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聆听音乐》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聆听音乐》读后感100字

2021-03-31 02:57: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聆听音乐》读后感100字

  《聆听音乐》是一本由Craig Wright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8.00,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聆听音乐》精选点评:

  ●啃下来了,没有理论基础,还是很难消化,从音乐分析中开始学习。P497二维码错误。

  ●音频不好

  ●内容非常好,如果其他领域的通识读物都能写得如此深入浅出就好了。译本在配套音频和错别字方面还有一定问题。

  ●我的音乐入门。我子女的音乐教育已经安排上了

  ●配套的音乐听起来很不方便,而且时间还对不上。

  ●和《图画史》互文。没有历史就谈不上理解。已经找到整合绘画音乐数学的视点了。

  ●个别听音二维码有问题

  ●这本书的纸质和排版都做到非常好了,但是音源播放有问题,耽误了很多时间。不知道三联那版怎么样,这本单说书本身就很值得收藏,历史事件时间轴、绘画、音乐全部联系在一起谈论,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古典乐的背景。待看过三联版本(比这个版本几乎高一分的评价)再做系统评述。基本是要收藏了,就是看收藏哪个版本。

  ●多首音乐无法播放,或者就是被截取一半的情况都有,在微博反馈未果,给出版社打电话联系到了责任编辑,责任编辑也是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解决热情,我真的觉得这么好的一本书交给清华大学出版社来出版实在可惜!希望各位同学买之前一定要好好注意。

  《聆听音乐》读后感(一):有翻译语句不通顺,且聆听练习不完整

  我仅看第一章就发现了语句不通顺的地方。

  另外,第一个聆听练习(p13)只有10道题(网友提供英文辅助网站有20道题,且每道题有一段音频对应)。

  而且没有二维码提供每道题的音频,等于相信你是指挥大师可以精确记得几分几秒是个什么乐句。

  而且,开头写个“贝多芬,第五交响曲(1808)——开始部分”,给人不负责任的感觉,因为后面好几道题关于其他乐曲。

  最后,最后一道题很令人无奈,这么写我都不知道你指的哪一首施特劳斯的曲子,甚至我都不知道你说的是R. Strauss 还是J. Strauss

  《聆听音乐》读后感(二):爱乐之声

  

我不认识五线谱,更不懂什么乐器。青春期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把古典音乐等同于沉闷、无聊,把弹钢琴、小提琴之类的当做是富人游戏,别说是欣赏了,听都没听过几秒。对于古典音乐的欢喜,是从高中开始,那时候看了一本《傅雷家书》还有一本关于巴赫的乐评书。慢慢地体会到音乐的韵律美。一点点的好奇音乐的艺术。

选择这本书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权威性。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教材,这么厚重的一本足够我或者以后我影响小孩子们一起看了。毕竟音乐也是为数不多的需要陪伴我们一生的事。而且这本书是全部的胶版纸印刷,除了书籍轻微重了一些(其实这么厚的书,即便是用轻型纸也不会太轻)阅读的幸福感就提高了很多了,页面光滑、耐磨、图文色彩也非常清晰。

这本书是第七版,较之前几本又增加了很多内容,而且也算是一本多媒体的书,通过二维码与作者的博客“克雷戈莱特聆听音乐”以及文中的音乐片段做了梳理和连接。所以这本书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听到。

人们说掌握一个技能最快的方法就是跟随一位好的老师,我们无法面对面的去追随克雷格,但是他已经将他对音乐的见解整理成了《聆听音乐》再由我们的专业译者翻译注释,就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其实,我们国内也不乏音乐方面的大家,但是交响乐毕竟是舶来品,我们的研究可能要再深入。

因为我不太懂五线谱,所以书中的练习部分我基本看不太懂,相信很多识谱的读者读起来会更幸福,获得感会更强一些。可以在了解了大师的生平、创作背景、名家名篇之后练上一段,细细的体会作者点评中的要点。文字的论述和聆听指南相结合,让你即便不会弹琴也会听。跟着悠扬的旋律走入一种全新的意境中。

关于音乐的理论知识非常详尽,不愧是一本名校教材。从音乐的开始——声音开始一一解释。人声(男高音、女高音等等)、乐器、乐器的发音原理。什么是弦乐,什么是管弦乐……关于创作背景方面,其实跟西方的艺术画作一样,很多音乐最初的时候,也是出于宗教的唱诗班需求,开始创作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的音乐确实也是贵族人的游戏,毕竟很多老百姓还是在求温饱的阶段,精神需求还在次要位置。

而且书中的画作全是彩色的,十分清晰,除了人物肖像外,很多教堂和仪式的全景图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进入当时的情景。

除了五线谱和二维码,书中很多地方也加了图注和文字注释,这种讲解方式可以在不影响原文流畅度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排版。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认真的笔记着。

这本书是一下子看不完的,估计我第一遍看的时候,肯定会更多的关注人物传记和创作背景这些,对五线谱和音乐评价方面只是很初级的一个阶段。但是,随着音乐听得越来越多,鉴赏的方法慢慢的运用起来,也许在第二遍看得时候,我已经十分进步了。总是一本很有用处的书,十分建议大家入手。

  《聆听音乐》读后感(三):读《聆听音乐》:美育是生活中重要的一课

  “猪年读8本系列“的的第7篇书评,第7篇书评和第8篇书评可能会短一点,因为没有多少时间了,简单写点。

  《聆听音乐》是耶鲁大学音乐教授克雷格·莱特的著作,这位莱特教授在耶鲁开了一个同名的公开课,非常火爆,也非常有意思。我之所以知道这本书,也是因为看了几集公开课的缘故。跟公开课相比,这本书内容更全面一点,更细致一点,但是不如公开课活泼,这是由书和课堂的差异造成的。把书和视频结合来看就非常好了。言归正传。

一、关于书本身的评价

  书是一本好书,虽然有点小贵,但是物超所值。

  首先是印刷装帧比较好,是一本可以收藏的精品书。 书的负面是A4大小,采用铜版纸彩色印刷,手感好,排版漂亮,还有很多照片油画在里面,印刷出来非常有艺术感,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真的是我第一次夸一本书的外在。

  其次,内容是比较饱满的,是一本简明扼要的音乐史。 全书分为33章,共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聆听的入门知识,包括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如节奏、旋律、和声、音乐风格等。后面各部分开始介绍音乐史。 第二部分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475-1600)的音乐,主要是教堂音乐为主。 第三部分是介绍巴洛克时期(1600-1750)的音乐。包括早期的巴洛克声乐以及巴洛克晚期的器乐。涉及到的重要的音乐家包括巴赫、赫德尔。 第四部分是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的音乐,介绍了一些古典曲式和体裁,涉及到的重要音乐家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第五部分是浪漫主义(1820-1900)时期的音乐,介绍了艺术歌曲、舞剧音乐、钢琴音乐、歌剧、管弦乐等。涉及到的主要作曲家是舒曼、柏辽兹、柴可夫斯基、肖邦、李斯特、威尔第、瓦格纳、普契尼、德沃夏克等。 第六部分是现代与后现代(1880-今)音乐。包括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最大的大佬是德彪西和肖斯塔科维奇。 第七部分是美国流行音乐,包括爵士乐、百老汇、摇滚等。 第八部分则是对全球音乐。介绍了远东、中东和非洲、加勒比与拉美音乐。

  第三,配套了音乐,是一本在线的音乐厅。全书一个非常大的亮点是,有很多聆听指南。涉及到重要音乐家的重要作品时,会给出部分谱例,会给你在文本上进行讲解,精确到第几秒什么乐器进入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可以说非常贴心了。这大概也是对缺乏课堂互动性的一种补救,没有具体的曲例,这个教育的效果还是要打折扣的。

  (见附图 一。我非常喜欢的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用的是这个曲子,词用的以为民族诗人的诗歌。关于各国国歌,以后有机会可以另写一文)

二、关于美育教育

  学习《聆听音乐》,也是接受一次美育教育。所谓美育教育,即美的教育,将美的原则贯穿到教育中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来理解,美育是艺术教育,是培养一点艺术特长。从广义上来看,美育教育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告人们怎么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从学会欣赏艺术,如音乐、绘画、舞蹈等开始是一条主要路径。

  人天生是会审美的,是喜欢美的,比如我们看到某一个风景会觉得特别美、看到帅哥美女会忍不住多看一眼,但是这种审美是一种原始的,近乎进化的本能,我们所感到美是外物直接呈现给我们,我们直接能感觉到的,比如色彩的斑斓、形状的对称、明暗的对比。这种对美的感觉是一种没有分化的美,我知道就是好看,感到很舒服,但是我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东西。很多时候,两个不同物品会给我们一种类似的感觉,感觉到有差别,但是不清楚在哪里。而往往,一些细微的差别就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巨大的甚至是本质的差异。胡扯这么多,是为了说明,审美能力对我们更正确地认识事物有帮助。

  除此之外,审美对调和身心也有帮助。中国有句古话,叫“人逢喜事精神爽”,改改,写成“人逢美丽精神爽”,看到漂亮的事物,如果能有欣赏为主的态度话,无疑会领我们心神舒畅愉快,感觉到生活更有意思,生命更有活力。为什么一些单位和公司要招一些美女(哪怕能力稍微差一点),养眼啊,大家看着舒心啊,美丽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

  审美是天生的,但是良好的审美能力却需要后天不断培养,这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谁人不少年,我们很多人回过来看自己早期某段时期的喜好,那些以为美的东西,比如酷炫的杀马特造型,难免会有些羞羞的感觉,以前怎么我是这品味。我们在喜好上曾经的黑历史,都无比强烈的告诉我们,审美能力这个东西是在不断变化的,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的。

  所有美的教育,都是需要精力甚至金钱的。音乐教育是一门美育教育,是不是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现在的小朋友教育条件比我们上学时候好很多,现在有学生乐团,有专门的音乐老师,有很多培训班,有网上教育资源,有钱买乐器……,我们当时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音乐教育大致约等于课上唱几支歌,课后磁带或广播听流行歌。另外,学几首热门电视剧的片头片尾曲也是要必备的,还有手抄歌本。上高中以后,音乐课放鱼比价多,以至于对于高中的音乐课,只能想起两件事:在教室看《海上钢琴师》,为校园合唱节练习《共和国之恋》。

  我个人的音乐自我教育大概是从高中开始的,为了开发右脑,听了新世纪音乐,了解到班得瑞、神秘园、恩雅、雅尼,理查德克莱德曼还有莎拉布莱曼;听起了古典音乐,进而听起了莫扎特、肖邦和维尔瓦第。如果还算有点艺术偏好的话,大概就是那时候开始的。后来上大学学习口琴、写音乐评论与推荐(在某网站上还留有11篇文章十年前的文章,哈哈哈),上音乐基础课、听江柏安老师的《音乐鉴赏》课,现在还有好些以前下载的无损产品……

  音乐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少年时代班课上的麦霸、青年时代的澡堂歌手、孤独的口琴学者……一次次的心流体验,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释放,都是镶嵌在人生的珍珠,点缀了人生,以至于我理想的生活中总是要预留着一块地方,给我喜欢的音乐,也给那个愿意欣然一起去听音乐会的人。

  我都不知道在写些啥了。离题太远了,到时再修改下吧。

  完。

  《聆听音乐》读后感(四):欣赏音乐,就从《聆听音乐》开始吧!

  

音乐之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当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时,它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状态,让我们的大脑参与了许多的思想活动,是我们心灵体验的外在媒介,如同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从而获得了美的体验和情感的升华。

音乐文化充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音乐元素赋予了人们精神力量,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和行为。而如何“聆听音乐”将欣赏音乐的过程由被动转为主动,引导学生从音乐自身表现力出发去欣赏音乐,感受艺术家传达的价值观念是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把握的重点。

《聆听音乐》一书是由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克雷格·莱特所作的一部不可多得的音乐欣赏指南,通过容易理解和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聆听技巧具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聆听音乐》一书分为八个部分,大体是讨论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各时期音乐体裁和风格特点、美国的流行音乐文化以及全球音乐。作者采用史学的年代顺序来记述,并结合各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各时期的音乐风格与代表人物,但是除此之外,作者并没有把这本欣赏书写成一部音乐史,而是充满趣味性地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加入个人的情感,与作曲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实现了人的主动参与性,以此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并提高个人欣赏音乐的审美能力。

例如,作者在文字论述旁都选取了合适的图片,并插框对图片内容进行解释,这些图片都是对史料的佐证,运用史从乐出的分析方法,紧密结合这些要素,探讨出各种文化背景与音乐风格形成的关系,论证出音乐的本质意义。在该书第三十七章增加了陈钢与何占豪的《梁祝协奏曲》条目,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步加深,我们也更应注重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树立起文化自信,同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也应关注本民族音乐,为国家文化艺术领域的强盛贡献力量。

其次,该书每个章节都有聆听指南,通过对每一段作品的体裁、形式、节拍和织体进行导言,并按照详细的时间轴对聆听要点进行提醒,使学生能够分对分、秒对秒地将文字论述与音乐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基本的聆听技巧。

该书另外一个特色是在书中和互联网上同时提供了详细的聆听练习曲目,采取与聆听指南一样的模式。中文版联合库克音乐,为教材配备了在线音乐,每个练习曲目旁都随附了中国目前最流行且便捷的扫码,学生通过扫码即刻便能聆听上百首特定的音乐段落,并根据聆听要点的提醒作出富有个人思考的判断。

“聆听练习”是基于聆听指南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对一首作品进行分析反馈。当前聆听音乐的场所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音乐厅或歌剧院,各种媒体技术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聆听行为和欣赏习惯,培养学生改变这种随意且容易间断的聆听方式,可以试着将文字与音乐音轨紧密结合使大脑作出即时分析,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这些聆听练习由浅入深,对学生较为细致地聆听音乐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聆听音乐》一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质为主,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中心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教导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力,提高了学生对美的鉴别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音乐欣赏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其教学方法也应当与其他学科相区分,教师除教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多地应该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分析作品,以此来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当下单一型的授课模式已无法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更好地掌握音乐的特点,是目前音乐类学科需要解决的问题。

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更多与外界互动的环境,因此引导学生学会甄别音乐作品,建立良好的审美品位,并将被动接受的态度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激发学习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音乐欣赏课需要持续进行的课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