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丰子恺的故事》是一本由吴浩然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子恺的故事》读后感(一):民国文人风范
认识丰子恺先生是从他的文章开始,读《缘缘堂随笔》,觉得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洒脱随性的人,文章多是对日常生活经历及一些琐屑事物的描写,于平淡中发现生活的美,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情味儿;尔后观其画,先生多将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入画,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惹人喜爱。
如丰一吟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是我们家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烙印。《丰子恺的故事》是一部传记式故事集,全书分为五章,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丰子恺从少年直至终老的人生故事,也反映了在那些动荡艰难的历史时期中文人的抉择。
丰子恺出生在商贾之家,经营染坊生意,家族崇文尚礼,他在父母族人的期待下降生。适逢乱世,父亲虽如愿中举,但因家中变故和时代遭逢,当官的厚望化为泡影郁郁而终。丰子恺在母亲的独自抚养下艰辛成长,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丰子恺从小就表现出在绘画方面的天赋,早早懂事的他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遇到了人生中的良师益友李叔同先生,后又东渡日本,不期间与竹久梦二的画集相遇,从中汲取营养,后又与漫画结缘,这都为他成为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漫画家铺下了基石。他的绘画取材的时候,多选择社会底层人士,将画作变为镜子,照出社会的真实、残酷和温情,画作中饱含悲悯之情、忧国之思,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丰子恺先生的精神和品格也是文人的楷模。在大灾大难面前,永不屈服;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保持清醒。面对日本侵略者,先生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开始了八年艰苦的逃难生活,在逃难的颠簸路途上,先生心系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用“割须抗敌”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以笔为武器,写下大量的抗战文章,画出无数张抗战漫画,都像一枚枚炮弹一样投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逃难过程中,先生苦中作乐,日本人的飞机在头顶盘旋,他和朋友在岩洞中不亦乐乎地大谈文学艺术;另外,先生视富贵于浮云,虽多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但他从不附庸权贵,这样的品格和气骨难能可贵。解放之后,先生自学俄语,后又翻译《源氏物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工作,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可惜先生在文革动乱中也未能幸免,令人惋惜。
先生“人生短,艺术长”,作品至今深受大众喜爱,他高尚的人格,励人心志,孩子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勇敢成长。
《丰子恺的故事》读后感(二):大师的赤子艺术人生
儿时印象中的丰子恺,是家中难得看到的几张报纸上,一幅又一幅简明又有趣的漫画,虽然是年少,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却也品得出几分淡淡的人生况味,心下知道那画里有人生有趣味。寥寥几笔淡墨,一人一树便呼之欲出。那时记下了这个名字,只觉得远不可及。其实儿时识得的所有名人,哪个不是遥不可及呢?仿佛作家画家都是天边的星辰,只可远观不可得见,以为他们是与自己常人不一样的存在。
那时书少,什么都觉得神秘,尤其是一位艺术家的身世,哪里可知?直拖了半生,才有运气读越来越多的好书,与文学越来越近,知道艺术原是来源于平凡的生活。
从作品而至作者的背景,这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作品。以前只知丰子恺的画有趣味,及至后来读到他的散文才知艺术原本是相通的,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文,这也是与大师内心有趣的灵魂分不开的。《丰子恺的故事》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他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艺术人生,他的一生都是与画画分不开的,所有重大事件都因画画而起源,而在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无非就是勤奋二字。人们常说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读了这本书你就更会明白,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只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当然,还有大师的人格魅力。这两点是我们看到的最大的两个闪光点。
丰子恺对自己的总结是,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这四个词真的是太贴合他的作品与生命了。其实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即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即是作品的载体。要想从整体细细了解他,这本《丰子恺的故事》还真是为我们再现了他的一生轮廓。
儿时即对画画表现出特殊的天赋,姐姐们的默默支持也是不可没的功臣。于是就一路朝着画画的方向走下去。又得大师李叔同的亲力提携,丰子恺的艺术之路可谓顺当。
而在求学生涯结束后的工作之初,又因深感能力的不足,东渡日本与竹久梦二的画集的意外相逢,才真正奠定了他的画风人生。因辟了新路,当然也因其漫画自有风格,他的作品迅速名扬天下,而后便有大量作品问世。
早期的漫画以诗词和儿童题材居多,而后因国内战火弥漫,丰子恺不肯为亡国奴,辗转流浪八年,其中历尽艰辛,而亲手创立的缘缘堂也在战火中惨遭涂炭。在逃难途中,他的作品风格发生变化,由人物转向风景,但仍不失其哲理、诗趣的独特风格。说到他的画风,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当下很走红的一位“老树画画,”人们初一看到他的作品,自然都会第一想到丰子恺,这只能说明丰子恺的作品之深入人心,流传之广。
说丰子恺,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李叔同,他的恩师。丰受李的教诲颇深,诸多思想都与他颇有渊源,我们读到这段师生情,丰日后在《我与弘一法师》文中深情回顾。
丰子恺好儿童,爱生命,与自然相亲,终生有一颗赤子之心。只是晚年在文革中也颇受了些苦。
其实古往今来,我们看那些艺术生命长久的作品与作者,都无不是以一颗单纯的心扑到了艺术之上的人,而世人之所以对丰子恺无非议,也是与他的气骨分不开的。大浪淘金,多少风云人物,有的越来越闪光,有的却原形毕露,而丰子恺无疑是鹤立鸡群的艺术大师。
读了《丰子恺的故事》,我们还要读一读弘一法师,这样才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艺术的一生。
有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努力,有机缘,再加上自己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对师对友对学生对孩子对大自然,丰子恺身上展现的都是大师的风范,真真是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人格范本。民国真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为我们留下那么多闪光的名字,让后世读也读不倦。
《丰子恺的故事》读后感(三):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丰子恺的故事》有感
知道丰子恺是因为他的漫画,忘记最初从哪里看到的,但他的画干净、温暖、是记忆里熟悉的画面,不高远。
我很少因为喜欢某人的作品去关注他的生平,也从不追星拜人。因此,我并不知道丰子恺是这么一位有名的大家。
与《丰子恺的故事》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干净而简洁的封面上一位正在读书的儒雅先生,让我一见倾心。
故事从先生的出生讲起,先生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从小就背负着父母对他的期望。虽然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却是顶着生活的重压支持他的学业。
父亲在世时发现丰子恺喜欢画画,不能接受,严厉的批评了他。但是姐姐们都默默地用行动支持他,还有学堂的先生也给了他鼓励和认可,他的绘画天赋得到了保护和支持。
先生小时候除了画画好,学习也很好,同时报考三个学校,成绩都能名列前茅,用现在的语言就是-------寒门学霸。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期间,丰子恺有幸跟随李叔同先生学习绘画,这位老师成了他一生的学问和做人的精神指导,这位老师在丰子恺心里是:“就人格讲,他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仅能教图画、音乐,还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来教他的图画、音乐。”
这一段我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对李叔同先生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我前几天刚看到林清玄的散文里讲到,他在弘一法师时期,吃饭只配一碟咸菜,夏丐尊先生问他:不咸吗?他说:咸有咸的好。饭后只有一杯白水,夏先生又问:白水一杯,没有茶,不淡吗?他说:淡有淡的好。
一位生于富贵之家的人,能甘受清贫。实在是我等凡人难以望其项背!
读到丰子恺先生的母亲,为了给丰子恺凑齐去日本学习的费用,卖掉了祖屋,其胸襟和见地也非一般女子。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也是成就丰子恺先生一生的基石。
我不禁合书自问:我要如何才能成为一位懂的并给予孩子有力支持的母亲呢?
任何的天赋都离不开后天的努力,才能展现它的光芒。丰子恺的不断学习和钻研才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才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喜爱。
无论是插画和广告,还有日常生活里的趣事,在先生的笔端就像活的一样。
在抗日战争时期,先生携一家老小,辗转流离,奔波有8年之久,着实不易。
这八年,先生在途中不忘以笔为刀,揭发日寇罪行,激励民众抗日。展现着作为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革之前,先生满怀激情的工作着,生活着,幸福着。
然而,上天给的功课不会这么简单,真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文革到来,无理可讲,无处可逃,被监管不能创作,这对文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刑罚。
文人以创作舒心志表情思,堵塞常用的管道,就需另辟新径。也就是要实实在在的修,于困苦中,修出离苦得乐的一条路。
上天为每一次遇见都做好了准备。丰子恺先生受教于李叔同先生,后又在缘缘堂皈依于弘一法师。无不是为了以后文革这十年的苦痛做的准备。
如果没有这些心灵和智慧上的准备,丰子恺先生是否能坦然渡过这些岁月呢?我会有些疑惑。
虽然作者没有过多的语言指责和控诉,我依然能感知到先生那段岁月的苦闷。如果说抗日战争的颠沛流离中,还能口诛笔伐。而这段自家人带来伤害的时光,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所有的痛都不可说不可说。
当先生1975年9月15日辞世时,离文革结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我一直以为丰子恺先生是顺山顺水的一生,才会有如此干净惬意的笔触,来盛纳最普通的人事。
却原来如梅花一样,只有经过酷暑严寒,才能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来。
合书不禁感叹:人生不易呀!
每一位大师的品格都高山仰止,每一位名家故事都励人心智。愿我能从故事里汲取营养,补上我曾经欠缺的理想。
《丰子恺的故事》读后感(四):在慢书房走进丰子恺的故事
《丰子恺的故事》,作者吴浩然,少儿读物,通俗易懂,至今未读完,不适合我这个年纪了。
公号完整版链接:在慢书房走进丰子恺的故事
丰子恺的故事
「录音整理」
晚半个小时到场,只有二十分钟,部分内容参考《丰子恺的故事》,有删减。
●拒绝做官
杭州市的市长叫周象贤想邀请他出来当官,他是受谁的委托?孔祥熙。丰子恺特别讨厌跟当官的人打交道。他一看到这种人马上就躲。但周象贤是个文人,所以跟他交往也比较多。其实周象贤也是为了帮丰子恺,毕竟是逃难回来,啥东西也没有,吃的、穿的都没有。他许以高官厚禄。但是丰子恺确实不想当官,一共拒绝了三次。
周象贤|民国时期杭州三任市长 图片来浙江档案网 侵删等到第三次的时候,他不耐烦了,就给周象贤写了一张纸条,叫: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意思是笼子里的鸡虽然有东西吃,他的主人可以随时杀掉他。但是外面飞翔的野鸟,虽然有时忍饥挨饿,但是它的天地是宽的,可以自由翱翔。当时丰子恺已经看透了国家形势,他已经感到国民党的日子不多了,所以选择红色革命。有篇回忆录讲过丰子恺还是喜欢红颜色。以前的红颜色就是红色革命、红色政权。
●与友人内山完造
第二个故事是他和日本的友人内山完造的故事。丰子恺对日本人是又爱又恨,爱恨交织。他比较喜欢日本画家竹久梦二、日本的国民作家夏目漱石,有时候都在模仿他们的画风和文风。但他又特别恨日本人,因为日本人炸毁了他的老家,毁了他所有东西,又迫使他八年凌乱。所以他的心情特别矛盾。但是这个人我感觉还是爱憎分明。在上海有一家内山书店,内山完造开的。
内山书店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他跟中国的进步作家关系都比较好,比如矛盾、鲁迅、郭沫若经常去他的书店。但是抗战胜利以后,内山书店在上海岌岌可危。日本人开的呀,中国人已经胜利了,所以每天晚上都有很多石块砸进来。内山完造生活不下去就回到了日本。没想到回到日本以后跟中国的遭遇差不多。他在日本被骂为叛徒、汉奸,因为他跟中国的反日作家关系都很好,所以在日本生活得特别困难。丰子恺从朋友那里得到消息,就想帮他。他想了一个办法,不是直接寄钱过去,文人都很爱面子的。他通过买书,买夏目漱石的全集,给他多寄了十倍的钱。内山完造在收到这个钱以后非常地感动,他在回忆录里写了一句话:像丰子恺这样的人在日本没有几个,在中国也没有几个。
内山完造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樱桃熟了
这张照片是樱桃快成熟的时候,我跟丰一吟老师在一起吃西餐。然后突然间手机里看到了这么一张照片,她就给我讲这张照片的故事。这张照片是缘缘堂的前面,丰子恺的身后是一个樱桃树。当年他的女儿才九岁,现在已经九十岁了。丰子恺在举手,当时正好他买了一部相机,就让他女儿拍照。他的女儿比较多,他叫,阿吟过来,我们一起来合影。快门一按就是这张照片。(没找到照片)
有一次丰一吟放学回家,九岁的孩子放学回家,突然看到樱桃树上挂满了樱桃非常的高兴。她就开始叫:我们家的樱桃结果子了。其实樱桃要很多年以后才结果子,那是丰子恺从市场买来以后挂在上面的。所以每年到樱桃成熟的时候,丰一吟老师老是想起来这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父亲有时候为孩子做一点事情,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
丰子恺的画 图片来自大道知行知行堂 侵删●黄山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程啸天,程啸天是黄山的一个画家。他跟丰子恺去过信,两个人只有书信往来,没有见过面。有一次丰子恺到黄山去,他就跟程啸天联系,说我们见个面。但是那个打电话的人把话传错了。当时丰子恺是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他就是说成顾院长。所以丰子恺和程啸天见过面以后,几乎没有交流。程啸天没见过丰子恺,也没见过照片。他不知道对面的人是谁,所以就寒暄了一阵子。寒暄完以后快到站的时候,程啸天按捺不住了:我跟上海的一个老画家丰子恺先生通过信,不知你认不认识。丰子恺缕缕胡子说,我就是丰子恺。但是已经快到站了,所以两个人就谈了几句话。这都是丰一吟老师讲给我的。因为我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她经常给我讲一些这样的故事,我就拿笔赶快记下来。
画家程啸天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侵删他们去黄山还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当时是中国人的自然灾害,很多人都吃不上饭。丰子恺有一点工资可以出去玩。到黄山脚下的时候,很多农民在田地里干活,那些农民都在说:像这么困苦的年代,还有人出来旅游。当时丰一吟老师已经四十几岁了。她听到这些话特别的刺耳。在宾馆吃饭的时候有花生米,一开始她是把外面的皮剥掉,等到没有人的时候赶快把皮都吃了。这是那个年代。有一次我跟丰一吟老师吃饭,就吃了几颗花生米,她非让我带走。你不知道我当年是怎么过来的。就给我讲起了花生米的故事。确实人没有受过苦难,不知道逃难谈何容易啊。你没有受过这样的磨难,你就根本不知道幸福生活怎么来的。我记得美国有个电影,好像是《127小时》,一个人困在了悬崖的位置,他是一个很不听话的孩子,有一天他骑单车在悬崖里面玩,突然之间卡在悬崖里了,但是没有人来救他,也没有通讯工具。后来把自己的胳膊锯断了爬上来的。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就是卡在悬崖里,他的一些回想。他在想父母以前对他的残暴,他感觉这些真好。
电影海报 可能是这部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侵删●伟大的父亲
丰子恺还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她的儿女很多都成才了。在经历了这么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儿女还这么优秀。
自摄 不太清楚 图片来自老师PPT左边是丰宛音,他的二女儿,是杭州的一个数学老师。丰一吟是唯一健在的一个人。她是搞俄文翻译的也是学美术的。第三个是丰新枚是他最小的儿子。他是会四国外语,而且他的记忆力非常惊人,会背两千多首古诗词。他有一个最厉害的长处,我们俩在一起谈话,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以后他能把你所有的话复述下来。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实验。我们纪念馆举办了一个画展。我拿给他看一个演讲稿,看看能不能复述下来。就错俩字。他就看了两三遍,就错了两字,所以非常厉害。他拿了两个博士学位。这是丰华瞻,是长子。后来留学美国,在美国教书。他在翻译的成就非常高。中国的英汉词典就是他主编的。还有一个二儿子,丰元草,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来供职于北京音乐出版社。他们家唯一继承音乐的就是他了。还有一个丰宁欣/馨,三女儿。其实是她三姐的女儿。中间这位是她三姐。他三姐是比较开明的女性,结婚以后跟婆婆闹得很不开心就离婚了。离婚不到两个月发现自己怀孕了。丰子恺把她弄到上海,在上海生产。当时丰子恺的夫人也怀孕了,生了一个男孩后来夭折了。所以等到建国以后很多人才知道丰宁欣/馨不是丰子恺的女儿。因为当时世俗的偏见,一直没跟人讲她生过孩子。丰陈宝,他的大女儿,我们在漫画里经常能看到阿宝,就是她。她活到大概95岁。你看她的样子和当年他爸爸画的画一模一样。所以人有时候很奇怪的。我第一眼看到她,就说阿宝老师。真的,所以说丰先生画的她的几个女儿真的一眼就能认出来,非常有特点。
丰子恺笔下的阿宝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如何欣赏丰子恺的漫画
丰先生的漫画越看越有意思,有时候要联系一下这个背景,比如说这幅漫画《今天天气好》。
今天天气好 图片来自网易号 一方瓷话 侵删《今天天气好》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为什么呢?你没有理解他的历史背景。他下面有一个时间是1939年。1939年丰子恺在桂林。1939年的桂林日本人的飞机频繁轰炸,包括把丰先生开在桂林的书店都给炸了。等到下雨天的时候日本的飞机是不会出来的。所以下雨了,两个人撑着雨伞,见了面寒暄一下:今天的天气真好。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日本人的飞机今天不会出来的,可以暂得安宁。所以那时候老百姓就有那么一点点愿望,多可怜。
以小见大。你看这个丰先生,为这幅画出了一个很大的题目。其实这幅画非常简单,就是两个小孩抢饼干,但是他画了一个很大的题目叫战争的起源。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其实是对的,不管大人和大人之间的打架,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打仗都是利益之争,所以两个小孩抢饼干和国家和国家之间打仗意义是一样的。这就是丰子恺的漫画的以小见大。如果让其他画家画肯定要画很大的场面。但是你看大家都能够看得懂也都能够想得到。这就是丰子恺的漫画深入人心的最好的例子。
战争的起源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还有丰子恺的漫画贯穿着很多儒道释的思想。不管是道教的还是佛教的。他画的很多都和佛教息息相关。我们看丰先生的漫画更多的是看中国的古典文化,有的时候是他的古诗词,包括他画面营造的那种气氛,都具有中国气派,都具有中国文化的思想在里面。
●怎样学习丰子恺
第一点他特别刻苦。我刚才讲到他学外语,学拉小提琴。他在日本的时候把手拉的皮开肉绽。结果从日本回来,很多人认为他在日本受欺负了。老百姓有几个人知道小提琴的。不管你怎么解释,他都认为你在日本受欺负了,日本人把你打了。第二点就是自学成才。我看到微信在推一个假的新闻,说丰子恺有一个老师叫竹久梦二,其实不对的。他是通过看竹久梦二的画册来汲取营养,来形成自己的画风。但是他没有见过竹久梦二。这就说明自学是可以成才的。还有第三点不脱离群众,丰子恺的漫画画的都是忧国忧民,没有脱离群众。一直都是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跟这些人打成一片。第四点就是看清国家形势。我刚才讲到他的第一个选择,包括他的第二个选择就是在杭州时期,他没有选择国民党,都是因为他看清了国家形势。