己的菜”,才能不畏手畏脚,才能消除阅读的恐惧感。
2. 读书投资的70:20:10模式。作者讲的读书投资是从资金考虑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阅读的时间配比、阅读量配比。一名职场人,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怎样提高阅读的“性价比”,增加阅读的密度和“粘稠度”,让阅读更有效,这是最最重要的。70%用于阅读专业相关领域书籍,20%用于阅读支持现有业务的其他领域书籍,10%分给完全未知的领域。这个模式很实用。
3. 垂直型阅读,建造“思考的主场”。工作时间长了,会发现在忙忙碌碌中,找不到自我的定位了,找不到能够代表自我的核心思想点。阅读中也是,喜欢历史,那就读一点历史吧;喜欢日本,那就读一点日本的书;喜欢摄影,那就买摄影指南和作品集。这个时代,书本和知识的获取太容易了,唾手可得≈失控,我们越来越懒得去判断阅读的有效性。阅读的目的是要积累,积累而后实践。相比起“水平型阅读”,还是先把“垂直型阅读”做好,找准核心,慢慢去建造起自己“思考的主场”。“主场”这个比喻很有意思,我认为是代表了自我思考的独立性,用来与“客场”——别人的思想进行对比。建造自己的“主场”,打造独立的自我思考,才能避免被人带着走,避免在思考上被他人主导,让自己的脑袋成了他人的主场。
《高效能阅读》读后感(十):我看《高效能阅读》
今天阅读《高效能阅读》看完了,以前也看过很多关于阅读的书,觉得这本书给自己也大有进益。接下来我说说今天自己所读到的一些感想吧, 1, 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对于我来说很新颖的观点,那就是2D*3D的阅读习惯,从以前的记忆和理解的读书习惯上在加上贴身感受(也可以说是亲身实践),阅读的快感和兴趣就是由此而生,这个是我以前没有体会过的。我也相信很多人没有体会过,所以现在有很多读书无用论出现,而我自己有时候读书就会感觉到很苦恼。 2, 读书从薄书开始,这个我就深有体会了,有时候在买书的时候没注意整本书的字数,所以有时候买到厚厚的一本,当拿到书时(我一般都是在网上购书)。心里就有畏惧感。然后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忐忑中渴望,又在渴望中恐惧,最后读完了一般书,不得其意,甚至忘了书的前面几张说的啥呢。 3, 没有明确的读书目的,就容易卖书评论所迷惑。因为评论上要么是彻底批判,要么就是高度赞扬。我在这方面就吃了不少亏,我时常会在荐书公众号上买书,但是每次买书下来就会有一两本不适合自己读的,最后也只能勉强读完(浪费时间),或者干脆弃书(浪费金钱)。 4, 其实里面提到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很受益,那就是“知道”和“理解”的区别,知道指的是你知道这一个信息,知道发生了这么一个现象。但是理解不一样了,如果你在知道的基础上自己去贴身感受,然后自己去吸取教训,不断的积累经验,那么才能称得上把别人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 5, 其实自己多年来的读书习惯让自己走进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学而不思。往往从书上看到的,就是认为自己学到的。然而,事实显示自己并没有学到很多东西。书中提到,阅读要多角度视察,要在书中注入自己的思考。要不然只懂得依赖书籍,自己就变成别人的手中提线木偶,那这样的阅读也只是“傀儡”而已。 6, 说了书上的很多好处,现在就说一下书中我不认同的点吧,作者是日本人,我不知道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阅读环境是怎么样的,但是为了读书把家搬到大学和读书馆附近这一点我就不认同。至少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还有大型的书店活动,我在东莞已经几年了,书店活动办得少之又少,所以我也不提倡中国人为了读书长途跋涉去参加读书会。 谨记读者十条权利,读对自己有用的书,也要在书中懂得取舍,这些都是我需要改变的地方,继续努力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